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元线性回归是统计课程中一个基础知识点,它不仅有严密的数学推导,也有重要的应用,对于初步理解统计学科的原理、概念和方法可起奠基作用。它不仅出现在AP统计课程、IB数学课程、A-Level数学课程等国际课程中,也出现在我国《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在实际学习中,因为回归直线等相关结论非常简洁、优美,有的结论与直观感受非常“一致”或明显“冲突”,学生不由得会对一些看似“巧合”的结论的来源感到好奇,而在数学课中满足学生的好奇心非常必要。
本节并不是就一元线性回归这一单元介绍其完整的课堂教学设计,而是试图理一理这个单元中需要帮助学生厘清的重要知识点。对于其中部分知识点,笔者设计了一些结合数据的实验或命题证明,引导学生处理和分析数据或者进行数学推导,从而帮助学生获得一些进行科学研究的直观感受,从而加深认知,促进深度学习和数学素养的培育。
在本单元的教学设计中,教师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但不限于):
问题一
(1)相关系数相关公式的来源和相互关系:
(2)交换x,y的值后,相关系数r是否产生变化?对x,y各自进行线性变换(可以是不同的线性变换)后,相关系数r是否受到影响?在上述两种变换的情况下,线性回归直线的斜率各自受到什么影响?
问题二
(1)如何使用“最小二乘法”得到回归直线x,其中
从而帮助学生知晓为何回归直线一定会通过这个特殊点。
(2)学生一定想知道为什么下式成立:
(www.xing528.com)
(3)学生一定还想知道是否成立。
问题三
(1)判定系数(coefficient of determination)的公式是如何推导出来的,为何它就“恰巧”等于相关系数的平方(r 2)?
(2)r2=,这里SSres=)2,并且“恰好”有SStot-SSres=,而这又似乎与yi,,的三角关系恒等式yi-=(yi-)+()有着某种联系。是什么联系呢?
(3)“r 2为判定系数,它可以解释yi的变差在多大程度上是由线性关系产生的。”这种说法的数学根据是什么?事实上,可以推导出,从而帮助学生进行理解。
(4)是否r越靠近1,所使用的线性模型就是越合适的?事实上,评价一个线性模型是否合适,除了需要考虑原始散点图、判定系数r 2外,还要考虑残差图。
(5)在回归分析和假设检验中,原假设是“没有线性关系”,当p值低于显著水平时,结果显著,而当|r|大于临界值时,结果显著。为什么?
(6)在使用“最小二乘法”时,我们得到的拟合直线使得“纵向距离”(残差平方和,也即最小,那么所得到的拟合直线是否同时使得“横向距离”,这里指把yi代入拟合直线后得到的x的值)最小呢?
图3-36 “纵向距离”示意图
图3-37 “横向距离”示意图
下文介绍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对上述部分问题的教学做法,与读者商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