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后是军事题材电视剧的丰收期,相比其他类型的电视剧,其成长速度、艺术成就、社会反响巨大,几乎每年都有全局影响力的军事电视剧出现,其中不乏引起全社会关注的轰动性剧目。“2000年以后军事题材电视剧的兴起,一方面是因为广电总局加强宏观调控力度导致电视剧题材格局的变化;一方面也得益于军队系统电视剧制作团队的不断成熟。而究其根本原因则是改革开放带来的国力和军力的加强。”[49]总的来看,21世纪十年军事题材电视剧数量极大丰富、类型发育充沛、人物形象丰满、表现范围广泛,在胜任主导文化宣教目的基础上,也取得了较高的艺术成就和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一句话,军事电视剧在新世纪的十年基本走上了一条良性循环之路。
毋庸讳言,军事电视剧兴盛的原动力来自国家主导文化大力扶持和倡导。“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向来是主导文化关注的重点,“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领导小组”1987年成立到21世纪,从题材选择、创作原则、组织规范直至导演选定、拍摄资金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这些都为军事剧的在21世纪兴盛打下了基础。
另一方面,进入21世纪后国际环境的新变化也是军事电视剧兴盛的另一潜在原因。20世纪90年代末,因中国驻南使馆被炸事件,中国与西方关系发生变化,这为主旋律电视剧提供了另一种叙事的基础。伴随“中国可以说不”的民众情绪,主导话语对西方世界表达了强硬姿态,这从当时电影创作也可感受到几分,诸如《横空出世》(1999)、《冲天飞豹》(1998)、《我的1919》(1999)等,即是当时国际环境在中国电影创作中的折射。这些影片不仅舒缓了民众对西方霸权的愤怒情绪,亦可窥见中国和平崛起、大国之路面临的艰难道路。表现在电视剧创作中,就是以《突出重围》为代表的6部作品,在21世纪第一年里形成了军事电视剧的第一波高峰。世纪之交的影视创作折射出许多深层次问题,也使人们看到,中西方尽管可能在经济发展轨道上殊途同归,但意识形态深层的矛盾还相当尖锐。主旋律回顾历史和展示国力的影像表达,目的就是提醒国人对某些虎视眈眈的势力保持警惕,这种“提醒”其实也是十七年甚至“文革”电影对“敌对势力”保持高度惊觉的延续,只不过在世纪之交复杂的格局下表露得更为巧妙和艺术而已。
1.编年体角度的军事剧创作
首先,从编年角度,21世纪十年中具有路标性的军事电视剧有:《突出重围》(2000)、《长征》《日出东方》(2001)、《激情燃烧的岁月》(2001)、《新四军》《DA 师》(2002)、《延安颂》(2003)、《历史的天空》(2004)、《八路军》《亮剑》《幸福像花儿一样》(2005)、《陈赓大将》《沙场点兵》《垂直打击》(2006)、《井冈山》《士兵突击》《旗舰》《狼毒花》(2007)、《中国兄弟连》(2008)、《解放》《人间正道是沧桑》《我的兄弟叫顺溜》(2009)、《毛岸英》《解放大西南》《江姐》(2010)等。
2000年是军事电视剧“开门红”的一年,6 部军事电视剧掀起第一次收视热潮。《女子特警队》(14集)、《光荣之旅》(18集)、《波涛汹涌》(18集)、《壮志凌云》(20集)、《突出重围》(22集)[50]、《鹰击长空》(8集)。
其中,“《突出重围》不仅实现了中国军旅文艺创作的一次‘突围’和创新,而且为整个社会主义文艺创作提供了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鲜经验。该剧紧扣‘科技强军’的题旨,浓墨重彩地塑造了以军长方英达为代表的当代军人的精神人格,纵情讴歌了军魂、国魂、民族魂。作为该年伊始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黄金时间隆重推出的电视剧,赢得了广大观众的高度赞誉。”[51]除此而外,《突出重围》的突破意义还在于,它改变了过去军事电视剧两军对垒的“敌我矛盾”展示,而是将两种观念、两种意识渗透到科技强军、质量建军的时代内容中,开21世纪军旅演习剧之先风。
2001年是中共建党80 周年华诞,也是军事电视剧21世纪第一个真正的丰收年,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剧有《长征》《日出东方》《孙中山》《向前向前》《朱德元帅》等。《长征》是该年度的重大收获,也是80年代以来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巅峰之作,“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与美学观,自觉把握历史科学与历史剧艺术两种思维的联系与区别,‘徘徊在艺术虚构与历史真实之间’,努力实现‘有思想的艺术’与‘有艺术的思想’的尽可能完美的统一。早期不少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电视剧,如今已很难再赢得广大观众,究其缘由,主要是缺乏艺术魅力,审美化程度不高。《长征》等优秀作品,在这方面实现了质的飞跃。”[52]
更为重要的,《激情燃烧的岁月》开“一般革命历史题材”之先风,红透中国电视荧屏。该剧既无时尚卖点,播前也未大肆炒作,却达到创纪录的高收视率,大量评论认为该剧是世纪初中国电视界罕见的事例。“以平民本色、平民心态,在电视剧里和普通观众保持了思想观念与文化情趣的统一性”,(编剧高满堂语)是该剧火爆荧屏的主要原因。《激情》刮起的革命怀旧风收获了太多的赞誉之声,尽管有学者对其有深入而独到的理性分析,却在一片喝彩声中几被淹没。[53]
与前两年的高速发展不同,2002年军事电视剧表现平稳。重大革命历史题材有《新四军》《罗荣桓元帅》《中原突围》《彭真》等。前两部是年度值得关注的两部重头戏,在情节铺设、人物刻画、艺术结构等方面都颇具创新意识,因披露了不少鲜为人知的内容,增强了可视性和感染力。尤其值得称道的,两部剧作将军事揭秘与剧情展示糅合拿捏得自然而不露痕迹,突破了以前很多军事揭秘剧在使用类似手法时的僵硬和不当。尤其是《新四军》,以戏剧化叙事手法,艺术地阐释皖南事变悲剧的复杂原因与人性弱点之间的缠绕关系,其探索意义值得珍视。现实题材方面:首先是军事演习剧《导弹旅长》,进一步发挥《突出重围》新旧军事观念之争的叙事主题,丰富了这一亚类型的叙事手法;其次,《炊事班的故事》轻松诙谐,开拓了现实军旅题材的表现空间,有填补军事剧类型空白的巨大意义,由此,军旅喜剧这一亚类型正式出现。
2003年中国遭遇“非典”,但据权威部门统计,电视剧产量仍逾万集。[54]就军事电视剧来说,该年度的最重要收获是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延安颂》。“《延安颂》再次把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电视剧创作的历史品格和美学品格提升到新的更高台阶。这部作品以史诗性的宏大的艺术结构,气势磅礴地再现了那13年的延安历史,形象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伟大进程和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形成过程,其标志性意义在于善于将科学的历史思维与艺术的审美思维互补结合,善于把握好‘度’,变创作难点为艺术亮点。这种哲学层面创作思维方式上的创新,是一切艺术创新的前提,具有普遍意义。”[55]除此而外,《罗荣桓元帅》《周恩来在贵阳》《张学良》也该年度是重大历史题材的重要作品。挟《激情燃烧的岁月》之“余威”,其姊妹篇《军歌嘹亮》试图再度点燃一般革命历史题材剧的收视热潮,可惜它与前者艺术风格、人物个性、情节设置的“疑似”雷同,难免给观众带来似曾相识之感,因此遭遇各种质疑批评之声似乎就可以理解。
对于现实题材,军事演习剧在该年度继续走红。《DA 师》扬《突出重围》《导弹旅长》之长有余——突出表现新人才、新练军方式、新军事谋略与传统意识、军事人格之间的冲突,但克两剧之短不足:军事演习剧情节架构的大同小异、人物设置的相似雷同、矛盾解决的关节枢纽等弊端,《DA 师》不仅未能解决,反而进一步加剧。可以说,军事演习剧由此极盛而衰。除此而外,2003年全景式正面描写1997年解放军进驻香港的《归途如虹》、聚焦基层连队生活的《我们的连队》、瞄准海军舰艇学院师生生活的《军港之夜》都别具一格,各有千秋。
2004年被评论界称为“红色经典改编年”。所谓“红色经典”,一般指20世纪五、六十年代革命文学一统天下后,出现的主流革命文学、电影作品。有学者认为,其历史可上溯至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的根据地文学阶段。
进入21世纪后,红色经典改编的电视剧即成为一个新种类,“据广电总局统计,从2000年至今,两年间有近40 部‘红色经典’电视剧列入规划批准立项,共约850集。”[56]但直到2004年,当年脍炙人口的《林海雪原》《红旗谱》《小兵张嘎》等改编播出后,红色改编剧才成为一般革命历史题材剧的亚种类,随后《红色娘子军》(2005)、《沙家浜》(2006)、《闪闪的红星》(2007)、《永不消逝的电波》(2010)等后续改编剧继续了这一潮流。但令人遗憾的是,经过改编的红色经典剧与原著相比艺术魅力失色很多,可以说,大部分是失败的。个中原因很多,有三点值得反思:一是不尊重原著、随意增删剧情;二是过分写实、失去原作浪漫传奇韵味;三是最重要的背离原作精神实质。针对毫无节制的红色经典改编热,2004年4月广电总局电视剧管理司下发《关于认真对待“红色经典”改编电视剧有关问题的通知》,及时对红色经典改编热潮中的不良现象予以规范。相比红色改编剧的失败,一般革命历史题材的革命传奇剧收获了一部标杆性的作品《历史的天空》。这部改编自同名小说的作品,讲述了一个从伙计到将军的成长故事,开“另类”英雄之“先河”。主人公姜大牙匪气十足,除了贫苦出身,以往经典叙事中贫苦人的优良美德几乎与他无缘,与其说他投奔“革命”,不如说是乱世颇具枭雄气质的人物的一次“投机”,更遑论其初衷投奔的对象是“盔明甲亮”的“国军”。但也正是因为“出身”,他在艰苦的战斗和残酷的环境中坚持到了最后。个人天性的自由与团体刚性纪律的冲突、战友间的生死情谊与政治斗争倾轧的血腥清洗,以及以往军事剧极少涉及的党内斗争史实披露等,使得《历史的天空》极大地拓展了革命传奇剧的容量与思想深度。还值得一提的,是该年度出现的号称首部描写“女特种兵”生活和情感的《霹雳彩虹》。但“特种兵”题材的兴盛,要到2011年刘猛的《我是特种兵》系列剧出现后,才能达到亚类型的成熟。该年度另有《武装特警》《红领章》《最后的骑兵》等作品诞生。
2005年适逢世界反法西斯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对军事电视剧来说具有特别的意义。《八路军》是主导文化纪念抗战胜利的重中之重,其“全方位表现八路军在抗日战场的一系列英雄战绩,塑造了八路军总指挥朱德将军的主角形象,清晰表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这支队伍的历史地位,讴歌同仇敌忾、敢于胜利的民族精神,显现着宏大叙事的壮观美学风貌”。[57]该年度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剧还有《陈云在临江》《抗日名将左权》《杨靖宇将军》《张治中》等一系列人物传记剧。
除《八路军》,2005年最大的亮点是革命传奇剧《亮剑》,继《激情燃烧的岁月》后,形成21世纪军事剧第二次收视狂潮。[58]这是一出战争艺术与传奇色彩、爱国主义与英雄主义、宏大历史与个人命运、民族性格与个性魅力共熔一炉的好作品,是一般革命历史题材之年代传奇剧的另一部标杆性作品。该年度《吕梁英雄传》《敌后武工队》《铁道游击队》《野火春风斗古城》等反映抗战的红色经典改编剧在纪念抗战的宣传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值得一提的,《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是继《钢铁是怎样炼成的》(1999)之后,又一部具有国际视野的改编剧。
在现实军旅剧方面,2005年出现的“军旅青春成长剧”在两个时间维度上延伸,《幸福像花儿一样》《红领章》是军旅青春剧的过去时态,将视线瞄向20世纪80年代的军营、军区大院、文工团和连队,将那个特定年代青年军人的不同理想和恋爱情感委婉道来,唤醒了萦绕在观众心田的青春的记忆和美好心曲。《青春正步走》《我心飞翔》指向的是另一个时间向度,这些剧目将青春气息与时代主旋律、时代精神与军旅特色相糅合,创立了21世纪主旋律下的“偶像剧”。而《水兵俱乐部》从类似“炊事班”的系列轻喜剧继续出发,展现出军营文化工作的多色彩和新气象。另外,《铁色高原》值得一提,它“又把镜头延伸到20世纪60年代20 万铁道兵在云贵高原修筑西南战略大铁路的壮丽人生,艺术再现了中华民族在那个难忘年代里艰苦创业的奋进精神和无怨无悔的奉献品格”。[59]《铁色高原》(2005)是现实军事题材电视剧题材拓展的又一例证。
相比上年度的高产,2006年军事题材剧又进入一个平稳调整期,该年度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剧首推有《陈赓大将》,其次有《雄关漫道》和《刀锋1937》。《陈》剧一改人物传记常用的编年体式,采取以点带面的叙事手法,截取陈赓一生中最为动人的几个段落,成功地塑造了一位强敌包围处变不惊、身陷囹圄、大义凛然的共产党人形象。
现实题材方面,《垂直打击》《沙场点兵》是该年度值得注意的军事演习剧。从《突出重围》,中经《导弹旅长》《DA 师》到前述两部作品,激烈演习加新旧观念、情感纠葛加婚变重组,再加之一些低级的军事常识错误、真假难辨的炮火连天场景、笨拙的演练推演过程,几年时间,军事演习剧似乎已“美人迟暮”。突破这种模式化“操作”,是此类剧种创作亟待解决的问题。2006年度现实题材较为成功的,是描写为导弹部队“筑巢”官兵们的《石破天惊》和以第一人称叙述方式追溯特区武警成长历程的《热带风暴》,这两部作品虽然描写的年代不一样,但讲述的都是军人特有的操守、人格和人生观的故事。值得一提还有《诺尔曼·白求恩》,这个在中国家喻户晓的“国际主义战士”,则是21世纪十年中除保尔·柯察金外,另一个中国军事题材电视剧的主角。
借助解放军建军80 周年,2007年成为军事电视剧格外丰收的一年。“据统计,2007年军事题材作品超过了20 余部700 余集,这个数据是空前的。2000年以来,军事题材电视剧每年的创作数量基本保持在150~200集上下,到了2006年超过400集。到了2007年再次出现创作数量高增长态势。”[60]《井冈山》(36集)是该年度首推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剧,由中央电视台、中纪委、总政宣传部、江西省委宣传部和南京军区政治部为建军80 周年量身定做。反映了“80年前的秋天,毛泽东同志领导发动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受挫后率部上井冈山。次年春,与朱德同志所率的南昌起义余部在井冈山会师。之后,以坚定的革命信念和不懈的探索精神,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创建了党领导下的第一支新型人民军队,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成功地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适合中国国情的胜利之路。”《井冈山》“首次在荧屏上完整地艺术再现了这段惊心动魄、光照千秋的辉煌历史,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艺术创作上取得了可喜的突破”。[61]此外,《彭雪枫》是该年度重大题材人物传传记剧的成功之作。
一般革命历史题材剧《狼毒花》继续了《激情燃烧的岁月》和《亮剑》塑造“个性”英雄的传统,在人物性格塑造方面继续进行有益的探索,常发“身上最吸引人的不再是完美无缺的品性和人格,而演变为实实在在的来自生命本真的血肉情感。……他们都不再是需要仰视的英雄,而是有着爱恨情仇和鲜活个性的朋友兄弟”。[62]2007年也是红色经典改编的重要年份,《红灯记》(31集)、《新英雄虎胆》(26集)、《51 号兵站》(26集)、《霓虹灯下的哨兵》(28集)、《闪闪的红星》(23集)等当年中国人耳熟能详的作品都被搬上了荧屏。
但该年度最值得提及的“那就是红透全中国,甚至影响了华人世界的《士兵突击》”。[63]尽管2005年也集中出现过回顾过去和反映当下军人青春生活的《幸福像花儿一样》《红领章》《青春正步走》《我心飞翔》《预备军官》《我们的连队》等军旅青春题材作品,但直到《士兵突击》才真正确立了军旅青春成长剧在军事电视剧的类型地位。《记忆之城》(34集)、《大校的女儿》(15集)、《光荣岁月》(35集)、《靠山》(26集)、《和平使命》(23集)、《中国近卫军》(30集)都是该年度现实题材的重要收获。
2008年军事电视剧在现实题材方面成绩突出,获第21 届全军“金星奖”一等奖的《战争目光》(20集)“从军事本体角度反映信息战内容,以十分引人注目的新锐性站立在当代军事题材电视剧创作的前沿”。同样获得一等奖的是《旗舰》(30集)和《天啸》(24集)。前者“通过新的时代环境里较为宽阔的生活视野和一定历史纵深,表现了海军建设的新观念、新思想带来的新面貌”。后者“展示第二炮兵开创其神秘故事的史诗巨作。它以我军战略导弹部队40 多年的发展为背景,讲述了几代火箭兵将士为了民族尊严和人民幸福,奋战在祖国的大漠戈壁,历尽艰辛,从初创逐步走向壮大的鲜为人知的历程和英勇悲壮的故事。”这三部现实作品塑造了一批优秀军人的人物群像。现实题材方面还有《绝密押运》《勋章》《海天之恋》《厄尔尼诺报告》《郭海的家事》和军事情景喜剧《卫生队的故事》等分别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军队风貌和军人风采。
毋庸置疑,庆祝新中国成立60 周年是2009年军事电视剧创作的最大助推力。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剧在该年度硕果累累:《解放》(50集)以宏大的篇幅展示了国共两党在决定中国前途命运决战中惊心动魄的斗争。《人间正道是沧桑》(50集)以家族叙事和革命历史相融合的手法,大跨度展示了从20世纪20年代直到1949年整个中国现代革命史。《保卫延安》(28集)首次展现了1947年中共中央机关转战陕北的风云岁月,立意于团结战斗的延安精神的再现,全剧既浓笔塑造了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和指挥西北野战军作战的彭德怀、习仲勋等高层人物,又生动刻画了各种各样的基层人物。可以说这三部作品代表了2009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剧大开大合、气势磅礴的正剧风格。在一般革命历史剧方面,《我的兄弟叫顺溜》表现抢眼,其以塑造了一名个性鲜明的悲剧英雄而获得第22 届全军“金星奖”一等奖。《战火中青春》的故事背景也是抗日烽火年代,尽管大药商子弟张佩然与农家子弟“顺溜”的身份不同,但人物思想性格的升华都是在独特角度和曲折情节的叙事中完成的。
现实题材方面,《沧海》是向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60 周年献礼的具有史诗品格的作品。“其史诗品格的获得首先由于它的大跨度叙事。它从表现我军一次海战失利开始,提出加强新中国海军建设的历史使命。”[64]而《在那遥远的地方》被称为我国首部描写边防军人的电视剧,它把关注点集中在莽莽昆仑5000 多米的雪山高峰之上,写当代军人军人以一腔热血为国戍边的当代“精忠报国”精神。《高地》被誉为是《历史的天空》的姊妹篇。根据军队作家徐贵祥的同名小说改编,描写了两个军人兰泽光和王铁山历时40年,为了捍卫荣誉与爱情、争夺精神高地,展开“争斗”的故事,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极富感染力,情节快捷流畅,大开大阖,体现了军事电视剧成熟的叙事能力。除此而外,《狼烟》(被誉为《DA 师》的姊妹篇)、《和平使命》《今生欠你一个拥抱》《仰角》《星火》《鹰隼大队》都是该年度现实题材的优秀之作。
2010年是21世纪第一个十年的最后一年,军事电视剧表现平稳,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剧在人物传记方面值得注意:《毛岸英》在央视播出后引起社会强烈反响,中央电视台、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2010年底在京联合举办研讨会,高度评价这部主旋律力作。《铁肩担道义》《邓子恢》分别塑造了中国共产党创始人李大钊和党的农民工作领导者邓子恢的形象。该年度重大革命历史剧还有《解放海南岛》《解放大西南》和《红七军》等优秀之作。一般革命历史题材方面,红色经典改编剧《洪湖赤卫队》《江姐》和《桥隆飙》等是代表作,“国军抗战”题材《滇西1944》也给观众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2011年,21世纪进入第二个十年,该年度军事剧表现平稳。重大革命历史剧最重要的收获是《中国1945 之重庆风云》,该剧聚焦抗战胜利后波诡云谲的山城形势,再现了大战将至的历史时刻、国共两党角逐国不同前途命运的历史画卷。该年度英雄传奇剧是丰收年,有《水上游击队》《遍地狼烟》《我的青春在延安》《永不磨灭的番号》《中国地》等。“国军抗战”剧有《中国远征军》《川军团血战到底》《远去的飞鹰》等,特别是《中国远征军》,以史实为依据,讲述中国远征军在同古战役、滇西大反攻等重大历史事件中的悲壮经历,高度肯定了“国军”的英勇抗战及牺牲精神。
2012年,《我们的法兰西岁月》和《国家命运》成为向“十八大”献礼的两部重要剧作。前者吸取偶像剧元素,塑造了令人难忘的青年周恩来、邓小平、蔡和森为寻求救国之道上下求索的执着精神;后者回顾钱学森等第一代中国国防科学工作者甘做无名英雄的奉献牺牲精神。该年度值得注意的是两部青春气息浓厚的两部“特种兵”剧作《火蓝刀锋》和《我是特种兵2》。
2013年仍旧是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剧成绩突出的一年。《寻路》表现了年轻的政党在激烈的路线的交锋下的成长过程,编剧王朝柱保证了该剧史料运用与艺术表现水乳交融的风格。《毛泽东》《刘伯承元帅》《陈云》《聂荣臻》四部传记剧视野开阔、手法细腻,这些作品以将帅们漫长革命生涯的重要事件为叙事线索,融汇严谨的艺术态度,生动地表现了这些革命先驱者的风采。现实军旅剧创作方面,《战雷》以中国拆弹部队训练实战为对象,《我是特种兵Ⅲ之火凤凰》展现特种女兵成长过程。两剧内容范围有所突破,但艺术表现上未有特出表现。该年度值得一提的,还有通过小人物视角揭示抗战大主题的革命传奇剧《我的故乡晋察冀》。
2014年重大革命历史题材领袖传记剧有两部重要作品。“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绝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革命历史题材’,而是一部全景式地表现改革开放,是一部‘当代人写当代史’的深刻的现实主义作品,是一部史诗般的鸿篇巨制。”[65]该剧整体从大处着眼,塑造人物时又时时从小处落笔。细致描写领袖人物工作生活的写实手法,让该剧尽可能地准确还原了1979~1984年改革开放初期的时代气氛和历史变迁。《开国元勋朱德》同样贯彻了“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为观众全景式描绘出朱德元帅革命的一生。该剧从故事层面,叙述朱德出生、考入讲武堂、八一南昌起义、上井冈朱毛会师、创建根据地、长征、抗战、运筹帷幄于国共军事斗争,直至晚年的政治生涯。深层表达出传主“从寻找民主主义救中国的道路,到寻求以共产主义救中国,再到探索中国式的社会主义道路”[66]的心路历程。该年度的一般革命历史剧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也取得巨大的进步:《十送红军》《兵出潼关》《战长沙》《铁血红安》《我的特一营》等,从不同侧面写出中国革命不同时期的英雄人物。特别是《十送红军》,“以长征为线索,穿插讲述十个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的红军故事,应该说有一定的艺术创新”。[67]
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 周年,反映中国民众英勇抗战的革命历史题材剧成为该年度的重头戏。首先是重大革命历史剧《东北抗日联军》,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抗战胜利,中国共产党领导东北抗联坚持了14年艰苦卓绝的抗战。该剧第一次系统完整地展现东北人民的抗战历史,“采用了以点带面的叙述方法,全方位地展现抗日联军的生活与战斗的全貌。重点以‘南杨北赵吉东周’为主要人物,着力刻画杨靖宇、赵尚志、赵一曼、李兆麟、冯仲云、周保中等抗联英雄人物。”在人物塑造上突破了过往同类剧的既定模式,“从人性的深度展示不同人物的内心世界,让观众看到真实可信的历史人物,从而使剧作更为生动感人,人物或可亲、可敬,或可怜、可憎,力戒人物的苍白无力和说教宣传。”[68]除此而外,其他的抗战剧《太行山上》《历史永远铭记》《鄂尔多斯风暴》《黄河在咆哮》《马上天下》《炮神》等,“从总体上看,这些抗战题材电视剧无论收视表现还是社会影响都缺乏亮点,题材开拓、观念突破和艺术创新略显不足,……在人物典型性格塑造、历史场景逼真再现、叙事方式艺术创新、人文主题深入开掘等方面都没有重大突破,现实主义的深度和力度不足。”[69]
2016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5 周年和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献礼长征的剧作有《绝命后卫师》《我是红军》《骡子和金子》《长征大会师》《红星照耀中国》《彝海结盟》《淬火成钢》等。这些剧作首推悲剧色彩浓郁的《绝命后卫师》,该剧以惨烈的湘江之战为背景,讲述红三十四师6000 余名勇士组成长征后卫队,掩护主力渡过湘江、浴血奋战至最后一人的悲壮事迹。《我是红军》《骡子和金子》是革命传奇剧的代表作。与重大革命历史剧“宏观”角度不同,两剧均以普通小人物成长作为叙事切入点,发挥传奇剧的叙事优势,从微观层面展现了当年红军长征的艰难困苦。“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一直是军事题材剧的表现“盲点”,该年度《三八线》首开先河。“创作者没有将更多镜头对准战争中的领导者和指挥者,而是以鸭绿江边几个渔民的战争经历为切入口,展现了在最为残酷的抗美援朝战争中,这几位最普通的年轻人的军事素质和人格心灵的成长史。”[70]其他值得注意的剧作有:反映西北陕甘宁边区革命者的《红旗漫卷西风》和讲述边区建立史的《千里雷声万里闪》;反映海南琼崖纵队斗争史的《天涯浴血》;反映云南少数民族革命者成长史的《锻刀》,以及该年度播出的颇具传奇色彩的《好家伙》。将帅传记剧方面,该年度《彭德怀元帅》《海棠依旧》引人注目。前者风格粗犷刚猛,从加入湘军到征战北伐、从平江起义到井冈山会师、从八年抗战到扫平大西北,一直到“主动请缨”抗美援朝,剧作全景式表现了彭总一生“戎马倥偬”的征战生涯;后者风格细腻,剧作以“海棠花”为意象,在“庙堂大事”与“家庭小事”的交叉叙事中,将周恩来总理后半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尚人格娓娓道来,不动声色地流露出对人物的深切缅怀。除此,《毛泽东三兄弟》亦是该年度的优秀人物传记作品。
2017年军事剧发展平稳。可以从三个方面观察该年度的创作。首先,重大革命历史剧《秋收起义》讲述中共初年走向正确军事斗争路线的峥嵘岁月,生动地呈现了毛泽东开辟农村包围城市、确立党绝对领导军队等革命史实。其次,现实军旅剧有两个层面,从军种发展角度,《绝密543》展现20世纪50年代初解放军组建空军地空导弹部队的故事;《深海利剑》继续20世纪八、九十年代佳作不断的海军成长题材,讲述一批大学生如何成长为合格潜艇指挥官的故事。该年度在题材内容上有所突破:有反映特勤消防武警专项职业的《特勤精英》,《维和步兵营》讲述了当年牵动亿万人心的利比亚撤侨经过。最后,该年度的“国军”抗战剧颇有成绩。《决战江桥》和《铁血将军》刻画的是“国民党军”的抗战英烈马占山、范筑先两位将军;《远征,远征!》是继《中国远征军》(2011)之后的又一部反映中缅战役的剧作。
为纪念改革开放40 周年,2018年现实主义题材占绝对优势地位。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剧《换了人间》一枝独秀。该剧以宏阔的历史视野,完整形象地再现了1949~1954年间中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全方位展现了北平和平解放、西柏坡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国共和谈、渡江战役、和平解放新疆、解放大西南、志愿军赴朝作战、和平解放西藏等一系列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台湾往事》角度新颖,以三位台湾青年人在动荡年代的道路选择为叙事线索,讲述他们在国家危亡、生灵涂炭的非常时期,民族意识逐渐觉醒,最终走上投身抗战、支持统一的正确之路。(www.xing528.com)
总之,21世纪十年军事电视剧是大发展的十年,“如果用一条发展曲线勾勒近十余年来我国军事题材电视剧发展的脉络,这条线的上扬曲线在近几年呈现陡起走势。总体说来,这是文化市场烘托的结果,更是军队和地方电视艺术工作者共同努力、坚持主旋律创作、坚持再坚持主流精神的结果。主流价值取向与文化市场之间的良性互动,成就了当今军事题材电视剧的繁荣局面。”[71]
2.类型角度的军事剧创作
进入21世纪的军事电视剧类型特征日益鲜明成熟,其标志是内部亚类型发育充分。
一方面,“革命历史题材”继续强势发展,除《长征》《延安颂》《井冈山》等地位显赫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剧”,21世纪的重要成绩是“年代传奇剧”与“红色经典改编剧”的繁盛,《亮剑》《历史的天空》和《林海雪原》《铁道游击队》所共有的革命激情表达、传奇故事讲述、粗犷人物展现等的经典叙事手法,使得这两者统一在“一般革命历史题材剧”题材之下。
另一方面,现实题材军事剧在21世纪也有长足发展。军事演习剧(《突出重围》《DA 师》等)、军旅青春成长剧(《幸福像花儿一样》《士兵突击》等)和以《炊事班的故事》为代表的军旅喜剧等,使得当代军事电视剧彻底摆脱了革命历史剧“一家独大”的单一局面,实现了军事剧的品种多样化。因此,可以从不同角度切入观察21世纪军事电视剧类型的成长和发展。
(1)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剧下的四大“亚类型”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剧是军事题材电视剧当仁不让的重镇,从20世纪80年代到当下近30年的时间中,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经历了数量从无到有、类型从少到多、艺术从疏到细的发展历程。如果做进一步划分,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剧还可细分为以下三种:
①党史文献剧:这是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剧的重中之重,中国革命史本身几乎就是中共的党史和军史,在1921~1949年中国共产党成立的28年卓绝岁月里、在中共领导武装斗争建立政权的22年历史中,有许多攸关中国革命的生死时刻值得被铭记。由于资金、史料、拍摄条件、水平以及对重大历史史实如何艺术化表现等诸多因素,1980~1990年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在电视剧领域中并不多见,但20世纪90年代以“三大战役”为代表的8 部共13集革命历史题材电影为同类题材电视剧制作积累了丰厚的经验。从1996年的《长征岁月》《遵义会议》,1999年的《中国命运的决战》开始,[72]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长征》(2001)、《日出东方》(2001)、《新四军》(2002)、《延安颂》(2003)、《八路军》(2005)、《雄关漫道》(2006)、《井冈山》(2007)、《解放》(2009)《保卫延安》等,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开始以形象的视听语言为观众展现了一个个惊心动魄的历史关键时刻。有些中共历史上的重要事件甚至多次进入电视剧“画廊”。[73]这些作品“遵循历史剧的创作规律,在表现重大历史事件的同时,着力塑造人物形象,深入开掘历史事件和人物身上体现的时代精神,力求寻找当代观众对历史的认知点和共鸣点,不仅艺术地再现了那一段‘史’,而且写出了那个时代和历史人物身上蕴含着的‘诗’,展示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74]
②军史文献剧(重要战役):这是组成重大革命历史题电视剧的重要力量,从某种程度上讲,是先有“革命战争历史剧”而后才产生“军事题材剧”,中国电视直播剧时期的《火人》(1959,上海电视台)就是例证。因此,从20世纪80年代单本剧时期算起,几乎无法精确统计“革命战争历史剧”拍摄播出的数目。解放军在其22年艰苦卓绝的武装斗争史上经历了无数大大小小的战斗和战役,取得了辉煌的战绩,也有过不少的失败和挫折,将它们记录下来,不仅是回顾历史,更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从小到一场经典战斗、一次著名战役一直到震惊世界的三大战役,“革命战争历史剧”都有精彩呈现,本书只能择重要作品梳理如下。
20世纪八九十年代“革命战争历史剧”是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剧的“重头戏”,20世纪80年代有《上党战役》(1985)、《中原突围》(1986,4集)、《千里跃进大别山》(1988,10集)、《虎啸太行》(1988,7集)、《攻克太原》(1989,10集)、《忻口战役》(1989,6集)等。进入20世纪90年代,“革命战争历史剧”更是层出不穷,《豫东之战》(1993)《浴血洛阳城》(1994)《七战七捷》(1995)、《血战万源》《大渡桥横铁索寒》(1996)、《四保临江》(1997)、《济南战役》(1998)《英雄孟良崮》(1999)等,在重现革命途程的悲壮和曲折中,弘扬百折不挠艰苦拼搏精神。
进入21世纪后,随着军事剧题材、类型的日益多样化,“重大革命战争历史剧”数量虽有下降,但仍是军事剧重要一翼。《中原突围》(2002)《强渡嘉陵江》(2004)、《雄关漫道》(2006)、《杨成武强攻东团堡》(2008)、《保卫延安》(2009)、《战北平》(2009)、《北平战与和》(2009)、《解放海南岛》(2010)、《滇西1944》(2010)、《解放大西南》(2010)、《红七军》(2010)等,几乎具象地构成解放军军史,这些作品气韵宏大,大开大阖,既体现了历史的恢宏和深阔,又把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创作的历史品格和美学品格提升到新的更高台阶。
③领袖人物传记剧: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领袖一般都是解放军的创始人,因此领袖传记剧从一出现就被视为军事题材电视剧的一个重要类型,而且在实践中,此类剧种一直也是军事题材剧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有大量的领袖传记剧,如《朱德》《秋白之死》《李大钊》《周总理的一天》《故园行》等。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关此类的电视剧就更多,有关中共第一代领导人的传记片从多方面、多角度、不同的历史时段都有拍摄。[75]如“在周恩来仙逝20 多年以来,从他的童年到‘文化大革命’不同时期的革命经历,几乎都被艺术家搬上了舞台和银幕。”[76]这些领袖传记片中,比较有名的有《少年毛泽东》(1990)、《哦,王稼祥》(1992)、《青年毛泽东》(1993)、《周恩来》(1993)、《任弼时》(1993)、《周恩来》(1994)、《周恩来在大连》(1994)、《毛泽东在陕北》(1996)、《周恩来在上海》(1997)、《少奇1949 在天津》(1998)、《少奇同志》(1999)、《邓小平在1950》(1999)、《开国领袖毛泽东》(1999)等。
进入21世纪后,有关开国元勋的电视剧成为拍摄热点,而领袖剧相比20世纪八九十年代有所减少,比较有名的有《孙中山》(2001)、《彭真》(2002)、《周恩来在贵阳》(2003)、《陈云在临江》(2005)、《恰同学少年》(2007)、《刘少奇故事》(2008)、《周恩来在重庆》(2008)、《铁肩担道义》(2010,李大钊)。
④开国元勋(元帅、将军)传记剧:[77]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军事题材电视剧已经开始表现解放军的“十大元帅”形象,如1986年的《朱德》,进入20世纪90年代直至21世纪,展示元帅、将军的电视剧日益增多,1955年的十大元帅和十大将基本上都被搬上电视荧屏。
首先,是解放军军史上元帅大将级的人物传记片,如《青年聂荣臻》(1995,7集)、《叶剑英》(1996,10集)、《贺龙》(1996,20集)、《朱德上井冈》(1998)、《黄克诚》(1998)、《李克农》(1999)、《徐海东大将》(1999)、《向前,向前》(2001)、《朱德元帅》(2001,18集)、《罗荣桓元帅》(2001)、《肖劲光大将》(2002)、《罗荣桓元帅》(2003)、《陈赓大将》(2006)、《上将许世友》(2006)、《彭雪枫》(2007)、《公安部长罗瑞卿的故事》(2007)。
其次,解放军军史上骁将如云,其中有许多佼佼者在战争年代就献出了生命,他们“战斗中故事”可以让人们重温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如《赵尚志》(1991)、《乌兰夫》(1995)、《铁血英才刘伯坚》(1998)、《曾克林出关》(2004)、《潘汉年》(1997)、《杨靖宇将军》(2005)、《抗日名将左权》(2005)、《草原春来早》(2007 乌兰夫)。
最后,革命先烈、爱国将领传记剧:他们的形象时常在军事电视剧序列中出现,其中张学良将军就是代表,其他如《马本斋》(1994)、《张学良将军》(1993)、《邓宝珊将军》(1996)、《张学良》(2002)、《张治中》(2005)、《叶挺将军》(2008)。
总之,“它们不是一般的记述人物功绩,而是尽力将主人公的性格塑造、精神世界刻画与革命进程、民族命运相联系,让我们从伟人的闪光处领略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品格、耀眼风范。”[78]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06年《诺尔曼·白求恩》和2010年《毛岸英》。前者以大量鲜为人知的史实,展现了白求恩的性格成长和思想发展轨迹,揭示了白求恩如何从一个具有浪漫冒险性格和科学探索兴趣的少年成为一个医术精湛、心系民众疾苦的著名医学专家,如何从一个朴素的人道主义者,经由社会斗争的磨炼和国际工人运动的洗礼,成为一名反法西斯的伟大的国际共产主义者,成为毛泽东笔下的“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毛泽东:《纪念白求恩》)。后者是革命先烈传记电视剧的重要收获,“以情动人,以质取胜。它从思想高度、历史高度和文化高度上,充分挖掘和展示了毛岸英短暂而坎坷的一生。在这种感情的互动当中,体现出人格的魅力和高尚的品质。”[79]
(2)一般革命历史题材剧的两个亚类型
“一般革命历史题材剧”是相对“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剧”而言的,“随着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艺术创作的深入,历史精神和美学精神深入人心,在对革命历史的艺术表现方面,一些剧作家的艺术视野越来越开阔,审美想象越来越丰富。而对那些做出重要贡献的革命者群体形象,尤其是那些在革命斗争中的无名英雄应该如何表现,成了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美学开拓的新领域。这便是一般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创作。”[80]也就是说,之所以“一般”,相比较重大题材“文献性”更具有艺术创造性,其中的主人公是按照“可能具有”的历史真实进行虚构的。这其中应该有两种亚类型,即以《激情燃烧的岁月》为代表的年代传奇剧和以20世纪五六十年代红色经典小说、电影改编而来的剧目。
①革命年代剧:是进入21世纪后才有的新类型如果细分,革命传奇剧也有两种类型:
一类以反映人物、战争年代军人形象的、富有相当传奇色彩的,《历史的天空》(2004)、《亮剑》(2005)、《狼毒花》(2007)、《我的团长我的团》(2008)、《我的兄弟叫顺溜》(2009)、《高地》(2009)、《桥隆飙》(2010)等。这些年代剧传奇色彩浓厚。
另一类是从描写过去年代的军人作为切入点,缅怀一个已经逝去时代的情怀、回味军人的特有生活,因此也被称为“怀旧剧”: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即为《激情燃烧的岁月》(2001)[81]、《军号嘹亮》(2003,被称为《激情》的“姊妹篇”)、《幸福像花儿一样》(2005)、《红领章》(2005)、《战地浪漫曲》(2009,表现战争年代文工团生活)、《在那遥远的地方》(2009,表现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基层官兵在缺氧高原哨卡站岗值勤)等,这些作品中的军人形象大都是20世纪50~70年代的军人,作品描写了他们当年纯洁心灵、青春苦闷和为国奉献的特殊生活。
②“红色经典改编剧”:红色改编剧来源于红色时代的经典作品,一般是指1949~1976年间的,在社会上产生过巨大影响力的小说和电影。评论界一般认为2004年是“红色经典”的改编年。其实早在1999年就有两部改编剧引人注目,一部是由中央电视台影视部、重庆电视台拍摄的《红岩》(1999,18集)[82],另一部是深圳市委宣传部、中国国际电视总会司、中央电视台影视部联合出品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1999,获当年度“飞天”特别奖),这两部作品挟50~80年代家喻户晓之影响力,拍摄时万众瞩目,播出后反响巨大。
进入21世纪后,红色经典改编剧进入改编高峰。“广电总局统计,2002年至今(2004年——引者注),已拍、正拍、规划要拍的属于‘红色经典’的电视剧有40 部共850集。”[83]有从原创小说角度改编的《林海雪原》(2004)、《保卫延安》(2009)《红日》(2009)等;还有从原创电影戏剧角度改编的《小兵张嘎》(2004)、《红灯记》(2007)、《新英雄虎胆》(2007)、《51 号兵站》(2007)、《霓虹灯下的哨兵》(2007)、《闪闪的红星》(2007)、《永不消逝的电波》(2010)等。不过令人遗憾的是,这些作品许多先是在商业浪潮下失去方向,后在众多批评声中一改随心所欲而重归“正途”,但从实践上看都不太成功。
(3)军旅剧下的亚类型
现实军旅剧是指表现和平时期军人感情、生活以及军队建设的电视剧,在时间段上,主要是反映1949年以后的军队生活。现实军旅剧也是军事题材剧进入21世纪后出现的新类型,如果从表现内容上可划分许多亚类型,如军事演习剧、军旅青春剧、军旅成长剧、军旅喜剧等,但上述有些“类型”只具有萌芽意味,其作品数量还未积累到归纳出真正类型意义的程度上,本书认为,相对比较成熟的现代军旅剧类型只有两类,即军事演习剧和军旅青春成长剧。
①军事演习剧:首先是作品流变:军事演习剧的目标在于强调科技强军战略,并力图塑造新时代新军人的英雄形象。从这个意义上讲,20世纪90年代的《驱逐舰长》和《波涛汹涌》应是此类剧目的“鼻祖”,前者强调素质建军的急迫性,后者从国家海洋意识出发描写海军的发展。但2000年才是军事演习剧“元年”,这一年的《突出重围》中的“红蓝军”的激烈对抗不仅贯穿着强烈的忧患意识,而且也充分演绎了科技在未来战争中的重要地位,播出后引起强烈反响。随后2003年的《DA 师》、2006年的《沙场点兵》是军事演习剧的标杆性剧目,除此以外,《导弹旅长》(2002)、《垂直打击》(2006)、《狼烟》(2009,被认为是《DA 师》的姊妹篇)强化了和平时期人们的战争意识。在当年都获得了很高的收视率。另外如《中国轨道》(2001)、《追日》(2004)、《国家使命》(2004)、《砺剑》(2005)、《神舟》(2005)、《战争目光》(2008)、《鹰隼大队》(2009)等一大批直面新军事变革和军事科技进步的电视剧极大地拓宽了军事题材文艺创作范围。
这些作品有突破也有局限,一方面,塑造了一大批想打赢和谋打赢的中高级军官艺术形象,表现出军队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如《突出重围》中的朱海鹏、范英明,《西线兵车行》中的陈世浩,《光荣之旅》中的贺援朝等,直至《战争目光》中的江永良,《狼烟》中的高达等。但如同传奇剧人物塑造所遇到的瓶颈一样,军演剧中的新时期军官形象到后期也有同质化的倾向。
②军旅青春成长剧:正如一句老生常谈,军队是革命的大熔炉,而这个熔炉中锤炼的都是年轻人,他们青春活泼、向上而富有朝气,20世纪90年代有《士兵今年十八九》(1994)、《红十字方队》(1997)、《有这么一群兵》(1997)《尉官二十刚出头》(1997)等。
进入21世纪后,《女子特警队》(2000)、《我们的连队》(2003)、《军校奏鸣曲》(2004)、《青春正步走》(2005)、《我心飞翔》(2005)、《幸福像花儿一样》(2005)、《红十字星座》(2006)等都有相当强的时代感。值得一提的是《恰同学少年》(2007)在青春偶像剧创作上的突破,其在遵循基本历史事实的前提下,开启了以表现开国领袖青年时代生活为主旨的全新偶像剧叙事模式。在日韩偶像剧盛行的年代,剧作颠覆了惯常的人物设置叙事模式,让革命年代里的热血青春和激情理想走进了荧屏。《恰同学少年》的出现以别出心裁的艺术处理和独具特色的人物形象塑造,为中国内地的偶像剧市场开启了新的发展门径。而青春成长剧的巅峰之作即是2007年的《士兵突击》,它构成了一个特有的“士兵突击现象”,本书将在下编详述。
喜剧性的追求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军旅电视剧创作发生的一个趋向,虽然类型意味还不是很浓厚,但《士兵今年十八九》(1994)、《尉官今年刚20》(1997)、《炊事班的故事》(2002)、《水兵俱乐部》(2005)、《卫生队的故事》(2008)等,将严肃的军营生活内容置于比较轻松、带有诙谐性的艺术情境,增强观赏性同时也增强了可接受性,为进一步拓展军旅喜剧类型的成熟奠定了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