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宋初所置之里正、乡书手中,里正于唐时已置。唐代将百户编为里,五里为乡,里设里正,司督察,兼课农桑,催赋役。[2]而到宋代,据前列《宋会要》县官条记载及司马光《司马温公文集》卷二五治平四年(1067)九月《论衙前劄子》,“向者每乡止有里正一人”,则每乡仅设里正一人,以主管赋役。据《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五太宗淳化五年(994)三月戊辰诏曰:“两京诸道州府军监管内县,自今每岁以人丁物力定差,第一等户充里正,第二等户充户长。”可见,由第一等户充此役。[3]又据《宋会要·食货·逃移》至道元年(995)六月条,开封府管内十四县今年二月已前新逃人户计二百八十五户,乞差官与各县令佐检校,因此遣殿中丞王仲和等十四人分行检勘,仍照今年四月已前申逃,并典卖逃户田土割税不尽及挟佃诡名妄破租税、侵耕冒佃侧近佃田妄作逃户,并见在户将名下税物移在逃户脚下夹带开破者,并限一月,许经差去官陈首,仍旧耕佃输税,并许本村耆保、亲邻、里正、户长、书手陈首,令该县典押、令佐觉察。如这些人不自首而被觉察的话,许人陈告,这些人会受到惩罚,其妄破税物,于犯人与耆保、亲邻、里正、户长、书手及干系官典处均摊填纳。这是因为里正、户长、书手等肩负征收赋税的责任吧。关于宋初里正的主赋税,又见《长编》卷一七九仁宗至和二年(1055)四月辛亥条,知并州韩琦请罢里正衙前上奏曰:
国朝置里正,主催税及预县差役之事,号为脂膏,遂令役满更入重难衙前。承平以来,科禁渐密,凡差户役,皆令、佐亲阅簿书,里正代纳逃户税租及应无名科率,亦有未曾催纳,已勾集上州,主管纲运……
则宋初里正催督租税,又可干预县里差役,所谓脂膏,即它被当作利益优厚的职役,所以,完成里正之役后,又必须到州承担重难之衙前(称里正衙前)役。由此可知,宋初的里正在从事催税的同时,又因参与确定人民差役而获取许多利益,恐怕他们参与制作差役簿吧。根据此奏,又可知以后确定人民差役的职责已由县令、县丞、主簿、县尉等亲行,不仅如此,里正还要代纳逃亡户的租税,甚至分担州县的无名临时税,既不管催督租税,而仍然要到州服衙前之役。因此,里正不仅失去原有的利益,更要承受颇重的负担。
当时里正由催税变为代纳,又见于《长编》卷九五真宗天禧四年(1020)四月丙申条,浮梁县(今江西省浮梁县)民臧有金者素豪横,不肯输租,畜犬数十头,里正近其门辄噬之,因此每岁里正代纳其租税。及胡顺之为知县,里正白其事,胡顺之遣县之手力去催税,又遣押司录事,臧有金仍不肯纳税,最终烧其宅院。王安石《临川文集》卷九二苏安世墓志铭说:苏安世死于仁宗至和二年(1055),曾任坊州(今陕西省中部县)知州。其州租税收不上时往往由里正代纳,每岁有数十大家作弊,苏安世悉钩治之,使租税各归其主,从此坊州人不忧为里正。又前举之韩琦上奏中,有里正不曾催租税便须任衙前之役的记述,此事亦见于包拯《包孝肃奏议》卷七《请罢里正只差衙前》:
臣昨任河北,备见诸州军所差里正只是准备衙前,其秋夏二税并是户长催驱,重役之中,里正为甚。每县或无上等即以中等户充,家业少有及百贯者,须充衙前,应副重难之役,例皆破荡。(www.xing528.com)
可见,河北路诸州军的里正只充衙前役的准备,而夏秋两税皆由户长催督,里正不管催税,便就任州之衙前役,因衙前役过重,往往使其破产。《景定建康志》卷四〇《田赋志》更谓:仁宗明道二年(1033)江淮安抚使范仲淹上奏说,在江南东路,自五代南唐以后,便不向主户、客户支盐,却一直令其交纳丁口盐钱。而范仲淹于春季向主户颁盐,并令其随夏税纳盐钱;而客户本是浮浪之人起移不定,每年春令乡司(后述之乡书手)、里正、户长抄劄其应配纳盐钱,而他们马上即走移,且客户盐钱不多,故请求特与除放。[4]可见,里正似乎又与乡书手、户长共同进行丁口登录及丁钱征收。
如上所述,于仁宗之世,里正仍从事催税,时而代纳豪民及逃户之租税与县里无名临时税,已承受相当重的负担,而完成里正之役后,尚须就任州之衙前役,不堪此重难之役而往往破产。关于里正衙前重难之役,笔者已于《宋代州縣の職役と胥吏の發展》(收于《宋代經濟史研究》)详述,在此省略。如前所述,仁宗至和二年四月听从知并州韩琦上奏,罢里正衙前,置乡户衙前,同时废里正。而且,如后所述,租税的催科增差户长执行,这样一来,每乡所置之里正就被废止了,这以后不久,乡不再有里正之类的职役。而从北宋到南宋,仍可看到在乡村中有里正之名,但如后所述,它指的是都保的保正,其职掌和宋初的里正不同。
其次,谈谈乡书手,如前所述,宋初它曾隶属于里正。乡书手已见于五代,乡之里正、孔目、书手负责征收夏秋两税及盐曲的折征钱谷。[5]宋初,乡书手亦为差役,前列《淳熙三山志》那条史料中同时列有耆户长、保正副;又《嘉定赤城志》卷一七《县役人·乡书手》谓:“以税户有行止者充,勒典押、里正委保。天圣以后,以第四等户差。”可见,宋初令纳税且生活稳定的人充任,并令担任县之典押及乡之里正为其担保,仁宗天圣年间(1023—1031)以后,确定以第四等户担当此役。而且,苏辙《栾城集》卷二五苏涣墓表曰:苏涣死于仁宗嘉祐七年(1062)。他任开封府祥符县知县时,乡书手张宗长期牟取奸利,因畏苏涣而托病去职,并令其子代行其职。当时苏涣曰:“书手法,用三等人,汝等第二不可。”则乡书手须由第三等户担任,而张宗家为第二等户,因此罢其职。然而,张宗曾侍奉权贵之家,这时经中贵人传旨至开封府,令其复任乡书手,苏涣据法力争,最终没有接受此命。根据这一记载,可知仁宗时乡书手应由第三、第四等户充任,但第二等户亦时有担当。
神宗熙宁年间以后,每乡都设置乡书手一名,所从事的工作为制作五等丁产簿,并将钱谷记入租税簿等。可以认为,在宋初,他们也曾做这类事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