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生代农民工流动行为特征的代内比较视角理论分析

新生代农民工流动行为特征的代内比较视角理论分析

时间:2023-07-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在本书中,主要将其作为新生代农民工流动行为特征代内差异比较的理论基础。因为代内比较需要使用分类标准,本书将人口流动视为“行为”,根据计划行为理论,行为意向是行为的直接决定因素,故在分析新生代农民工流动行为特征的内部差异时,采用行为意向进行分类。

新生代农民工流动行为特征的代内比较视角理论分析

(一)计划行为理论简介

计划行为理论(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TPB)源于多属性态度理论,该理论认为行为态度决定行为意向,预期的行为结果及结果评估又决定行为态度[4]。Fishbein和Ajzen(1975)将多属性态度理论发展为理性行为理论(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理性行为理论认为行为意向是决定行为的直接因素,而行为意向受到行为态度和主观规范的影响[5]。理性行为理论认为行为意向是决定行为的直接因素,它受行为态度和主观规范的影响。理性行为理论假定个体行为受意志控制,这一假定制约了该理论的应用,为克服这一理论假定导致的应用范围狭隘问题,Ajzen(1985)在理性行为理论的基础上,增加知觉行为控制变量,初步提出计划行为理论[6],Ajzen(1991)发表《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一文,标志着计划行为理论的成熟[7]

计划行为理论认为:行为态度、主观规范(是否执行行为时感受到的社会压力)与知觉行为控制(个体感知到执行某特定行为的难易程度)影响行为意向,行为意向直接影响实际行为。同时,信念影响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而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三者之间两两相关。当知觉行为控制准确反映实际控制条件时,知觉行为控制单独即可预测行为发生的可能性。同时,除行为意向外,行为还受到个人能力、机会、资源等实际控制条件的制约,当实际控制条件充分时,行为意向可直接决定行为[8]

(二)新生代农民工流动行为特征代内比较的理论分析(www.xing528.com)

计划行为理论更多用于对行为的预测与解释。但在本书中,主要将其作为新生代农民工流动行为特征代内差异比较的理论基础。因为代内比较需要使用分类标准,本书将人口流动视为“行为”,根据计划行为理论,行为意向是行为的直接决定因素,故在分析新生代农民工流动行为特征的内部差异时,采用行为意向进行分类。

代内比较根据新生代农民工流动意愿对其流动行为进行分类,主要从务工经历与流动中的心理状态两个方面展开新生代农民工流动行为的代内比较,刻画新生代农民工流动行为不同类型的的特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