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创业流动行为占新生代农民工总数的25.3%,在所有选择中居于第二位。因此,新生代农民工并不是全部留居城市,不愿返回农村,四分之一的新生代农民工选择回乡创业。该类型从形式来看,与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之初“离土不离乡”类型类似,均为就近就业。但二者具有质的区别,离土不离乡流动仅仅为就近务工,而该类型体现了农民创业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在本质上属于创业型流动,将流动视为创业的前提,通过流动学习技术与管理,积累资金和人脉。该类型将与一般农民工回流一样,产生诸多积极效应,但因新生代农民工的年龄与人力资本存量优势以及创业本身具有的优势,其影响将更加深远。
(一)促进村庄的复兴
农业村落的终结成为新三农问题之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与人口流动规模的增加,部分偏远不宜居的农业村落的终结成为必然趋势。但部分地理条件较好的村庄因人口的过渡外流出现衰败的景象,这样的村庄衰败产生了农村土地资源浪费、村落力量式微与村落功能减少等问题,不利于城乡一体化发展。以笔者调查的川中A村落为例,该村庄位于川中浅丘陵地区,土地集中且平坦,离中心集镇4公里,水泥路已经修至该村庄村口,该村庄由三个自然村落组成,形成一个规模较大的村小组。三十年前,该村庄所有土地、山林均得到有效利用与开发,对山林,有计划砍伐;对土地,精耕细作。在村庄内部,道路贯穿居住区、土地区与山林区。如今,90%以上的村民已经流出该村庄,其中,绝大部分以农民工的身份流入城市。仅有从外省搬迁过来的一户家庭与因身体原因未能外出的极少数家庭常年留居农村,还有小部分的家庭因孩子孙子就学,时常回村庄耕种部分土地。绝大部分的村民已经远离土地与村庄,即使在春节,仍然人烟稀少;部分房子旁边的土地已经开始抛荒,稍远一点的土地更是无人问津,杂草高过人头,零星的正在耕种的土地被杂草包围。山林十分繁茂,已无路可走。大部分的房屋或掉瓦,或开缝。传统村落天然形成的村规民约或无形的道德约束力量已经减弱。同时,村落曾经具备的诸多功能正在消减,使村庄诸多活动难以开展,例如,即使像葬礼这样的活动,部分村民因为村庄房屋年久失修、可以帮忙的人力资源稀少等原因,宁愿选择在中心镇办理。这样的村庄,如能有人力资源对其进行合理有序的开发,必将成为城乡一体化的重要阵地,为未来的逆城市化奠定基础。新生代农民工回乡创业流动无疑有助于村庄从衰落走向复兴,为新农村建设、城乡一体化与逆城市化等提供保障。
近年来,农民工返乡创业比例逐渐增加,成为政府和学术界关注的热点。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民工回乡创业问题研究课题组的调查结果,我国农民工返乡创业主要发生在21世纪,在被调查者中,65.4%返乡创业始于2000年以后。返乡创业人数的增加,打破了我国农民工长期向发达地区和城市转移的格局,使农村劳动力流动呈现双向流动态势[11]。2010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努力促进农民就业创业。”目前,返乡创业的主体虽然是上一代农民工,但随着上一代农民工绝对规模的减少,新生代农民工将是未来返乡创业的主体。
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可带来资金技术回流、信息回流、劳动力回流与爱心回流等积极效应[12],促进农村的发展。资金技术、信息、劳动力与爱心都是新农村建设与城乡统筹发展必需的资源,资金技术回流不仅可以改善当地社会环境,还能带来聚集效应,使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产生质的飞跃。信息有利于向农村传播先进的思想、生活方式,寻找更好的发展机会,减少发展的成本。劳动力回流对缓解农村劳动力尤其是年轻劳动力的短缺、提高农村人口素质、恢复断层的年龄结构等方面都具有积极的意义;爱心可在短期内改变农村突出的社会问题。资金技术、信息、劳动力与爱心的回流可使开始衰落的村庄逐步复兴,增加农村经济发展活力。
(二)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在回乡创业农民工中,部分农民工依托农村优势,发展规模农业与特色农业,促进农村经济结构的转变,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回乡创业流动与回乡务农流动相比,其差异表现为回乡后从事的经济活动,回乡创业型流动即使回归农业,开展的生产活动是现代农业而非传统农业。
现代农业表现为规模化种植、机械化耕种与农业生产链条的延伸。从家庭耕种土地数量可看出:湖南省农村已有部分规模农业经营。在调查中,家庭平均耕地 3.55亩, 4.70%的被调查者家庭耕种土地超过10亩,最高为30亩,按照目前农村土地制度,农村家庭如果不耕种他人土地,超过10亩的可能性非常低。同时,家庭土地转包比例为31.19%,亦表明农村规模农业正在发展。在农业劳动力减少的背景下发展规模农业,只有依靠机械化耕种才能实现,从传统生产技术向现代生产技术转变。小型拖拉机在1978年到1998年间,年均增长11.3%,而在1998年到2008年期间,增长率下降到 5.2%;同期,大中型拖拉机年均增长率从 2.0%上升到12.2%[13],农用机械,尤其大型农业机械的增长,表明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返乡创业农民工不仅进行规模化种植与机械化种植,还不断延伸农业生产链条,在种植业的基础上发展养殖业、运输业、生产加工业与销售业,并将农产品的销售与电子商务结合起来,将农业向纵深方向推进,增加农业产值,调整农业结构,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www.xing528.com)
(三)推动农村城市化进程
城镇化是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聚集的过程,该过程包括城市人口规模的扩大与部分农村地区发展为城镇两种途径。定居城市流动有利于扩大城市人口规模,促进城市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回乡创业流动有利于促进农村地区的城市化进程,辜胜阻、刘传江(2000)将农村城镇化视为农村改革与发展的第三次浪潮[14],两种类型一起推动中国城市化进程向前迈进。
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带来当地农业与非农业的发展,在人才、人口、资金与技术方面产生集聚效应,促使政府进行基础设施扩建,扩大村或镇的范围,甚至演变为县,即从村到镇再到县。回乡创业的沙集模式是返乡创业带动当地城市化发展的缩影,沙集镇隶属江苏省级贫困县睢宁,该镇管辖下的东风村曾是外出务工大村,2006年,三位村民做拼装型木家具并在淘宝网销售,该创业之举带动全村经济发展,不仅留住绝大部分本村曾经外出的农民工,还吸引了邻近村庄甚至邻县的劳动力到此就业。该村已经形成工厂、网店、物流一条龙的产业集群,现在的东风村再也不是当年破旧的模样,取而代之的是宽敞的街道,林立的工厂[15]。沙集模式充分证明回乡创业对农村城镇化的巨大推动作用。
(四)提高满意度,降低心理成本,满足自我实现需要
回乡创业不仅对流出地带来巨大的影响,对新生代农民工个体而言,回乡创业不仅可能带来更高收入,还可带来更自由的工作环境与工作时间,提高工作时的“主人翁”感,提高工作满意度。本次调查显示:新生代农民工的工作满意度除“工作环境”维度达到一般( 3.07)外,其他维度与工作整体满意度均为不满意。返乡创业后,自己当老板,自己给自己打工,工作相对自由,满意度更高。
回乡后,与家庭的联系更为便捷与紧密,降低了个人在城市务工的心理成本。调查中,一位被调查者在调查建议栏下写道:建议调查农民工少得可怜的在家时间,反映新生代农民工既想务工又想与家人常团聚的矛盾心理,回乡创业可很好解决该矛盾。安徽省太和县80后回乡创业农民工张云海认为,回乡创业的最大收获是能与父母、妻子、孩子一起生活,生活有家的感觉[16]。
通过创业,为当地创造就业机会,拓宽就业渠道,吸纳其他返乡农民工与当地村民到非农业就业,使村民的收入水平与收入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在这一过程中,体现个人社会价值,满足自我实现这一最高层次的需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