郁郁葱葱与黄沙漫天,这两个看起来描绘完全相反场景的词语,却在同一个地方诠释着一种人力推动的更迭与变化;沙漠与人,这两个有着明显力量对比的词语,背后却是人面对恶劣自然环境的无畏与坚守。由甘肃省演艺集团话剧院近期创作演出的现实题材话剧《八步沙》带来的正是这样一种震撼人心的对比。
八步沙指八步沙林场,它地处河西走廊东端,腾格里沙漠南缘的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20世纪80年代,这里曾是当地最大的风沙口。《八步沙》正是取材于八步沙六老汉植树治沙的真实事迹。舞台上大幕徐徐拉开,现在的八步沙,绿植茂盛,满目生机,一个小姑娘正在树荫下回顾着当年往事。随着她的讲述,时间回到了最初的八步沙,由于风沙的侵袭和沙地的连年“前进”,当地农民的日子越过越穷,甚至到了外出乞讨的地步。就在这样的背景下,以陆沙娃为首的六位老党员接受了公社的任命书,成立护林队,来到八步沙,开始了植树治沙的工作。他们不仅是为了每人一月四十三块的工资,更是为了用自己的双手改变这片土地。
事实上,这种改编自真实事迹的剧作,往往可能为了一味追求真实或人物的高尚性,而使得故事本身陷入僵化和悬浮的困局。但该剧巧妙地在开场将人物塑造得接地气的同时,也将六位老汉最初进入八步沙的原因简单化,为后续六人心态的升华与故事的推进留下充足的空间,也进一步拉近与观众之间的距离。故事表面上缺少人物之间的戏剧冲突,但故事内容并不单调。来到八步沙的六位老汉,面对艰难的生活环境,他们没有退缩,他们打好沙窝,排好轮班,正式在八步沙住下。难题也随之而来,他们辛苦种下的树苗大多无法存活,随便一场夜间的大风,便可将老汉们的辛劳毁得干净。此时,西北汉子的坚韧在六位老汉身上显露无遗,老汉们也不放弃,他们尝试各种方法,陆沙娃更是冒着生命危险在夜间风沙大作时验证方法的可行性,终于找到了“一棵树,一把草”的方法,让树苗成活率大大提升。该剧为了尽可能地还原老汉们的艰难,在舞台布景上用具体的沙包实景和屏幕画面相互配合,增强场景的真实感和观众的代入感,巨大实景与人物的对比也进一步凸显自然与人的力量差距,烘托六位老汉不服输的决心,而细致的小实景道具的增减也以直观的方式展现着老汉们植树治沙的成果。
老汉们在八步沙坚守了十年,眼看治沙有效,日子越来越有盼头,却得知林场的补助要停发,沙还没治完,接下来怎么办?在风沙面前不服输的六老汉开始正视自己的内心,挣扎,纠结,甚至想要放弃,但看着近处的绿林和远处的黄沙,时间早已给了他们答案——这沙还得接着治!该剧通过之前的人物塑造和他们治沙艰苦性的描绘,已然在潜移默化中完成了老汉们内心的升华。他们的付出与坚守其实在本质上早已背离了最初的“目的”,所以他们的选择也在此时显得顺理成章,观众也深刻体会到他们的心路历程。(www.xing528.com)
治沙不停,自然灾害却悄然降临,1993年5月,一场巨大的沙尘暴来袭,给当地造成不小的经济损失,更令人痛心的是,十几位小学生也在这场沙尘暴中失去了生命。治沙要长久地干下去,直到人进沙退,沙漠化为绿洲的那一天。六位老汉约定:每家各出一个继承人,继续在八步沙干下去……从六位老汉到第二代、第三代治沙人,老汉们把这种坚守变为一种传承的家训,该剧运用平实质朴的叙述,厚重的舞台艺术表达,将六位老汉与他们的坚持和传承带到观众面前。
《八步沙》在改编上保留了真实事迹的严肃厚重,但在人物塑造和表达上却不失灵活幽默,剧中常用民俗化的情节引发观众的笑点,使得该剧在轻松与厚重之间达到平衡。例如贡献了不少笑点的贺老三,他不单是一个喜剧笑料,更是一个悲剧性人物。在八步沙林场,他为了让自己的羊吃上草,破坏了六老汉辛苦种植的树苗;在日常生活中,他也会因为陆沙娃帮他解决了“难题”而带着好酒上门感谢,还让陆老汉给他的孙子起名字,当沙尘暴让他珍爱的小孙子丧了命时,崩溃了的他终于认识到治沙的重要性……这样的多面性塑造,让人物尽可能得复杂化、立体化,也让观众随着角色的情绪起伏而感同身受。
《八步沙》将一段“当代愚公”的故事搬上舞台。该剧在故事上突出六位老汉的坚守,在人物表达上展现他们的质朴平凡,在服装和布景上尽可能地追求真实,将六位老汉身上可贵的品质,坚实地传递给观众。他们是六个普通的老汉,他们身后是一代代坚守的治沙人,他们来自西北最平凡的土地,却将希望从脚下种植到远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