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列《淳熙三山志》的耆户长、保正副条,有关耆户长、壮丁之免役法和保甲法的关系概述如下:“熙宁二年,募耆长、壮丁。四年,仍旧于本等人户轮充。五年,罢户长。六年,行保甲法,即置保正副、大小保长,机察盗贼。七年,轮保丁充甲头催税。……寻罢募壮丁。八年,罢耆长,令保正、大保长管幹,量立庸直,别召承帖人隶其下。”首先对此史料进行说明。
以往的研究已阐明,神宗朝令天下实施免役法乃至募役法是在熙宁四年(1071)十月壬子(一日)。这时期耆户长、壮丁的免役法,见于南宋人陈傅良《止斋文集》卷二一《轮对论役法劄子》所引熙宁四年八月十一日(应为十月一日之误)颁免役法:“耆长于第一、第二等户轮充,一年一替,与免户下本年役钱一十五贯文。如本村上等人户少,即更于第三等内从上轮充。壮丁于第四、第五等二丁以上轮充,半年一替,并不出纳役钱。户长于第四等召募有人丁、物力者充,一税一替,逐料(指夏税和秋苗)支盘缠钱五贯文。”可见,于熙宁四年十月,在全国推行免役法乃至募役法之时,耆长、壮丁仍旧是差役,实行役钱的减免,仅户长从第四等户中募集,两税中每征收一税便替换一次,并从夏料、秋料中每次支给盘缠钱(相当雇钱)五贯文。[19]
如前列《淳熙三山志》的耆户长、保正副条所述,神宗又行保甲法以代役法。对此,以往的研究亦多有论述,故在此加以简述。保甲法于熙宁三年十二月首在开封府下属的开封、祥符二县施行,然后于河东、河北、陕西等五路施行,熙宁六年七月以后在全国实施,同年十一月,修改其规定,并在熙宁八年八月在全国施行这一规定。[20]最初的畿县保甲条制见于《长编》卷二一八熙宁三年十二月乙丑条:“凡十家为一保,选主户有材干心力者一人为保长(亦称小保长);五十家为一大保,选主户最有心力及物产最高者一人为大保长;十大保为一都保,仍选主户有行止材勇为众所伏者二人为都副保正。凡选一家两丁以上通主客为之,谓之保丁,但推以上皆充。单丁、老幼、疾患、女户等并令就近附保。……保丁……习学武艺,每一大保逐夜轮差五人,于保分内往来巡警,遇有贼盗,画时声鼓,报大保长以下,同保人户即时救应追捕。……每获贼……赏钱。同保内有犯强窃盗、杀人、谋杀、放火、强奸、略人、传习妖教、造畜蛊毒,知而不告,论如伍保律。……保内如有人户逃移死绝,并令申县。……若本保内有外来行止不明之人,并须觉察收捕送官。逐保各置牌,拘管人户及保丁姓名。”该法在继承宋初伍保法基础上又加以发展。其后熙宁五年七月,定保甲上番京师法,以其代替弓手、巡检等。这样一来,保甲就变成民兵制度了。《长编》卷二四八熙宁六年十一月戊午根据司农寺所言,开封府界的保甲法变为五家相近者为一保(亦称小保),五保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其保正、保长的人数暂时仍旧,诸路皆准此行之。因此,小保、大保、都保的户数都较前减半了,小保长、大保长、都副保正的人数却仍如过去。也就是说,保甲法下,主户、客户通编,五户为一小保,二十五户为一大保,二百五十户为一都保,各自设有小保长、大保长和都副保正(保正副)。[21]
如上所述,保甲法就这样成立了,《长编》卷二五七熙宁七年十月辛巳条载:“司农寺乞废户长、坊正,其州县坊郭税赋、苗、役钱,以邻近主户三、二十家排成甲次,轮置甲头催纳,一税一替,逐甲置牌籍姓名,于替日自相交割,县毋得勾呼、衙集、役使,除许催科外,毋得别承文字。”[22]对此,王安石对神宗说:“今罢差户长,充保丁(指甲头)催税,无向时勾追、牙集、科校之苦,而数年或十年以来方一次催税,不过二十余家,于人无所苦。”[23]可见,在此之前,户长苦于被县衙勾追欠税,牙集时又按交税三限科校(科较),户长们催税的户数似乎也比二十余家更多。如此说来,熙宁七年罢户长新设催税甲头,而甲头已见于熙宁五年八月施行的方田均税法中,据熙宁七年四月四日诏,行方田之时,大甲头(上户)二人和小甲头(三人)集方户丈量土地,令各认所有地的步亩,方田官定其等级(指税则),写成草账,于逐段长阔步数下各计定顷亩,在此基础上作方账,给方户庄账及户帖,也决定作甲帖。熙宁七年四月行方田均税法曾利用大小甲头测量土地和决定税则,笔者由此想到,同年十月便因此决定设甲头催税了。[24]
下面谈谈耆长、壮丁的废止。据《长编》卷二六三熙宁八年闰四月乙巳条,“诸县有保甲处已罢户长、壮丁,其并耆长罢之,以罢耆壮钱募承帖人,每一都保二人,隶保正,承受本保文字。……保内被盗五十日不获均备赏钱。……凡盗贼、斗殴、烟火、桥道等事责都副保正、大保长管勾,都副保正视旧耆长、大保长视旧壮丁法。”如此说来,罢耆长、壮丁之后,用原耆长、壮丁的雇钱召募承帖人,使保正掌原耆长之事,使大保长行原壮丁之事,承帖人隶属于保正,承受县之文书。(www.xing528.com)
如上所述,保甲法之保丁(催税甲头)和保正、大保长、承帖人取代了原来的户长和耆长、壮丁。其中催税甲头遭到更多的反对,曾出现重新雇募户长的议论[25];已出役钱之户有的又被指令担当催税甲头,更有下户为甲头,当然很难催督上户租税,因此有人请罢甲头,增置承帖人使其催税。[26]但这些议论似乎都并未普遍付诸实施。
元丰八年(1085)神宗死,哲宗即位,宣仁太后高氏摄政。关于这个时代耆户长和壮丁的免役、差役两法与保甲法,《淳熙三山志》耆户长、保正副条曰:“元丰八年,复募耆户长、壮丁,其旧以保长代耆长、催税甲头代户长,承帖人代壮丁并罢。元祐元年(1086)年,复令户长催税……差耆、壮依保正法。……二年,罢保甲。”在此作一简单说明:元丰八年七月,司马光罢保甲,请复活耆户长、壮丁[27];《长编》卷三六〇元丰八年十月丙申,吉州安福县(今江西省安福县)的知县上官公颖上奏说:为免役取民之制未完,始行雇役之耆壮、户长法,其后耆、壮之役则归于保甲之保正、保长,户长之役则归于催税甲头,而耆户长、壮丁的雇钱除承帖人及刑法司人役许用外,其余被封樁。是何异使民出钱免役,而又使之执役也?请以耆壮、户长封樁钱一切与民间,以均减免役钱之元额。因此诏耆户长、壮丁之役皆募集充任,耆长由第三等户、户长由第四等户以上应募,支给雇钱,罢以保正、催税甲头、承帖人代耆户长、壮丁之制。然而,第二年即元祐元年正月,又出现耆、户长亦应用差役的议论。[28]《长编》卷三六四元祐元年正月癸卯(十四日),户部言:耆户长若用钱数雇募,即虑所支数少应募不行,兼壮丁旧既第四等已下轮充,更不支雇钱。其役若以雇募行,虑州县却于人户上更敷役钱,自来有轮差及轮募役人去处,并乞依元役法。于是,耆户长、壮丁复差役法。
然而,元祐八年九月,宣仁太后死,哲宗亲政,役法又改动了。关于其后之事,《淳熙三山志》耆户长、保正副条简单记曰:“绍圣元年(1094),耆户长、壮丁复雇募法,不许以保正长、保丁充代,寻复保正长法。……明年,罢甲头,以大保长催税,其保正长不愿就雇者,仍旧法募税户充耆户长、壮丁。”《宋会要·食货·免役》对此有所说明,绍圣元年四月二十六日,中书省上奏:推行差役迄今十年,民间苦于差扰,议者纷纭,未成一定之法,故复免役法,并依元丰旧法施行。耆户长、壮丁并雇人,不得以保正、保长、保丁等充代。[29]与此相对,亦有人请求令保正长管本都保之事,而雇承帖人充役[30];因此,到绍圣元年九月六日,依户部看详役法所言,下诸路并依元丰条,以保正长代耆长,甲头代户长,承帖人代壮丁。然而,到次年即绍圣二年二月,又发生改动了。据《宋史·食货志·役法下》,绍圣二年,从重修编敕所议定曰:“都副保正比耆长事责已轻,又有承帖人受行文书,即大保长苦无公事。元丰本制,一都之内役者十人,副正之外,八保各差一大长。今若常轮二大长分催十保税租、常平钱物,一税一替,则自不必更轮保丁充甲头矣。凡都保所雇承帖人,必选家于本保者,而雇直皆从官给,一年一替,则自无浮浪、稽留、符移之弊。承帖雇直固有旧数,其今所雇保正之直视耆长,保长之直视户长。若应此三役不愿替代者,自从其愿。壮丁元不敷雇直处,听如其旧。……如土俗有不愿就保正长雇役者,许募本土有产税户使为耆长、壮丁以代之。其所雇耆户长已立法,不得抑勒矣。若保正长不愿就雇而辄差雇者,从徒二年坐罪。”此法得以实施。此法之一部亦见于上列陈傅良《止斋文集·轮对论役法劄子》所引绍圣二年二月详定所上奏曰:“保丁轮充甲头,皆最下户,人既不服,事率难集。”宜以大保长催税,罢甲头。如此一来,哲宗绍圣二年二月,决定以大保长代催税甲头催税,保正行耆长之事,保正、大保长、承帖人皆以雇募担任,如皆不愿就保正、大保长之役,则募当地有产税户就耆长、户长、壮丁之役,壮丁并不给雇直。[31]此即所谓绍圣常平免役敕令[32],从此以后施行至南宋。
元符三年(1100)正月,哲宗死,徽宗即位,初期曾由向太后摄政。这时改正免役敕令、复活差役法的论点行于一时,对该敕令也有一定的改变,其中有减乡书手雇钱、令大保长催税不支雇直等。[33]然而,徽宗一旦亲政,复又加以改正,推行绍圣免役敕令。据《宋史·食货志·役法下》,崇宁元年(1102),尚书省言:前令大保长催税而不给雇直,是为差役,非免役也。诏提举司以元输雇钱如旧法(指绍圣免役敕令)均给。其后同书载宣和元年(1119),言者谓:“保长月给雇钱督催税赋,比年诸县或每税户一二十家又差一人充甲头及催税人,十日一进,赴官比磨,求取决责,有害良民。诏禁之。”[34]可见,这期间似乎亦置有甲头。该甲头将在其下论述,它亦多见于政和七年成书的李元弼《作邑自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