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跨国投资对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

跨国投资对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

时间:2023-07-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到目前为止,尚无关于国际直接投资对促进世界经济增长的理论分析。各国间的对外直接投资能够产生“外溢效应”,加速先进科学技术、知识和人力资本在各国间的传递,促进投资国和东道国双方的经济增长,从而促进全球经济的增长。

跨国投资对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

1.对外直接投资世界经济增长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直接投资迅猛发展,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化趋势的日益增强,使国际直接投资在促进全球经济增长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际直接投资的发展得益于科技进步和国际分工的深化;同时,现代跨国公司的出现和国际直接投资的发展,使资金、技术、劳动力、自然资源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合理配置和利用成为可能,使国际分工在广度和深度上进一步扩展,导致现代生产的国际化。在生产国际化的过程中,需要庞大的国际资金的支持,从而推动了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和资本国际化的进程,跨国银行业应运而生。正是由于跨国公司和跨国银行的出现和发展,使世界经济日趋一体化,促进了全球的经济增长。到目前为止,尚无关于国际直接投资对促进世界经济增长的理论分析。但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不断增强和全球国际直接投资迅速增长,一些相关学科从特定的角度对国际直接投资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进行了研究。P·罗默和R·卢卡斯等人在批评和修正新古典增长理论的基础上,创立了新增长理论,从技术传递的角度分析了国际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与新古典增长理论相比,新增长理论将技术和知识内生化,作为经济增长的第三项生产要素。它认为,技术和知识的增加能提高投资的收益率,使经济具有递增的收益率,人均产出可以无限增长。罗默等人强调一国的经济增长率主要决定于其知识积累、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的水平。各国间的对外直接投资能够产生“外溢效应”,加速先进科学技术、知识和人力资本在各国间的传递,促进投资国和东道国双方的经济增长,从而促进全球经济的增长。

2.非股权形式加强发展中国家长期产业能力建设

首先,非股权形式在发展中国家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和工作条件。据估计,全世界共有约1 800—2 100万人直接受雇于在非股权安排下运营的企业,大多数从事合约制造、服务外包和特许经营活动。而非股权形式创造的就业中约有80%是在发展中和转型期经济体,合约制造和服务外包产生的就业主要集中于发展中国家。但是,以低成本劳动力为基础的非股权形式企业中的工作条件常常是一个令人关切的问题,而且还因非股权形式公司的模式和其运营所在国家的法律社会和经济结构的不同差异显著。产业的季节性、跨国公司波动的需求格局、它们可以轻易将非股权形式生产转移至其他地点等因素可以对非股权形式企业的工作条件和就业稳定性产生强烈影响。

其次,非股权形式是一种重要的技术技能建设途径。非股权形式本质上是在合约的保护下向东道国公司转让知识产权。许可证是跨国公司准许非股权伙伴获得知识产权,通常附有合约条件,但常常包含培训或技能转让。国际特许经营转让是一种商业模式,而且为了正确建立新的特许经营单位,通常向本地伙伴提供广泛的培训和支持,对技术传播具有广泛影响。特别是在东亚、东南亚,还有东欧、拉美和南亚的一些经济体,电子服装、制药、信息技术服务和业务流程外包等部门的非股权形式公司已经通过获取和吸收技术技能,凭借自身力量成长为跨国公司和技术领袖。

综合上述影响,非股权形式能够支持发展中国家加速发展本地现代生产能力。非股权形式尤其能够鼓励本国企业发展,刺激投资生产性资产,并鼓励将此类本国经济活动融入全球价值链。非股权形式对本地产能建设和长期产业发展前景所做的贡献主要通过影响企业发展来实现,因为它需要本地创业和本国投资。非股权形式常常促进此类本国投资和获取本地或国际融资的机会,或者由跨国公司直接为本地非股权伙伴提供支持,或者是通过与大型跨国公司合作而带来间接保障[4]

3.对外直接投资促进国际分工深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成为促进国际分工深化的重要因素。跨国公司作为国际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载体,促成了战后世界范围内生产力的配置、国际贸易的扩大以及生产要素的流动。跨国公司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将资本、技术、管理经验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生产要素禀赋结合起来,形成一种全新的更大的生产能力,并将国家间的生产分工与协作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为企业内部的分工和协作。跨国公司的全球性经营活动使各要素流动渗透到国际再生产的各个领域,加强世界各国在生产、交换、分配等各方面的联系和国际分工的不断深化。

跨国公司在传统的垂直型国际分工向现代水平型国际分工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主导性作用。在当代产业内分工模式之下,原在一个企业内部进行的设计、研发、零部件的加工和采购、组装、营销等一系列环节,通过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分散到世界不同的地区进行,企业的各个部门、工厂、车间以总公司分支机构的形式在全球范围内定位。在这种产业内分工模式之下,跨国公司充分利用东道国当地的区位优势进行生产,而最终产品往往是多国合作的结果,成为名副其实的“国际产品”。当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电子计算机的使用及其网络化,极大地方便了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协调其国内外分支机构的生产和销售活动,从而使跨国公司代替主权国家成为国际分工的主要实施者和承担者,产业内的分工模式在全球范围内得以推广。

4.对外直接投资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交互作用

国际直接投资是世界经济一体化的重要载体,是各国经济在更高层次上的融合。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深化消除或减弱了生产要素跨国流动的障碍,使国际直接投资流量进一步扩大或改变流动方向。美国学者金德尔伯格在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一体化浪潮和主要发达国家跨国经营战略调整实践考察的基础上,提出了世界经济一体化产生的投资创造效应和投资转移效应。

(1)投资创造效应。投资创造效应是指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实施刺激其他国家对一体化区域内国家的直接投资和区域内成员之间直接投资的净增加。经济一体化的宏观环境和跨国公司的微观投资动机相结合会带来一国或地区的国际直接投资流量的变动,产生投资创造效应。

第一,理论分析。经济一体化实施后,区域经济集团内部成员国之间降低或取消关税,使区域集团之外的非成员国处于竞争劣势。为维护原有市场份额和降低经济成本,外国跨国公司将会以直接投资的方式取代原有的产品出口方式,进入一体化区域经济体内。通过在一体化区域内建立企业,绕过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享受国民待遇,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这种防御性出口替代投资动机是外国跨国公司增加直接投资的主要动机之一。

相对于防御性出口替代动机,进攻性出口替代动机源自经济一体化区域内市场空间容量的扩展。为了开拓经济一体化引起的区域内市场规模扩大和需求增加所带来的市场机会,跨国公司以建立生产基地为抢占市场的主要策略将比传统的产品出口策略更为有效。

此外,经济一体化会给生产企业带来规模经济效益和范围经济效益,跨国公司追逐投资效益提高则会产生合理化投资的动机。(www.xing528.com)

第二,欧盟的投资创造效应的实证分析。欧共体向欧盟发展的过程中,一体化程度不断提高,成员国不断增加,其产生的投资创造效应十分显著,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美国对欧洲的直接投资急剧增长。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投资国,其对外直接投资的数量和流向对世界经济和地区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到欧共体成立初期,美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重点一直在拉美和加拿大,欧洲始终位居第三。而在1957—1967年欧共体成立后的10年中,美国对欧共体直接投资的平均增长率高达37%,对其他欧洲国家、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直接投资增长率远低于这个比例。1969年,欧共体关税同盟成立的第一年,美国对西欧的直接投资的比重达30.5%,超过加拿大和拉美国家跃居首位。在此之后,西欧一直是美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最重要的区域。美国对欧共体的直接投资存量占其对外直接投资总存量的比重由1950年的5.4%增加到1972年的17.1%,1998年上升为54%。欧共体已成为美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最大东道地区(见表6-1)。

表6-1 美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的地区分布(1950—1991年) 单位:亿美元

注:在1952—1972年,欧共体指联邦德国、法国、意大利、比利时、卢森堡、荷兰;1972年加上英国、丹麦和爱尔兰,括号内数据为原六国的存量;1981年后加上希腊;1986年再加上葡萄牙和西班牙。
资料来源:(1)UNCTC,Regional Integration and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 in the 1990s,UNCTC Current Series A,No15,1990,p9.(2)US Department of Commerce,Survey of Current Business,June 1990,p61;June 1992,p55.

另一方面,欧盟成员间的直接投资迅猛增长。欧洲统计局资料表明,1984—1989年,欧共体所有成员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年平均增长率为26%,从214.52亿欧洲货币单位增长到684.96亿欧洲货币单位,其中,各成员国之间的相互直接投资增长速度更快。从表6-2可以看到,成员国之间直接投资和对非成员国直接投资的比例由1984年的18.9%猛增到1989年的51.6%。直接投资流向的变化说明,在内部关税消除的条件下,各成员国更乐于在区域内区位优势强的国家建立生产基地,区域内部市场的重要性在加强。

表6-2 欧共体成员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流向趋势 单位:百万欧洲货币单位

注:为统计上的可比性,将当时并不是欧共体成员国的西班牙和葡萄牙包括在内。
资料来源:高乐咏.欧共体投资创造与投资转移浅析[J].南开经济研究,1994(3)。

(2)投资转移效应。投资转移效应是指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实施刺激区域外有关国家和区域内成员国直接投资的流向发生变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在广度和深度上的发展会改变成员国之间的区位优势结构,并由此产生区域内投资布局的重新调整和资源的重新配置,同时能够吸引更多区域外的直接投资。

第一,理论分析。一体化区域内部投资布局的重新调整或资源重新配置表现为某一成员国的外国直接投资流入增加和另一成员国的外国直接投资流入减少。外国直接投资存量和增量从区位优势较小的成员国向区位优势较大的成员国转移。区域内部市场在空间上和层次上得到扩展和提高。如果流入区域内部的投资来源于非成员国,则一体化区域内的外国直接投资增加,产生世界范围内的投资转移效应。

应当指出的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实施有可能导致外国跨国公司对该区域直接投资总量的减少。当原有外国跨国公司在多个成员国投资呈水平型分工时,区域经济一体化必然导致外国跨国公司对其分支机构进行重新调整和组合,使其在最具区位优势和最有经济条件的某个或某些成员国进行规模生产,满足整个区域市场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有可能减少其在区域内的分支机构数量和投资总量,出现外国跨国公司对该区域直接投资总量减少的现象。

第二,欧共体和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实证分析。欧共体于1986年吸纳葡萄牙和西班牙作为成员国。由于葡萄牙和西班牙在生产低技术和劳动密集型产品方面具有比其他成员国更大的区位优势,欧共体其他成员国纷纷将此类生产基地转到这两个国家,使这两个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迅速增长。1980—1985年,流入葡萄牙、西班牙的外国直接投资分别为1.78亿美元、17.24亿美元,到1990年分别增长到21.23亿美元、138.41亿美元[5],分别增长了10.93倍、7.03倍,其中的相当大一部分是由区域内投资转移引致的。

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给墨西哥带来了外国直接投资的迅猛增长,使其成为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热点地区。1987—1992年,平均每年流入墨西哥的外国直接投资为43.10亿美元,1994年猛增为123.62亿美元。尽管后来发生了金融危机,但外国直接投资仍保持在相当大的规模,1997年、1998年分别为128.31亿美元和102.38亿美元[6]。经过实证分析,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对墨西哥的投资很大一部分是从亚洲发展中国家投资转移过来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