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增强思政课堂互动与微课结合的有效性思考与探索

增强思政课堂互动与微课结合的有效性思考与探索

时间:2023-07-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7]所以说,增强思想政治课堂互动的有效性,关键还是在教师。因此,作为体现交往哲学理念的“对话”,不仅仅是一种调动学生的教学手段,更是一种尊重学生的教育思想;不仅仅是一种激活课堂的教学技巧,更是一种走进心灵的教育境界;不仅仅是指教师和学生通过语言进行的讨论或争鸣,更是指师生之间平等的心灵沟通与交流。人们可以把教学的性质看作一种涉及三个维度的对话性实践。

增强思政课堂互动与微课结合的有效性思考与探索

思想政治课堂互动有效性就是指在课堂教学中通过积极的互动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科学、文化纪律等的教育,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教育,以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达到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的。

(一)提高互动有效性的条件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关于“教学过程”明确提出:“教师在教学过程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17]所以说,增强思想政治课堂互动的有效性,关键还是在教师。

(二)必须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新课改将教学的本质定位于交往,把教学过程理解为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因此,作为体现交往哲学理念的“对话”,不仅仅是一种调动学生的教学手段,更是一种尊重学生的教育思想;不仅仅是一种激活课堂的教学技巧,更是一种走进心灵的教育境界;不仅仅是指教师和学生通过语言进行的讨论或争鸣,更是指师生之间平等的心灵沟通与交流。同时,新课程扩大了课堂的空间和时间,将课堂延伸到社会天地和人生历程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教育报告《学会生存》中也指出:“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励。如果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不按照这个样子发展,它就不是真正的民主的教育。”[18]因此,笔者理解的“对话”,既是一种教学方式,也是一种师生关系,更是一种生存状态,而且更多的是指在师生相处过程中彼此之间精神交往的良性状态。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组成学习共同体,在其中彼此交换知识和各种信息,以丰富、提高或完善各自的认识。在学习过程中,师生通过彼此间的激发、勉励,获得持续不断的学习热情并实现各自的超越。师生心灵沟通,精神交融,不仅仅分享经验知识,也分享思想感情,不仅仅分享获得成功的结果,也分享战胜困难的过程。

1. 教学观

什么是教学,教学是为了什么?

传统教学观下,教师把教学看作单向的传道、授业、解惑,却忽略了学生的兴趣和现有水平;教师把知识作为工作的主要对象,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知识全部灌给学生,唯知识独尊,知识成了中心,而学生却处于教育的边缘。过分忠诚学科知识,那么其结果必然是背弃学生。这样也会导致过分关注学习的结果,忽视了学习的过程。

如果学习成了“读书”“练习”“做习题”“考试”的代名词,必然导致学生死记硬背,学生缺少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这种缺乏“在过程中体验和体悟”所获得的知识只能是一个外在的躯壳,它没有内在意义上的建构,由此而出现高分危机即高分低能现象就不足为怪。现代教学互动观认为教学活动是一种复合活动。教学过程是教师、学生、中介这三个动态因素以信息为载体的互动过程。它不是那种教师把信息传递给学生的单向型过程,也不仅仅是师生之间相互作用即师生双边活动获得信息的过程,而应该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师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一种复合活动。它具有多向性,强调多边互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把自己作为课堂中普通一员参与共同活动,和学生共同掌握知识,不再充当唯一的信息源。

2. 学生观

什么是学生,怎样看待学生?

学生是人,有能动性,是主体,学生应该在教育性人际关系的创造中体会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同情、理解、宽宏,同时受到激励、鼓舞、指导、忠告和建议,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与情感体验,受到精神的教育。在这种教学交往中,学生获得的不仅是知识,还有人生的经验,精神的生长。从根本上说,学生的发展是通过对人类历史经验的占有以及人与人的交互关系得以实 现的。

从根本上说,课程改革的动因是社会环境已经变了。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社会当中,知识以人们无法想象的速度在增加和更新,人们若不想被淘汰,就必须不断学习、终身学习。也就是说,具备学习的愿望、兴趣和方法,比记住一些知识更为重要。真正对学生负责的教育,应当是能够促进他们全面、自主、有个性地发展的教育。

学生的兴趣中心应该不断地引向对知识、对能力和对真理发展的追求上,关键是锻炼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而不是注重现成的结论。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而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中即社会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意义建构而获得的。[19]课堂中如果过分强调教师的讲解和灌输,那么教师将成为中心,课堂将成为名副其实的“一言堂”,学生只有听的权利,没有讲的权利,没有提问的权利,没有亲身的体验。这无疑是一种教育专制,教师只关注自己的表演,而不关注此时作为观众的学生的反应。这种没有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形式怎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呢?

现代教学观主张,任何教学现象都不是孤立发生的。人们可以把教学的性质看作一种涉及三个维度的对话性实践。学生探究和理解教材的含义,形成新的知识点和新的认识,这是一种认知性的实践活动;学生在与同学和教师的互动中,体验多元见解的碰撞,这是一种通过沟通方式来感受社会交际的社会性实践活动;学生进行自我修养,这是一种反思性、道德性和伦理性的实践活动。这三种实践永远交织在一起,无法分离。但问题是,当人们研究教学方法的时候,往往只关注第一种实践活动,而忽略了后两种实践活动。

3. 教师观

教师是什么人,教师应该做什么?

传统观念历来认可“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还有的教师把自己看作知识的搬运工,把教学看作循环不已的简单重复过程。事实上教师不但是文化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是学习的参与者和合作者,精神成长的陪同者和关爱者。

在社会高速发展、经济局部繁荣的时代背景下,我国德育工作喜忧参半,青少年学生的法律和道德意识还不能令人满意,这就需要政治教师花大量的心血给予引导和培养。思想政治教师要在多元化的价值关系中,树立起德育工作的主体意识,坚持正确的道德导向,帮助学生分清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使之泾渭分明。长期以来,教师把自己更多地定位为管理者和控制者。为了维持课堂纪律和课堂教学,学生一般不被允许发出信号,他们要听从教师的指令,知道教师允许做什么,不允许做什么。在互动中教师更要求自己的行为被学生接受和执行,一旦遭到拒绝会倾向于用各种方式包括消极的方式达到目的。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地位难以得到保证,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关系难以 建立。

为了建立有效的师生互动,教师要转换其角色。教学过程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要成为师生良好互动环境的创造者、交流机会的提供者、积极师生互动的组织者和学生发展的支持者、帮助者、指导者和促进者。

因为教师对学生的作用和影响只有通过学生主体的积极参与和反应才能产生积极作用,所以教师要树立起“一切为了学生”的观念,尊重学生,全方位为学生的发展服务,通过教师的“教”唤起学生的“学”,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思想观念是行为的先导,更新教育观念,是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前提条件。在新课程的目标下,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中确立自己合作者、交流者和指导者角色,并尽快适应它。这是新课程目标对教师的要求,也是新时代基础教育的要求。它是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前提条件。

思想政治课是一门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课,政治教师更应该用自己的热情感染学生,向学生说明课程的重要性,强调学习本身的价值,而不要使用“考试会考到的”或“这是你明年必须学习的内容”等理由,同时要与学生保持眼神交流,调整自己的语速和音量。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受到固有教育观念的影响,往往注重向学生灌输知识,不善于开展课堂活动。课堂上学生大部分是在听,很少有机会说,更难相互讨论,造成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低,学习政治课的兴趣低,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较低。听到的东西忘得快,看到的东西能记住,动手的东西能理解、掌握。正如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所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20]

总之,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合格的教师应该思考如何参与促进学生的学习,尽力成为一个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教师要捕捉亮点,让智慧闪耀光芒;点拨偏差,让失误得以矫正;引发争论,让思维擦出火花;削枝除叶,让质疑抓住主干;拨动琴弦,让情感得到熏陶;尊重选择,让个性自主张扬;满足表现欲望,让生命释放活力。

(三)建设课堂互动的教学“生态环境

1. 积极构建广泛的参与主体

传统的思想政治课堂倾向于单向传播式的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以应付考试为中心,教师以单纯追求自己的教学成绩为价值取向。课堂交流基本上是单一的师生交流,而且在师生之间的有限言语交流中,也较多呈现单向性,缺乏双向的交互性。同时,由于过度追求教育的效益和教育过程的程序化、技术化,造成了情感陶冶、启发诱导的弱化,情感交流减少。例如,从方式上看,“提问”一般是“教师问—学生答”,很少有“学生问—教师答”或“学生问—学生答”。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把教材的逻辑结构直接平移为课堂的教学结构。学生的思维方式基本上是教师思维方式的迁移,缺乏创造性、发散性。这种教育培养出来的人缺乏个性,也造成了许多学生在教育中不仅没有受到关怀,而且受到不平等的对待。

有学者曾言:“教师的职责就是要唤醒学生被压抑的求知欲,唤醒学生生命的灵智和欲求。”“讲课是一种创造,面对信任和渴求,灵感的火花飞溅,你会意外提到备课时没有想到的东西;讲课是一种提高,是你对生活的理解,对社会的思考,对人生的感悟。知识会在课堂上得到体现和升华……”[21]“交流—互动”教学不仅是发展学生的手段,而且是教学主体的生命活动过程。师生、生生的多向交往、构建的过程,是师生、生生言语互动、情感交流、智慧碰撞、人格感化、生命成长的过程。教师和学生作为互动的主体,一方面要把教材知识作为对象来认识和掌握,另一方面还要把自我的现有发展水平和程度作为自我进步发展的前提来认识,进而在主体的交流、接触中得到发展和提高。因此,思想政治课堂开展“交流—互动”教学的目的不在于互动而互动,而是为了创造一种宽松愉快的课堂氛围,突出学生主体的参与,促进学生个性的张扬,从而使学生得到良好的发展。

在思想政治课堂上,积极构建广泛的主体,才能实现真正的互动,这就要求在互动中有充分的个体学习参与,有多元的个体与群体参与和多向的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参与。

2. 创设积极的课堂互动氛围

思想政治教师应该善于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根据教学过程中随机生成的问题,及时调整预设的教学流程,善于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捕捉学生的认知和情感信息,努力使教学贴近学生实际,走进学生心灵,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学科基础知识,确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而要想做到这些必须创设积极的课堂互动氛围。

(1)建立民主和谐的关系

打破“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积极营造和谐、民主、平等的氛围,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者、引导者、促进者,是教师要做到的。马斯洛关于人的层次需要理论充分说明作为一个人除了有生理的需要外,还有社会的需要,如归属的需要、爱的需要和尊重的需要。如果这些需要得不到适当满足,人就会有不适或不愉快的情绪,进而影响学习和生活。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活动的积极性根源于他的需要。”[22]对于中学生来说,由身心特点决定,他们对于尊重、关爱、信任的要求就更为强烈。因此,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尽量抓住学生的“闪光点”进行赞赏。特别对于基础不牢的同学,教师更应营造一个民主平等的氛围让其尊重的需要得到相应满足,而且教师还要学会“蹲下来”与学生进行交流。这样,学生在这种民主平等和谐的过程中学习,他们的主体意识增强,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提高。乐中有学,乐中有教,教师与学生积极交流、沟通,达到了“教学相长”的良好效果。这种摒弃“师道尊严”的思想,追求“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相长”之美德,既可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主体意识,又可让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碰撞出强烈的求知欲望。

(2)实现情感相融的合作

即要营造师生情感交融的平等氛围。情感互动是师生互动的实质,思想政治课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注重师生情感交融,所以在思想政治课堂中,教师要积极创设条件,促进师生的情感互动。长期以来,课堂教学大多忽略了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师生情感阻隔的现象比较严重。思想政治课由于具有特殊性,尤其要注重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亲其师方能信其道。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促进学生人格的完善,思想政治课作为一门德育课,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门课要关注学生道德的养成,价值观的形成。试想,干巴巴的知识点,枯燥的说教,怎么能激起学生的情感波动呢?没有情感的认同,又怎能让学生信服教师所讲的观点呢?因此,思想政治课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中营造有利于形成互动师生关系的平等氛围,使学生轻松学、快乐学、有效率地学,实现情感互动。

(四)维持交流开放的心态

互动教学强调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教学是主体间文化的传承,是对人的自由天性的启迪,并由此使个体自由生成和展示,使其各方面潜能不断丰富和完善。这一过程需要师生双方内心世界的敞亮与对话,需要双方精神的交流与契合。在思想政治教学实践中,师生通过教学交往传递信息、增进了解、交流感情,同时,在教师的言语举止和人格力量的示范和感召下,学习者的内心世界受到触动,进一步内化为自己的心理结构或转化为实际行动。由此可见,教学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是作为主体的人在精神层面上进行的交往。在教学交往中,教师以有声或无声语言的形式向学生传递着信息,直接或间接地与学生展开对话、进行交流。教学交往提倡师生主体间的对话,因为对话使双方的内心世界不再闭锁。在这一过程中,师生关系不再僵化,双方的内心世界变得敞亮,也只有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才能更好地把握学生的特点和现在所处的状态,才能结合这些特点不断改造自己的教学计划。这种对话便是课堂上的人际互动。师生双方同时在人格上互相影响、感染,进而在精神上发生积极的变化。

传统研究总是把认知作为师生互动的载体,把师生互动理解为师生之间通过信息交换而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过程,进而认为课堂上提问增多就是师生互动的加强,导致很多教师为问而问,课堂显得热闹非凡,一会儿集体提问一会儿个别提问,实际上很多问题没有价值,既不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也不能启迪学生的思维。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在传统的课堂教学观的影响下,教师没有理解师生互动的实质,把教学活动定性为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将完成认知目标作为课堂教学的中心或最终的结果,而真正的课堂互动应该是师生之间的情感共融,即双方敞开心扉,相互交流,相互接纳。教师的热情态度会影响学生的心理,从而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而学生的积极反应以及亲其师的表现又会反过来对教师的情绪起到促进作用,整个课堂会更加和谐,互动生成也就更加顺利和富有实效。

(五)提高思想政治微课课堂互动有效性的具体策略

思想政治教学的实质是将社会对学生有关政治、法律、思想、道德方面的要求转化为学生在这些方面的思想、情感、品德、觉悟、人格。于是,教师作为社会要求的代表,与学生现有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水平就构成了矛盾的双方。由于思想政治课正面道理灌输性强,记忆内容较多等特点,单向的信息传递既不能保证教师了解学生更深层的思想活动,解决学生头脑中的疑虑和困惑,又难以促使教师对理论概念和原理的含义做切合学生的深入挖掘,将思想引向深入。而且单纯的简单灌输是与新课程标准理念相违背的。因此,必须改变这种状态,代之以交流、多方互动的教学形式。

1. 灵活使用各种资源,丰富课堂互动内容

思想政治课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时政性,必须紧跟社会的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步伐。由于信息资源日新月异,教材永远都不可避免地具有滞后性,所以教师需要随时收集、补充新的信息资源,这本身就是政治教学的内容之一。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有关知识与信息不一定是政治教学的内容,却是用来辅助政治教学,完成政治教学任务的重要工具。因为信息资源能对教材内容进行承上启下,而且正反信息形成的鲜明对比还能加深学生对教材知识的深刻印象和正确理解,同时信息资源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渲染烘托课堂气氛,调节学生的情绪。

可以说,如果一堂思想政治课只是从书本到书本,没有一定数量的新的信息的加入,没有有机地结合当时的社会、经济、政治热点,就是单薄的、没有活力的,是不受学生欢迎的,最终也是不可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的。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其他教学资源,是提高课堂互动有效性的有利条件,其他资源包括身边素材的及时引入,如现实生活中的事件或现象、有意义的热点问题、振奋人心的场面课堂等。教师要及时捕捉社区、家庭的资源,利用媒体、网络资源的有效开发来完成其他学科资源的有机整合。笔者在教学设计中就特别注重开发和利用其他教学资源,用来激发学生兴趣,丰富课堂互动内容。

2. 关注学生背景差异,增强课堂互动针对性

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不同的学习基础,学生的实际和需求也是多元的。如果能够结合不同学生的具体实际,激发学生主体的教育期望,并以此为基础组织教学内容,选择适宜的教学形式和方法,那么必然会增强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必然会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学互动。思想政治新课程的编写内容绝大多数是以城市生活为背景的,面对生活背景是农村的学生怎么办?笔者在教学中特别考虑他们的生活背景。

例如,在《经济生活》“多彩的消费”的教学中,笔者播放微课视频,让学生围绕“你是怎样消费的,你消费时会考虑什么问题”谈起。学生从自身生活实际出发,在民主、轻松的课堂气氛中侃侃而谈,当中不少观点涉及家庭收入、性能价格比、消费类型、消费水平、消费心理、消费观念等知识。笔者及时点拨和引导,学生兴趣盎然,在激烈的争论中展现了自我,提升了能力,开阔了视野,满足了求知的欲望,教学效果理想。

3. 恰当引导,充分协调,提高学生课堂互动能力(www.xing528.com)

受传统教学观的影响,人们往往把师生之间的关系视为教学中唯一重要的关系,师生互动受到普遍提倡和采用,而生生互动始终未受到重视,甚至有人还认为生生互动只会给课堂带来消极影响和破坏力量,不利于教师控制整个课堂进程。正因为有这种错误观念的存在,所以更应突出生生互动的关键性作用。其实生生互动是现代教学互动观实现的关键也是有其心理学和教育学依据的。

第一,生生互动立足于学生发展,与师生互动相比,地位更为主要。我国基础教育课堂价值观从原来的单一地传递教科书上现成的知识,转为培养能在当代社会中实现主动、健康发展的一代新人。“主动、健康发展”体现了课堂中学生的主体性,这要求改传统的“独白式”教育为“对话式”教育,把教育看作一种人际交往。从这一角度来看,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总是伴随着学生整个学习生涯,而师生之间的交往相对于生生交往则少之又少。实际上,教师的一切课堂行为,都发生在学生这一群体环境之中。在课堂上,学生之间的交往比任何其他因素对学生学习成绩、社会化和发展的影响都更强有力。

第二,生生互动过程也是满足个体内部需要的过程。生生互动将教学建立在满足学生心理需要的基础之上,使教学活动带有浓厚的情感色彩。通过生生互动可以实现互教互学,学生取长补短,共同提高,这不但有助于学生发展良好的个性,而且能形成和谐的课堂气氛,增强集体凝聚力,从而使学生感到集体的友爱,满足了自己归属的需要。同时,在生生互动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倾听他人意见,也能发现自己的局限性,从而能激发个人努力,提高成就动机和抱负水平。当自己的观点被群体认同和肯定时,个体心中充满成功的喜悦,也满足了自己被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乐于与人交流是一种良好的心理品质。要与人讨论交流,需要学生有想法,这就培养了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习惯。另外,与人交流使学生的思维因吸收别人的营养而更加完善。注重与人交流,可以调动学生旺盛的求知欲和强烈的好奇心。

4. 及时肯定,有效反馈,优化课堂互动效果

评价带有导向作用。科学合理的评价体制有引导和激励功能。新课程理念提出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注重评价的激励功能,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促进其主动学习,从而获得进步。因此,思想政治课应当在强调参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基础上,实现评价主体与标准多元化。评价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由学生做出评价,使评价成为学生学会实践和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的过程。同时,评价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在充分考虑学生评议的基础上,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科学、合理、鼓励性的评价。爱因斯坦曾说:“发现一个问题远比解决一个问题的意义重大。”[23]而苏姆林斯基也说:“要使你的学生看出和感到有不理解的东西,使他们面临着问题,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就是成功了一半。”[24]教学实践证明,成功的互动的课堂需要学生具备敢想、敢问、乐于交流的心理品质。为此,教师要首先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鼓励学生不要仅仅满足于教师对事物现象的解释,不要轻易相信教材上的结论。事实上,当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并产生一种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时,这种状态会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对事物的认识达到质的飞跃。政治学科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发展性,观点是可以发展的,说法是可以变化的,理论是可以完善的。教师应该允许学生对已有结论怀有疑问,并鼓励学生解决问题,深化认识,扩展认识,把认识推向前进。

5. 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实现互动模式转变

要让学生成为互动学习的主人,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让学生成为一个具有创新能力的人,使思想政治课堂真正实现多方位的互动,就必须借助现代教育技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不仅能“彻底改革传统的教学结构和教育本质”,而且能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学习方式,实现一种理想的学习环境,“培养大批具有 21 世纪能力素质的人才”。一些教学改革实验也证明,将现代教育技术与政治教学整合,有利于激发课堂的活力。师生互动方式的转变实际上是师生关系转变的表现,现代信息技术使师生由主动与被动的关系变为平等、和谐的关系。现代信息技术的信息传递具有快速、隐蔽、灵活等特点,可以丰富传统的师生互动方式,使师生之间增加更广泛、更民主、更有针对性的交流。利用网络,让学生看到了一个广阔的世界,提供了各种信息,不仅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也有利于学生的主体性的发挥,增强思想政治学科的说服力。思想政治课的一个很大特点就是具有鲜明的时代感,从而使选用的素材也必须有时代特色,这就需要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在快速变化的信息里获得适合课程学习的最新资源。

6. 延伸课堂学习时空,拓展课堂互动形式

课程内容和教师教学的再设计必须在如何使教学内容融入学生生活,如何促进学生将所学知识融入自身思想认识中,如何使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能够更生动、灵活、有效方面多思考。思想政治课既要关注学生政治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也要关注学生学习政治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既要关注学生学习政治知识的结果,又要关注他们在学习思想政治知识,培养能力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课堂学习毕竟有限,必须要延伸课堂学习时空。思想政治课与其他科目比较,有更贴近学生思想和生活实际,更贴近社会现实的显著特点。但在陈旧的教学中,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和单一的课堂教学形式,把学生封闭在课堂,将学生的视线和思想禁锢于教材,使学生读死书,死读书,严重制约了学生的思维和身心发展。因此,有效的互动必须开放课堂,开放课堂有以下两层意思:一是在教学内容上强调理论联系生活实际;二是改变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适当增加社会实践的内容,给学生一个参与的机会,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实践也表明,一个人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情感的陶冶,意志的磨炼,都需要在实践中锻炼。如果没有对现实的观察分析,没有对现实问题的亲身体验,必将会导致思想政治课的知行脱节。

例如,对于《经济生活》中的“重视社会生产”一节,教师可以针对当前的热点“三农问题”让学生体会农业的基础地位以及我国农业的发展方向;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一节中,教师可以就当前的新闻热点“农民工权益保护”“都市繁华街区流浪乞讨人员管理”“教育均衡化”等来讨论追求“社会公平”下的效率;在“适度合理消费”一节中,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选一些子课题,如“绿色消费之我见”“三代人的消费结构变化”“中学生的高消费面面观”“中学生名牌消费分析”“寄宿制学生消费结构分析”“中学生高消费剖析”“现代消费方式与勤俭节约的辩证统一”等。

(六)提高思想政治微课课堂互动有效性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教学的研究是无止境的,进一步注重教学互动的研究性,努力提高互动教学的实效性,积极推行思想政治课课堂互动,既是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更是思想政治课的实际要求,除了以上所阐述的课堂互动问题,本章认为还有以下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

1. 互动与教学效率之间的关系

教学总是围绕一定的教学目标进行,总是要追求一定教学效率的,即使再强调人本,再注重人文,再反对工具理性,也不能完全改变教学与特定目标相连这样的基本事实与道理。就此而言,思想政治课堂互动也应该高度关注效用,教师在设计互动时要思考这样的互动有没有安排的必要,是不是不可替代的,它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其效用应该如何评估或检测,互动中有可能出现哪些非预期的事件,遇到这些问题该如何处理,等等。教师要从效率、效果、效益的角度来设计与实施互动。另外,思想政治教师要把握好“平等中的首席”——教师在互动过程中的应有地位和角色。应该毫不含糊地坚定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教师的地位只能加强,不能减弱,更不能退让,教师的主导地位不能撼动,教师厘定课堂思路、规划课堂路径和驾驭课堂生成的主导地位不能撼动,否则互动课堂只能是被“学生为主体”美化了的随意“放羊”,教师应有的地位弱化乃至消失,教学效率也就无从谈起了。

2. 互动中如何贯彻因材施教的要求

目前的课堂教学仍是大班额教学,有的地方甚至一个班有七八十名学生,无论是师生互动还是生生互动,都存在由于知识水平、理解能力、表达能力甚至性格迥异而造成的互动障碍和不平衡,怎样在现有条件下减少这种不平衡是一个值得长期探究的问题。社会学研究认为,课堂是一个微观社会,课堂教学过程是课堂中各种角色间相互作用并发挥其特有功能的过程。[25]课堂中的角色主要是教师和学生,师生互动也就是教师和学生这两类角色间相互作用和影响的过程。由于存在制度性的角色身份与地位的差异,师生之间互动的主要属性是“控制—服从”,控制是教师课堂行为的社会学本质。因此,课堂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个人的主观意志,在与不同的学生互动时教师有不同的表现,从而导致了师生互动的差异问题。当然,应该看到差异也是一种资源。

由于班级人数较多,思想政治教师忙于教学,比较注重那些思维活跃、性格较外向的学生或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而对于那些性格内向的学生或学习后进生关注较少,这个情况应引起教师的注意。对性格内向、不善于表达的学生,教师要付出更多的关爱和鼓励,多给他们具体的指导和帮助,课堂上多给他们开口的机会,对他们的点滴进步应及时肯定和表扬,使他们获得成就感,产生上进的动力。如果漠视这些后进生,不仅会打击他们的主动性和进取心,还会引起他们对教师的不满和对优秀学生的排斥,使其变得既不愿意与教师交流,也不愿和别的同学交流。教育心理学认为,后进生同样有进取心,让他们获得某一种成功,设法满足他们的成功欲,不仅可以使他们看到自己的潜力,增强其进步的信心和勇气,还可以激起他们对更大成功的追求,并由此引发其战胜困难的决心和毅力。[26]这种积极肯定的态度,会对学生产生良好的心理暗示,使学生减少胆怯心理,充满自信地投入各种教学活动中去。

要形成思想政治课堂良好的互动氛围,提升学生的学业水平,“领兵”和“追兵”很重要。如何落实?一要提升“领兵优等生”的目标,增强“领兵优等生”的实力;二要激发“追兵潜能生”的热情,分解“追兵潜能生”的阶段目标,真正体现“低起点、小步走、快反馈”的思路。这样才能使每一个学生在自身基础上获得较大的提高,才能取得真正的课堂互动效果,这也是政治课教师的智慧所在。

总之,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如果结合微课重视并善于构建有效的师生互动,那么就能充分发挥课堂互动的有效作用,就有利于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有限的时间内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了较为充分的锻炼和表现的机会。教室中再没有阴暗冰冷的死角,课堂上充满着流动的阳光,平等、和谐与交流共存,发现、挑战与沉思同在。思维的活跃,理性的深化,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教师的讲课既源于教材,又不唯教材。师生的情感与个性融在其中,现实的生活进入课堂,学生在互动中求知,在互动中探索,既轻松地掌握了知识,又潜移默化地培养了能力,学生的整体素质就会有质的提高。所以互动的思想政治课堂必须是情感的课堂,要唤醒学生的学习欲望;是能动的课堂,要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共同探讨的热情;是开放的课堂,要把课堂外延扩展到社会大舞台,改变以往单一的课堂内授课;是现代的课堂,使师生共享获取知识、丰富情感、提升能力的快乐。

【注释】

[1]刘培英.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探究[J].江西教育,2011(12):25.

[2]顾云.教学的互动与实践[J].石油教育,2007(2):86-87.

[3]杨征淼.浅谈物理教学中的情境创设[J].物理教学探讨,2003,21(6):6-7.

[4]顾十群.源于观察 驰骋情智——以《海鸥海鸥,我们的朋友》教学实践为例[J].新作文(小学作文创新教学),2015(10):43-44.

[5]朱晓燕.基于情境认知理论的生物学核心素养培养策略[J].生物学教学,2017(3):22-23.

[6]闫许辉.浅析马克思主义认识论[J].才智,2011(23):181.

[7]杨丹青.一切知识从感官开始——语文课情境教学的误区及对策[J].课程教育研究,2013(6):142.

[8]毛永建.运用建构主义理论构建历史教学模式[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5,15(4):66.

[9]任炜.风景的美学价值与中国风景油画的图像建构[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7.

[10]梁爱民.维果茨基心理发展视角下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构建与应用研究[J].山东外语教学,2011,32(3):64-66.

[11]程晓春.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基础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版),2007(3):107-108.

[12]李吉林.“意境说”给予情境教育的理论滋养[J].教育研究,2007(2):68-71.

[13]周帅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学方法浅谈[J].文学教育(上),2015(6):62-63.

[14]程功.论教师在思想政治活动教学中的职能[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9(6):170-171.

[15]马彩虹.浅谈参与式教学中师生互动环节可能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网络财富,2010(18):128.

[16]包志旻.上海高考命题中的“逆反、不成立、不存在”现象[J].数学教学,2009(12):37-40.

[17]王琳.互动时代的课堂教学原则[J].教育参考,2003(3):21-24.

[18]李群智.学为中心,少教多学——初中语文高效课堂创建的感悟[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14(6):69-71.

[19]申屠军.建构主义理论对当前生物教学的启示[J].中学生物教学,2004(10):4-5.

[20]李明远.创设良好教学情境 打造活“性”政治课堂[J].青年教师,2012(5):44-45.

[21]秦宏科.“唤醒”教学法对农村随班就读学生“灵智”的影响[J].华夏教师,2017:63.

[22]雒焕国.操纵者?遵循者?——迷信分析[J].科学与无神论,2003(2):30-31.

[23]李明.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J].初中生之友,2014(Z3):84-85.

[24]张丽.语文课堂提问应注意的问题[J].文学教育(上),2013(10):79.

[25]亓秀梅.小班化教学的人际互动分析[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4.

[26]杨树森.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环境创建新型的师生关系[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1(3):34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