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际理论简介
代际理论是专门阐述“代”与“代际冲突”形成机理和表现方式的一种理论学说。“代”是指一定社会中具有大致相同年龄和类似社会特征的人群,具有自然和社会两重属性,可分为自然“代”和社会“代”两种类型,自然的“代”是人的辈分关系,社会的“代”被赋予社会和文化内涵,由时代和文化塑造而成。“代”的自然属性集中体现在年龄,是不同年龄相似群体的集合。但“代”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表现为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差异[1],即表现为“代差”或“代沟”。“代差”一般出现在社会巨变的环境下,因为在变迁缓慢的社会中,人们可预期的未来社会是过去社会的“复制”,一切伦理道德、文化习俗、社会规范、价值体系均固定,且神圣不可侵犯,代际之间不存在价值观念的冲突。但是,在巨变的社会条件下,社会规范、价值体系受到冲击并发生断裂,当年轻一代面临急剧变化的社会或全新社会时,从父辈处学来的经验不足以解决生存问题,不得不在同辈中寻找经验与认同,从而获取与祖辈完全不同的知识、经验,形成“代差”或“代沟”。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出生成长于改革开放之前与之后的群体受到不同社会环境的影响,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农民工群体亦然。上一代农民工出生于改革开放之前,而新生代农民工出生成长于改革开放之后,根据代际理论,两代农民工的流动行为特征正发生着与时代变动一致的变迁,在流动行为方面存在代差。
(二)农民工流动行为特征代际差异的理论分析
根据代际理论,不同代际之间具有不同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在不同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的作用下,行为特征存在差异,代际间的人口流动行为特征亦如此。流动行为特征的代际差异表现为两个方面:以流动动机为代表的流动行为主观差异与流入地区分布、收入支出等客观差异。
1.流动行为的主观差异
行为的差异从本质上来讲,源于行为背后动机的不同,因此,行为背后的动机是区分行为差异的根本依据[2]。行为受到动机驱使,人口流动行为亦不例外,同样是动机导向性行为[3],在代际人口流动行为特征的差异分析中,仍然可从行为动机进行区分。动机可分为追求收入的经济动机与追求发展、权利、公平等的非经济动机,同一行为在不同时期与不同群体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动机类型不同,一般而言,将经历经济动机主导、非经济动机与经济动机并存与非经济动机为主导三个阶段,即主导动机由经济动机逐渐演变为非经济动机。(www.xing528.com)
在动机驱动下,行为人将产生不同的行为倾向,即行为意愿,行为意愿亦可体现行为特征的代际差异。此外,流动中的工作生活满意度与其他心理因素同样可体现行为特征的代际差异。
运用多种因素判断行为的代际差异时,必须选取判断标准。动机作为决定行为性质的依据,是行为性质判断的重要标准。
2.流动行为的客观差异
行为差异还表现为行为表征的区别。行为表征差异源于动机的差异,但动机与行为之间不完全等同,一般情况下,动机先于行为,如果动机仅仅存在于思想层面,行为表征尚未发生变化,受到多种影响因素的制约,该动机驱使下的行为可能最终不会发生,此时的研究更多是一种前瞻性研究;如果行为表征已经发生变化,研究该动机驱使下的行为显得必要而又紧迫。因此,本研究不仅仅从动机等主观层面分析农民工流动行为的代际差异,还从行为表征分析流动行为代际差异。本研究拟从务工方式、工作时间、工作收入与支出等方面分析农民工流动行为表征的代际差异。
在主观与客观差异方面,主观差异更体现了代际的本质属性,故主观差异是流动行为代际差异的主要判断标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