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科技创新工作总结2020年

科技创新工作总结2020年

时间:2023-07-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20年,西安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陕西国家应用数学中心、国家火炬咸阳中医药特色产业基地等相继获批,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6 198家;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1 758.95亿元,再创历史新高,排名全国第6位。与中行陕西分行联合规划5年200亿元专项信贷规模,支持科技企业复工复产和创新发展。召开全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表彰奖励2019年度省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

科技创新工作总结2020年

2020年,全省科技创新工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和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安排,加强党对科技工作的全面领导,践行新发展理念,以“走在前列”和“迈出更大步伐”为目标,以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落实“5·22”重要批示和部省会商事项为重点,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充分挖掘好、利用好、滋养好科技资源,有力推动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创新成果与产业发展紧密对接。

全省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68.39%,排名全国第9位,其中科技活动产出指数75.97%,排名全国第4位。2019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584.58亿元,较上年增长9.8%,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2.27%,创10年来新高,排名全国第7位;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9.2%。2020年,西安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陕西国家应用数学中心、国家火炬咸阳中医药特色产业基地等相继获批,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6 198家;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1 758.95亿元,再创历史新高,排名全国第6位。我省连续4年因“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自主创新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成效明显”受到国务院办公厅表彰,省科技厅连续4年受到省政府通报表扬。

(一)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5·22”重要批示事项加快推进。把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作为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贯通落实“五项要求”和“五个扎实”,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提出38条硬核措施。省政府与科技部举行部省科技工作会商会议,确定5方面9大类议题。国家超算(西安)中心、先进稀有金属材料技术创新中心、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等建设列入部省会商事项。启动编制空天领域陕西实验室组建方案,阿秒光源、电磁驱动聚变2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进入国家发改委拟建名单。

(二)及时响应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科技企业有序复工复产。实施疫情防控应急专项10个,新建感染性疾病等省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4个,一批科研成果在抗疫前线应用推广。出台支持科技型中小微企业10项便利化措施,向96家孵化载体发放补助556万元,减免2 421家在孵科技企业租金5 799万元。与中行陕西分行联合规划5年200亿元专项信贷规模,支持科技企业复工复产和创新发展。3个创新型城市和4个高新区入选科技部“百城百园”行动,遴选的50项“科技助力经济2020”项目全部获批科技部立项。

(三)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原始创新能力逐步提升。加大基础研究投入,省级科技计划中支持基础研究经费达1亿元,占比10%。在全国首批获批国家应用数学中心,获批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站3家,新建3家省级重点实验室和1家陕西省应用数学中心。实施基础研究定向委托项目,支持陕西实验室、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等探索预研。继续实施“陕煤”“引汉济渭”企业联合基金。新部署先进金属材料、高端集成电路与先进半导体器件、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苹果产业转型升级4个省科技重大专项,专项实施总数达到6个,立项课题33个,部分专项成果进入产业化阶段。实施重点产业链项目,部署创新链27条、创新点274个。联合省财政厅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计划、软科学计划、青年科技新星计划中率先开展项目经费“包干制”试点。试点高校联合项目并下放立项权,与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实施联合项目62项。

(四)推进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产学研用有机贯通融合。加快实施“1155”工程,组建陕西省先进稀有金属材料技术创新中心,新建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家、“四主体一联合”新型研发平台20家。省中小企业研发服务平台注册研发机构430家、企业6 600家,促成技术合同金额1.2亿元。获批国家备案众创空间18家、科技企业孵化器4家,新建省级众创空间25家、示范众创空间9家,双创孵化载体数量较2019年增长约20%。召开全省高新区高质量发展推进会,首次实施高新区综合发展评价,对排名靠前的高新区实施奖励激励。西安获批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西安高新区获批建设硬科技创新示范区。咸阳高新区获批国家火炬中医药特色产业基地,我省高新区特色产业基地达到7家。启动省级农高区建设。全省高新区实现生产总值7 792.98亿元,占全省GDP的比重达到29.76%,成为辐射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www.xing528.com)

(五)加快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科技创新潜能持续释放。召开全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表彰奖励2019年度省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深化科技奖励制度改革,将国防科技成果纳入省科技奖表彰体系,省政府表彰2020年度省科学技术奖,授予3项省最高科学技术奖、260项省科学技术奖、2项省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举办中国创新创业大赛、中国创新挑战赛(陕西赛区)等赛事,发布企业技术需求363项,促成意向合作协议236项。实施百项科技成果转化行动计划,促成100余项成果签约转化。作为主宾省参与主办“全球技术转移大会暨首届世界技术经理人峰会”,举办全国首场技术要素市场发展研讨活动。组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联盟,新建省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15家,发挥技术市场作用,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达1 758.95亿元。

(六)加强科技企业培育孵化,创新型企业数量大幅增长。与中国银行、邮储银行、浦发银行、农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加大科技金融合作,为科技型企业提供更多优惠产品。省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新设立子基金4支,现有子基金20支,子基金认缴规模44.32亿元,财政资金放大效应11.37倍,累计投资科技型企业304家。完成11批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工作,入库企业8 069家,同比增长50.48%;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6 198家,同比增长41.8%。推行科创板企业培育计划,向省上市企业后备库推荐企业16家,瑞联新材在科创板上市,凯立新材料、康拓医疗过会,我省科创板上市及过会企业达6家,数量居西部地区首位。

(七)推动科技创新与民生紧密结合,科技更好惠及民生。获批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分中心5个,全省现有国家级中心2家、分中心6家,省级中心44家、分中心130家、网络协同中心150家,基本覆盖陕西所辖区县。连续5年发布《水污染防治技术指导目录》,围绕生态环境保护公共安全、文物保护等方面加大技术研发力度。新建省级农业科技园区、星创天地、县域科技创新试验示范站、科技示范镇、乡村振兴科技示范村共41个,实施科技扶贫绿色通道项目56个,推动9家单位加入科技部农村中心“100+N”开放协同创新体系。省级13个部门联合出台《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实施方案》,组织18个省级产业技术服务团开展技术培训50余场,参训5 000余人。选派“三区”人员995人,争取科技部资金2 301万元。举办苏陕扶贫协作培训班4期。连续4年在驻村联户扶贫工作考核中获优秀等次。

(八)深化科技合作交流,全方位科技合作格局逐步形成。作为主宾省参加2020浦江创新论坛,举办和参加杨凌农高会、陕西科创会、陕粤港澳经济合作活动周、进博会、高交会、东盟博览会等。杨凌水土保持与旱作农业技术国际培训班列入科技部项目计划,中俄科技创新论坛等20项活动列入科技部中俄科技创新年系列活动。实施高端外国专家项目348项,引进和离岸远程合作高端外国专家820余人。获批国家引智示范基地13家,认定省级引智示范基地26家,设立省内引智服务站11家、海外引智服务站4家,形成海内外引才引智服务网络。与广东、甘肃、吉林等省份签订科技合作协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