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产业投资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合理化优化

产业投资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合理化优化

时间:2023-07-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它是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和投资经济效益不断提高的基本条件之一,因此,产业投资结构的合理程度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作用。技术进步对不同产品、项目和企业影响力的差异,引起了企业间生产联系的改变,导致生产要素在产业内不同企业间的转移和增减,并促使劳动力和资金向劳动生产率和资金生产率更高、资源利用更有效的企业转移。这些变化无疑会引起产业投资结构的变化。

产业投资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合理化优化

产业投资结构是指投资份额在产业内不同产品、项目、企业以及空间布局等多方面的配置比例和组合方式。它是决定和改变社会经济结构的重要手段。产业投资结构是否合理,关系到产业内部企业布局、企业结构、项目结构和产品结构等,关系到整个产业内部生产能力的配置,影响到产业是否能够长期、协调地发展。而产业投资结构合理化的基本含义是,在一定时期、范围和条件下,投资一定的社会经济目标在行业内的合理配置或组合,包括投资方向明确、投资重点突出、投资比例适当等。它是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和投资经济效益不断提高的基本条件之一,因此,产业投资结构的合理程度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作用。

1.影响产业投资结构的因素

(1)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是通过实施一定的战略措施实现的,而不同的战略措施对投资活动影响的结果会形成不同的产业投资结构。例如,根据不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可以分别采取资金密集型发展战略、劳动密集型发展战略、资源密集型发展战略或技术密集型发展战略。资金密集型发展战略实际上是一种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发展战略,劳动密集型发展战略实际上是一种优先发展轻工业的发展战略,资源密集型发展战略实际上是一种优先发展矿业的战略,技术密集型发展战略则需要将复杂先进而又尖端的科学技术应用到生产和服务部门。

(2)资源条件及结构特点。在投资活动中,伴随固定资产的形成而不断地消耗着各种资源。一方面,固定资产建设活动本身要投入大量的资源;另一方面,固定资产建成后还要持续投入大量的消耗性资源,以形成社会产品,这是人们投资的目的,从物资运动与资金运动的关系来看,物资的运动引起资金的运动,物资运动的规模、结构和方向影响并决定着资金运动的规模、结构和方向。因此,资源的结构必然影响并决定投资的结构,进而决定着产业的投资比重。

(3)科学技术进步。科学技术对产业投资结构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生产过程和需求(消费)两方面。从生产过程方面来看,技术进步不但创造出新产品,从而促进了新兴产业的产生和发展,同时也使一些落后的产业淘汰和消亡。技术进步加快了对原有企业的技术改造,使原有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从而为更多的劳动力和资金开发新产品、发展新企业提供了条件。技术进步对不同产品、项目和企业影响力的差异,引起了企业间生产联系的改变,导致生产要素在产业内不同企业间的转移和增减,并促使劳动力和资金向劳动生产率和资金生产率更高、资源利用更有效的企业转移。从需求方面看,技术进步不断创造出新的生产和生活需求,从而推动满足这些新需求的产品和企业的发展。同时,也会使一些过时的生产和生活需求消亡,而使满足这些过时需求的产品和企业淘汰。技术进步也会改变生产、生活需求的结构和人们的消费心理,从而使生产结构发生相应的变化。

(4)现存的产业结构。一般来说,现存的产业结构是以往投资的结果。但是,现存的产业结构对未来的产业投资结构仍具有相当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由以往投资形成的产业结构成为新一轮投资的“导向器”和“指示灯”。这是因为:其一,由于以往的产业投资结构本身不合理,形成了相应不合理的产业结构,为保证经济的正常运行,就需要对不合理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和改造。其二,由于现实经济生活中,对产业结构有制约作用的因素变化将会使产业结构发生改变。其三,由于非正常因素的破坏,使本来相对合理的产业结构变得不合理了。如发生了地震以及其他严重的自然灾害,造成设施的大范围毁坏;又如战争中敌对方对重要设施的破坏等。由此引起的投资可以认为是一种弥补性投资。

(5)社会需求结构。社会需求包括生产性需求(一般是指中间产品的需求)和消费性需求(一般是指最终产品的需求)两个方面。他们对经济的发展和产业投资结构的形成具有决定性作用。

首先,从生产性需求看,生产性需求体现了生产单位之间的一种投入产出关系。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这种比例关系会有所调整。替代产品的出现,也会使原有比例关系有所调整。例如,纺织业中较多地使用化学纤维而减少天然纤维,则必然会引致化学工业比重的上升。这些变化无疑会引起产业投资结构的变化。

其次,从消费性需求看,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结构处于不断变化中。一般来讲,人们的消费需求呈现这样一种变化趋势:首先是对基本生存资料的占有,如对食品、衣服、住房、交通医疗基本生活必需品的需求;然后是对发展资料的需求,如在受教育、进行科学研究、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等方面的职务资料的需求;进而是对享受资料的需求,如在娱乐、旅游、体育等方面的物质资料以及各种高级消费品和奢侈品的需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发展资料和享受资料也将逐步成为生活资料。生存资料的比重将下降,发展资料和享受资料的比重将上升。人们的需求变化将影响到投资活动,进而影响投资结构。

2.产业投资结构合理化的标志

任何经济事务的运行都有其内在规定性,产业投资结构的形成、调整和完善也不例外。衡量产业投资结构是否合理,一方面要以业已形成的产业结构和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为基本依据,另一方面,还要充分考虑产业投资结构运行的特性。

(1)合理的产业投资结构所体现的结构效益最佳。所谓产业投资的结构效益,指的是从国民经济全局来考察的产业投资结构的最佳状态,其基本点是产业投资结构效益的最大化。合理的产业投资结构,要体现整体性、平衡性、相关性、有序性、动态性和利益性等特点。整体性是与国民经济整体性要求相联系的,如低利润的建设项目与高利润的加工项目的安排、在某一地区看来有利润和在全国看来无利润的投资等,都要从国民经济全局来考虑,以发挥投资的整体效应。平衡性是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基本条件,它可以协调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在总量上和构成上的相互适应和平衡,使社会经济运行处于良性循环之中。相关性表明某一重点项目投资的增减可以使与其相关的项目发生连锁反应,从而产生投资乘数效应。有序性要求投资活动的安排在时间和空间上排列有序,即在时间上,哪些投资应超前,哪些应同步,哪些应滞后,都要在时序上有统一安排;在空间上,地区间投资的分配应按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或经济利益的高低来确定。动态性是指投资结构能够适应经济发展变化而相应地转换、更新以及向高层次衍化。利益性是一切经济活动的核心,是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它是通过结构效益体现出来的,它表明在投资量一定的情况下,只要投资的方向、重点和比例正确,形成合理的产业投资结构,经济运行就会处于和谐的状态,人才、物力、自然资源、科学技术潜力就能得到充分而合理地运用,每一投资份额就可以发挥最大的作用。

(2)合理的产业投资结构应具有良好的自我调节能力。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内部的供给与需求,由于科学技术上的不断进步和生产要素的变化,会出现各种不平衡现象和失调情况,这就要求产业投资结构适应这种变化,自我调节,从不平衡中求得平衡,由失调达到协调。产业投资结构应具有自我调节能力,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具有满足社会需求扩大或收缩的能力,二是使产业内具有相近经济用途的产品能够相互取代,三是产业内的产品在质、量方面可以相互转换。

(3)合理的产业投资结构应具有较强的应变转换能力。产业投资结构应具有应变转换能力是从发展国际经济关系的角度提出的,其总的要求是:根据国际市场的变化情况,适时调整产业结构及其投资结构,增强出口换汇能力和引进、吸收国外先进技术设备的能力。关于应变转换能力的问题,日本经济的发展和英国经济的衰退是典型的例子。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不过是个中等发达国家,战争结束时,经济处于空前混乱的状态,生产状况不及战前的水平。但随后,日本经济迅速发展,跻身发达国家之列,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其秘密之一就是迅速而顺利地实现产业结构的转换。相反的例子是英国,英国曾号称世界第一强国,但20世纪20年代开始沉沦,经济长期陷于停滞状况,其原因是英国受到后期的德国、日本以及其他国家的迅速赶超,没有及时实现产业结构的转换。如果英国能当机立断地把重心转向德国、日本等后起国家尚处于落后状态的重工业特别是机械工业,则有可能阻止经济增长率下降。(www.xing528.com)

(4)合理的产业投资结构应具有广泛的、良好的适应性。一方面,合理的产业投资结构能与技术结构和技术基础相适应。从经济发展史来看,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了产业结构以及投资结构的形成和发展。一定的产业结构及其投资结构总是与一定的技术结构和技术基础相适应。例如,资源技术(如栽培技术、捕获技术、饲养技术、开采技术、材料技术)构成一次产业(如农林业、水产业、畜牧业石油及矿业、金属冶炼及化学、水泥等产业)的技术基础;生产技术(如机械技术、交通技术)和能源技术(如动力技术)是二次产业(如制造业、汽车业、发电等)的技术基础;情报(信息)技术(如通讯、控制、系统、保健技术)是三次产业(如电讯、计测控制、情报机器、医疗机械等)的技术基础。另一方面,合理的产业投资结构能与资源结构相适应。这是因为:第一,投资的过程就是资源的耗费过程;第二,固定资产形成后更需不断地消耗资源。因此,资源丰富、品种齐全的国家适合建立独立且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我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可以建立起资源开发型经济结构,但我国对资源的深加工能力较差,虽然资源丰富,但产品出口层次不高、产品种类单一。而资源匮乏的日本的主要原材料的80%—90%要依靠进口,它建立的是一种加工出口型经济结构,表现为日本的制造业和出口总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占有很大比重。

3.产业投资重点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从中观投资学研究的角度看,产业投资结构主要是解决产业内投资方向和投资重点的选择问题。任何产业在制定本产业的发展规划时总要考虑本产业的发展重点,确定发展的产品和项目。产业投资重点是指对整个产业以及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关键性作用,有利于生产发展和人们生活改善的重点项目。选择产业投资重点对经济增长的意义有如下三点。

(1)经济带动作用。重点项目一般都是关联度大的项目,它通过前向和后向的关联效应带动直接相关产业和间接相关产业的发展。以汽车制造业为例,它是钢铁、玻璃、橡胶、油漆、人造革塑料等的主要消费者。

(2)经济调节作用。经济发展过程中,总会出现不平衡现象,出现一些薄弱环节,这种不平衡现象可能是经济本身运动的结果,也可能是工作失误造成的。当出现的薄弱环节已经构成或即将构成经济平衡发展的严重障碍时,就需要采取有力的措施进行调节,最可行的方法就是把薄弱环节作为发展的重点,增加投资,使之迅速得到加强,从而使经济运行达到相对平衡。

(3)推动技术进步的作用。重点项目一般都是技术要求较高的项目,往往涉及一系列重大的甚至带有方向性的科学技术问题,它不仅需要有高水平的单项技术,也需要有高水平的综合技术,需要多种学科和多种技术的互相配合。重点项目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基础技术质量的改善和生产水平的提高,居于长期而深远的影响。因此,加强和搞好重点项目的建设是推动技术进步的重要途径之一。

4.合理配置和组合产业投资

合理的产业投资结构要求处理好产业在项目规模结构、项目技术结构和项目地区分布以及投资用途分配等方面的关系。

(1)规模结构。从项目的规模结构看,有大、中、小型项目之分。一般来讲,大型项目多是一些资金密集、技术密集和关系国计民生的重点项目,是国家未来经济实力的主要体现,在开发新技术、发展高、大、精、尖的新产品、满足社会需求、改造和带动中小型项目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但大型项目所需投资多,建设周期长,投资效果发挥慢,对资源、原材料和运输条件以及劳动力熟练程度等要求较高。中小型项目一般投资少、建设周期短、收效较快,并能较多地吸收劳动力,因此,在投资安排上,应采取大、中、小型项目相结合,以中、小型项目为主的原则。

(2)技术结构。从项目的技术结构看,有尖端技术、先进技术、中等技术、初级技术和原始技术项目之分。要根据产业发展规划从国民经济全局出发,根据需要和可能分别确定采取相应的技术。例如纺织业,其技术结构就是多层次的,既有高新的自动化、电子技术,又有机械化、半自动化技术,还有一些落后的手工艺技术。就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而言,以采用先进技术、中等技术为主比较合适。

(3)地区结构。在项目的地区分布上,要符合生产力布局的规律,必须处理好以下四方面的关系:一是处理好沿海与内地、先进地区与后进地区的关系,解决提高投资效益和经济发展差距过大的问题;二是处理好地区之间的专业分工与综合发展的关系,改变片面强调地方大而全的“自我服务体系”和不注意发挥地区优势的现象;三是处理好加工与原料、燃料供应地与消费地的关系,尽量避免或减少不必要的迂回运输;四是处理好分散与集中的关系,纠正过分分散与过分集中的两种偏向。

(4)用途结构。投资的分配和用途结构有多方面的表现,从固定资产投资的直接用途来看,有生产性和非生产性建设投资。改革开放前,我国生产性建设投资比例较高,非生产性建设投资比例偏低。改革开放以来,国家调整了这一比例关系,非生产性建设投资比例有所提高,但由于管理措施不利,非生产性建设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导致了生产性建设投资的不足,使两者出现了新的比例失调。因此,应特别注意合理安排生产性建设投资和非生产性建设投资的比例。从固定资产投资的性质来看,有外延性投资和内含性投资。外延性投资是指用于新建、扩建、改建固定资产的基本建设投资,是一种外延性的扩大再生产活动。内含性投资是指用于现有企业的挖潜、革新、改革和采用新技术的更新改造投资,是一种内含性的扩大再生产活动。在经济建设有了相当规模和一定基础后,应把现有企业的更新改造放到重要位置。在建设资金的安排上坚持“先技术改造、后新建扩建”的原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