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社会再生产理论,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四个环节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其中,生产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而资本投资是对社会产品的一种分配和运用。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特定时期内的全部产品,补偿生产资料消耗后的剩余部分(即劳动新创造的价值),构成国民收入。对国民收入的分配使用,一般划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形成消费基金,用于满足劳动者的生活消费需要;另一部分形成积累基金,用于社会再生产过程。如果用Y 表示国民收入,I表示积累基金,C表示消费基金,三者的关系可表述为
由于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特定时期内用于投资下一个再生产过程的资金主要来自前期国民收入的积累部分(这里强调投资的主要部分来自国民收入的积累基金,是因为在开放经济中,部分投资可能来自国外,即外商投资),并且,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总消费量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因此,对式(2-1)进行简单处理,可得:
从式(2-2)中可以看出,在社会总消费额相对稳定且积累率既定的前提条件下,某个时期能够用于投资的总量水平的高低由前期的国民收入水平决定,即由一个国家或地区前期的经济增长水平及其速度所决定。
在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中,有效需求被定义为投资与储蓄达到均衡状态时的总需求,这里的总需求D又包括消费需求C和投资需求I两个部分,即
同样,总供给Z也可细分为用于消费C和用于储蓄S两个方面,即
当总需求与总供给达到均衡时,便决定了均衡的国民收入水平,此时,Z和D均等于国民收入,即
把式(2-3)和式(2-4)分别代入式(2-5)和式(2-6),并解联立方程,得:
式(2-7)表明,当总需求等于总供给时,投资等于储蓄,或者说投资是储蓄的应用。而储蓄和消费总量又是由国民收入的数量决定的,因此,投资总量取决于经济增长。
关于经济增长对投资的决定作用,凯恩斯学派的投资加速模型作了更为直观的说明。投资加速模型是关于产出水平的变动与投资支出数量之间关系变动的理论模式,它试图说明投资支出水平的变动取决于产出水平的变动。该模型首先假定,企业的资本存量与企业的产出之间存在某种稳定的关系,即资本—产出比率,用v表示。如果用K 和Y 分别表示企业的资本和产量,则有
依据经济学原理,资本是指累积的机器、工厂和其他耐用生产要素的存量,而投资是在既定时期内用于维持或增加经济中资本存量的流量。因此,经济中既定量的总投资I,一部分要用来替换正在折旧的资本,即形成折旧资本,另一部分用于增加资本的存量,即净投资J。用d表示折旧系数,则有
而资本存量的变化值(即净投资)则为:
给式(2-8)赋予时间变量,并代入式(2-10),得:
这里,J是净投资,即资本存量的增加。从式(1-13)可以看出,当产出加速增长时,投资就会增加,并且净投资是与产出的变化(而不是产出水平)成比例的。如果把式(2-11)代入式(2-9),可以得到总投资变动与产出变动的关系式,即
2.资本投资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增长速度及其效率的因素有很多,如产业结构、社会环境、政治制度、经济政策、市场发育度、劳动者数量及其质量、科学技术等。尽管上述各种因素对社会经济增长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但资本投资对社会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可能更直接和更有利。资本投资对社会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以下两条途径来实现。
(1)通过对生产过程直接注入资金来促进社会经济增长。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指出,决定国民财富增长的主要因素,一是分工引起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二是生产劳动数量的增加。如果国民收入中用于生产劳动的比率越大,劳动生产率越高,则国民收入的增长就越快。在劳动生产率既定的前提下,要增加国民收入,就必须增加劳动数量或者劳动时间。但是,在特定的时期内,生产劳动数量或劳动时间的增长变化取决于生产环节或生产过程对劳动力的容量或吸纳能力,这一般又由生产环节的固定资产等耐用生产要素的数量所决定。在生产过程中,固定资产等耐用生产要素与劳动力存在很强的相关性,生产过程中所拥有的耐用生产要素越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就越强。因此,增加劳动数量的前提条件,除提高耐用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外,更重要的是增加耐用生产要素的数量,扩大进行生产劳动的空间场所。为此,需要把大量的资金直接注入生产过程,修建厂房、添置机器设备、拓展新的产业领域等,即以通过扩大生产规模的方式来增加劳动的数量或劳动时间,进而实现社会财富的增长。
(2)主要通过改善和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或性能,即通过技术创新的方式,走内涵扩大再生产的路子来促进经济的增长。如果不涉及技术进步,对生产过程直接注入资金进而促进经济增长的方式,则属于马克思所说的简单或外延扩大再生产过程。这种方式虽然能增加社会财富的总量,但就资源的使用效率及其配置效率而言都是比较低的,且容易使人们产生投资对经济增长作用效果的怀疑。因此,通过投资来促进经济增长,不仅需要直接对生产过程进行投资,更重要的是对人力资本等生产要素进行投资,通过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和性能,来促进经济的增长。这一方面要通过增加科学和教育的投资,加大研究与开发的力度,努力提高生产过程中物质资本的技术含量,提高人力资本的素质,把经济增长根植于技术进步和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提高的基础之上。另一方面,在对生产过程的直接投资(即增加生产过程的资本存量)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技术进步的成果,适时选用技术含量更高、工作效率更高、质量更好的资本设备,并把这些先进的设备同高素质的劳动者结合起来,共同作用于经济增长,以产生更大的经济增长效应。
关于资本投资增长与社会经济增长的数量关系,在西方经济学中,一般用投资—经济增长总量模型来说明。如果用Y表示特定时期的国民收入;I表示新增生产要素的投资,它包括生产过程中新购置的机器设备、原材料和新增加的劳动力等投入;v为资本—产出比率,通常也用它表示促进国民收入增长的技术性因素;由于生产过程中还有一些非技术性因素,如劳动力的优化组合、劳动组织的改进、管理效率的提高等,用ε表示。这样,投资对经济增长作用的静态模型可表述为(www.xing528.com)
式(2-13)中:ΔY为国民收入的增量;I/v是由于投资I所带来的国民收入增量部分;εY为非技术性因素导致的国民收入增量部分。假定在特定时期内v和ε保持不变,国民收入的增长率可以用投资率来表示:
如果用g表示国民收入的增长率,R表示投资率,式(2-14)可改写为
从式(2-15)可以看出,当v和ε保持不变时,国民收入总量与投资总量保持同步增长,即投资是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投资的增加会提高产出水平和就业水平,这在逻辑上是必然的。
3.投资乘数与加速原理及其相互作用模型
投资乘数理论是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从数量角度说明投资与社会经济增长的关系,把投资作为因变量,把国民收入作为自变量,阐明投资的变动对国民经济收入增加(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
(1)投资乘数。投资乘数作用是指投资支出变动将导致国民收入同方向、呈倍数的变动,这种投资支出导致的国民收入变动的倍数称为投资乘数。在简单的凯恩斯模型中,假设投资增加100,这一增加的投资支出必然成为社会上某些人的收入,所以,收入增加100,如果边际消费倾向为C,则100×C又成为新的收入增加。这一过程将一直持续下去,所产生的国民收入总增量为
由此,投资乘数为1/(1-C)。这一过程可用表2-1和图2-1来说明。
表2-1 乘数效应的作用过程
图2-1表示假设在AE为国民经济两部门总需求函数的条件下乘数产生的过程,从d到f到g到h……的调整,即在Y0 的收入下,总生产为e0,总需求为d,总需求超过总生产(de0),所以,收入水平往f点移动,然而在f点的收入水平下,总需求为g的高度,所以,收入水平由g移向h,反复调整的结果,使总需求与国民收入水平相等,其位置在e1 点。
图2-1 投资乘数作用的过程
根据上述说明,投资与收入变动关系可用以下公式演示:
式(2-17)中:ΔY为收入增加量;ΔI为投资增加量;为边际储蓄倾向;为边际消费倾向。
可以看出,投资乘数与边际消费倾向成正比,与边际储蓄倾向成反比,因此,形成了凯恩斯理论中的一个著名矛盾——节俭的矛盾,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整个社会储蓄提高的结果,将使国民收入减少,失业增加,而储蓄总量却未增加。如果投资是国民收入的增函数,即随着国民收入增加,投资也会增加,则“节俭”的结果,不但使均衡收入下降,而且使均衡时的投资与储蓄也下降。
(2)加速原理。导致投资周期性变化的原因,除了预期心理所引致的投资外,还有加速原理。加速原理所说明的是国民收入变化对投资净值变化的影响。加速原理的导出,有两个基本假设:一是现有的资本设备都已充分使用;二是生产某种产品的最适资本设备使用量保持固定不变,该最适资本产出比称为加速数v,其值通常大于1。根据加速的定义,最适资本存量与国民生产之间的关系为
式(2-18)中:Kt+1 为第t+1期期初或第t期期末的最适合的资本存量;Yt为第t期的国民产出。
由于现有资本设备都已充分利用,所以,国民产出Y 的变动将导致资本存量作国民产出变化量的v倍变动,因此:
如果以It 表示第t期的投资净值,则式(2-18)可表示为
即投资净值是国民收入变化量的v倍。
(3)投资乘数-加速原理相互作用。乘数原理说明了收入的变化对投资的作用,加速原理则反过来研究投资的变化对均衡收入的影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据此提出了投资乘数—加速原理的相互作用模型。该模型的基本原理大致为:假设自发性投资增加,由于乘数原理的作用,这一增加的投资支出将引起收入增量的成倍增加;而后,由于加速原理的作用,这一收入增量的增加又将引致新的投资。这一新的投资通过乘数原理,使国民收入进一步增加。如此,乘数和加速原理交替作用,引起投资规模的周期性变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