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经济区域与发展模式

经济区域与发展模式

时间:2023-07-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梯度发展模式源于区域经济发展梯度推移理论。梯度推移理论的论点有以下三点:一是区域经济的盛衰主要取决于它的产业结构优劣,而产业结构的优劣又取决于区域经济部门,特别是主导专业化部门在其生命周期所处的发展阶段。

经济区域与发展模式

1.经济区域

经济区划与行政区划不同,行政区划是根据历史渊源的行政管理的需要,由国家权力机构和政府机关制定的;而经济区划是根据社会劳动地域分工的规律、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和特征的相似性、经济联系的密切程度,或者依据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目标与任务分工,对国土进行的战略性区划。经济区划的目的是为了揭示各区域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指出各经济区域经济发展专业化的方向和产业结构的特点,为区域产业布局区域规划和经济发展战略提供科学依据,是宏观经济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关于经济区划,学术界提出了各种不同的方案,比较权威的是国务院发展中心依据自然条件、经济条件、社会条件,并适当照顾行政区划完整性的原则将全国划分为七个经济区,具体见表3-2。

表3-2 我国七大经济区的基本情况

2.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不同区域、不同国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经济发展水平大多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造成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一般有以下六项因素:一是自然资源禀赋的差异。各个区域自然禀赋的状况直接影响着不同区域投资的重点以及投资的分配比例,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各个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和方向。二是经济基础的差异。在区域经济欠发达时期,自然禀赋较好的区域经济发展较快,而商品经济一旦发展到一定程度,区域资源禀赋和自然条件不足便可以通过商品和劳务的交换来弥补,因而,随着经济的发展,自然条件的影响力将不断减弱,而资金、科技水平、人口素质、市场发育程度、已有生产能力等经济基础的影响力则会不断增强。三是社会基础的差异。社会基础主要是指人和社会的素质、伦理、观念的状况,它是在经济基础有了一定发展之后出现的新差异。劳动力的素质和社会的进步程度是导致区域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因素,没有较高的人口素质,资源投入的效用会受很大的限制。四是政治因素的影响。政治因素包括体制因素和政策性因素,如政治经济制度、法律制度、经济政策、技术政策等,这些因素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既有直接作用,又通过经济因素、社会因素起间接作用。五是产业结构的差异。由于产业结构的演进与不同的社会经济条件和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在特定的经济环境下,各产业处于自己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总有一些产业会比其他产业发展得更快,因而,产业结构的差异会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速度、水平和能力。六是城镇化的影响。在一定的限度内,城镇化意味着经济活动的高效率,意味着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也意味着人们物质文化水平的改善,因此,城镇化水平的不同也是造成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原因。特定的区域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也必然会采用特定的经济发展模式。区域经济发展有五个基本的模式,即梯度发展模式、反梯度发展模式、增长极模式、点轴开发模式、网络开发模式。(www.xing528.com)

(1)梯度发展模式。为了度量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性,区域经济学引入了经济发展梯度的概念。经济发展梯度可以通过考察区域生产力的先进程度、市场的发育程度、产业结构的优劣、人均收入水平的高低等进行综合测评。梯度发展模式源于区域经济发展梯度推移理论。该理论认为,区域经济发展按梯度由高向低推进符合利润最大化原则,区域经济发展速度应以所能提供的条件为基础。梯度推移理论的论点有以下三点:一是区域经济的盛衰主要取决于它的产业结构优劣,而产业结构的优劣又取决于区域经济部门,特别是主导专业化部门在其生命周期所处的发展阶段。二是创新活动(包括新产品、新技术、新的管理方法和新产业部门)大多发源于高梯度的地区,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由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推移。三是梯度推移主要是通过多层次城市系统传递的。创新在空间上的扩散有局部扩散和大范围扩散两种方式。局部扩散是创新活动由发源地向经济联系密切的邻近城市推移。大范围扩散是创新活动由发源地向有接受创新能力的城市推移。只有处于第二梯度上的城市才有能力接受并消化发源于第一梯度上的创新活动并逐步向第三、第四梯度上的城市推移,直到城镇、农村

(2)反梯度发展模式。反梯度推移理论认为,现代技术转移具有两大特点:一是技术可以按现有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转移,这是常规的梯度转移;二是技术可以超越现有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推移,即落后地区可以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实现生产力的跳跃式发展。根据技术转移的这两个特点,按现有生产力发展水平进行的梯度转移顺序不一定就是引进先进技术和经济开发的顺序。只有经济发展需要,又具备必要的条件,特定区域才可以引进先进技术,而不管这一区域处于哪个发展梯度。低梯度地区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直接引进并采用世界先进技术,发展高新技术,实行超越式发展,然后向二级梯度、一级梯度等高梯度地区进行反梯度推移。从世界范围来看,梯度发展模式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但反梯度发展模式也不乏先例。例如,资产阶级革命后的英国超越了当时相对先进的西班牙、葡萄牙;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相对落后的美国赶上并超过了英国、德国;改革开放后,我国一些落后的中小城镇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在短时间内赶上并超过了高梯度的大城市等。

(3)增长极模式。增长极的概念始于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他把经济空间中在一定时期内起支配和推动作用的经济部门称为增长极。增长极本身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增长能力,并通过外部经济和产业间的乘数扩张效应推动其他产业的增长。佩鲁之后的学者发展了增长极的内涵,将增长极阐述为一个空间单位。空间的增长极是某一具有高创新能力、高增长率,并能促进周围区域经济增长的中心区位,即一个增长中心。近年来,区域经济文献中对增长极的解释和定义都是将增长极作为一个空间单位或城市。增长极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体现为其具有的三个效应:一是支配效应。一个单位对另一个单位施加的不可逆转或部分不可逆转的影响称为支配效应。增长极中的推动型单位都具有程度不同的支配效应,都会对其他经济单位产生支配影响,最明显的就是城市对农村的支配效应。二是乘数效应。增长极里的推动性与其他产业间有垂直的、水平的联系,由于这种联系的存在,推动性产业的发展能够通过列昂惕夫投入产出而对其他经济部门产生波及乘数效应。三是极化与扩展效应。极化效应是指迅速增长的推动性产业吸引和推动其他经济活动不断趋向增长极的过程。扩展效应是指增长极的推动力通过一系列联动机制不断向周围发散的过程。因此,区域在不同的时期选择支配全局的优势区位发展经济可以事半功倍。优势区位的经济发展,可以通过极化效应使生产要素从非增长极向增长极集中,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还可以通过扩展效应使生产要素(如资金、技术等)从增长极向区域腹地分散,以起到对整个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

(4)点轴开发模式。该模式是增长极模式的延伸。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看,经济中心总是集中在少数条件较好的区域,成斑点状分布。这些经济中心既可以称为增长极,同时也是点轴开发模式的点。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点与点之间由于生产要素交换的需要相互连接起来,形成轴线。这种轴线首先是为区域中的增长极服务的,但轴线一经形成,对人口、产业也具有吸引力。人口、产业将逐步向轴线两侧聚集,并产生新的增长点。点轴贯通之后,就形成了点轴系统。点轴开发模式也可以理解为从发达区域的各个经济中心(点)沿轴线向不发达区域的发展和推移。在点轴开发模式中,交通和通讯是主要的作用因素。

(5)网络开发模式。在点轴系统比较完善的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就可以采用网络开发模式,进一步构造现代区域空间结构。一个现代化经济区域的空间结构必须同时具备三大要素:一是“节点”,即各级城镇;二是“域面”,即各个节点的作用范围;三是“网络”,即由资金、技术、信息、原材料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流动网及交通网、通讯网组成的大大小小的网络。网络开发是在强化已有点轴系统的基础上,提高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特别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网络开发模式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一种比较完善的模式,是区域经济发展走向成熟阶段的标志。目前,我国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都是采用了这种经济开发模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