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翻转课堂下历史微课教学应用的理论基础
1. 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主要包括三类,即知识观、学习观和教学观。建构主义的研究者将学生置于教学的主体地位,认为知识不可能被直接灌输给学习者,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8]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讲授知识,还要为培养学生有意义的知识建构过程创设教学环境。这也是建构主义在学习观中提倡的学习主动性。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完全符合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建构主义有三种主流传统:教育建构主义、哲学建构主义和社会学建构主义。教育建构主义的核心是对人与知识关系的诠释,其认为学习是主动建构知识而不是接受知识的过程,教学是支持建构知识而不是灌输知识的过程。[9]个人和社会是教育建构主义的两种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取向。
(1)个人建构主义
个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先驱是皮亚杰,今天主要以冯·格拉赛斯费尔德和凯西·福斯托诺特为代表。个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人类认识世界过程中个体的建构活动以及构建者的主体性。[10]当学习者个人的认知预期没有被满足,而又必须解决期望与现实之间的矛盾时,学习便发生了。也就是说,学习是发生在学习者努力解决认知冲突时的个人构建中的。此时,学习者置身于促进他们同化与顺应的已有知识和经验之中,主动地、努力地建构起他们自己的世界。在个人建构主义框架中,关注点是群体中的个体,以及个体头脑中认知的发生。
(2)社会建构主义
社会建构主义的代表人物是维果茨基、列昂杰夫和巴克廷等。社会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磋商不同观点的社会性协作过程,它关注的是集体行为——共同体,学习发生在人们参与到彼此分担着的社会文化活动中时。[11]其关注的焦点是共同体中个体参与方式的变化,而不是个体在这样一种活动中的构建。
(3)两种教育建构主义理论对学习行为的启示
任何人都是根据自己的经验去建构知识的,这一建构又来自学习者与其环境的积极互动。所以历史学习活动不仅仅是一种个人现象,也是一种社会性协作过程。个体的建构必然会受到外部世界和社会环境的制约。在课堂学习中,学生是一个个独立的主体,这些主体又和教师组成一个共同体,这一“学习共同体”为历史学习这样一种主动构建活动提供了必要的外部环境。建构观下的翻转课堂中,学生先根据教师提供的教学视频预先学习,独立钻研问题,然后在教师指导下展开交流活动,通过互相启发使自己的疑惑得到解决,并获得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构建起自己对知识的理解。
学生在课前通过观看微视频的教学内容,并查阅相关的学习资料进行自学。这一环节即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自我加工的过程,体现了建构主义注重的学习主动性。
翻转课堂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教师在课堂中设计需要学生自主探究或者小组之间进行探究的教学活动。探究的过程也是学生进行自我加工的过程。他们在小组之间交流、讨论,完成对这一问题的探究。然后在教师公布结论之后,学生在教师和同学的帮助下获取知识,达到有意义的建构过程。这一教学设计的过程同样也是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体现。
2.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翻转课堂作为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一种课堂模式,遵循“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让学生通过自主构建来获取知识。它遵循了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及主导—主体教学理论。此外,鉴于历史学科的学习对象主要是抽象的形式化的材料,历史的学习活动也主要是思辨的思想活动,有关地理教育的理论对翻转课堂中的学生历史学习行为的研究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是建立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础之上的。对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产生深远影响的有两个著名的心理学家,分别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罗杰斯。“以人为本”是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一条基本原则。它强调以人的发展为本,即强调学生的自我发展,强调发掘人的创造潜能,强调情感教育。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内涵体现在教学理论上就是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其主张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保持和产生好奇心,让学生以自己的兴趣为导向去探究任何未知领域。[12]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师仅仅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13]作为促进者的教师的首要任务不是“教”而是“促”,允许学生自由学习和满足自己的好奇心。
3. 主导—主体教学理论
“主导—主体”教学理论是兼取建构主义以“学”为主的学与教理论和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之长,避两者之短提出的。它强调所有的教学活动都要围绕学习者来展开,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地位,要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并尽可能让学生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要充分考虑学习者的需求、学习者的认知风格、学习者的认知特点以及学习者的个性特征。[14]另外,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并不是代替学生思考,而是帮助学生选择学习内容、创设学习环境、设计学习活动、解决学习问题、激发学习动力、组织学习过程等。教师要利用一切手段和方法促进学生针对具体学习内容进行独立思考,使其思维的广度扩大、深度加深,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习的投入性和学习的创造性。当学习者的心智尚未成熟,或者学习者面对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时,教师的主导意义显得尤为重要,教师的主导可以避免学习者的一些无谓的时间与精力的浪费,让学习过程更加顺利地展开,从而更好地激发和维持学习动机。
4. 合作学习理论
合作学习,是指在教学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组成合作学习小组一起学习,以提高学习成效的一种教学形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之处就是给予了学生无限的自由,但课堂上的时间是有限的,小组合作学习正好解决了这一矛盾。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互相学习、一起探索、共同进步。学生的主动性得到最大的发挥,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逐步得到培养,沟通能力和协作能力逐步得到 锻炼。
5. 掌握学习理论
掌握学习理论由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和课程论专家布卢姆提出,他认为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只要给予足够的时间或者教学指导,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学会课程知识。[15]在实践中的具体体现是,讲解完课程内容后,对学生进行学习检测,根据结果找到未达标的学生,根据其出现的问题给予个性化的辅导,或者给予其更多的时间去学习,再次检测直到学生对该知识点掌握为止。归纳发现,掌握学习理论并不介意学生智商的先天差异,而在于每个学生所需的个性化辅导的差异以及学习时间的差异,认为只要给予足够的时间或者个性化的辅导,几乎所有学生都能学会,因此掌握学习理论不仅是翻转课堂教学的理论依据,而且对翻转课堂的实践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学校和教师应当创造条件,允许学生按照自己的节奏掌握自己的时间进行个性历史学习。
6. 自组织学习理论
自组织学习理论最早源自印度教育家苏嘉特米特尔,其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开展远程教育,通过实验结果发现学生的学习源自自组织行为。学生乐于将自己学会的知识分享给他人,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也就将知识传递给了其他学生。而计算机网络的最大意义在于能够为学生的自学提供资源,增加学习的趣味性。自组织学习理论也是对皮亚杰建构主义理论的又一次实践。翻转课堂就是借助互联网平台,以微课作为媒介,传递知识,通过后期课堂的协作探究、深化知识,达到兵教兵的目的,从而解放了教师,也让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协作探究能力得到提升。
7. 自主学习理论
(1)学习者自主学习水平
自主学习就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方式,所以专家和学者都比较关注什么是自主学习者以及他们的特征。有学者认为自主学习者是自愿对自己学习负责的人;有学者认为自主学习者是主动计划并完成个人学习任务的人。[16]学习者虽然都主动、自主地进行学习,但不同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是不同的。学习者的自学水平以及在不同程度上成功的潜力都受到学习者个性、目标以及教育哲学和社会背景等因素的影响。(www.xing528.com)
不仅不同学习者会表现出不同的自主学习水平,同一个学习者在学习不同知识和技能时也表现出不同的自主学习水平。例如,学生很可能在英语学科上表现出很强的自学能力,而自主学习数学的能力比较差。
(2)学习者对自主学习的态度
自主学习不仅适用于个人,也可以适用于小组,但在同一个自学小组中,学习者分别表现出不同的态度,直接影响各自自主学习的效果。影响学习者自主学习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四点。
①教师的影响
教师通常是第一个引导学习者进行自主学习的人,所以教师对自主学习的态度非常重要。如果教师表现出对自主学习方式的认可,对自主学习抱有积极的期望,那么学习者通常也会表现出积极的自主学习态度。
②教育机构的影响
教育机构对是否推行自主学习有决定权,尤其是自主学习需要经费的支持时,教育机构的决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③同伴压力
学习同伴之间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如果身边同伴中有自主学习成功的案例,其他的学习者会更加乐于尝试。要想说服没有自主学习经验的学习者放弃传统的、他们熟悉的学习方式而选择自主学习,教师就要告知他们如何自主学习,也要告知自主学习的困难在哪里以及成功的案例。
④社会影响
对于没有自主学习经验的学习者来说,家庭、文化和能力等都会成为他们选择自主学习的阻碍。
(3)自主学习中角色的转换
自主学习中教师、学生和机构的角色都发生了转变。学生需要了解自己在自主学习中的中心地位,了解自己要对学习负更多的责任。学生自主学习后,教师的角色发生重大的变化,教师要降低对学生的控制,甚至要允许他们犯错。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来适应新的角色职责。
8. 传播学理论
传播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通过有意义的符号进行信息传递、信息接收或信息反馈活动的总称,传播的根本目的是信息的传递。从教育学与传播学里延伸出教育传播学,教育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传播过程与规律。传播理论认为传播是一个互动的过程。[17]教与学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互动的教育活动,也是一种信息传播的活动。所以历史教材的设计也必须重视教与学的统筹安排,特别是要给学生的学习多留点时间,促进学生反馈信息的传播。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应该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资料的特点,选择好的传播媒介,让学生更加主动地接受知识并及时地做出反馈。传播学理论运用于历史教学设计中,增强了课堂教学的双向互动性和直观性。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改进自己的教学设计,在这一不断改进的过程使得课堂教学优化。运用传播学理论指导历史教学设计有助于正确解释和合理解决历史教学信息传播现象和问题,有助于提高历史教学传播信息决策和科学化水平,有助于增强历史教学信息传播的效果等。
(二)翻转课堂下历史微课教学应用的设计原则
每一堂课要想在实践中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就应该提前对其进行合理、有效的教学规划与设计。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兴教学模式,与传统意义上的课堂相比较而言,翻转课堂它有着一种颠覆性的改变和比较典型的特点。因此,作为教师,在上课之前必须对即将授课的内容进行严密的教学设计,把上课的流程进行新一遍的规划和设计,此外,笔者在分析翻转课堂较为深刻含义基础之上,联合了现行的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的基本要求,总结归纳出教师在施行翻转课堂进行教学时所要遵循的一些基本的教学设计原则。
1. 以学生为上课主体的原则
由于翻转课堂的教学过程是与传统课堂完全颠倒的,所以在施行翻转课堂时,教师和学生相互的角色与地位也要发生一定的变化。
第一,教师要由原本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现在的“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在历史翻转课堂中,学生获取主要知识点的渠道不再是教师课堂上的传授,而是教师制作的相关教学视频与他们能搜到的网络上的各种资源。也就是说,在翻转课堂上教师将不再只是“传授知识”的绝对的主体性角色,而将作为整个课堂教学活动的主要组织者,研究设计探究型的教学活动,以供学生进行探究和讨论,并且教师还要在学生完成作业,经历探究与讨论过程和知识内化阶段之后,针对各个学生所遇到的不同问题给予学生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最终确保所授课的每位学生都能将所学知识要点完全地吸收和掌握。
第二,在翻转课堂上学生也要由原本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探究者”。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和现代的技术设备支持下,在历史翻转课堂中学生要成为知识要点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自定学习步调,并且确定自身学习的时间和学习的速度与进度,当碰到不能理解的知识点的时候,他们就可以反复观看相关的教学视频或者在网络上搜索相关的教学信息与教学资源,这样学生将不会只是被动地等待教师去解答他们的问题,同时在课堂上的时候,学生也不会仅仅独立地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而是将参与到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之中,在与教师和同伴的相互协作和交流中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并且在这一学习过程中深入地掌握教师要求达到的知识水平。因此,在各个学科包括历史翻转课堂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必须做到以学生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中心,要把学生当作认知的主体,而在翻转课堂中教师只是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着促进和帮助的作用。
2. 课堂上互动交流的有效性原则
课堂上的互动交流指的是在课堂上教师运用口头语言或者非语言的方式发出信息,由此激发一些或者大部分学生进行思想交流,使得教师和学生间、学生和学生间发生一些相互交流作用的过程。在历史翻转课堂的设计和教学过程之中,教师对待学生的课堂互动和交流应具有精确的定位和比较深刻的理解,作为教师绝对不能够仅仅简单地觉得“对学生的提问就等同于与学生的交流”“师生间和生生间的交流越多越好”,并且不能轻易忽略掉课堂上交流与合作的质量。翻转课堂上教师应该依据学生在课前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与成因,针对学生提出的相关问题做出有针对性的回答,也可以提出相关研究性的问题,使学生之间展开激烈的讨论,以此来确保课堂上互动与交流的有效性原则。
3. “授人以渔”原则
在现代社会里,由于信息技术和现代技术设备的飞速发展,各种信息和知识的累积速度十分快,并处于不断加速之中,已经不会有人可以做到在课堂上学到自己所需要的所有知识。在这一背景之下,国际 21 世纪教委会提出:未来的教育必须围绕着四种基本能力来努力培养新的一代,首先就是要培养学生学会求知和学会主动学习。[18]因此,在历史学科翻转课堂的教学设计里面应该要十分强调“授人以渔”的原则,而不是简简单单的“授人以鱼”,作为教师要尽最大的可能为学生提供和营造自主学习与进行各类学科探究活动的氛围,并且积极地培养他们主动探究问题和思考解决问题的精神与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