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反面人物与小人物衬托下的伟人形象塑造

反面人物与小人物衬托下的伟人形象塑造

时间:2023-07-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大人物”的塑造因种种原因受到一定的限制,因此,采用一些虚构的“小人物”进行侧面烘托,常常能收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如《长征》中“甘人”形象的设置,就衬托出毛泽东性格中“爱兵如子”的一面。最后,反面“对比”。这主要在对敌方统帅将领塑造的同时,对伟人形象塑造所起到的作用。典型的如蒋介石与毛泽东形象塑造之间的关系,2009年50集电视剧《解放》是一个典型例证。

反面人物与小人物衬托下的伟人形象塑造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剧,占中心地位的人物自然是那些叱咤风云的重要历史人物,成功塑造好这些人物,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剧才真正能够获得“灵魂”,否则场面再大、画面再美、形式再讲究,剧作也不会有生命力。

对影像中领袖人物的表现,中共中央20世纪50年代曾有过严格规定。因此,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战争题材电影对领袖的塑造一直是空白。80年代以来,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剧开始大量涉及以毛泽东周恩来为首的中共领袖,30年来在美学上形成了特有表现风格和模式。简单说来,“我们反对把伟人塑造成神。他们不是只有政治意识和军事头脑,他们是有七情六欲和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的‘全人’。但是,又不要为了把伟人写‘活’,就把他们设置在生活琐事、杯水风波之中,或者脱离了他们各自的思想、性格的基调,把大人物变‘小’了”。[32]

理论上阐释“大”与“小”的关系容易,但在实际操作中采用何种具体方法才是关键。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经过近30年的摸索,形成了一套颇具表现力的叙事模式。

首先,表现“非凡性”。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剧成功地克服了创作心态下的两种片面倾向,即拘谨局促心态下“趋于神化”和主观放任心态下“随意人化”创作弊病。领袖们身上有伟大和崇高、也有一般和平凡,但重心还是在前一个方面,如果偏向后者,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剧的格局无形中也会变小。因此,正面描写时侧重的是他们“不凡的一面”。(www.xing528.com)

其次,侧面“烘托法”。“大人物”的塑造因种种原因受到一定的限制,因此,采用一些虚构的“小人物”进行侧面烘托,常常能收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一般来说,重大题材剧中的小人物设置一般有二个原则:一是“设点”而非“布线”,即为免喧宾夺主,小人物一般没有完整的“命运线”;二是“陪衬性”,小人物在被记得住、看得见的同时,主要作用是借以烘托大人物的性格刻画。如《长征》中“甘人”形象的设置,就衬托出毛泽东性格中“爱兵如子”的一面。

最后,反面“对比”。这主要在对敌方统帅将领塑造的同时,对伟人形象塑造所起到的作用。80年代后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剧逐渐放弃了十七年战斗影片中对敌的程式化塑造,“敌人”逐渐成为具有审美意蕴的对象而不再承担脸谱的功能,其有独立存在的审美价值,但在很多场合,他们起到的还是“对比”的作用。典型的如蒋介石与毛泽东形象塑造之间的关系,2009年50集电视剧《解放》是一个典型例证。[33]总之,“这里的史,是人物活动的舞台,史因人而活人,是有历史品位的人,是历史的人格化。因为有了生动的人物性格、心态、命运和矛盾,就有了动人的情绪和历史氛围,有了历史的鲜活感和纵深感。”[34]

综上所述,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风格特征首先追求的是凝重的历史感和历史氛围下的“史诗格局”营造,其次是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尽可能高度融合,最后是“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具体原则,最后是对历史内涵深入挖掘和人物内心世界有力揭示下的伟人塑造模式。一句话,在历史与艺术、真实与虚构、神性与人性辩证关系方面,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初步形成了其史诗格局下的美学特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