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微生物育种技术及其应用

微生物育种技术及其应用

时间:2023-07-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微生物育种培育优良微生物的生物学技术。自然选育对自然界中的微生物,在未经人工诱变或杂交处理的情况下进行分离和纯化,然后进行纯培养和测定,择优选取微生物的菌种。诱变育种以诱发基因突变为手段的微生物育种技术。这种方法适用范围很广,在酒类、面包、药用和饲料酵母的育种,链霉菌和青霉菌抗生素产量的提高,曲霉的酶活性增强等方面均已获得成功。此法在工业微生物的菌种改良中有积极作用。

微生物育种技术及其应用

微生物育种(microbial breeding)培育优良微生物的生物学技术。其方法通常为自然选育和人工选育两类,可单独使用,也可交叉进行。

自然选育 对自然界中的微生物,在未经人工诱变或杂交处理的情况下进行分离和纯化(见微生物分离和纯化),然后进行纯培养和测定(见微生物测定),择优选取微生物的菌种。这种方法简单易行,但获得优良菌种的几率小,一般难以满足生产的需要。

人工选育 分诱变育种和杂交育种两种。

诱变育种 以诱发基因突变为手段的微生物育种技术。1927年,H.J.马勒发现X射线有增加突变率的效果;1944年,C.奥尔巴克首次发现氮芥子气的诱变效应;随后,人们陆续发现许多物理的(如紫外线、γ射线、快中子等)和化学的诱变因素。化学诱变因素分为3种:①诱变剂与一个或多个核酸碱基发生化学变化,使DNA复制时碱基置换而引起变异,如羟胺亚硝酸、硫酸二乙酯、甲基磺酸乙酯、硝基胍、亚硝基甲基脲等;②诱变剂是天然碱基的结构类似物,在复制时参入DNA分子中引起变异,如5—溴尿嘧啶、5—氨基尿嘧啶、8—氮鸟嘌呤和2—氨基嘌呤等;③诱变剂在DNA分子上减少或增加1~2个碱基,使碱基突变点以下全部遗传密码的转录和翻译发生错误,从而导致密码组移动突变体的出现,如吖啶类物质和一些氮芥衍生物(ICR)等。诱变育种操作简便,突变率高,突变谱广,它不仅能提高产量,改进质量,还可扩大产品品种和简化工艺条件。如1943年从自然界分离到的青霉素产生菌的效价只有20单位/毫升,经过一系列的诱变有种后,效价已达40 000单位/毫升;金霉素产生菌经诱变后,发酵液中又积累了去甲基金霉素;谷氨酸棒杆菌1 299经紫外线诱变后,有的能产赖氨酸,有的能产缬氨酸,增加了产品的种类;土霉素产生菌经诱变后,选到了能减少泡沫的突变菌株,从而提高了发酵罐的利用率。诱变育种的不足是缺乏定向性。(www.xing528.com)

杂交育种 不同基因型的品系或种属间,通过交配或体细胞融合等手段形成杂种,或者是通过转化和转导形成重组体,再从这些杂种或重组体或是它们的后代中筛选优良菌种。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分离到具有新的基因组合的重组体,也可以选出由于具有杂种优势而生长旺盛、生物量多、适应性强以及某些酶活性提高的新品系。杂交能种的方式因实验菌株的生殖方式不同而异,如有性杂交、准性重组、原生质体融合、转化、转导、杂种质粒的转化等。但是,选择亲株、分离群体后代的培养、择优去劣和杂种遗传分析的过程基本是相同的。杂交法一般指有交配反应的菌株进行交配或接合而形成杂种。这种方法适用范围很广,在酒类、面包、药用和饲料酵母的育种,链霉菌和青霉菌抗生素产量的提高,曲霉的酶活性增强等方面均已获得成功。

体细胞融合是在不具性反应的品系或种属间细胞融合和染色体重组,先用酶溶解细胞壁,再用氯化钙聚乙二醇处理原生质体,促使融合,获得杂种。此法在工业微生物的菌种改良中有积极作用。

转化和转导首先应用于细菌,现已广泛用于链霉菌和酵母菌等。随着重组DNA技术的发展,重组质粒的构建和转化系统的确立,巳可将目的基因转移到受体细胞内,得到能产生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生物活性物质(如疫苗、酶等)的株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