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分层教学:理论依据与必要性

分层教学:理论依据与必要性

时间:2023-07-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历史教学中应用分层教学模式的必要性1. 基于传统班级授课制的局限性我国现在大部分学校采用的班级授课制,是由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在其著作《大教学论》中所提出的。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深入,革新传统班级授课制成为迫切要求,而分层教学模式是突破传统班级授课制局限性的最有效手段。[25]分层教学模式正是根据学生差异性教学的主要形式之一。

分层教学:理论依据与必要性

(一)分层教学的理论依据

1. 因材施教理论

我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很早就有“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墨子·大取》第四十四),“夫知者,必量其力所至而从事焉”(《墨子·公孟》第四十八),“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雍也》),“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孟子·尽心上》)等主张“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的教育思想。此处的“材”指的是资质,因材施教就是要针对学习者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这也为分层教学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2. 掌握学习理论

美国学者布卢姆创立了掌握学习理论。布卢姆认为,除了少数患有严重身心障碍的学生以外,绝大多数学生都具有从事学校学习的基本能力;在完成特定教学任务的过程中,学生能否取得成功,并不取决于他们的心理能力(如智力)等,而是取决于以下三个因素,即学生在相关领域已有的学习,他们对学习任务的情感和态度,以及学习任务本身的性质和教学的质量。[22]按照布卢姆的观点,如果学生具有必要的“前知识”和对所学科目的积极态度,如果学习任务和教学是经过精心设计和安排的,那么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在学习中取得成功。这意味着,在一个常规班级里,尽管学生的智商可能相差较大,但他们都能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取得较好的学习成绩。这说明,通过采用非传统的教学方法(如掌握学习),可以让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的学习成绩得到提高。过去人们经常预期的有关“智商”与“学业成绩”之间的紧密联系是可以被打破的。

3. 多元智能理论

加德纳在《智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智力是一种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创造产品或解决问题的能力。[23]由此,他提出人类的智力是多元化的;每个人身上都同时拥有八种彼此相对独立的智力,即言语智力、数理逻辑智力、视觉空间智力、肢体动觉智力、音乐智力、人际智力、内省智力和自然观察智力,只不过在不同的个体身上每种智力的强弱程度以及它们之间的组合方式各不相同而已;而且,在同一智力的内部,还存在着各种次级智力,不同的个体可能拥有不同类型的次级能力。关于八种智力的相互关系,加德纳强调指出,在实际生活中没有哪种类型的智力可以单独存在,各种类型的智力往往以错综复杂的方式交织在一起,共同发挥作用;既然在生活中没有哪一种活动可以单靠一种智力完成,那么通过提供丰富的环境、适当的训练与指导,促使绝大多数学生将任何一种智力发展到更高的水平,就应当成为教育者应尽的职责。

4. 巴班斯基“教学形式最优化”理论

苏联当代很有影响的教育家、教学论专家巴班斯基从理论角度阐述了教学过程中的个别辅导、分组教学以及集体教授或集体谈话等教学形式。[24]他肯定了分层教学过程中的学生分组、小组活动、不同程度学生完成不同任务以及个别辅导等教学手段,其目的是让师生花费最少的时间和精力以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分层教学力图在课堂中使每个学生都获得最好的学习效果,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 潜能。

(二)历史教学中应用分层教学模式的必要性(www.xing528.com)

1. 基于传统班级授课制的局限性

我国现在大部分学校采用的班级授课制,是由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在其著作《大教学论》中所提出的。班级授课制具有以班级为单位集体授课、学生人数固定、按课时授课的特点。班级授课制具有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培养人才,提高教学效率的突出特点,因而在工业革命时期成为集体教育的最高组织形式,满足了工业革命大生产的需要和民众教育需求增加的趋势。

但到了多年后的今天,传统班级授课制的弊端却日益突显出来:过分强调教师讲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过分强调学生的共性,难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要,遏制学生个性的发展;知识传递的方式比较单一,由教师向学生传递,不利于知识的应用与创新,不利于实现师生之间的教学相长等。历史上的“道尔顿制”“文纳特卡制”等都是对班级授课制的革新,但这些教学组织形式全盘否定了班级授课制的优点,最终只能风靡一时,难以长久,无法大面积推广开来。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深入,革新传统班级授课制成为迫切要求,而分层教学模式是突破传统班级授课制局限性的最有效手段。

2. 基于学生的个性差异性

学生作为独立个体存在,受到先天遗传、家庭教育、社会环境以及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影响,在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学习兴趣、性格特征等方面存在客观差异。面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因材施教,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要,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实现最优发展。

华国栋曾说:“根据学生差异性教学就是要关注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对教学结果和评价的标准分层化的教学。”[25]分层教学模式正是根据学生差异性教学的主要形式之一。

3. 基于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弊端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是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这五育所构成的,可是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少部分教师只注重智育的培育,更为甚者将自己的全部精力集中于少数优等生的培养上,为他们“开小灶”,在学业上进行强化,而对中等生和后进生采取放任的态度甚至在心理上施加压力,使他们在自尊心上受到羞辱,从而丧失学习兴趣与学习自信心,最终使得他们放弃学业。这样的行为不利于我国国民素质的提高,对我国教育的持续发展造成极大的危害。因此,实行以多元智力理论、最近发展区理论以及掌握学习理论为指导的分层教学模式迫在眉睫。

从目前初中历史学科的教学现状来看,历史教师在课堂上依旧以知识讲授为主,沿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手段。当然伴随着新教师的加入,以及老教师自身的不断学习,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倡导下,部分历史教师也积极尝试课堂教学改革,虽然教师在课堂中让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但是这些教学手段对学生的历史思维、历史学习方法、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的培养所起的效用甚低。因而,一段时间过后,教师又回到了旧的教学模式上去了。此外,到考前的两三个月,个别教师便会采用题海战术,以及占用学生的休息时间来复习历史知识,以此提升学生的历史成绩。这样的方式往往会加重学生对于学习历史这门学科的厌烦感,而且“填鸭式”之下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掌握并不牢靠,长此以往必然会影响学生中学阶段的历史学习。因此,在这样的情形之下,探索一种新的在班级授课制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针对学生差异性的教学模式,可谓迫在眉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