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家国同构:一种全新的叙事模式

家国同构:一种全新的叙事模式

时间:2023-07-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与其他类型的军事电视剧相比,革命历史怀旧剧在“家国同构”叙事模式的选择上有着惊人的趋同性。“家国同构”是一种传统的叙事模式,不仅在文字阅读年代为读者所熟知,在当下的读图时代更是为现代人所喜闻乐见。[22]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军事怀旧剧“家国同构”模式的广泛使用,是有意无意间利用了千百年来积淀在中国观众身上的对血缘/家族关系的认同心理,从而获得了极大成功。

家国同构:一种全新的叙事模式

与其他类型的军事电视剧相比,革命历史怀旧剧在“家国同构”叙事模式的选择上有着惊人的趋同性。“家国同构”是一种传统的叙事模式,不仅在文字阅读年代为读者所熟知,在当下的读图时代更是为现代人所喜闻乐见。

从《激情燃烧的岁月》开始,“军人家庭”以至“家族”成为建构情节的首要选择和形式。家国同构模式的叙事背景和核心是“军人家庭/家族”,聚焦一个或若干相互间存在密切关系的家庭/家族,在其历时性的扩展延续与共时性的恩怨情仇中反映中国近代以来社会军事、政治、特别是阶级关系的剧烈变迁。

应该说,这种叙事方式与叙事模式与21世纪以来中国家族电视剧的兴盛有着密切的关系。再推而广之,“家族叙事”其实是各种叙事类艺术形式最常见、最成熟、也颇为顺手的叙事模式,无论中外,都有一个源远流长的“家族叙事”谱系。仅从中国来说,从小说叙事的《红楼梦》《家》《四世同堂》到电视剧叙事的《大宅门》(2001)、《橘子红了》(2003)、《乔家大院》(2006),家族叙事都是以一定历史长度内的世事变迁折射一定社会时代的内在特征。军事怀旧剧即是借助此类家族剧成熟的叙事经验与模式,将军人、部队、训练、战争、日常生活等各种元素引入故事叙述。

《激情燃烧的岁月》《军歌嘹亮》是典型的“家庭叙事”。《激情》剧以石光荣为圆心,如滚雪球一样,慢慢形成一个家庭。剧作从石光荣如何娶褚琴开始,聚焦两人婚后磕磕绊绊、相互适应的日常生活,然后是两个孩子出生,再是教育子女、应对双方家人,其间夹叙石光荣和平年代的满腹牢骚、蘑菇屯老乡们的困苦生活、两代人价值观的激烈冲突等,最大限度地复原了当时真实的社会环境和氛围。

《军人机密》《光荣岁月》《将门风云》都是典型的“家族叙事”,故事线索与情节安排要比上述的“家庭叙事”复杂得多,其故事叙事的广度与思想探索的深度也是前者无法比拟的。“家族叙事”的国家话语更加明显,如果说《激情燃烧的岁月》《军歌嘹亮》更在意一个军人家庭的内部生活,那么“家族叙事”更多关注的是“军人家族”如何被时代大潮裹挟而行的悲喜历史。“而关于血缘家庭的‘正面’表述,始终会凸显社会危机深重的时刻。至少在抗日战争爆发前夕,在40年代后期国共两党决战的时刻,在60年代的度荒时节,血缘家庭的表象都曾有效地用于社会动员。仿佛中国先天不足、羸弱、暧昧的‘个人’,必须以对血缘家庭的再度认可与归顺为中介,方能被整合于一份有效的社会/民族认同之中。”[22]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军事怀旧剧“家国同构”模式的广泛使用,是有意无意间利用了千百年来积淀在中国观众身上的对血缘/家族关系的认同心理,从而获得了极大成功。

总的说来,无论是“家庭”还是“家族”叙事,其叙事框架与故事元素大体还具有一致性,即以家庭/家族为基本情节单元,以亲情爱情、友情为叙事线索,用牺牲、奉献及革命伦理组成戏剧冲突元素,加上以战争、和平、国防建设为叙事背景,用几十年的时间跨度、几代人的悲欢离合、一幕幕的家庭场景渲染温馨动人的怀旧色彩及浓郁真挚的人伦亲情。一句话,家国同构叙事模式最大的好处是可以将主要人物都编织进一个家庭、几个家族中,军人们的身份背景变得丰富而多变,他们既是军人,更是儿子/女儿、丈夫/妻子、父亲/母亲,极大地拓展了叙事空间和情感展现层面,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军事怀旧剧时间跨度大、人物事件关系错综复杂的长篇叙事特征。

【注释】

[1]仲呈祥、陈友军:《中国电视剧历史教程》,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97 页,第206 页。

[2](清)李渔:《闲情偶寄·词曲部》,载中国戏曲研究院辑校:《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之七,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15 页。

[3]尹鸿:《军事题材电视剧回顾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文艺报》2007年5月24日第6 版专题。

[4]陈芳、戴与瑶:《军旅题材影视剧创作一夕谈——著名导演宁海强访谈录》,《中国电视》2009年第8期。

[5]边国立:《军旅题材电视剧审美形态描述——为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八十周年而作》,《当代电视》2007年第8期。

[6]孟繁华:《“英雄文化”的现代焦虑——90年代军旅文学中的英雄文化与文化认同》,《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7]宫尚娟、宋业明:《宋业明:永远解不开的英雄情结》,《当代电影》2007年第4期。

[8]陈华、高希希:《高希希:为战争英雄铺设人性的天空》,《当代电影》2007年第4期。(www.xing528.com)

[9][美]约翰·费斯克,王晓珏、宋伟杰译:《理解大众文化》,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第59 页。

[10]戴清:《英雄模式的新变——近年军旅题材电视剧英雄形象的审美文化研究》,《当代电影》2008年第4期。

[11]孟繁华:《众神狂欢——世纪之交的中国文化现象》,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版,第49 页。

[12]戴锦华:《隐形书写——90年代中国文化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77 页。

[13]继90年代的那次“知青”怀旧风,十年后的当下,在中国各行各业真正进入领导层的“知青”又一次掀起了纪念自己“无悔青春”的回望运动,大型电视纪录片《知青》即是最典型代表,尽管其远没有引起20世纪90年代那么高的关注度,但相同的是,对他们的“揽镜自怜”,文化界仍不乏措辞激烈的批评之声。

[14]孟繁华:《众神狂欢——世纪之交的中国文化现象》,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版,第50 页。

[15]戴锦华:《隐形书写——90年代中国文化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17 页。

[16]戴锦华:《隐形书写——90年代中国文化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83 页。

[17]樊星:《知青与记忆》,《武汉晚报》1996年12月10日。转引自孟繁华:《众神狂欢——世纪之交的中国文化现象》,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版,第50 页。

[18]王啸文:《与时俱进的中国电视剧》,《文艺报》2003年1月2日第2 版。

[19]王宜文:《2002年度国产电视剧叙事文体描述》,《电影艺术》2003年第1期。

[20]张东:《沙场点“兵”——新世纪军事影视现象检索》,《当代电影》2007年第4期。

[21]王宜文:《2002年度国产电视剧叙事文体描述》,《电影艺术》2003年第1期。

[22]戴锦华:《隐形书写——90年代中国文化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16 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