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豆谣》:勾起难忘的音乐记忆

《大豆谣》:勾起难忘的音乐记忆

时间:2023-07-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儿童剧《大豆谣》给我们带来了新的答案。2020年12月6日下午,由兰州市文化和旅游局出品,兰州市文化发展研究中心创作,甘肃沐尚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蒲公英儿童艺术剧团演出的儿童剧《大豆谣》在兰州金城大剧院完成首场汇报演出。这首《大豆谣》在剧中以不同的方式反复出现。作为全剧的核心,这首歌谣源起于小力立偶然得到的一粒大豆。

《大豆谣》:勾起难忘的音乐记忆

童年,一个有花和梦的日子,它总是代表着天真的美好岁月。当下的孩子们在幸福地享受着五彩斑斓的生活时,可曾想过,在那烽火硝烟的革命年代,那时的孩子会有怎样的童年呢?

以孩子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儿童剧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应该是热闹活泼、梦幻有趣的童话故事。而当艰难的革命岁月与可爱的孩子两个看似不搭的主题相遇时,又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呢?

儿童剧《大豆谣》给我们带来了新的答案。2020年12月6日下午,由兰州文化和旅游局出品,兰州市文化发展研究中心创作,甘肃沐尚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蒲公英儿童艺术剧团演出的儿童剧《大豆谣》在兰州金城大剧院完成首场汇报演出。整场演出以讲好革命故事、重温历史记忆、传承红色基因为目的,以“一个故事、两个时空”为呈现手法,着力刻画了童年的罗力立与父亲罗云鹏、母亲樊桂英、音乐人王洛宾、“大朋友”胡润宝等主要人物,深情呈现了罗力立在兰州沙沟秘密监狱顽强生活、学习、成长的过程。

儿童剧《大豆谣》改编自“活着小萝卜头”罗力立根据亲身经历撰写的同名纪实文学作品。1940年6月初,由于中共甘肃工委遭到破坏,工委副书记罗云鹏以及妻子樊桂英被国民党特务逮捕。当时只有8个月大的罗力立也随父母一起被关进牢房,之后经过3次转移,一家人都被关押在兰州沙沟秘密监狱。1946年2月,罗云鹏被惨无人道的国民党特务秘密杀害。当年8月,国民党特务在清理积案时,由于缺乏樊桂英是共产党员的证据,遂将她们母女二人释放。至此,罗力立度过了长达6年多的监狱生活。作为一部讲述革命题材的儿童剧,该剧并没有采用生硬的说教,而是以当代孩子的幸福生活引入,巧妙地由老年罗力立从地上捡起一粒大豆开始,将时光带回那段久远的岁月中。先让儿童观众被自己熟悉的生活所吸引,引发对同龄小力立生活的好奇,从而使该剧对儿童观众产生极大的吸引力。在叙事上,该剧大多采用以乐景写哀情的表达方式,例如在展现小力立父亲罗云鹏与革命者为争取更多权利,毫不屈服地采用绝食的方式抗议时,剧中并没有用强行说教的方式解释其中的深意,也没有用大段的台词来说明革命者与小力立绝食抗议的艰难,相反,它用小力立的一个梦境来表现——小力立在十分饥饿的情况下,梦见了一群小老鼠,它们不仅给小力立带来各种好吃的,还和小力立一同玩耍。在这一场景中,舞台的整体布景从阴冷的监狱转换成奇幻的梦境,一只只毛茸茸的小老鼠抱着玉米、谷子,围着小力立又唱又跳,整个场面既充满童趣,又具有极强的互动性,同时利用梦境前后的差异对比,让儿童观众理解小力立生存环境的艰难。

该剧擅长用孩子的天真无邪来反映革命者经历的苦难,虽然表面上将苦难“童趣化”,事实上,剧情深入浅出地表达了小力立的乐观主义精神,并打动了在场的观众。在这种革命精神与梦幻童趣的相互结合中,全剧看起来更像一则则有趣的儿童故事。随着故事的不断推进,小力立的形象越发鲜明,年仅8个月就与父母被捕入狱,她在狱中没有同龄的朋友,生活在阴冷潮湿的牢房……即使如此,小力立依然以乐观向上的心态面对每一天,她把快乐传递给狱中的革命者们,同时把一种向阳的希望传递出去。她是“监狱之花”,是生命的精灵,她的存在感染着狱中的每一位革命者。因而小力立有“大朋友”这种忘年交,“大朋友”关心小力立的生活,陪她一起玩耍,在临刑前将身上最后一件御寒的毛衣卷成一个“小皮球”,作为最后的礼物送给小力立。还有音乐家王洛宾,他是一个非常乐观的人,在任何时候都不放弃对音乐的追求。监狱放风时,他在院子里跳舞,边唱边跳,还教小力立唱歌、唱京戏,给她讲故事,他的乐观影响了小力立的一生。故事就这样娓娓道来,以情动人,革命精神也随着剧情深入每一位观众心中,儿童观众也深受感动。(www.xing528.com)

蚕豆秆,低又低,结出的大豆饱身体,牢房的力立夸大豆,世界上吃的数第一……”这首《大豆谣》在剧中以不同的方式反复出现。作为全剧的核心,这首歌谣源起于小力立偶然得到的一粒大豆。从来没有见过外面世界的小力立,在小心翼翼地品尝了半粒大豆后,觉得这是世界上最好吃的东西,她高兴地拿着大豆去找当时被一同关在监狱的“大胡子叔叔”——西部歌王王洛宾,小力立让王洛宾猜猜什么是世界上最好吃的东西,王洛宾猜了许多都被小力立否定了,最后小力立仿佛献宝似的拿出那半粒大豆说:“叔叔,你看,这就是世界上最好吃的东西!”那一瞬间,在场的所有人都被小力立的纯真打动了,更加为她的遭遇感到心痛。也许对现在的孩子们来说,一粒大豆并不是什么稀奇玩意儿,但对于在牢房长大的小力立来说,一粒大豆就是她吃过的最好吃的东西。这样一个天真的孩子,在异常艰难的生存环境中成长,却依旧拥有无邪的灵魂。在小力立身上,坚强不屈、乐观向上的革命精神真正得到传承。正因如此,王洛宾有感而发,回到牢房创作,没有纸笔,就用卷起的牙膏皮在纸烟盒上动情地为小力立写下这首《大豆谣》。这首歌谣是让她有勇气拥抱新中国的一首希望之歌,也成为小力立与王洛宾特殊友谊的见证,更伴随着小力立不断成长。

儿童剧《大豆谣》不仅抓住了题材上的优势,更巧妙地选用了儿童剧的形式,用孩子的视角来讲述一段革命往事,在选题立意和表达形式上都值得称赞。但就故事本身来说,还有值得探究的地方。其一,在整体叙事上,全剧选取了革命者绝食抗议,小力立上学,“大朋友”临刑前送小力立“小皮球”,以及王洛宾为小力立创作《大豆谣》这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事件来展开故事。故事完整合理,但是在结构上略有不足。剧目既然名为《大豆谣》,那么《大豆谣》就应该是全剧的重中之重,所有的人物、情节都应该围绕《大豆谣》这首儿歌展开。虽然全剧以不同的方式多次为这首儿歌做了铺垫,但是在最后王洛宾创作《大豆谣》这一关键事件上,角色的舞台表现却用略显单薄的几句台词和几个动作就讲完了《大豆谣》的创作过程。对核心事件缺乏细节描述和情感积淀导致最感人的一幕难以真正地触动观众。其二,在主要人物刻画上,有些人物性格特点还不够鲜明准确,就拿罗云鹏来说,他和“大朋友”两个人物的特点太过相似,都是爱国革命烈士,为了革命事业可以抛头颅洒热血,对小力立来说都是关心爱护她的长辈,但是却唯独缺少了“父亲”这一角色该有的特点。其三,在结尾处,革命者们慷慨激昂的革命誓词固然气势磅礴,也让整个剧的主题更加鲜明,但是缺乏艺术性,尤其是对儿童观众来说,对这种“宣讲”式的结尾很难有代入感。

戏剧是孩子们认识世界、感悟人生的重要窗口。”全剧从儿童的视角展开,从儿童的视角结束,这样更加贴近当代儿童的内心感受,使孩子们引发共情,从而深入体会、想象小力立的生活,被小力立的故事触动。同时,该剧也把乐观、坚韧、坚定的革命精神和深厚的民族情怀传递给了当代的少年儿童,让孩子们学习红色精神,传承红色基因。

《大豆谣》,一首写给小囚徒的歌,一首充满希望的歌。这首歌是那么简单,那么朗朗上口,讲述了一个发生在陇原大地上的真实的红色故事。这是一种源自红色文化的力量。可以肯定地说,经过认真打磨,这部剧可以走得更远。它不仅是兰州、甘肃乃至西北的作品,还应该是全国的,是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作品,因为它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教育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