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语言教育活动进行评价,需要运用一定的评价方法。根据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的特点和评价的可操作性,一般采用自由叙述评价法、观察评价法和综合等级评价法三种方法。
1.自由叙述评价法
自由叙述评价法是由评价者将对语言教育活动的意见、判断、感想等自由地说出来或写出来,通过口头语言或文字叙述的形式对教育活动加以评价的方法。这种方法既适合于自我评价,也适合于对他人的评价。
自由叙述评价法的最大特点是不进行定量分析,不需要专门的测量工具和复杂的评价程序。一般所谓科学的评价方法首先需要有一套完整的指标体系,还要事先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对于根据各指标获取的评价信息还要进行加权求和,再通过一系列的统计计算,得出最终的评价结果。显然,这样的评价方法对广大幼儿教师来说,操作起来是有困难的。
自由叙述评价法有利于综合反映活动过程中的情况,既可以对静态的因素 (如活动的目标、内容、方法、材料、环境等)加以评价,也可以对动态的因素 (如幼儿在活动中的行为表现)进行分析。但是,为了清楚地用文字表述对某一活动的评价,在叙述时应该分类。叙述中的分类可以有多种维度,可以按照活动的要素将叙述的内容分为对目标的评价、对内容的评价、对方法的评价、对师幼关系的评价、对活动气氛的评价等等,也可以按照优缺点分成两大类,还可以分为对幼儿的评价和对教师的评价等。
2.观察评价法
观察评价法是语言教育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它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语言教育活动的进行情况进行观察,获取信息,并做出评价的一种评价方法。这种方法既适合评价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也适合评价学前儿童的语言发展情况。其特点是:简便易行,分析材料丰富。
观察评价法主要通过对教师和儿童的行为表现进行观察,了解语言教育活动的设计和组织以及儿童的语言教育效果。观察评价法可以分为自然观察评价法和情境控制观察评价法。
(1)自然观察评价法
自然观察评价法是指评价者在教师和儿童自然生活的状态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教师的语言教育活动和儿童的语言发展状况进行直接观察,通过对观察记录的整理和分析来评价教师语言教育活动和儿童语言发展的方法。例如,我们可以通过跟踪观察来判断儿童的语言发展正常与否,如果儿童的语言发展超乎平常,可以对其进行优先培养;另外,也可以运用自然观察法研究语言现象出现与语言环境的关系,注意某一语言现象在同龄儿童中是否具有普遍性。自然观察评价法的优点是真实、自然、典型,缺点是耗时、耗力较多。
在运用自然观察法评价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做好观察的物质、知识和环境方面的准备。
②选择恰当的观察时机,应选择幼儿身体和情绪都处在良好状态的时候进行观察。
③创造自然气氛,保证观察结果客观真实。
④做好观察记录,观察记录应准确记录观察时间、观察地点、观察对象的实足年龄、入园时间、父母职业与文化水平等自然状况,重点记录观察对象具体的语言发展表现 (语音、词汇、倾听与表达、理解等方面),还要把观察对象参与活动的情况和个性特点加以说明,有条件的话应保留音像材料。
⑤做好观察结果的处理和分析。
(2)情境控制观察评价法
情境控制观察评价法,是指观察者根据研究目标控制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的条件,将教师或幼儿置于与现实生活场景类似的情境中,观察教师和幼儿在特定的情境下的教育活动的设计和组织情况以及幼儿的语言发展情况,然后对观察所得信息进行分析、综合,并做出相应评价的方法。
运用情境控制观察法评价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围绕观察目的创设情境,所创设的情境应能引发教师和儿童表现出评价者想要观察的情况。
②所创设的观察情境应尽量与日常生活情景相似,不应让教师和儿童产生拘谨、压抑或受骗的感觉。
③情境控制观察应与日常观察相结合,保证评价的客观性,避免偶然性因素的影响。
3.综合等级评价法
为了在评价中获得对语言教育活动的总体印象,还可以选用综合等级评价法。综合等级评价法是对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中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并评出不同等级的综合意见评定法。这种方法既对活动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和评价,又对活动的各种状态进行分析和评价,从而能够得到综合的评价信息。
综合等级评价法一般可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确定评价指标。纵向维度包括构成语言教育活动的各种因素,主要有目标、内容、形式、方法、过程、幼儿参与程度、材料利用情况、师幼关系、教学效果等;横向维度包括教育活动各要素在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过程中的状态及等级,根据这两个维度制成综合评定表,教师在活动评价中使用时,只需在相应的栏内打 “√”即可,见表3-2。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操作方便,尤其适用于分数排序、考核评价;缺点是缺乏对问题的现象及成因的深入分析。因此,在设计和使用时一定要注意分值、权重,否则可能会出现教育理念、知识都错误,但分数却依然及格的情况。
表3-2 综合评定表
案例分析
案例一 大班散文诗活动:秋天的雨
活动目标:
1.使幼儿乐意参加散文诗欣赏活动,体验作品的优美意境 (活动重点)。
2.初步学习文学作品中的拟人化表现手法,丰富词汇的使用,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活动难点)。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雨声录音、钢琴曲 《秋日的私语》、绘有插图的自制大书 《秋天的雨》(一段文字为一页)和配合阅读的背景音乐;
2.经验准备:幼儿已初步了解秋天的季节变化特征及其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
活动过程:
1.声音导入,激发兴趣。
老师播放雨声的录音,请幼儿猜想这是什么声音,然后小结,导入活动主题——秋天的雨。
评:引子开门见山,指向性明确。老师引导幼儿从已有经验出发大胆想象、表达,并激起他们对下一活动环节的期待。
2.整体欣赏,初步感受钢琴曲 《秋日的私语》并将其作为背景音乐富有感情地朗诵一遍散文诗 《秋天的雨》,提问: “这首散文诗的标题是什么?” “诗里都说了些什么?”“听了这首诗后你有什么感受?”
评:幼儿在倾听时,脑海中会涌现出与生活经验有关的形象帮助理解作品。老师引导幼儿倾听散文诗,使他们张开想象的翅膀,创造性地构建新形象,为下一环节的开展做好准备。
3.分页欣赏,感知理解。
(1)老师请幼儿集体阅读自制大书的第l页,同时配以轻柔的背景音乐,引导幼儿以视听结合的方式感受作品的优美意境。然后提问: “为什么说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打开了秋天的大门?”请幼儿自由回答。在讨论的同时,老师帮助幼儿理解、丰富散文诗中的词语 “温柔”,然后小结:“原来秋雨过后大自然产生了很多变化,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一扇门,让我们看到了很多新事物、新景象。”
(2)老师带领幼儿配合音乐阅读大书的第2页,引导他们在富有色彩韵律变化的画面中感受秋天的美,然后提问: “为什么说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呢?”“‘五彩缤纷’是什么意思?”“你能用 ‘五彩缤纷’造个句吗?”请幼儿回答,然后小结:“秋天到了,植物的色彩变化很大,好像都换了一身新衣服,秋天是一年中色彩最丰富的季节。”
(3)老师带领幼儿配乐阅读大书的第3页,提问:“为什么秋天的雨有好闻的气味呢?”“这气味是从哪里来的?”“你还闻过哪些好闻的气味?”请幼儿回答,然后小结:“秋天到了,各种水果、农作物都成熟了,散发出诱人的香味。”
(4)老师带领幼儿配乐阅读大书的第4页、第5页,提问:“秋天的雨真的有一只金色的小喇叭,给大家带来一首丰收、快乐的歌吗?”请幼儿回答,引导他们感知自然界的季节变化,感受丰收后人们喜悦的心情,并初步了解拟人的文学表现手法。
评:老师将散文诗的内容巧妙地制作成带有插图的大书,将文字内容转换成生动形象的画面,使幼儿调动多种感官,在作品欣赏与生活经验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寻求它们的相融共通,使文学的虚拟性和生活的真实性有机结合,让幼儿接纳、理解并喜欢。在阅读的时候,老师还播放了背景音乐,意在创设良好的氛围,让幼儿更好地欣赏、感受散文诗的节奏和韵律,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兴趣和习惯。
4.完整欣赏,大胆表达。
老师和幼儿共同阅读大书,然后一起朗诵作品内容。老师提问:“你们最喜欢散文诗里的哪一句话,为什么?”
5.自主阅读,拓展延伸。
老师将自制大书 《秋天的雨》投放在语言区,请幼儿在区角活动中继续探索、交流。
评:一次教学活动的结束并不是幼儿语言学习的终点,将阅读材料投放到区角中,能极大地满足幼儿继续学习的愿望,进一步拓展、提升散文诗蕴含的教育价值。
活动评析:
这篇散文诗的内容来源于幼儿周围的生活,诗里所蕴含的丰富生动的语言、五彩缤纷的色彩、优美动人的画面、童趣十足的情境符合大班幼儿好奇、好问的心理,满足了他们再现生活经验、生活情境的需求,有助于启迪、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该散文诗不仅文字优美,还有机地整合了科学领域的教育内容,暗含了自然规律,能给予幼儿关于季节变化的正确认知,同时还渗透了社会情感教育的内容,使幼儿在倾听、想象、欣赏、移情、入境的过程中获得美的享受,进而将这种感受迁移为对大千世界的美好赞叹,萌发对自然和人类生活的关注、向往之情。(www.xing528.com)
附散文诗
秋天的雨
秋天的雨,滴答滴答地唱着歌。它是一把钥匙,带着清凉和温柔,悄悄地打开了秋天的门。
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它把黄色给了银杏,红色给了枫树,金色给了田野,橙色给了水果,紫红的、雪白的颜色给了菊花。
秋天的雨,有着非常好闻的气味。不信啊,你闻,菠萝甜甜的,梨子香香的,小雨滴迎来了许多香味——烤山芋、糖炒采子……小朋友的脚啊,常被那香味匀住。
秋天的雨,有一支金色的喇叭,它告诉大家该穿上厚厚的、漂亮的衣裳了。落叶树的树叶飘啊飘,飘到了大树妈妈的脚下,小动物们准备过冬了。
秋天的雨,带给大地的是一首丰收的交响乐,带给小朋友的是一首快乐的歌。
秋天的雨,滴答滴答地唱着歌……
(案例选自:窦祖红.秋天的雨 (J),2014(7),36-37.)
案例二 小班听说游戏活动:山上有个木头人
活动目标:
1.要求幼儿正确发出 (山、上、三)等字音,区别s和sh,an和ang等音。
2.帮助幼儿听懂并理解简单的游戏规则,提高对指令性语言的倾听水平。
3.培养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以及听说应变能力。
评:这个活动的目标体现了听说游戏的主要目标,即帮助幼儿发准难发的音和易混淆的音,听懂并理解游戏规则,提高控制自己的动作及语言反应的能力。目标较全面,也较具体,且目标的难度适中,较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
活动准备:
拉线木偶玩具 (或用纸板制成的活动拉线木偶人)一个。
评:准备的材料是用来创设游戏情境的。若没有活动木偶,也可以采用手偶教具代替。
活动过程:
1.用木偶人创设游戏情境,引起幼儿的兴趣。
教师以小木偶的口吻向大家自我介绍:“我是木头人。今天我想和小朋友一起玩一个游戏,名字叫 ‘山上有个木头人’。”接着,教师边操作拉线木偶,边念儿歌,帮助幼儿了解游戏的基本内容。
表演结束后,教师继续以木偶的口吻与幼儿交谈。教师可以这样说:“谁想和我玩游戏呢?那你必须先告诉我,刚才我说了些什么?”引导幼儿回忆儿歌内容,学会念游戏儿歌,正确发出每个字音,特别是 “山”“上”“三”。
评:活动开始,采用木偶表演的形式创设游戏情境,更符合小班幼儿的认知特点,更能吸引小班幼儿的注意力,激发幼儿对游戏的兴趣。在此活动中,教师通过语言激发幼儿学念儿歌,在幼儿学习过程中,要及时纠正幼儿不正确的发音,教幼儿正确地念儿歌,这样可以为以后顺利开展游戏奠定基础。
2.向幼儿介绍游戏的规则及玩法。
(1)游戏时须念儿歌,并可自由做动作。儿歌做完后就不能动,也不能发出声音。
(2)如果谁动了或发出了声响,就必须将手伸给同伴,而同伴则拉住他的手说:“本来要打千千万万下,因为时间来不及马马虎虎打三下。”然后边拍同伴的手心边说:“一、二、三,游戏结束”。
评:听说游戏规则中一定要包含语言练习的要求,否则就不能达成语言学习的目标。此游戏规则中要求幼儿边念儿歌边进行游戏,这就充分体现了语言练习的要求。对小班幼儿来说,教师制定的规则一定要简单,语言也一定要简单明了,以便于幼儿理解游戏的规则,基本了解游戏的玩法。
3.教师以游戏参与者的身份分别与全体或个别幼儿进行交流活动,给幼儿观察和练习的机会。
(1)教师带领全体幼儿边念儿歌,边坐在椅子上自由做动作,鼓励幼儿做出各种动作以增加游戏的趣味性。儿歌念完后,教师自己故意先动,然后伸出一只手让全班幼儿边说边打三下,给幼儿练习游戏语言的机会。
(2)教师与个别幼儿游戏,及时纠正个别发不准的音。
在幼儿基本了解了游戏规则的前提下,教师担任主角指导游戏,这一环节十分重要。教师先与全班幼儿游戏,可以以一个失败者的身份出现,让幼儿成为胜利者,练习游戏中的规则性语言,并充分体验游戏的快乐。接着,教师再与个别幼儿进行游戏,让每一位幼儿清楚地感知游戏的全过程,为幼儿自主游戏做好充分的准备。
4.幼儿自主游戏。
教师安排幼儿与同伴结对,自由组合,自主开展游戏活动。注意提醒幼儿遵守游戏规则,与同伴友好合作游戏。
评:此游戏较适合采用让幼儿两两自由结伴的形式进行活动。这样可以让每位幼儿都能充分地、自主地进行游戏活动,为幼儿提供了充分的练习机会,也有利于培养幼儿与同伴合作的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从主角地位退出,放手让幼儿自主游戏,但并不是袖手旁观,而是巡回观察幼儿的活动,了解幼儿的游戏情况,并及时给予帮助和指导。
附儿歌
山上有个木头人
山,山,山,
山上有个木头人。
三,三,三,
三个好玩的木头人。
不许说话不许动。
活动延伸:
在日常活动中,教师可启发幼儿想象,进行简单的听指令仿编游戏儿歌的活动。教师可提出其他问题,如 “除了木头人,你还看见过用其他材料做成的人吗?还可以用什么材料做人呢?”引导幼儿说出 “铁皮人”“石头人”“稻草人”等。
游戏时,幼儿必须听指令改编游戏儿歌,如发令人说 “稻草人”,幼儿就念 “山上有个稻草人”的游戏儿歌。
专家点评:
此活动可安排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让幼儿有更充分的时间去进行发音练习和训练各种能力。
在幼儿较熟练地开展上述游戏的基础上,组织安排幼儿进行简单的仿编游戏儿歌活动,一方面可以丰富游戏的内容,提高幼儿对游戏的兴趣,另一方面能培养幼儿听说应变能力,提高幼儿的语言仿编能力。
思考与训练
1.结合生活实例谈谈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意义。
2.通过观看视频了解学前儿童的语言发展特点并写成观察记录或观察日记。到幼儿园实地进行见习,记录不同年龄段幼儿的语言发展特点,并分析不同年龄段幼儿的语言发展水平和个体差异。
3.观摩一堂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课,观察记录活动的全过程,重点观察教师的导入、结束以及活动的组织形式和环节的过渡,学习幼儿教师对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
4.自选主题设计一个语言教育活动方案,并在班级内进行模拟试讲。
5.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尝试运用本单元学习的语言教育活动评价方法评价班级内其他小组的活动方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