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微课在复习环节的类型及理论基础

微课在复习环节的类型及理论基础

时间:2023-07-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习的方式多种多样,微课的用途广泛,有差异的各类学生均可以进行微课的学习。多元智能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尊重人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由此可见,多元智能理论的形成使差异教学有了重要的心理学理论依据。

微课在复习环节的类型及理论基础

(一)复习型微课的类型

1. 知识框架复习型

在微课的设计中,教师可以抽取地理章节内容的框架,在知识的梳理方面,可以有多个选择,如按照章节或知识点进行梳理复习,从大模块到小模块,学生的知识得到进一步的巩固。

2. 基础知识复习型

目标确定了,才可以进行微课的设计与制作,复习课同样需要确定其复习目标,利用微课可以对基础知识进行复习。

3. 专题复习型

对于微课,可按照题型分别进行设计,如单独讲解选择题,看图题等,使复习纵横交错,使学生从整体上掌握复习重点。

4. 查漏补缺复习型

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观看微课,一遍不懂可以反复进行观看,增加了学习的自主性。底子薄弱的学生可针对自己不懂的模块进行查漏补缺。

(二)微课复习教学的理论基础

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是始终把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放在第一位,学生是主动建构者,学习不是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学生采取各种方式主动去获取知识的过程。教师创造适合的学习情境,学生结合自身所掌握的知识,在教师及他人的协助下进行知识建构,由此获取需要掌握的 知识。

在情境的创设中,教师要以尽可能接近现实作为衡量的准则,对待作为主体的学生,要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不可能绝对公平地兼顾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传统教学创设的情境也很难与生活现实相匹配。而用微视频的方式创建真实的情境,更容易使学生融入其中,教学事半功倍。

微课为学生创设的学习情境更接近于真实的生活状态,当教学达到一种和谐的状态,学生会愉快地接受所学的新知识。学生在教学前后的拓展时间进行微课学习,更能提升自主学习的能力,达到更有效的意义建构。

2. 个性化教学理论

学生是独立存在的个体,具有差异性,所以适应的教学方式也是各不相同的。个性地理学习理论强调个性特点的重要性,认为应该尊重学生个性。[5]因此,针对不同类型的学习者,教师应研究其学习风格及偏好,以此为依据,调整或重新设计学习内容,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使得学习的过程变得愉快,知识也更为容易被接受。

个性地理学习理论主要强调对个性特点的尊重。每个学生的学习风格、基础薄弱与否等都是需要研究的,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微课的内容设计。

学习的终身性也是个性地理习理论强调的另一重要内容。现在提倡的继续教育等,也是学习终身性的体现。学习的方式多种多样,微课的用途广泛,有差异的各类学生均可以进行微课的学习。学生指定学习计划,利用上课之外的时间进行学习,提高了时间的利用率,亦可进行现在提倡的终身学习。(www.xing528.com)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需求,微课设计必须做到兼顾不同。不同层次的学生均可以利用微课资源进行课前的学习,课堂的解惑、课后的反思贯穿学习的每一个阶段,微课在每一阶段的作用都非常明显,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3. 最近发展区理论

最近发展区理论强调的是学生的发展水平。根据该理论,教师的任务是尽可能地通过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去提高学生的发展水平,不断缩小甚至把“现实”与“潜在”之间的差距给消除掉。所以教师必须对学生某个时期的现实水平和潜在水平有所了解,才能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进行教育教学,促进其发展。

微课的设计资源多样化,同时关注了教师和学生,提供的学习方式多种多样,通过各类教学平台的微课学习,能尽量缩小两种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当学生的潜能被充分发挥,教师的成就感也油然而生。

4. 多元智能理论

哈佛教授加德纳在研究脑部受创伤的病人学习能力差异时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挑战了传统的智力理论。加德纳认为智能就是“人类在解决难题和创造产品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又为一种或数种环境所珍视的那种能力”。[6]该理论的观点是每一个人身上至少包括八种不同的智能:逻辑智能、语言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交往智能、运动智能、内省智能、自然探索智能。

第一,智能是不同的、多样的。每个人的智能组合特征都是不同的,传统的智能观与人类的心理和生理特征不符合,必须承认人与人的智能结构是相互独立的、不同的;必须承认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多元智能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尊重人的多样性和差异性。

第二,智能是由同等重要的多种能力组成的,每一种智能都是平等的。

第三,不同的智能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多种智能是按照一定的方式组合在一起,它们共同对个体发挥作用。

第四,不同个体身上的智能分布情况是不一样的。每个人有其优势智能,有些人逻辑智能好一些,有些人语言智能好一些,而有些人的运动智能好一些。

多元智能理论指导着人们从不同的视角去看待学生和教学,对实际教学工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教师不能认为只有一两种智能决定着学生的发展,要改变传统的单一评价智能的观点,要看到学生具备的多种智能,其每一种智能都蕴藏着巨大的潜力。因此,教师不光要有意识地去帮助学生发现他们的优势智能,并且要引导学生向其优势智能方面发展。

由此可见,多元智能理论的形成使差异教学有了重要的心理学理论依据。

5. 主体教育理论

关于教学中谁是主体的问题,理论界存在着争论,曾先后出现了不同的几种观点,如教师主体论、儿童中心论、教学三体论、双主论等。当前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在这一教育价值观上已形成了共识,就是以生为本,在复杂多样的主体与主体性之中,学生主体及其主体性是处在核心位置的。主体教育理论认为,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是主体教育的根本目的。[7]在教育活动中,作为主体的学生,他们一方面在作用于客体的过程中表现出了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等品质;另一方面在与其他主体的交往活动中表现出了互相沟通、相互理解的社会性品质。

学生的主体性发展的关键因素是教师引导下学生进行的自主学习活动。在学校,促进学生发展的必备的外在条件是教师设计的教学策略、教学内容和所创造的教学环境,但学生自我发展的重要保证是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学生只有通过自主性活动,才能在学习环境和个体本身素质的作用下获得发展,学生参与活动的自主程度决定了活动对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影响大小。通常将主体对教学活动的态度分为三种:完全被动、自觉适应和主动创造。主体教育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其途径是通过实施发展性教学策略来努力创造高级别的活动状态。主体教育过程的实质是交往。教育活动的本质是通过教育主体之间的交往活动,培养人的社会实践能力。学生发展的一种途径和主体性获得发展的重要前提就是交往,学生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往活动可以分享彼此的经验和观点,可以扩展视野、增长知识,发展能动性,进而使其主体性得以生成和发展。再者,学生通过交往可以增进理解,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形成团队合作精神和群体意识,使主体性得到发展。

主体教育理论支持了差异教学观:一方面,学生要能积极参与活动;另一方面,教师在了解了学生的个体差异的基础上要能够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通过激发学生的主体性让其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同时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交互氛围,促使学生分享彼此的经验和观点,最终共同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