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语言和生物基础的关系

语言和生物基础的关系

时间:2023-07-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独特的发音器官、语音听觉系统和大脑神经中枢系统等,所有的这些为语言的发生提供了物质基础。动力部分产生发出声音的力量,由下而上到达主要发音体,产生声音。在对学前儿童进行语言教育时,要根据其发音器官的实际发展水平来进行,不要给孩子的发音器官带来负担。注意发音器官的保暖,避免受凉感冒。

语言和生物基础的关系

人类能够产生语言离不开人类独有的与语言有关的生理结构。独特的发音器官、语音听觉系统和大脑神经中枢系统等,所有的这些为语言的发生提供了物质基础。

1.发音器官的成熟

人类的发音器官不同于动物,发音器官的成熟是儿童语言发生的一个重要的物质基础。

(1)发音器官

人的语音是由发音器官发出来的,发音器官是由三部分组成的:动力部分、发音体和调音区。动力部分产生发出声音的力量,由下而上到达主要发音体,产生声音。具体来说每一部分又包括几种相关的器官。

①动力部分——呼吸器官

与发音有关的呼吸器官主要是气管和肺,鼻腔和口腔也是呼吸时必经的一部分。肺部呼吸时产生气流,呼出的气流通过气管到达喉头,冲击声带,从而发出相应的声音。肺呼出的气流,通过支气管到达喉头,作用于声带、咽腔、鼻腔、口腔等发音器官。呼吸是发音的动力来源,要发出美妙的声音,呼吸尤其关键

②发音体——声带

声带是最主要的发音体。声带位于喉头的中间位置,是两片呈水平状左右并列的、对称的且富有弹性的白色韧带。呼吸时,声带分离,声门开启,吸入气息;发声时,两片声带靠拢闭合发出声音。声带在不发出声音的时候是张开的,以便使气息顺利通过。儿童的声带在6岁之前都处于生长发育状态。儿童的喉腔比成人窄,声门窄而宽,声带短小而柔弱、细薄,不够坚韧。

③调音区——口腔、鼻腔和咽腔

这一部分的器官主要起到调音的作用,产生共鸣,又称 “共鸣腔”。声带振动产生的声音,必须在口腔或鼻腔中 “共鸣”后才可以传出来被人听到。“共鸣腔”的构造、形状不同,会形成不同的声音。鼻腔和咽腔相对较固定,最主要的调音器官是口腔。口腔由唇、齿、腭和小舌组成。口腔的大门是上下唇,二道门是上齿和下齿,紧靠上齿稍微突出的部分是牙龈,上牙龈往里是上颚,上颚前部比较坚硬的部分是硬腭,后部比较柔软的部分是软腭。软腭后部连着的一个小肉坠儿是小舌。如果口腔没有阻碍,气流从口腔和鼻腔同时呼出,发出的音在口腔和鼻腔同时产生共鸣,叫鼻化音 (也叫半鼻音或口鼻音)。

(2)对发音器官的保护

儿童的发音器官还处在不断发育的过程中,格外幼嫩,需要保护,避免伤害。在对学前儿童进行语言教育时,要根据其发音器官的实际发展水平来进行,不要给孩子的发音器官带来负担。

①保护发音器官的健康卫生

学前期儿童的发音器官一直都处于生长发育状态,一定要对其进行细心的呵护。注意饮食的营养卫生,少吃刺激性的食物,尽量不吃辛辣食物,以免刺激气管、咽喉和声带。注意发音器官的保暖,避免受凉感冒。给儿童多吃些青菜水果,多饮水。

②正确合理的发声

婴幼儿的喉腔狭窄,声门窄短,声带柔嫩短小,音域狭窄,声带容易疲劳。从孩子出生时就得注意,不要让婴儿长时间大声哭喊,大一些的孩子要尽量避免大声喊叫,以免影响声带的发育。教孩子唱歌,要注意孩子的特点,起调不能过高,音域不宜过宽,不要教唱成人歌曲。当咽喉部有炎症时,应禁止唱歌,直到完全恢复为止。

2.听觉系统的成熟(www.xing528.com)

听觉的正常是产生语言的保障,语言的吸收总是领先于语言的表达,语言的产生依赖正常的听力。儿童听觉系统的成熟主要表现在听觉系统的物质基础——听觉器官的成熟和儿童正常听力的成熟上。

(1)听觉器官的成熟

听觉的外周感受器官是耳,耳也是人最重要的听觉器官。耳主要是由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组成。耳能够接收声音并能传音。声音通过外耳、中耳等传音装置传到内耳,耳蜗的感音装置把声音振动转变成神经冲动。胎儿在母亲腹中发育到6个半月左右,听觉器官就已经发育形成,其结构和出生时基本相同,只是在中耳的鼓室和乳突的部分稍有不同。出生后儿童的听觉器官继续发育,远远没有达到成人的水平。外耳道窄而短,耳膜薄,不能承受过强的声音刺激。尖锐刺耳的噪音以及任何外来的不良因素都可能对儿童脆弱的听觉器官造成伤害。

(2)儿童听力的成熟

胎儿3个月时,就能听到母亲体内的声音,5个月大的时候,已经能够区别不同的声音了。胎儿能够清楚地听到母亲怀怀的心跳声,并对此产生依赖。也能够听到母体外的各种声音并做出反应。出生后已有听力,但较弱,对于高达50~60分贝的声音刺激才有反应。大部分的宝宝在出生24小时后听刺激1~2次就能引起反应,对大人说话的声音也很敏感。

3.大脑神经中枢系统的成熟

外耳和中耳从外界接收来的振动波到达耳蜗的传音装置,经听神经纤维转变为神经冲动。而这些神经冲动对声音信息进行编码之后,最终要被传送到大脑皮层听觉中枢,再由大脑判断。

(1)儿童大脑的发育过程

新生儿的大脑已经具备了和成人大脑一样的沟回,但较成人浅,也具有了大脑皮层的六层基本结构,并且在迅速生长发育中。出生时脑重量370克左右,只达到成人重量的25%,到了1岁时达到成人脑重量的50%,2岁时则能达到成人脑重量的75%。与此同时,大脑的神经细胞在体积上迅速增大,轴突与树突不断地延长、分支,神经纤维也持续形成髓鞘。3岁之后大脑仍然持续高速发育,到6岁时脑重量达到1200克,神经纤维分支加长加多,大脑半球的一切神经传导通路几乎都髓鞘化,身体在接受刺激后,可以敏捷、精确地由感官沿着神经通路传到大脑神经中枢。

大脑内在神经网络的不断复杂化以及内在联系的复杂化,给处理语言刺激提供了物质基础,大脑加工语言信息的能力得到提高。1岁左右的孩子可以对成人简单的语言提问和指示做出回应。当孩子听到 “眼睛在哪里” “把你的小皮球递给我”等言语的时候,都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做出正确反应。这说明在大脑成熟的基础上,儿童能够正确地对语言进行感知理解,并能从自己已经掌握的语言中选择合适的词语进行回应。

(2)与语言相关的大脑功能区

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两侧的大脑半球具有不同的高级功能优势。左侧大脑半球为语言活动功能的优势半球,右侧为非语词认识功能的优势半球。科学家研究发现人左侧大脑皮层额叶损伤,可导致失语症,而右侧相应区的损伤,语言功能仍保持完整。此后,大量的临床观察表明,左侧大脑皮层的额叶和颞叶的某些区域与语言有关,称之为语言区。

运动性语言中枢紧靠中央前回下部,额下回后1/3处,又称布若卡氏区 (Broca's Area),是能分析综合与语言有关的肌肉性刺激。大脑的这个区域能够本能地区别正确和错误的语法规则。虽然汉语、英语俄语等属于不同的世界语系,因而具有不同的语法规则,但它们的规则无疑都是一种人类能够接受的正确的规则,所以任何人都能够运用我们的布若卡氏区通过学习手段掌握外语。相反,只要大脑中的布若卡氏区改变了,人便会失去理解任何语法的能力,不管给他多少语言教育。临床上称运动性失语症。

听觉性语言中枢位于颞上回后部,能调整自己的语言和听取、理解别人的语言,此处受损,患者能讲话,但混乱而分裂;能听到别人讲话,但不能理解讲话的意思,对别人的问话常答非所问,临床上称为感觉性失语症。

视运动性语言中枢 (书写中枢):位于额中回的后部,此处受损,虽然其他的运动功能仍然保存,但写字、绘画等精细运动发生障碍,临床上称为失写症。

视觉性语言中枢 (阅读中枢,又称为韦尼克区):顶下叶的角回,靠近视中枢。此中枢受损时,患者视觉无障碍,但原来识字的人变为不能阅读,失去对文字符号的理解,称为失读症。

各语言中枢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有密切联系,语言能力需要大脑皮质有关区域的协调以及配合才能完成。听觉冲动传至听觉区,产生听觉,并与韦尼克区联系,理解句意;经过联络区的分析,将信息传送到运动性语言中枢。运动性语言中枢通过与头面部有关皮质的联系,控制唇、舌、喉肌运动,形成语言,并表达出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