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通过他自己的行动来代替儿童的行动,不仅仅表现在行动方式上,而且可以微妙地把他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儿童。当这种情况发生时,那已不是儿童在行动,而是成人替代儿童在行动。
夏尔科通过他在著名的精神病医院里所进行的实验研究证明,通过催眠可以实现癔病患者人格的替换,这引起了很大的轰动。他的实验似乎削弱了以前被当作是人格的一个最基本的特征,即人是他自己行为的主人的观念。但是,夏尔科从实验中证实,一种暗示可能使被试者失去他自己的人格,而接受催眠者的人格。这些实验虽然数量很少和仅在诊所里进行,但是,它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这种现象导致了对双重人格、潜意识、升华的心理状态的研究,最后趋向通过心理分析去探究潜意识领域。
当儿童在童年期开始意识到自我时,他正处于一个个性形成和敏感性发展的过程,因此他处于一种创造性的状态,特别容易受到暗示。在这个时期,成人自己的人格能够悄悄地潜入儿童之中,用他自己的意志激发儿童的意志,使儿童产生变化。
我们发现,在我们的学校里,如果我们过分热情或者用夸张的动作给儿童示范如何做某些事情的话,儿童根据他自己的人格进行判断和行动的能力就会受到我们的压抑。可以说,一种活动与应该支配它的儿童自身分离开来,而由另一个自我来替代的话,虽然这个新的自我更强有力,但它并不属于儿童。这个外来的自我几乎剥夺了儿童自己尚未成熟的人格。通常,成人并不愿意这样做。虽然他能够通过所谓催眠的暗示来支配儿童,但他并不希望或有意识这样做,甚至还没有认识到这种影响的存在。
在这方面,我个人碰到的一些例子可能是很有趣的。有一天,我看到一个大约2岁的儿童把一双鞋子放在白床单上。我没有多加思考就冲过去拎起鞋子,把它们放在房间角落里,并说:“它们是脏的。”然后,我又用手把床单上放过鞋子的地方掸了掸。自这件事发生之后,这个小家伙无论何时只要看到鞋子就会奔过去拎起它们说:“它们是脏的。”虽然鞋子并没有在床上放过,但他又会走到床边,把手按在床上,似乎在掸它。
还有一个例子。一位年轻妇女收到一个包裹,她对这件礼物表示很高兴。她打开盒子后,发现里面有一块丝手帕,就立即把这块手帕给了她的小女儿,还有一只喇叭,她就放到嘴上吹了起来。这个小女孩高兴地叫起来:“音乐!”隔了一段时间以后,这个小女孩只要一拿到一块手帕,就会兴奋起来并说:“音乐!”。
成人的禁令特别容易对儿童的行动产生一种约束力,但在激起儿童的反应时,这些禁令并没有如此强烈的作用。这种现象主要发生在有教养的和能自我约束的成人,尤其是来自那些文雅的保姆中间。有一个很有趣的例子,一个大约4岁的小女孩独自与她的外祖母住在她自己家里。这小女孩想打开花园里人造喷泉的龙头,以便看到喷水,但正当她要这样做的时候,突然把手缩了回来。她的外祖母鼓励她去打开龙头,但这小女孩回答说:“不,保姆不许这样做。”于是,这位外祖母试图劝说她,对她说我允许你这样做,并指出这是在她自己的家里。这个小女孩既高兴又满意地笑了起来,所有一切表现出她渴望看到喷水,她伸出了手,但并没有开龙头,最后又把手缩了回来。来自那位并不在场的保姆的一个禁令比就在这个小女孩身边的外祖母的劝说具有更大的约束力。
一个有点类似的例子是有关一个稍大一些的儿童,他是一个大约7岁的男孩。当他坐着并看着远处吸引他的某个东西时,他站起来准备朝那个东西走去,但是,他又退了回来并坐下来,他似乎由于无法克服意志的动摇而感到痛苦。谁是阻止他起步的“主人”呢?没有人知道,因为这在儿童的记忆中已荡然无存。
儿童对暗示的敏感性,可以理解为是他们的一种内在敏感性的扩张,能帮助儿童心理的发展。这是内在敏感性的一个特点,我们可以称之为“对环境的热爱”。儿童总是渴望去观察事物并被它们所吸引,但他特别容易被成人的行动所吸引,进而模仿它们。在这方面,成人可能有一种使命:那就是激励儿童去行动,成为一本打开的书,儿童通过这本书可以指导自己的行动,以及学会如何正确行动。但是,如果要能够这样的话,成人就必须始终平静地和慢慢地行动,这样,正在注视着他的儿童就能清楚地看到他的行动的所有细节。如果成人不是这样做,相反采用他惯常急速的和强有力的节奏,那他就不是激励和教导儿童,而可能是把他自己的人格强加在儿童的身上,以及通过暗示使他自己替代儿童。(www.xing528.com)
即使是一些感官对象,只要它们对感官是有吸引力的,就能对儿童产生一种暗示力量,正如磁铁一样吸引住各种各样的东西。一部记录了莱文教授的有趣的心理学实验的影片,清楚地说明了这个问题。他的实验目的是,识别来自我们一些学校的身心有缺陷儿童和正常儿童对同一物体的不同行为。这两组儿童的年龄相仿,环境也相同。
在这部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实验者准备了一张长桌子,桌上放着许多不同的物体,包括我们设计的一些感官材料。一组儿童正走进教室。他们对面前的各种物体很感兴趣,很快就被吸引住了。他们充满活力并露出了微笑,对他们自己处于那么多不同的物体之中感到很高兴。每一个儿童拿起一件东西就开始工作了,然后他把它放在一边,又拿起别的东西干起来了,如此重复,从一项工作到另一项工作。这是一种情景。
在影片的下半部中,我们看到,第二组儿童正走进教室。他们慢慢地走着,停下来看看四周。他们很少拿这些物体,而只是在它们周围懒散地站着。这是另一种情景。
这两组儿童中,哪一组是由身心有缺陷的儿童组成的,哪一组是由正常儿童组成的呢?身心有缺陷的儿童是高兴的,富有活力的,他们急匆匆地走动,从一件物体到另一件物体,玩每一样东西。对看这部影片的人来说,这些儿童给人的印象似乎是聪明的,因为每一个人通常习惯于把做一件又一件事的活泼快乐的儿童看作是聪明的人。
然而,恰恰相反,正常儿童是镇静地走动的,他们好长一段时间站着不动,沉思地注意着一件物体。他们以惊人的方式证明,静静的和有分寸的行动以及一种考虑周到的安排是正常儿童的标志。
莱文教授实验的结果与普遍流行的概念是相冲突的,因为在通常的环境中,聪明的儿童会像影片中身心有缺陷的儿童一样去行动。我们可以发现,缓慢和沉思的正常儿童是有点新奇的,但他的行动受他的自我所控制,受理性所指导。这种儿童被他所看到的一些外界物体激发起来,但能自由地运用它们。自我控制和有节制的活动才是有价值的。因此,重要的是,任何儿童应该掌握自己的运动器官,而不仅仅是用某一种方式到处乱走,去感知任何东西。运动的能力受他的自我所指引,而不仅仅是由外界事物的吸引力支配的,从而引导一个儿童把他的注意力集中在一个物体上。这是源于儿童内部的一种现象。
对个人来说,用一种审慎的和沉思的方式行动实际上是正常的。它概括为一种秩序,我们可以称之为“内在纪律的秩序”。一种内在纪律,表现为一种有条不紊的外部行动。当缺乏这种内在纪律时,个人就不能控制自己的行动,而可能受他人的意志所支配,或者就像漂泊的船一样成为外界环境影响的牺牲品。他人的意志很难使一个人产生有条不紊的行动,因为这种外在的影响并不是这种行为所必不可少的。当这种情况发生时,我们可以说,一个人的人格被分裂了。当这种情况发生在儿童身上时,儿童就失去了发展的机会。他是应该具有自己的本性的。可以把这种儿童比作这样的一个人,他依靠了气球降落在沙漠之中,突然他发现气球被风刮走了,把他一个人扔下了。他失掉气球后,发现周围没有一样东西能替代气球。这就是人可能遇到的一种情景。当儿童陷于这种情景时,他肯定会与成人争吵。儿童的心理是隐藏着的,尚未得到发展,他表现的方法也是无序的,可以说,他似乎成了成人环境的牺牲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