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节日庆典:促进军事电视剧发展的重要契机

节日庆典:促进军事电视剧发展的重要契机

时间:2023-07-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某种程度上讲,军事电视剧的生产及其传播是军队政治工作的延伸。特别在军事电视剧发展的初期,电视剧生产主要是针对军队系统。这也是从红军时期起,共产党军队具有强大战斗力的一个重要原因。从90年代开始,有新中国成立50 周年、建党80 周年、抗日战争胜利60 周年、红军长征胜利70 周年、建军80 周年直至庆祝新中国成立60 周年和建党90 周年等重要庆典日。

节日庆典:促进军事电视剧发展的重要契机

从某种程度上讲,军事电视剧的生产及其传播是军队政治工作的延伸。特别在军事电视剧发展的初期,电视剧生产主要是针对军队系统。“中央军委委员、总政治部主任李继耐在会见研讨班学员时强调,军事文艺作为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发展先进文化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弘扬先进文化方面军队文艺工作者应该走在前面;军事文艺作为我军政治思想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军建设具有重大的推动和鼓舞作用。”[35]

历史渊源看,毛泽东建军原则是党指挥枪,而党对军队的主要工作就是强大的思想政治影响。这也是从红军时期起,共产党军队具有强大战斗力的一个重要原因。在解放军建军80 多年的历史进程中,22年“铁与火”武装夺取政权的岁月虽然只占四分之一,但其辉煌的战绩和顽强无畏的精神传统却给了这支队伍无尽的力量、成为这支武装无穷的精神宝藏。“在和平年代,我们所做的一方面是缅怀和重温战地英雄主义;一方面是弘扬一种操场上的英雄主义。这两种英雄主义平行或交汇在一起,便构成了所有军旅剧创作的核心母题。加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元素,使得军事题材的富矿具有了‘国家资源’的特色。”[36]

实际上,军事题材的“国家富矿”也一直是由国家“开采”的。“战争题材电视剧创作始终基于这样的事实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的民族、国家、个人都站在一个又一个历史的连接点上,要求继往开来。从而决定着艺术书写历史的着眼点不是考古,更不是背上历史的包袱,而是为了能使今人温故知新,激发历史主动性。”[37]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保持、继承和发扬这种精神一直是军队政治工作进而也是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工作的重心。就影像世界而言,五、六十年代的中国电影,革命战争历史题材一直占据着正宗和主体位置。这些影片不仅成为共和国缅怀过去的历史教科书,更是激励民众建设新国家的鼓动檄文,影响过几代“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的中国人。进入八、九十影视年代,革命战争影片的影响力逐渐被新兴的军事电视剧替代,进入21世纪后,优秀军事电视剧终成燎原之势,对军队建设、社会道德建设形成了强大的影响力。在军事电视剧1990年以来的突破性发展过程中,“重大节庆日为军旅题材电视剧的创作提供了一次次良机。特别是近几年,《八路军》《雄关漫道》《井冈山》等电视剧,遵循历史剧的创作规律,在表现重大历史事件的同时,着力塑造人物形象,深入开掘历史事件和人物身上体现的时代精神,力求寻找当代观众对历史的认知点和共鸣点,不仅艺术地再现了那一段‘史’,而且写出了那个时代和历史人物身上蕴含着的‘诗’,展示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38]这种影响表现出以下两个特点。

首先,这种献礼性创作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对某件事的纪念有“逢三逢七”之说,但更有“逢五逢十”的讲究,也就是每逢一个重大事件的“零”年,中国人喜欢回顾历史、展望未来。从90年代开始,有新中国成立50 周年、建党80 周年、抗日战争胜利60 周年、红军长征胜利70 周年、建军80 周年直至庆祝新中国成立60 周年和建党90 周年等重要庆典日。“例如,配合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50 周年的纪念活动,中央要求我部组织拍摄几部抗日战争历史题材的几部影视片,正确反映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的抗战,特别要反映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军民在全民族团结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我们准备下大力气,认真抓一下这项工作。……列入规划的抗日战争题材的电视剧有37 部293集,是当年所有题材电视剧中数量最多的一类。”[39]

军事题材电视剧充分借助一次次“献礼”机遇,拍摄了一大批军事电视剧史上的标杆性作品。这些作品除缅怀过去的“光辉岁月”外,更多的意义在于以史为鉴,重在从历史中总结经验教训,以求现实中的不断进取和发展。对于军事剧创作,“重大庆典活动其实是一次创作的机遇,创作活动能够得到从政策到组织,包括经济等多方面的支持,从而为优秀作品的产出打下了基础。与这些日子相关,电影、电视剧都交上了一批优秀作品,如八一厂拍摄了大型战争片《太行山上》《我的长征》《八月一日》,电视剧亦出现了《八路军》《延安颂》《新四军》等。还有一些以军兵种成立或大事为由创作的电视剧,如1999年,为纪念海军空军建立50 周年,拍摄的《波涛汹涌》《壮志凌云》;为纪念香港回归拍摄的《归途如虹》,以载人飞船上天为契机拍摄的回顾共和国航天发展史的《神舟》,还有《光荣之旅》《导弹旅长》《热带风暴》等都与庆典有密切关系”[40]

其次,这种献礼性的纪念并非创作上的简单重复,而是紧扣时代脉搏,赋予每一次重大纪念以新的主题。“例如纪念红军长征胜利50年、60年、70年,分别就有不同的主题。80年代中期,中国刚刚从被禁锢的环境中走出,迫切需要一个反思、批判的过程,需要直面失败,正视失误。所以这一时期的长征题材电影思考的份量很大。《姐姐》《祁连山回声》《草地》《少年战俘》《马蹄声碎》对于过去一直不敢涉猎的悲剧、失败,还有战争的残酷性等都有所表现。同时80年代的中国电影正处在创新浪潮之中,纪念长征的电影在形式上也有诸多亮点。1996年纪念长征胜利60 周年,比较令人瞩目的是电影《长征》与电视剧《长征》。这时期,我们对于长征中的路线斗争有了比较客观的认识,所以这两部作品都从高层入手,试图全面解析红军长征的背景、原因,以及遇到的巨大困难等。这一时期纪念长征的影视作品,对于长征的另一个主题——人与自然环境的斗争也给予了极大的关注,‘长征是人类求生存的凯歌’被提到了突出的位置。而在2006年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 周年时,电影《我的长征》一反‘重大题材’要写大人物、大事件的惯例,通过一个小战士的长征经历,表现出普通人对于重大历史起到的作用。与我们当前提倡的‘以人为本’的社会主题相吻合。”[41]

最后,献礼片有很强的“计划性”。计划性体现在组织上有保证:1985年,中央书记处提出了反映革命历史题材作品必须遵循的四条原则。1987年,经中央书记处批准,成立了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领导小组。“1990年,按照中央规定,凡属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剧目,一律报送中央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领导小组审批。为了严格审批制度,中国电视艺委会专设了领导小组(电视部分)办公室,具体承办全国范围内上报的此类剧本和完成片的审看、处理工作。”[42]中共中央宣传部、解放军总政治部、广播电影电视部、文化部做出了《关于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作品拍摄和审查问题的规定》。1992年,召开了“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会议”,1996年,有对“领导小组”进行了调整、充实。计划性还体现在重点措施的具体实施,包括题材的规划选择、剧本的审查、资金的投入引导、投拍的送报审批、作品的审看、播出的批准甚至特型演员选定等,都是“领导小组”的工作范围。

【注释】

[1]高鑫、吴秋雅:《20世纪的中国电视剧》,《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1年第9期。

[2]弘石:《直播期中国电视剧的实践和观念》,《当代电影》1994年第1期。

[3]高鑫:《意义建构与价值导向》,《高鑫文存》第十卷,第384 页。

[4]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起点较高的原因,是其有重大历史题材电影积累的经验,“重大历史题材电影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完善,已形成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成为一种极富中国特色的类型片。其内容是反映中国革命历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以及与中国人民的命运和前途密切相关的大问题;在结构上,以大事件、大人物、大场面相交构成。在反映战争的影片中,常常由统帅部的运筹帷幄与战壕真实相结合;在风格上,以纪实为主,同时以追求一种史诗性的格局。这类影片的制作、发行都受到政府和国家的支持,在某种意义上代表着国家对历史的评价。对这类影片,人们往往更偏重于它的社会宣传与教育目的,而将商业目的放在第二位。”参见张东:《〈大转折〉:对一种模式的诠释与突破》,载杨伟光、滕进贤、王录主编:《多出精品 繁荣创作》,人民出版社1999年2月版,第162 页。

[5]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06 页。

[6]1951年文艺界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即可看出几分端倪。

[7]尹鸿:《世纪之交:90年代电影备忘》,《当代电影》2001年第1期。

[8]1987年,经中共中央批准,“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指导小组”成立,该小组在中宣部的指导下,由广电部(后来的广电总局)具体领导、展开工作,负责全国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的规划、审查和资助。当时“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领导小组”的主要任务是针对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60 周年,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胜利40 周年及即将到来的建国40 周年大庆筹划拍片。

[9]孙家正:《关于电视剧创作的三个问题》,《中国电视》1995年第1期。

[10]吴素玲:《中国电视剧发展史纲》,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年版,第274页。

[11]本刊评论员:《突出主旋律坚持多样化——电影创作的广阔道路》,《当代电影》1991年第1期。

[12]柳城:《关于主旋律、多样化及其他》,《北京电影学院学报》1995年第1期。

[13]吉炳轩:《唱响主旋律 多出精品剧——吉炳轩同志在2000年电视剧题材规划会上的讲话要点》,《中国电视》2000年第7期。

[14]李洋:《军事题材电视剧回顾》,《中国文化报》2008年3月15日第3 版《理论评论》。

[15]尹鸿:《世纪转折时期的中国影视文化》,北京出版社1997年版,第8 页。

[16]孙家正:《关于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的几个问题》,载杨伟光、滕进贤、王录主编:《多出精品 繁荣创作》,人民出版社1999年2月版,第4-6 页。

[17]杨新敏:《电视剧叙事研究》,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年版,第84 页。(www.xing528.com)

[18]尹鸿:《军事题材电视剧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文艺报》2007年5月4日第6版专题。

[19]边国立:《让中国军人形象绽放新的光彩——2005年军事题材电视剧巡略集〈亮剑〉 点评》,《当代电视》2006年,第2期。

[20]仲呈祥:《军队电视剧值得大书特书》,《解放军报》2002年8月2日第7 版。

[21]1997年7月31日至8月2日“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领导小组”在北京召开创作座谈会。座谈会对军事题材电视剧成就做出了中肯评价,特别是对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在历史人物塑造方面的成绩高度肯定。在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近十年间,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不仅成功塑造了李大钊瞿秋白、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刘伯承宋庆龄等几十位重要领袖人物,也在“有争议人物”和“历史反面人物”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比如,对待中共重要的领袖人物,坚持既不神话,更不一般化、庸俗化的原则,在表现他们之间关系时,也突破了初期领袖发话、下属响应的模式,而是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他们之间的分歧和争论,试图“还历史以真相,并从这些冲突和争论中展现领袖人物的伟大风格和宽广胸怀。”会议还主张适当放开中共党史上某些所谓“有功有过”的人物,如陈独秀林彪等人,并给予他们适当的评价和历史地位,显示出尊重历史事实的倾向。对所谓“历史上的反面人物”,也“坚持唯物主义史观,既不丑化、脸谱化,也不简单化,而是形象深刻地刻画其精神实质。”这其中塑造比较生动的人物有杜聿明、陈明仁等人。参见杨伟光:《总结经验 再创辉煌——在全国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会议上的讲话》,《电视研究》1997年第9期。

[22]仲呈祥:《迅猛发展 生机蓬勃——近20年来的中国电视文艺(二)》,《中国电视》1998年第11期。

[23]边国立:《军旅题材电视剧审美形态描述——为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八十周年而作》,2007年第8期。

[24][德]莱辛朱光潜译:《拉奥孔》,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27 页。

[25]尹鸿:《军事题材电视剧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文艺报》2007年5月4日第6版“专题”。

[26]高鑫:《高鑫文存》第三卷,九州出版社2009年版,第207 页。

[27]“中国的电视剧市场化进程虽然在逐步深入,但行政指令的指挥棒仍在发挥着相当大的作用。可以说,电视剧市场上的每一次波动,都能看到其背后‘政策法规的影子’。近年来,广电总局为了净化电视屏幕,在电视剧的题材规划上出台了诸多法令,除明令禁止涉案剧在黄金时段播出外,还对电脑网络游戏类节目和红色经典的改编做出了相应规定。”参见李迪:《从“电视剧排行榜”看2005年电视剧的播出特点》,《中国电视》2006年第2期;“2000年,广电总局一道‘关于在各电视台黄金时段禁播境外包括港台剧’的禁令,给内地一直低迷的电视剧市场带来异常的繁荣,也改变了几乎每一个电视剧从业人员的命运。时隔4年之后的2004年3月,广电总局成立了电视剧司,政府对电视剧监管力度加大,尤其针对导向问题。4月份,下发了《关于认真对待‘红色经典’改编电视剧有关问题的通知》和《关于加强涉案剧审查和播出管理的通知》。……这两个通知直接影响到电视剧的生产和市场,而这种影响是任何其他的力量所不能比拟的。”参见路春艳:《2004年电视剧产业发展评述》,《电影艺术》2005年第3期。

[28]胡占凡:《在2006年度全国电视规划创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国电视》2006年第4期。

[29]杨伟光:《加强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的创作和管理——在全国广播影视厅局长会议上的发言》,《中国广播电视文艺大系1977—2000 史料·索引卷(上)》,周靖波主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年版,第88 页。

[30]根据中宣部、解放军总政治部、广电部、文化部《关于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作品拍摄和审查问题的规定》,各电影故事片厂、电视台和电视制作单位涉及此类题材的,具体送审程序如下:1.剧本先经过本厂、本厅局初步通过;2.然后经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宣传部门初步通过并提出具体意见,由负责人签名后报送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领导小组;3.经“领导小组”审查同意后方可投入拍摄;4.若“领导小组”把握不准的题材,报送广电部、中宣部和有关领导部门审定。5.未经审定的电影片,影院不许放映;未经审定的电视剧,电视台不得播放。即使是剧本,都有一套严格的审批手续。参见杨伟光:《加强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的创作和管理——在全国广播影视厅局长会议上的发言》,载《中国广播电视文艺大系1977—2000 史料·索引卷(上)》,周靖波主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年4月版,第89 页。或《中国广播电视年鉴1988年卷》。

[31]胡辉:《家国军旅一身事 铁板铜琶唱大风——我国军事题材电视剧50年发展述略》,《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

[32]边国立:《立足当代追求永恒——新世纪军事题材电视剧创作综述》,《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另参见马维干:“80年代中期起,在新时期军队文化工作新形势催动下,在中央军委和军队高级领导对文化工作多维作用的重视下,1987年各大单位开始陆续建立电视艺术创作队伍,作为文化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和内容,一支专业化军事题材电视剧艺术生产劲旅悄然出现。今天,军旅电视剧创作队伍已经发展成有18 个专业摄制单位,年产30 多部、200 多集具有一定能力和影响的电视剧创作的重要方面军。”载《文艺报》1998年3月2日。

[33]周靖波主编:《中国广播电视文艺大系1977—2000 史料·索引卷》,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年版。

[34]尹鸿:《军事题材电视剧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文艺报》2007年5月24日第06 版专题。

[35]陈先义:《李继耐在全军军事题材文艺创作高级研讨班强调——积极反映军事变革 努力打造精品力度》,《解放军报》2005年7月11日第001 版。

[36]曾祥书:《军事题材电视剧何以屡创佳绩——访中国视协电视剧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李洋》,文艺报2006年1月7日第001 版。

[37]边国立:《立足当代追求永恒——新世纪军事题材电视剧创作综述》,《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1999年1期。

[38]马维干:《军旅题材电视剧:20年的发展与辉煌》,《解放军报》2008年4月18日第005 版文化·综合。

[39]刘习良:《出精品 出力作 把电视剧创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中国广播电视文艺大系1977—2000 史料·索引卷(上)》,周靖波主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年4月版,第63 页。

[40]张东:《沙场点兵——新世纪军事影视现象检索》,《当代电影》2007年第4期。“近年来,为配合当合国家的中心工作,重大节日庆典活动,八一厂拍摄了电影《惊涛骇浪》《太行山上》《我的长征》《八月一日》;电视剧《八路军》《雄关漫道》;等等”。参见明振江:《永恒的中国士兵雕像—— 〈士兵突击〉 创作感言》,载《不抛弃,不放弃—— 〈士兵突击〉 现象》,海洋出版社2008年版,第176 页。

[41]张东:《沙场点兵——新世纪军事影视现象检索》,《当代电影》2007年第4期。

[42]王枫:《团结起来 为繁荣我国电视剧艺术而奋斗》,《中国电视》1991年第6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