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深广历史视野下的史诗风格探析

深广历史视野下的史诗风格探析

时间:2023-07-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个风起云涌的时代和风云际会其中的无数英烈先贤需要肃穆庄严的史诗来歌咏,《解放》作为一部人民争自由求解放的历史正剧,其整体风格注定以谨严真实、雄浑大气为基调。在编导人员宽广的艺术视野下,1945年世界反法西斯胜利后的世界格局是《解放》讲述中国前途与命运的大背景。

深广历史视野下的史诗风格探析

1946 至1949 波澜壮阔的中国人民解放战争震惊了世界。这不仅仅是国共两党自1927年以来的总较量,更是一场决定中华民族两种命运和前途的大决战。中国人民争取自身解放的正义战争不仅迎来了一个崭新的中国、重新划定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版图。更为重要的,成立于1949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是自1840 以降国势日渐颓靡的转折点,“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一经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的、由亿万真正觉醒民众参与的伟大历史进程,构成了中华民族悠长厚重历史长河中一首最辉煌、壮丽的诗篇。

一个风起云涌的时代和风云际会其中的无数英烈先贤需要肃穆庄严的史诗来歌咏,《解放》作为一部人民争自由求解放的历史正剧,其整体风格注定以谨严真实、雄浑大气为基调。编剧王朝柱首先牢牢把握住了这一基本点。

“其实当初有朋友曾建议我,《解放》剧本的重点应放在第二条战线和地下工作者的身上。更有甚者,建议剧中国共两党把特务派遣到对方决策者的身旁,这样一来,不仅戏好编好看,而且收视率会创下新高。对此,我笑而答曰:《解放》是一部史诗品格的正剧,我只能采用诗化的艺术手段去写史的品格。”[36]

“史诗应以自然为背景表现社会的全部生活,即纯朴,又壮丽,又有权威性。”[37]简言之,“客观性”与“权威性”的水乳交融谓之“史的品格”。王朝柱近30年来甘坐冷板凳、潜心学习和感知中国近、现代历史,在中央文献研究室和军事科学院的鼎力相助下,不仅使《解放》集中了党史界、军史界和文艺界关于人民解放战争历史的新鲜思维和学术研究成果,更将近现代文化史学的新鲜思维和学术研究成果集于该剧,使《解放》具备了深广的历史内涵,夯实了这部史诗大剧的根基。

史诗的另一个重要品质是“百科全书般”的表现力。从古希腊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开始,背景宏阔、英雄辈出、时空跨度超乎想象就是经典史诗的基本内涵。而这些特质在篇幅达50集的《解放》里无不具备,之前以解放战争为题材的电视剧创作,大都着眼于某一战役、某一城市的解放,而《解放》通过中原突围、延安保卫战、千里跃进大别山孟良崮战役以及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直至百万雄师过大江等重点事件进行浓墨重彩,其宏大叙事,全景扫描,高端审视为全剧带来磅礴气势和万千艺术气象

编导人员宽广的艺术视野下,1945年世界反法西斯胜利后的世界格局是《解放》讲述中国前途与命运的大背景。波诡云谲的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曾为打败法西斯轴心帝国不得不联手的美苏重新开始“磨刀相向”,当两个超级大国在欧洲处于“冷战”边缘时,中国首先成为两大意识形态“铁与血”交锋的直接前沿。美国欲通过蒋介石集团确保在华利益,进而试图守住所谓“自由世界”在亚洲的版图;苏联因指导思想与中共存在的天然“血缘”,也暗中对中国革命鼎力相助。编导王朝柱唐国强胸中的丘壑化为剧中纷繁复杂的经纬纵横:世界局势下的全国战场;国共双方、“第三条道路”及幕后美苏的激烈博弈;炮声隆隆中,有陕北、山东重点战场的殊死搏杀,东北、中原地区的角力逐鹿,华中江南腹地的迂回挺进;在不见硝烟的“第二条战线”上,无数有着坚定信念的共产党人为人民的解放事业虽九死而不悔;在解放区,有人民军队的“新式整兵”、轰轰烈烈的土改运动、翻身农民的支前热潮;在国统区,有此起彼伏的学生运动、知名人士的和平吁请、“太子”蒋经国上海打虎”欲挽狂澜于既倒的最终失败……从白山黑水到长城内外、自大江南北而碧波海南,《解放》在军事、政治、经济、外交、统战、谍报等各个方面全方位、立体展现了国共双方力量此消彼长背后的各种复杂因素,具象而令人信服地表现出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人为何能一步步从陕北的土窑洞登上壮丽的天安门城楼,而蒋介石的“正统”政府又是如何在兵败如山倒中失去整个大陆直至退守一隅海岛。《解放》采用“清明上河图”般的巨幅画卷,力图展示三年人民解放战争的全息图景。

就人物表现而言,中外经典史诗的重点不外非凡年代神或英雄的成长与建功立业。史诗的视角一般绝少照顾他们巨大身影后的芸芸众生。就《解放》展现的1946—1949年而言,这是一个伟人、英雄乃至枭雄并起的暴风骤雨时代: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和他们的战友;蒋介石、李宗仁陈诚和他们手下的将军,如果愿意,纯粹“王侯将相”的戏演不胜演。但《解放》突破了传统史诗叙事的藩篱,不仅将镜头对准大事件、大主题、大人物,也用了相当的篇幅讴歌“小人物”所做出的牺牲。解放军排长王克勤的壮烈捐躯、少年英雄刘胡兰的慷慨就义、陕北李老汉一家为保守“九支队”行踪全部殒难、山东农民秀兰一家为大军送粮送水所付出的牺牲……正如毛泽东所言: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解放》在史诗表现方面的突破不仅反映出历史的真实,也真正符合马克思主义的人民创造历史的唯物史观。“在一首史诗的伟大形式中,一个世界被叙述出来,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来到我们的眼前。”[38]一句话,“百科全书般”的表现力保证了《解放》的史诗品质。(www.xing528.com)

更为重要的,作为一部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争自由求解放的史诗巨著,《解放》力求对历史的发展规律做出正确而深刻的解读。也就是说,《解放》不仅写出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事实,更具象化地揭示出中国人民是如何站起来及其背后的原因。

该剧对三年解放战争中各种战役的描写是近年来主旋律影视作品中最完备的,但导演唐国强却一再对媒体强调:“《解放》不是一部打仗的影片。”[39]

那么50集恢弘历史画卷的重点是什么?在大小战役铺满每一集的连续剧中,除统帅运筹帷幄、将领决胜千里、战士血洒疆场外,编导苦心孤诣的,是希望当下“迷失”于滚滚红尘中的人们了解,在那个历史的关节点,中国人民为什么要选择中国共产党?历史为什么会选择中国共产党来缔造一个全新的中国?

正如剧中一首陕北信天游唱到的:“天心顺的歌声唱遍四方,全国的老百姓心向共产党。”正因为共产党领导的反对国民党独裁专制的战争顺应了历史潮流、代表着时代发展的方向,所以才能在短短四年不到的时间内,如摧枯拉朽般打到了一个看似不可一世的“蒋家王朝”。“天心”其实就是“民心”,天心顺也就是民心顺。《解放》生动具象地展示出这种历史真实。只要有大的战役,《解放》都不惜篇幅表现其后的滚滚支前大军,为什么民心会向着共产党,从最朴素的层面讲,是因为共产党的“土改”让世代深受地主残酷剥削的农民真正获得了安身立命的土地。为保卫胜利成果,解放区的人民掀起参军参战和支援前线的热潮,他们硬是用“独轮车”战胜了美国援助蒋介石的“十轮大卡车”,“推出”了一个自己的共和国。这就是人民的意志,这就是时代的方向,这就是不可阻挡的历史发展潮流,这更是中国共产党之所以战胜中外反动派的最终力量源泉。人民似水,可以载舟,亦可覆舟,《解放》令人信服地揭示了解放战争从一个胜利走向又一个胜利的历史,就是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依靠人民,与广大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

历史潮流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剧中三大战役即将结束之际,毛泽东有一段台词:“蒋介石的国民党为什么会败?我们共产党为什么能胜?如何才能使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应该说,在深广的历史视野下,《解放》以背景宏阔、英雄辈出、时空跨度超乎想象的史诗性艺术再现,成功回答了这一个重大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