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总是通过物体的外部秩序而认识他周围的环境,并理解他自身与环境的关系。
最幼小的儿童的一个特点就是对秩序的热爱。1岁半或2岁的儿童能清楚地指明一些东西,他们甚至很早就具有了这种能力,但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他们需要自己周围的环境有秩序。儿童这种对秩序的热爱不能与一位好的家庭主妇进行比较。家庭主妇说:“我爱我的家,我爱它一直是整洁的。”她仅仅是说说而已,婴儿就不能生活在杂乱无序的环境之中。杂乱无序干扰了他,并使他心烦意乱。他会通过绝望的叫喊来表达自己的痛苦,甚至会采取生病的形式表达自己的焦虑。婴儿能直接意识到一种杂乱无序的情况,而成人和更大一点的儿童往往对此没有察觉。外界环境的秩序明显地影响他的敏感性,但当他长得更大一点时这种敏感性也就消失了。所以,那些周期性的敏感性恰恰会在发展过程中的生物身上出现,我们称之为“敏感期”。这是一个最重要的和最神秘的时期。
似乎使人感到惊讶的是,虽然儿童在敏感期时会考虑到外部秩序,但是每一个人都会认为儿童天生就是杂乱无序的。这种自相矛盾的说法源于这样的事实:婴儿不能指出他自己在一个环境中的位置,因为这个环境并不是他自己的。在这个环境中,教师是一个比他更强有力的人,即不理解他并认为他是任性的一个成人。然而,对于那种扯着嗓子毫无理由哭泣叫喊(即随意哭闹)的婴儿,对于那种无论怎样安抚都不停止哭泣叫喊的婴儿,我们见得还少吗?显然,在婴儿的心灵里隐藏着成人所不了解的秘密。
因此,给予成人建议和指导是十分必要的。这样,他就可以立即意识到婴儿心灵里所隐藏着的秘密并将看到儿童的心灵如何去展现这些秘密。
在我们的学校里,如果任何东西没有放在它规定的地方,2岁大的儿童就会注意到它并把它放回去。同样必要的是,为了使儿童养成保持整洁的习惯,在我们学校里几乎所有不必要的东西都被排除掉。为了表现对秩序热爱的倾向,儿童应该是自由的。
在巴拿马运河通航那一年举办的旧金山博览会的中心大厅里,曾展出了有关我们学校的图片。很多公众能从这些图片上见到这样的现象:有一个2岁的儿童在放学后把所有的椅子沿着墙壁放好。在这个工作过程中,他看上去是若有所思的。有一天,他倚靠着一把大椅子,无法决定该怎么办,经过思考后他把这把大椅子放在与其他椅子相隔不远的地方,实际上那里也是这把的大椅子通常放的位置。
又有一次,一个大约4岁的儿童在把水从一个容器倒入另一个容器时,把一些水落在地板上但他自己并没有看到。这时,一个年龄更小的儿童拿着一块抹布坐在地板上,当水掉在地板上时,他就马上擦干净,那个大约4岁的儿童并没有注意到这种情况。当他停止倒水时,那个年龄更小的儿童问:“你还有吗?”这使得那个年龄大的儿童惊讶地反问道:“还有什么?”
但是,如果没有准备一种适宜的环境以及婴儿发现他在成人中不能平静地表达自己的想法,那么,这些有趣的表现形式就会变成一种痛苦的难以解释的、没有价值的事情。
为了发现婴儿身上这种敏感性的一种明确的征兆,在他们的需要得到满足时,这样的一种征兆被看作是欢乐和热情的一种表现。对于成人来说,有必要去学习幼儿心理学,因为秩序的敏感期是在儿童出生后的最初几个月里出现的。那些受过训练并根据我们的原则去做的保姆能提供这样的例证。这里我可以举一个例子:一位保姆每天用童车推着一个5个月大的婴儿,慢慢地通过房子前的庭园。这个儿童一看见嵌于旧的灰墙上一块白色大理石碑,就表现出特别的兴趣和欣喜。尽管庭园里遍地都是讨人喜欢的花朵,但是,每当她们走近那块白色大理石碑时,这个小女孩总是特别的兴奋和高兴。所以,这位保姆每天都把童车停在那块白色大理石碑前,似乎这是唯一能使出生不久的婴儿持久欢乐的事情。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一个敏感期的存在更可以通过儿童所遇到的障碍清楚地表现出来。也许儿童在大多数情况下发脾气是由这样的敏感性而引起的。
我可以提供一些来自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这是一个小家庭的情况。我们所谈论的婴儿只有几个月大,习惯于躺在一个有点倾斜的大床上,以便俯视他周围的环境。他的房间实际上是根据生理卫生学原理而布置的一个可以盥洗的保育室,房间并没有漆成通常的白色。这个房间的窗格玻璃是彩色的,并布置了一些小型家具,一张铺有黄色台布的桌子上面摆着鲜花。有一天,一位客人来到她家里做客,把她的阳伞放在那张桌子上。于是,这个小女孩开始变得焦虑不安起来,这把阳伞肯定是她焦虑不安的原因,因为她是在凝视这把阳伞后开始哭泣起来的。大人以为这个小女孩想要这把阳伞,当客人把阳伞拿给她时,她却把它推开。阳伞又被放回到桌子上。尽管保姆把这个小女孩抱到放在桌子上的那把阳伞旁边,但她继续哭泣,并进行挣扎。就在这时,这个小女孩的母亲从桌子上拿起这把阳伞,并把它放到房间外面去,因为她对一个儿童早期的心理征兆有所了解。这个小女孩立即就变得平静了。她之所以焦虑不安的原因就是那把阳伞放错了地方,这严重地违反了这个小女孩需要记住的那些东西摆放位置的通常秩序。
还有另一个有关一个年龄更大的孩子的例子。有一天,我发现自己与一群旅行者一起穿越那不勒斯的尼禄洞穴。其中一位年轻的母亲带着她的大约l岁半的孩子。由于这个孩子年龄太小而不能自己步行走完地下洞穴的整个行程。没过一会儿,这个孩子就累了。他母亲只得抱起他,但她过高估计了自己的力气。抱着孩子走路使她感到热了,于是她脱下外套并把它搭在自己的手臂上,这对她抱孩子是有妨碍的,这时,她手里抱着的孩子开始哭了起来,而且哭声越来越大。他的母亲努力使他安静下来,但是一点用处也没有用。这位年轻的母亲显然累垮了,并表现出十分苦恼的样子。这种情况引起了所有人的关注,其他人很自然地想帮助她。这个小孩从她母亲的一只手臂转到另一只手臂,但他仍然在挣扎和哭泣。我们每一个人与他说话或训斥他,但这只能使情况变得更为糕糟。
看起来,好像这个小孩的母亲应该抱他,但是,他却处于一种我们称之为“发脾气”的状态,因此,改变抱的姿势似乎是没有用的。主导本能使这个小孩叫喊得更加厉害。我们中的一个人说:“让我来抱。”他十分严肃地用自己强有力的手臂抱着这个小孩,但这个小孩的挣扎实际上变得更加激烈了。(www.xing528.com)
我想到幼年期的秘密以及这个小孩的反应肯定是有原因的,于是我走上去对这位母亲说:“请允许我帮你穿上外套吗?”她惊讶地看着我。由于她仍然感到很热,因此,她被我说的话弄糊涂了,但是,她听从了我的话,让我帮她穿好了外套。于是,这个小孩立即就安静下来了,不仅停止了哭泣,而且停止了挣扎。他说:“妈妈,穿上外套,”好像他要说:“妈妈,外套就应该是穿上的。”也许他想“你们终于知道我了”,他把手伸向自己的母亲,并露出了微笑。这种迅速发生的结果完全是平静的。外套就是要穿在身上的,而不能像一块布那样搭在手臂上。这位年轻母亲身上的无序现象作为一种不和谐的障碍影响了她的孩子。
还有另一个家庭的情景是我见到的一个最有启发的例子。那位母亲感到自己的身体有点不舒服,就躺在沙发上,保姆给她放了两个靠垫。这时,她那仅21个月的女儿走到她面前,要求她讲“故事”。作为母亲的她怎么可能拒绝自己孩子提出的这个要求呢?虽然那位母亲仍然感到不舒服,但她开始讲故事,这个小女孩全神贯注地听着。但是,她后来实在无法继续把故事讲下去。只得让保姆扶她到隔壁房间里去睡觉。被留在沙发旁的这个小女孩这时就哭起来。每个人都会认为,这个小女孩的哭泣是自然的,因为她为自己的母亲生病受惊和难过,于是尽力去安抚她。然而,当保姆要把沙发上的两个靠垫拿到隔壁房间去时,这个小女孩开始尖叫起来:“不是靠垫,不是靠垫!”她仿佛在表示:“无论怎样,靠垫必须放在它的位置上!”
保姆用好言好语哄着这个小女孩,并把她带到了母亲的床边。尽管她母亲生病了,但仍然尽一切努力继续讲故事,以为这样可以安慰自己的孩子。但是,这个小女孩仍然抽泣着,泪流满面地重复说:“妈妈,沙发。”这时,故事已不再引起这个小女孩的兴趣。她母亲和靠垫已改变了位置。在一个房间里开始的故事在另一个房间里结束,在这个小女孩的心里的冲突是戏剧性的和无可挽回的。
这些例子表明了儿童对秩序强烈渴望,同样使人惊讶的是儿童的早熟程度。一个2岁的儿童对秩序的热爱会以一种平静的和主动的方式表现出来的。事实上,我们注意到,在我们学校里最有趣的事情之一就是,如果有任何东西被放错地方,注意到它的儿童就会把这个东西放到规定的地方去。他会注意到最小的细节上的不协调,但成人和更大一点的儿童就不会注意到这一点,例如,一块肥皂被放在脸盆架上而不是放在肥皂盒里,或者一把椅子被放歪了或放在不恰当的地方,看到它的儿童就会跑过去把它放在正确的地方。某些东西放置得零乱而不协调似乎对他相当于是一种刺激,一种使儿童不安的信号,仅此而已。把东西放整齐给儿童带来了真正的快乐。在我们的学校里,那些三四岁的儿童在他们完成练习或工作之后,都会把那些东西放回到规定的地方。显然,他们自发地和愉快地去完成这个任务。
秩序就是指东西应该放在规定的地方。儿童具有秩序感意味着他已认识到那些东西在他的环境中所安排的位置,并清楚地记得它们的位置。这也意味着他能够去适应他自己的环境,并熟悉所有的细节。我们内心希望有这样的环境:我们闭着眼睛也能到处走动,仅仅只要伸手就能拿到所要的东西。对于平静和快乐的生活来说,这样的一种环境是必不可少的。
很明显,儿童对秩序的热爱不同于成人对秩序的热爱。在某个年龄阶段,它是一种极其重要的需要。对儿童来说,杂乱无序是一种痛苦。它被看作是儿童心灵深处的一种伤害。因此,儿童仿佛会说:“我不能生活,除非我周围是有秩序的。”实际上,对儿童来说这是一个生与死的问题。但对成人来说,它仅仅是一个有关是否快乐的问题、一个有关是否舒适的问题。但是,儿童会使自己处于一个适宜的环境中。他的自我活动并不是通过一些模糊的方式而实现的,而是根据一种明确的指导去做的。自然的指导根据有关令人生畏的原则去实施它的计划和时间表,健康与生病、生与死在这个原则中起了作用。对于幼小的儿童来说,秩序就像陆栖动物漫步的大地或鱼儿遨游的水域。十分必要的是,早期儿童应该在一个环境中获得方位原则,从而使他的精神在这个环境中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这种对秩序的热爱的特点在儿童的游戏中被展现出来。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4]教授根据日内瓦的克拉帕雷德(E.Claparede)[5]教授的观点,对他自己的孩子进行了一些有趣的实验。他把一些东西藏在一把扶手椅子的坐垫下面,在让他的孩子到房间外面去后,他又把这些东西藏到第一把椅子对面的另一把扶手椅的坐垫下面。皮亚杰教授希望他的孩子回到房间后会到第一把扶手椅的坐垫下面找东西,当孩子找不到东西时又会到对面那把扶手椅的坐垫下面去找。但是,他的孩子仅仅翻开第一把扶手椅的坐垫去找东西,然后用一种儿童的语言说:“没了。”他并没有到其他地方去继续寻找这件东西。皮亚杰教授重复这项实验,允许孩子看着他从第一把扶手椅的坐垫下拿出东西藏到另一把扶手椅的坐垫下面。然而,这个孩子还是像以前那样重新找了一遍,并说着同样的话“没了”。因此,皮亚杰教授得出结论:他的儿子有点傻,他几乎有点不耐烦地翻开第二把扶手椅的坐垫说:“你没有看到我把东西放在这里吗?”这小孩回答说:“我看到的。”然后指着第一把椅子说:“但是,它应该在这里的。”
这个儿童并没有寻找任何东西的念头,因为他觉得这个东西与他自己没有关系。他所关心的事情是,这个东西应该回到它原来的地方,也许他认为自己的父亲不理解这种游戏的意思。难道这种游戏就是简单地把某个东西拿走然后又把它放回到原来的地方吗?他父亲所说的“藏着”恰恰是指:这个东西藏在坐垫下面就是藏在看不见的地方。但是,这个儿童却认为,如果这个东西不被放回原来的地方,那这种游戏有什么意思呢?
当我开始与一些两三岁儿童一起玩捉迷藏的游戏时,我也感到十分惊讶。在这种游戏中,儿童总是很激动和很高兴,而且充满着期望。他们是这样进行这种游戏的:一个儿童当着其他儿童的面藏到铺着长长的台布的桌子下面,然后其他儿童走出房间,等他们再回到房间时马上就去掀起桌布,当他们看到藏在桌子下面的同伴时就高兴得大声叫喊起来。这些儿童一遍又一遍地重复做这种游戏。他们依次说:“现在,我来藏。”然后就爬到那张桌子下面。另一次,我看到一些年龄大一点的儿童与一个年龄小的儿童玩捉迷藏的游戏。他们知道那个年龄小的儿童藏在一件家具后面,但他们进来时,假装没有看到他。除了这件家具后面,他们故意找遍了房间里的所有地方,他们认为这样就会使那个年龄小的儿童感到高兴。但是,那个年龄小的儿童却大声叫喊起来:“我在这里!”并且很不高兴地嚷道:“难道你们没看到我在这里吗?”
有一天,我自己也参加了这样的游戏。我看到一群幼儿高兴地欢呼起来并鼓掌,其原因是他们找到了藏在门背后的一个同伴。他们挤在我身旁请求说:“和我们一起玩吧,你藏起来。”我同意了。他们都奔到房间外面去,似乎他们不想看到我会藏在哪里。我并没有走到门背后,而是藏在一只柜子后面的角落里。幼儿们回来后全部奔到门背后找我。我等了一会儿,看到他们不再找了,就从躲藏的地方走出来。这些儿童都表现出一种颇为失望和迷惑的样子。他们有点责备地问道:“你为什么不和我们一起玩?你为什么不藏起来?”
如果游戏的目的确实是为了快乐(这些儿童实际上很高兴重复他们的可笑做法),我们必须认识到,某个年龄的儿童快乐在于他们在自己认为的地方找到那些东西。对他们来说,把一些东西藏起来就是看不见这些东西。它的重新发现带来了一种秩序感,不管是看到什么,还是没有看到什么,某种东西总是放在它应该放的地方。因此,他们会对自己说:“你不可能看到它,但是我知道它在哪里,我闭着眼睛也能找到它,确信它被放在哪里。”
自然已赋予儿童对秩序的内在敏感性,这是通过一种内部感觉而形成的。这种感觉就是区别各种物体之间的关系,而不是物体本身,因而能看到一个整体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各个部分是相互依存的。只有在这样的一个整体环境中,才有可能使儿童自己去适应这个环境,并有目的地去行动。正是在这个基础上,儿童形成了他对相互关系的感觉。如果所积累的外部印象不按照秩序组织起来的话,那它们有什么用处呢?那就像有家具而没有放置家具的房子一样。如果一个人仅仅知道区别各种物体,而不了解它们的相互关系,那他会发现他自己处于一种无法摆脱的混乱状态之中。儿童的工作就在于人具有本能,这种本能显然是自然的一种礼物,使他自己去适应环境,并在环境中找到他自己的方式。在秩序的敏感期里,自然给儿童上了第一节课,同样地,自然就像一位教师给儿童提供一张教室平面图,使他为识别地图做好了准备。我们可以说,通过这第一节课,自然给人提供了一个指南针,使他能在世界上调整方向。同样地,自然给予幼小的儿童学会正确说话的能力,而成人随着年龄的增加使他自己的语言得到无限的发展。人的心理并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儿童在他的敏感期所打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