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感知理解文学作品内容
以文学作品为学习内容的学前儿童文学作品活动,首要环节就是让幼儿感知作品,根据作品内容的难易程度、幼儿的实际水平以及活动环境和材料利用的便利与否,教师可采用不同的方式组织教学。可以采用直观的实物、挂图、幻灯片等视觉手段呈现作品内容,也可以采用讲述、阅读、录音等手段呈现作品内容,还有的可以采用游戏、观看动画视频、情节表演的形式,帮助幼儿理解作品。
(1)需注意的问题
儿童能否理解作品内容,是学前儿童文学作品活动开展成败的关键,也决定了整个文学活动能否顺利进行,教学目标能否实现。因此,幼儿教师们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不要在幼儿第一次接触作品时就过多地重复讲述作品,以免让幼儿产生厌烦情绪。一开始,教师只需带领儿童从整体上感知文学作品的基本内容。
第二,不要强调让儿童机械肤浅地记忆文学作品的内容,儿童的注意力有限,要重视引导幼儿将注意力集中在对作品的思考和理解上。
第三,要注重在活动的开头部分激发幼儿的兴趣,可以运用多种导入方式,如实物、图片、视频,游戏、谜语、儿歌和巧妙的提问等,让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来。
第四,要学会设计活动的导入方式,尽量以开放式、启发式的问题引导幼儿开展讨论,通过巧妙的提问,吸引幼儿思考和讨论,调动幼儿发表观点,加深幼儿对作品的理解和记忆。
(2)导入问题的设计
第一,提出的问题要结合幼儿的发展水平和生活经验,不要太难,也不要太陌生,让幼儿无法理解。
在 《鸭妈妈找蛋》的故事活动中,教师完全可以就各种蛋的问题先和幼儿进行一番交流:“你们平常都吃过哪些蛋?” “还见过什么其他的蛋?” “蛋都长得什么样子?”“你们觉得哪些动物会下蛋?” “你们觉得蛋有什么营养?” “对我们的身体有什么好处?”
第二,提出的问题不要太多、太杂。问题一定要事先准备、选择,设计优质的问题,结合作品内容的情节发展脉络,或者按逻辑认识顺序,逐步向幼儿一一提出,让幼儿有 “跳一跳,够果子”的挑战心和成就感,问题提问得有价值,也能激发幼儿有效的思考。
第三,对幼儿进行提问要多问一些开放性的问题。不要让问题禁锢住幼儿的思维,“对不对”“好不好” “是不是”成了很多幼儿教师挂在嘴边的问题,但是这恰恰是最没有含金量的问题。在设计问题时,要注意促进幼儿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多设计推测性问题、阶梯性问题、追问性问题,以启发幼儿探究、思考和质疑、应答。
小案例
如 《没有牙齿的大老虎》,可以设计如下问题:“你们觉得大老虎凶猛吗?它哪里让你觉得凶猛?你害怕它吗?那它如果没有锋利的牙齿了,你们会害怕它吗?没有锋利的牙齿,它该怎么吃东西呢?” “老师这里有一只没有牙齿的大老虎,你们猜猜它为什么没有牙齿?如果让你给老虎拔牙,你会怎么办?” “我们要怎么对待我们的牙齿?”通过这类问题的设计,拓展儿童思维,发挥儿童的创造性。
第四,提出的问题应该结合作品的主题、作品的情节和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对话,或者作品中典型的词汇。
小案例
如故事 《谁咬了我的大饼》,可以问幼儿 “你们平时爱不爱吃大饼?” “小猪做了一个大饼,可是不知道被谁吃掉了,你们愿不愿意和老师一起帮小猪找找是谁吃了它的大饼?”“我们应该怎么去问别人呢?”引导幼儿自己思考应该如何与别人开展询问的对话,再将幼儿的回答用到之后的作品讲述中,提高幼儿的主动意识和积极性;还如故事 《爱美的小公鸡》,可以提问 “小公鸡特别爱和别的小动物比美,你们猜它跟别的小动物比美的时候会说什么话?”训练幼儿复述故事对话内容的能力;再如故事 《金色的房子》,“红的墙,绿的窗,金色的屋顶亮堂堂”这样的语言,可以让幼儿想象一下这个场景,然后请幼儿用语言描绘出生活中还有什么是亮堂堂的。通过这样的问题设计,既可以拉近幼儿与作品之间的距离,增加熟悉感,又可以让幼儿产生对作品或对话语言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3)教学材料的使用
由于学前儿童文学作品活动的综合性,因此在活动的不同环节中,需要运用不同的教学辅助材料,通过提供多种多样的操作材料,充分激发幼儿的兴趣,让幼儿体验参与文学活动的乐趣,同时也为幼儿的情感交流和语言表达提供凭借物。教学教辅材料的使用应注意以下问题。
第一,教学材料的选择和使用,要紧扣教学目标,体现教学内容。
小案例
在文学活动 《漂亮的颜色》中,教师可以通过提供各种颜色卡,帮助幼儿确定颜色名称;在故事 《青蛙卖泥塘》中,通过花花草草、清水、大树、房子、道路等道具的添加,完美展现出泥塘前后的变化,让幼儿形象地了解到通过亲力亲为的行动改造,可以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让幼儿明白动手实干的重要性。
第二,教学材料的选择要符合幼儿的发展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www.xing528.com)
教学材料的使用不要太复杂,超过幼儿接受能力范围。操作过程不能存在安全隐患,教学材料的色彩要丰富,大小要适中。
第三,教学材料的使用要适合并能促进学前儿童文学作品活动的开展。
教学材料要服务于学前儿童文学作品活动的开展,如 《桃树下的小白兔》通过制作好的信封、桃花瓣,以及由桃花瓣做成的书签、小扇子、摇篮、小帽子、小船等道具,让幼儿更鲜明地了解桃花瓣的形象,知道信封的样子和用处,感受和分享小动物们温暖的友谊和快乐的情绪。
第四,教学材料应坚持就地取材,废物利用,变废为宝,健康环保的原则。
教学材料应尽量地利用身边的资源,就地取材,如纸、纸盒、绳子、松果、贝壳、易拉罐、矿泉水瓶、沙子、包装袋等,师生一起根据活动内容发散思维,制作出适合的教学材料。如文学作品活动 《乌鸦喝水》,可利用矿泉水瓶、水和沙子等常见材料,制作出教学需要的教学道具。
2.理解体验文学作品蕴含的思想情感
理解体验文学作品情感,就是让幼儿在感知作品内容的基础上,以创设的环境为媒介,通过自己的亲身感受去体验作品中所展示的人物的情感历程和思想世界。可通过观察挂图、PPT、视频,或组织幼儿开展绘画、手工、表演、讨论等亲身体验活动进行。
3.迁移作品经验
学前儿童文学作品活动向幼儿展示的是建立在幼儿生活经验基础上的间接经验,这种经验既让幼儿熟悉,又让他们感到新奇,但是如果仅仅让儿童的学习停留在理解间接经验这个层面上是不够的,因为幼儿不能充分地将这些间接经验与他们自身的直接经验联系起来,因此需要幼儿教师设计、组织与作品内容相关的一系列操作、表演、活动等,帮助幼儿将文学作品中的内容整合纳入自己的经验之中,实现两类经验的迁移。
迁移作品经验的活动可以是围绕作品重点内容开展的操作、游戏和表演活动,如《三只蝴蝶》可以让六位幼儿分别表演红蝴蝶、黄蝴蝶和白蝴蝶以及红花、黄花和白花,设定下雨情境之后,请六位儿童将整个故事表演出来,让幼儿切身理解友情的真诚;再如文学作品活动 《彩虹蛋糕》,我们可以组织幼儿根据故事内容,扮演不同的小动物,自己动手来画或者制作一个彩虹蛋糕送给妈妈,在动手绘制或制作的过程中,让幼儿切身感受蛋糕内含的祝福、感恩等情感。
4.创造性的想象和语言表达
儿童文学作品的语言简练、生动、形象富有情感和想象力,幼儿教师可以在儿童对文学作品学习、感知、理解和体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创设条件,让儿童展开想象,并运用语言去表达自己的认知和想象,挖掘幼儿的语言潜力。在这个环节中,幼儿教师可以组织幼儿学习创编故事或仿编诗歌,通过此类创造性学习活动的开展,培养幼儿对语言艺术的敏感性,发掘幼儿的艺术思维能力和创造潜能。
(1)指导幼儿艺术地再现文学作品
以幼儿能够理解作品内容,体验作品情感为基础,幼儿教师通过引导儿童复述、表演、做游戏、手工、舞蹈等方式帮助儿童艺术地再现文学作品,尤其可以借用作品的原词原句,加上自己的解释以及辅助性的情感表达手段,如表情、声调变化等,将作品中的词语和句型加以分析和选择,引导幼儿朗诵或表演或自主表达,再现内容可以有情境对话、哑剧表演、主要人物形象的动态塑造、作品段落表演和完整表演。由此,帮助幼儿完成作品中词语、句型和完整作品内容的真正内化。
(2)指导幼儿学习仿编儿童文学作品
教师可以先帮助幼儿感知、理解作品中一句话或一段话的结构特点,然后引导幼儿凭借想象构思出新的内容,再借用原作的结构,通过换词或者换句的方式完成仿编活动。
小案例
例如,儿童诗歌 《假如我是一片雪花》,可以引导幼儿思考 “如果你是一片雪花,你想飘到哪里?飘到那儿干什么”?幼儿教师将幼儿给出的回答结合诗歌内容形式进行整理,再统一整理仿编的诗歌内容,带领儿童一起有韵律地朗读。
再如,儿童诗歌 《摇篮》:“蓝天是摇篮,摇着星宝宝;白云轻轻飘,星宝宝睡着了。大海是摇篮,摇着鱼宝宝;浪花轻轻翻,鱼宝宝睡着了。花园是摇篮,摇着花宝宝;风儿轻轻吹,花宝宝睡着了。妈妈的手是摇篮,摇着小宝宝;歌儿轻轻唱,小宝宝睡着了。”幼儿教师可以引导儿童利用原有句式,改变部分词汇,例如 “大地是摇篮,摇着草宝宝,风儿轻轻吹,草宝宝睡着了”等,让幼儿自己感受自己创编的文字的韵律和内容,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幼儿学习语言文字的兴趣。
(3)指导幼儿学习创编儿童文学作品
故事创编就是故事作品与儿童各种经验的内化组合,包括认识经验、情绪经验、语言经验、作品经验 (结构图式)和文学创作实践经验等,是一种创造性的语言活动,有利于训练幼儿创新思维能力,扩展幼儿想象空间。而指导幼儿开展文学作品创编要有两个必备条件:一是经验和语言准备,二是创编动机。
创编动机的准备包括内在动机和外部动机,内在动机是儿童内在的兴趣需要和表达的成功体验,是儿童对语言交往的需要,对文学语言的好奇心和自发的探索兴趣。外部动机就是成人的鼓励和要求以及气氛的感染、同伴的相互模仿等。这就要求幼儿教师在指导幼儿进行故事创编时,要为他们创设宽松愉悦的氛围,鼓励幼儿自由发挥想象,积极讲述,同时结合幼儿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设置不同的创编要求,可以让儿童根据故事开头提供的线索,组织中班、大班创编故事高潮和结尾;或者根据故事结尾遗留的线索,组织小班创编故事结尾;或者根据幼儿感兴趣的事物确立题目或主题,组织大班幼儿进行创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