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实施原则
1. 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的原则
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接触社会的途径增多,知识面增广,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如果依然占据着整个课堂,便会使学生有厌烦心理。很多学生表示喜欢历史但讨厌历史课,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现今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合作教学要求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教师在课堂上的空间,但并不会因此而削弱教学质量。一方面,学生主体地位受到尊重,学习的积极性提高,积极参与到问题的思考中;另一方面,教师主导着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向,使学生在一个适当的内容范围自由讨论各自的观点并在此基础上获得新的认识。所以合作教学的实施,要以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为原则。
2. 民主平等与自愿合作相结合的原则
民主是指在一定阶级范围内,按照平等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来共同管理国家事务的制度;具体到教学课堂上,就是指课堂中的教师与学生以民主的形式来进行教学活动。平等是指人们所享有的相等待遇,具体到教学课堂上,就是指课堂中的教师与学生地位相等,不存在高低之分。新课程标准要求“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这与合作教学的理念是一致的。要使学生“自主”,勇敢地提出自己疑惑的问题,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就需要一个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这样的课程氛围拉近了学生与教师的距离,使学生有了疑惑敢于提出,有了观点勇于表达。学生有了自由的空间,便会自愿地进行合作,使合作教学得以顺利 实施。
3. 内容恰当与情境适应相结合的原则
历史课内容多、课时少,这就要求教师在实施合作教学时要注重内容恰当与情境适应相结合的原则。内容恰当是指教师对实施合作教学的内容有所选取,对于简单或者没有太多启发的内容一般采用讲述法,而对于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又探讨性强的内容则采用合作教学,这样既保障教学任务的完成,也锻炼了学生。情境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由各种情况的结合而产生的一种境况,在教学活动中则指在课堂环境下的各种情况的结合而产生的课堂氛围。情境适应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灵活掌握课程进程,根据学生对内容的反应灵活运用教学方式。合作教学的实施,并非必须遵从一定的模式或框架,而是教师根据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实施。
(二)实施方法
1.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创设情境主要是为了创造一种历史的氛围,使课堂有一种历史的再现感,使学生融入一段历史之中,产生了解这段历史的兴趣;提出问题是指在这种情境的引导下,提出与之相关的有趣味性、思考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1)创设情境的必要性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人们常说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一直以来都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问题。创设情境教学,就是抛开单纯的知识传授,以多种不同的教学手段,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其不仅促进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因为创设情境采用了不同的教学手段及丰富的背景内容,所以拓展了学生接触知识的广度,开发了学生历史思维的潜力,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2)创设情境的途径
随着教学设施的变化,创设情境的途径逐渐丰富多样,针对不同的授课内容,可选择不同途径来创设情境。创设情境的主要途径有利用史料创设情境,通过语言创设情境,通过图片创设情境,通过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联系现实问题创设情境及通过角色扮演创设情境等。鉴于历史教材内容多、课时少及一些地区教学设施的限制,现今历史教学较多采用史料、语言及图片等途径来创设情境。(www.xing528.com)
(3)创设情境的原则
①遵循科学性的原则。历史是真实的历史,而非虚拟的历史,这就要求教师在创设情境时遵循历史真实,以科学的理念为行动原则。
②遵循生动性原则。历史是由历史人物、事件及现象组成的,有其特点的时间、地点、环境等因素,创设情境时应捉住历史的细节,生动地再现历史场景。
③遵循启发性原则。创设情境,不仅是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更是要学生在情境的熏陶下对历史问题进行思考,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2. 分工合作,探究交流
合作教学的主要形式就是在班级授课的模式下以合作小组为主体进行教学。合作小组的成员人数一般为五六人较适宜,成员组成遵循“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原则。所谓“同组异质”,是指同一小组内成员的成绩水平处于不同的层次,体现个体之间的差异,形成优势互补;“异组同质”是指不同小组的整体实力相当,使每个小组处于相等的起跑线上。这一原则既保障了合作小组内部不同成绩的成员各自发挥自己的优点,也保障了小组之间实力的均衡,有利于小组内部团结合作,班级各小组之间积极竞争,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问题提出后,合作小组对问题发表各自的认识及观点,再进行讨论研究,形成代表性意见。如果提出的问题较多,可以把不同的问题分给不同的小组进行讨论,这样可以有效地利用课堂时间,不影响教学进度。
3. 解疑释惑,评价概括
经过小组对问题的思考、讨论,大部分问题会得到解决,但限于学生的知识水平有限,认识问题的能力不足,对比较难以理解的问题会留有疑问,这就需要教师的点拨、指导,解疑释惑。学习历史这门课程,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习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对事物有正确的评价,这也是新课程标准中提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所要求的。所以在解疑释惑之后,教师需要对整个问题进行评价概括,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对事物有一个正确的看法。以往历史教学注重历史知识的传授而忽略历史认识的价值观念,新的课程标准侧重要求学生有自己的价值认识,在现阶段学生自身认识能力有待加强的时期,教师需要加以引导,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价值认识能力。
4. 反馈巩固,消化吸收
教师的讲解未必符合学生的观点,这就需要给学生时间阐述自己的看法,通过师生交流最终达成一致。教师应该放下权威,与学生平等交流,这样才能促使学生畅所欲言,积极发表各自的观点。经过师生讨论交流,学生真切地参与对知识的认识过程,知识在无形中被学生消化吸收,思维也潜移默化地开阔起来,这不仅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有了很好的效果,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习知识并非为了知识本身,而是为了运用这些知识为自身的发展服务。在传统历史教学中,学生主要靠死记硬背,在考试前突击,只为了获得较高的分数,合作教学不以分数为目的,更多地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基于历史学科的人文学科性质,历史学科实施合作教学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更具有重要的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