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体系的可行性优化分析

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体系的可行性优化分析

时间:2023-07-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07年7月,文化部提出要加强标准化工作,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标准化建设,在2020年以前要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文化标准体系,并要求各地有关部门采取切实措施贯彻执行。2014年1月,文化部宣布2014年将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14]。2014年,文化部牵头成立了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组,标志着国家层面的公共文化服务协调机制正式运转。

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体系的可行性优化分析

1)政府的政策方针为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提供依据

在发展和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过程中,我国政府日益认识到标准化的重要作用,尤其在我国“十二五”期间,不断出台相关政策、文件来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的发展。标准化是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科学化的重要途径,在政府的重视和大力推动下,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标准化水平不断提高。

2007年7月,文化部提出要加强标准化工作,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标准化建设,在2020年以前要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文化标准体系,并要求各地有关部门采取切实措施贯彻执行。2011年12月,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编制了《标准化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要“加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标准化力度,按照创新社会管理,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大力开展公共文化等领域的标准研究,建立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标准体系”[12]。2012年8月,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文化部、教育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26个部门,制定并发布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标准化工作“十二五”行动纲要》(简称《纲要》),要求各地方、部门高度重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标准化工作,以《纲要》为依据推进标准化工作。《纲要》中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标准化工作涉及公共文化体育在内的14个大方面,设置了包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推进工程”在内的11项重大工程,明确提出要“基本建立我国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体系,有效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技术支撑”。

2013年1月,文化部提出“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的制度化、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加快制定和完善公益性文化单位服务标准和服务规范,作为各级政府履行公共文化服务职能的规范、面向公众的服务承诺和监管公共文化服务过程的依据,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制度化、标准化和规范化水平”。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相关部门负责结合实际情况贯彻执行。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13]。2014年1月,文化部宣布2014年将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14]。2014年7月,文化部在全国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试点工作,并发布了《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试点工作方案》,试点工作由文化部和各省(区、市)文化厅(局)共同推动,试点主体以地级市为主。

2015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确立了《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2015—2020年)》,对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项目与内容、标准的实施与监测、评价进行了说明,并提出要建立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体系[15]。可见,我国政府近年来非常重视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工作,制定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体系是贯彻政府方针、政策的急切需要。

2)标准科学的原理与方法为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提供了理论指导

标准化的基本原理来自长期标准化实践的总结、提炼和升华,对标准化工作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专门设立了标准化原理研究常设委员会(STACO),世界各国也有众多学者对标准化的基本原理进行研究。在众多标准化原理的研究成果中,较有影响力的是桑德斯的“七项原理”和松浦四郎的“十九项原理”以及我国学者李春田提出的“标准系统的管理原理”。这些原理能科学、客观地反映标准化活动的规律,可为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体系的制定、实施与推广提供理论指导。(www.xing528.com)

标准化的方法是标准化的过程和内容的存在、表现方式。根据标准化目的、对象的不同,标准化会体现出不同的形式和内容。简化是最基本的标准化形式,可用于控制产品种类、原材料、工艺装备、零部件等方面的多样性,从而达到标准化的目的。统一化是把同类事物的多种表现形态归并为一种或限定在一个范围内的标准化形式,其实质是让标准化对象的形式、结构、功能或其他特征具有一致性,并将这种一致性通过标准进行固化。系列化是标准化的高级形式,可将同一系列产品的参数进行系统规划。组合化是按照标准化的原则,编制出一系列通用性较强的单元,根据需要将这些单元组合成不同用途的产品的一种标准化形式。组合化与搭积木的过程类似,因此也有学者将这种形式称为“积木化”。另外还有新兴的综合标准化——运用系统分析方法,建立并实施标准综合体的标准化活动[16]。经过多年的实践、总结与升华,标准科学的理论与方法日趋成熟,可以为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3)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的管理体制已初步形成

虽然我国尚未设立专门的“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但已为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做好了制度准备。《文化行业标准化工作管理办法(暂行)》明文规定,文化行业标准化工作实行统一管理、分工负责的原则,由文化部文化科技司统一管理文化行业的标准化工作。但是公共文化服务除了文化行业外,还需要多个行业和机构的参与与协作。2014年,文化部牵头成立了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组,标志着国家层面的公共文化服务协调机制正式运转。协调组由文化部、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等多个部门组成,其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协调推进重大公共文化服务法规、政策、标准的制定,实施和考核。目前我国已成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537个,其中与公共文化有关的有近20个,如广播电影电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图书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文物保护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中文新闻信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剧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文化艺术资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新闻出版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文化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动漫游戏产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等等。上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负责归口本领域的国家标准,分别挂靠在不同的单位,拥有较为强大的专家团队,为公共文化服务标准的制定提供了人力资源保障和组织机构依托。

4)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为贯彻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组通过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工作方案》,文化部已在全国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试点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果。目前我国已经有公共文化服务的相关标准20余项,如GB/T 28227《文化服务质量管理体系实施指南》系列标准、GB/T 22528-2008《文物保护单位开放服务规范》、GB/T 28220-2011《公共图书馆服务规范》、GB/T 20647.3-2006《社区服务指南第3部分:文化、教育、体育服务》、GB/T 28221.5-2011《灾后过渡性安置区基本公共服务第5部分:文化体育》等标准。对这些标准进行分析,可以为构建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体系提供参考与借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