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村成立的过程与形态

村成立的过程与形态

时间:2023-07-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讨论了村的起源问题后,堀敏一在文章的第三部分继续探讨村的成立过程及其形态。这是“村”一词在正史中出现的最早用例。华北地区最早的村落一般都在四周建有防御墙,即为“村坞”“村堡”的形态,与汉代的“坞”相近。为了说明华北村落的形成与形态,作者又引用了正史中对于北魏末年华北村落的记载。而对于各个聚落的管理,父老则是各个邑里的首领,这种由数个聚落组成的集团,可以将其称为一种村落联合。

村成立的过程与形态

在讨论了村的起源问题后,堀敏一在文章的第三部分继续探讨村的成立过程及其形态。

他认为,“村”最初出现于魏晋时代,其所依据的史料是宫川尚志早已指出的《三国志》卷一六《魏书·郑浑传》:“转为山阳、魏郡太守……以郡下百姓,苦乏材木,乃课树榆为篱,并益树五果。榆皆成藩,五果丰实。入魏郡界,村落齐整如一,民得财足用饶。”这是“村”一词在正史中出现的最早用例。华北地区最早的村落一般都在四周建有防御墙,即为“村坞”“村堡”的形态,与汉代的“坞”相近。这种四周为围墙所环绕的村,当为聚居村。就聚居村而言,在战乱频发的华北村落中,土墙当较为常见。作者引用《晋书》卷一二〇《李流载记》“三蜀百姓,并保险结坞,城邑皆空,流野无所略,士众饥困”的记载,说明魏晋与汉代的“坞”的最大区别在于,汉代的“坞”是处于民众日常居住聚落之外的防御设施,而魏晋的“坞”却已然是民众聚集之地。旧居城邑已成为空地,而民众聚居的坞则呈现出新生聚落的特征。这些村、坞堡多建于旧城之外,接受大姓、豪族的领导。

为了说明华北村落的形成与形态,作者又引用了正史中对于北魏末年华北村落的记载。在此基础上,认为北魏末年,六镇之乱爆发,人们亦建造了大量的村坞。当时,村坞相连,建有佛寺,正说明此时的村坞已不再是临时性防御设施,而是人们日常居住的聚落。(www.xing528.com)

堀敏一的总体思路是,坞本是豪族所建堡垒,是其用于避难的场所,村坞开始多为大姓、豪族为自卫而建,且在村坞中他们多居领导地位。最初以豪族、官员、部将、流民首领为中心建造的坞壁之中,在其发展的第二个阶段,远近民众开始大量加入其中,这种情况在各地均有发生。为了说明这个问题,作者引用了东汉末期右北平的田畴的事例。据《三国志》卷一一《魏书·田畴传》载:“率举宗族他附从数百人……遂入徐无山中,营深险平敞地而居,躬耕以养父母。百姓归之,数年间至五千余家。”田畴最初带领宗族及依附者数百人依险要之地而居,但在数年间便有五千余家民众投奔而来。于是,这种单纯作为防御设施的坞逐渐变成了作为聚落的村坞、村堡。作者又根据这几千家的数量进一步推测,在数千户民众聚集的情况下,村落会分成几个聚落而居。而对于各个聚落的管理,父老则是各个邑里的首领,这种由数个聚落组成的集团,可以将其称为一种村落联合。聚落无论是单个还是多个,坞壁内部已成为民众的日常生活场所。

综上,作者在第三部分想表达的观点是,魏晋南北朝时代出现的“村”与汉代的“坞”具有一定的渊源关系,例如在其形成的初期,魏晋时代的“村”在四周建有防御墙且具有一定的防御性特征,这与汉代的“坞”在功能上类似。但是,魏晋南北朝的村却具有自身独特的时代特色,即此时的村已是人们日常居住的聚落,这是与汉代最大的区别。随着民众的大量涌入,这类村坞便从单纯的防御设施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聚落。当然,限于史料,作者在这里讨论的主要是华北村落的情形,至于南方村的情况,可参看宫崎市定、兼田信一郎、齐涛、章义和诸位学者的论著,以深化对相关问题的认识。[2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