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内微课视频开发、建设和应用情况(见表 1-1)
表 1-1 国内微课视频开发、建设和应用情况
续表
(二)微课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21 世纪是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信息化的进程改变着人类的生活、学习方式,也同时对教育的内容、形式、方式提出新的方向和挑战。在这种变革中,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迅速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热点话题。在网络 Web2.0 时代,博客、微博、微信、Facebook、Youku 等具有互动性和参与性强、信息传播速度快、目标明确为特点的社交工具软件,在全国迅速地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微”热潮,微小说、微电影、微杂志等也接踵而至,全世界正在进行一场“微”革命,教育界也拉开了“微”时代的序幕——微课。
“微课”的灵感源于孟加拉裔美国人萨尔曼·可汗倡导的“用视频再造教育”,雏形最早见于美国北爱荷华大学勒罗伊·A. 麦克格鲁教授 1993 年所提出的 60 秒课程。2008 年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首次提出“微课程”,戴维·彭罗斯把微课程称为“知识脉冲”(Knowledge Burst),其核心理念是在课程中把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紧密地联系起来,以产生一种“更加聚焦的学习体验”。特别是从 2012 年开始,随着反转课堂、可汗学院等概念的普及,微课作为优质的新型教育资源,激起众多学者、专家浓厚研究兴趣。
传统教育按同一个模式培养学生,学生被视作“一个集合体”来处理,但其实学生由于所处家庭环境的不同、心理发展和接受知识水平的不同,具有很强的差异性,同时在传统教育中,教师是教育资源的垄断者,学生是知识的承受者。随着信息化的到来,网络进入家庭、社会和学校,课堂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渠道,同时新课程标准和教学实践提出新时代的要求,教师是教学的指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教师的工作已经不是简单地把书本上的知识内容教给学生,而需要重构教学体系。此时“微课”的出现,打破了原有传统模式。“微课”既有别于传统单一资源类型的教学课例、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教学资源,又是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它所讲授的内容呈点状、碎片化,这些知识点可以是教材解读、题型精讲、考点归纳,也可以是方法传授、教学经验等技能方面的知识讲解和展示。
一线的教育中总有这样的现象:学生课堂注意力集中时间不是很长,总有开小差、不留神的学生,他们容易错过重点知识、疑点难点的讲解,而课堂教学是现场直播,没有暂停、重播,这样很容易导致学生遗漏知识点,作业完成较差;同时教师的教学水平有差异,有的教师不能清楚地表达知识,准确地对学生提出问题,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这些问题的出现,极大地阻碍了学生和教师的发展,因此微课的这些特质,恰恰可以解决这样的问题。
对于学生而言,带有一定强制性的教学过程转变成学生高效的自学,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注意力更加集中,思维更加活跃,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发展技能。同时微课能更好地满足学生对不同学科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按需选择学习,使学生既可查漏补缺又能强化巩固知识,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资源。同时微课将学习内容细化,符合学生一次只学一点,学太多会疲倦的学习习惯。特别是随着手持移动数码产品和无线网络的普及,基于微课的移动学习、远程学习、在线学习将会越来越普及,微课必将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对教师而言,微课将革新传统的教学与教研方式,突破教师传统的听评课模式,使教师的电子备课、课堂教学和课后反思的资源应用将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微课的优点是课例简单,学习内容与目标单一,学习和研究时间节约,教师从“微课”中可以受到启发,有些甚至可以照搬或者迁移到自己的教育教学之中,实现教学观念、技能、风格的模仿、迁移和提升,从而迅速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微课”走在教育改革的前沿,部分教师只知其名,不知其人,较少教师上网去浏览微课或者制作微课,因此对它的研究迫在眉睫。
(三)我国微课程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的研究
我国微课程的相关研究是从 2011 年开始的,2012 年、2013 年微课程逐渐成为学者关注的焦点。2011 年是微课程研究的兴起,通过对文献进行分析可知,最早发表的与微课程相关的文章是 2011 年关中客的《微课程》,文章阐述了国内外“微课程”概念的源,并批判性地指出:微课程不可能适用所有的课程,适用哪些课程哪些教学内容需要通过实践检验。[6]此后微课程逐渐引起众多学者的关注,大家开始对微课程进行解读,研究其概念含义特征等。
1. 研究内容
我国微课程的研究时间较短,当前研究大多停留在对微课程的概念、含义、特征等浅层次的探讨,对微课程的设计、应用方面的研究较少。以下从微课程的含义特征、设计开发、应用领域三方面展开综述。
(1)微课程的含义特征
目前很多学者对微课程进行了定义和解读,其核心和理念是一致的,但是还没形成统一的概念定义。
胡铁生从系统观的角度首次提出了微课程的概念,他认为“微课程是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7]他还提出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学点评等教学资源是构成微课程教学资源生态系统的要素,这些资源以一定的结构关系和呈现方式营造了一个微课程资源生态系统。[8]焦建利教授认为,微课程是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教学视频。[9]黎加厚教授认为微课程是指时间在 10 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课程。同时他还指出“微视频”并非等同于“微课程”,其只有与学习单、学生的学习活动流程结合起来,才是一个完整的“微课程”,否则它只是一个供学生自主学习的材料。[10]
从以上阐释可知,微课程并不是一个孤立的教学环节,而是一个完整的教学系统。它不是传统课堂教学的截屏,而是围绕某个知识点进行教学设计后开展的教学活动。微课程包括课堂教学的全部因素,即教学目标、教学策略、师生互动、教学资源等,将这些教学因素以高度凝练的方式融合形成短小精悍的视频即微课程。
胡铁生通过对微课程资源库的设计开发以及一系列的实践研究,总结微课程的特征包括:主题突出,指向明确;资源多样,情景真实;短小精悍,使用方便;半结构化,易于扩充。国内微课程领航人李玉平关注的却是微课程的视频呈现,认为微课程视频长度在 5 分钟左右,由文字、音乐、画面三部分组成。[11]这种生动活泼、短小精悍的视频形式能在短时间内吸引学习者的注意力,引发思考,让学习者在匆忙的生活中充分利用零碎时间,实现“5 分钟完成一次学习,300 秒经历一次思考”。(www.xing528.com)
根据以上众多学者的理解可知,微课程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以视频为呈现方式;二是凸显微课程的“微”。这里的“微”是微小、碎片化,能让学习者借助移动技术和设备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学习。“微”是微课程的灵魂,可从四个方面理解:一是教学内容含量小,每集只针对一个知识点或一个具体问题;二是微课程视频时间短小,一般在 3—8 分钟以内,这种视频时长符合学生的视频驻留规律和学习认知特点,能让学生在短暂的零碎时间中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而不会感到疲劳和注意力分散;三是微课程视频形式生动活泼,趣味性强,能在短时间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四是微课程切入课题迅速,讲授线索清晰,总结收尾快捷。
(2)微课程的设计开发研究
微课程是网络时代的新型学习资源,高质量的微课程不但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能有效地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能力。因此设计开发高质量的微课程将是当前的重点问题。
通过统计分析可知,介绍微课程设计开发的文章一共 12 篇,占总篇数的 18.8%。胡铁生是我国微课资源库的开发者,他认为微课程的开发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在现有的优秀完整课例或视频课例的基础上加工改造完成;二是原创开发,即设计开发一节全新的微课程。一节新的微课程的开发要通过合理选题、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撰写视频字幕、拓展其他资源等过程。[12]金陵认为微课程是对原有课程的再开发,在原有课程分解到课时教学的基础上,再把课时教学继续分解成若干个微小课程。[13]李玉平认为微课程的设计制作实质是精细观察和深度思考,是从一个个小细节中发现亮点,通过不断追问,将看似价值不大的叙述开发成策略、梳理成故事,通过后期制作形成。[14]以上学者阐述了微课程的内容设计来源以及制作过程。梁乐明等在《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一文中,通过对国内外有代表性的微课程网络学习资源的设计进行比较分析,构建了能有效促进学习的微课程设计模式,包括前端分析、微课程要素与设计、评价与反馈等环节。[15]这一设计模式的提出为设计制作微课程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以上阐述表明我国对微课程的教学设计模型的研究较少。今后微课程的设计制作将更多由一线教师根据教学需求选取恰当的教学内容进行。设计制作一节全新的微课程对教师而言是一个极大的挑战,需要加强教师的各项设计操作技能培训,以提高微课程的质量。
(3)微课程的应用研究
通过内容分析可知,当前文献主要研究微课程在教师专业成长以及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方面的应用。微课程是网络时代的新型教育资源,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给教师的专业成长带来了发展契机。因此微课程具有十分广阔的教育应用前景。胡铁生认为微课程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16]通过微课程进行听评课,这一教研活动的方式突破了教师传统的听评课模式,变革教师传统的教学与教研方式,将更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对于学生而言,微课程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不但能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强化巩固知识,而且能让学生随时随地进行学习,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资源。焦建利教授认为微课程是教师和学生的重要教育资源,对于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实践、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7]教师通过微课程的学习和反思,分享到的不仅是丰富的教学资源,更是各自的教学智慧,这种研修方式更有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刘静波认为教师通过制作微课程,不断深入反思,归纳总结,借助微课程这一工具,教师可以将隐性成果显性化,显性成果标准化、研究成果传媒化、科研门槛草根化,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发展水平。[18]
以上学者分别是从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个性化学习角度阐述微课程的应用。微课程教学目标明确,知识点凝练,讲解清晰易懂,形式活泼新颖,因此每一节微课程都是一个丰富的学习资源,如何将这种教学资源整合到具体学科的常规课堂教学中,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思考,借此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将是今后研究的一个重点问题。目前微课程与具体学科课堂教学整合的应用研究较少,主要有刘文忠的《论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微课程提高课堂的有效性》,顾柳敏的《基于微课程理论的地理合作课堂初探》,钱柳云的《新课程理念下化学微课程教学的实践与思考》。刘文忠的研究表明,微课程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19]但此研究没有选取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没有制作微课程并在教学中实施,更没有检验教学效果,因此该结论有待考证。顾柳敏选取“地球的自转”为教学内容,利用微课程资源以翻转课堂的方式教学。这种探究是在微课程理念下,对新的学习模式的一种探索和尝试。以上研究表明一线教师已在课堂教学中将微课程与具体的科目相结合进行实践研究,目前这种研究的层次比较浅,而微课程是否适用于所有的课程,适用于哪些课程哪些教学内容还需要进一步实践检验。
2. 微课程发展趋势分析
(1)微课程的教学设计研究
微课程是一门独立的课程,应具有一个完整的教学设计方案。目前还没有极具说服力的实例研究如何设计、开发与实施微课程。设计者可以在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基础上参考借鉴,选取恰当的教学内容,抓住微课程的核心理念,凸显微课程的“微”特征,通过与课堂教学实践相结合,不断探索总结。今后微课程的实证研究将更多关注具体科目、具体内容的微课程设计,并将其充分运用于常规课堂教学中,以检验微课程的应用范围和效率。
(2)教师的微课程制作技能培训
目前微课程的数量不断增多。教师是课堂教学的领军人,掌握学生的水平情况以及课程内容的重点难点,一线教师创作微课程不但能保证微课程的教学质量,还能有效地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目前很多教师还需提高微课程的基本核心理念以及制作技能,所以应对教师进行微课程的创作技能培训,使微课程成为每个教师都能创作的教学资源。
(3)拓展微课程的应用领域
目前微课程在教育领域的研究初见成效,但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还需拓展。今后将更多关注其“与不同的学科、不同群体进行整合,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正式与非正式学习”。微课程是一种教学资源也是一种社会资源。今后微课程将更多的应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采用微课程的方式向大众传播某种绿色环保理念,或通过微课程进行某一生活技能等。
近年来,随着信息与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技术在教育领域广泛而深入的实践推进,以微课、慕课、公开课为代表的教育技术创新应用倍受业界瞩目,尤其是自 2012 年以来,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和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率先推动面向全国高校和中学的微课比赛,经过一年多的预热,微课已成为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信息化领域重要的教育技术,全国不少地方的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行业协会/学会都在积极推动微课的建设与应用,使得微课设计开发与应用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回顾与总结微课发展所取得的成绩,剖析与反思当前存在的问题,展望与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不仅显得非常必要,而且也是极为紧迫的。它对于推动以微课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模式创新和资源建设格局的形成,深化微课的应用与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