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分析财务报表附注信息的优化方法

分析财务报表附注信息的优化方法

时间:2023-07-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财务报表附注是财务报表的补充,主要对财务报表不能包括的内容,或者披露不详尽的内容作进一步解释说明,以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会计信息。这就要求在阅读财务报告时,不能仅仅就表读表,绝不可忽视财务报告附注。识别人员通过对报表附注的关注有助于其理解报表,并帮助其验证报表的编制是否与企业的实际政策相符,还可帮助其确定重大财务报告漏洞风险的领域,从而制定重点关注的分析领域,发现一些蛛丝马迹。

分析财务报表附注信息的优化方法

财务报表中所规定的内容具有一定的固定性和规定性,只能提供定量的会计信息。财务报表附注是财务报表的补充,主要对财务报表不能包括的内容,或者披露不详尽的内容作进一步解释说明,以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会计信息。这就要求在阅读财务报告时,不能仅仅就表读表,绝不可忽视财务报告附注。结合报表附注中关于报表主要项目的详细披露材料,对财务报表进行比较分析,对会计数字的复原大有帮助。

具体来讲,财务报表附注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基本会计假设、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说明、重要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变更的说明、或有事项的说明、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说明、关联方及其交易的说明、重要资产转让及其出售的说明、企业合并或分立的说明等。财务报表重要项目的说明,有助于理解和分析财务报表需要说明的其他事项。识别人员通过对报表附注的关注有助于其理解报表,并帮助其验证报表的编制是否与企业的实际政策相符,还可帮助其确定重大财务报告漏洞风险的领域,从而制定重点关注的分析领域,发现一些蛛丝马迹。

(1)关注企业关键性会计政策。

财务报表分析的主要目的之一在于评估公司对于一些关键性因素与风险的管理成效。而与关键性因素有关的交易,其会计处理方式直接影响到会计利润的表现,因此识别人员应首先确定评价企业用于测定关键因素和风险的会计政策。每一家公司由于营业性质不同,关键性的会计政策亦不尽相同。例如就银行业而言,呆账的估计是关键性会计政策;保险业,保险理赔的估计是关键性会计政策,等等。如果想要了解财务报表中是否有重大的扭曲,或管理当局想要制造大规模假账,通常会从关键性会计政策分析入手。

(2)关注会计政策的弹性和会计变更。

由于经济事项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会计需要大量的估计和判断,因而具有很大的弹性。公司管理层可能会采取变更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等方法来进行盈余管理,甚至进行利润操纵。投资者可以通过关注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与会计差错更正的内容、原因及影响等来判断公司是否存在利润操纵的可能,判断其经营业绩和资产的质量。亏损公司、ST公司、有再融资要求或二级市场表现异常的公司,更应引起投资者的关注。

①会计政策的弹性。一般的企业在以下会计政策方面都有一定灵活性:折旧政策(直线和加速方法)、存货会计政策(后进先出、先进先出或平均成本)等等,所有这些会计政策的选择对企业报告的运营状况均有着显著的影响,为企业在数据处理上相应提供了机会。而公司的关键性会计政策,依据现行会计原则,其允许的弹性也并不完全一样。例如银行业信用风险管理是关键性因素之一,对于如何估计呆账,银行却享有很大的弹性;软件开发行业也可以自由选择在哪一个阶段将其开发费用资本化;保险理赔损失的估计弹性相当大;房地产行业如以完工百分比法认定当年度收入,主观的成分也相当高。基本上,会计政策弹性越大,会计数字就有相当的信息潜力蕴涵,潜在的扭曲或假账的可能就越大。应分析评估管理当局如何把握其弹性,以及在其会计政策背后的可能动机。企业管理当局既有会计处理的弹性空间,就可以自主决定是否将公司的实际经济状况传达出来,或是隐匿起来。以下几种情况应该引起注意:公司的会计政策是否与行业的通用做法一致;如果不一致,是否由于该公司的竞争策略具有独特性;管理当局是否有滥用会计弹性的倾向;公司是否改变其会计政策和假设;若是,其理由是什么,会引起什么结果;公司过去的会计政策和假设是否符合事实;公司有无为了实现某些会计目标而进行重大的交易。

②会计变更分析。会计变更包括会计政策变更和会计估计变更两种情况。分析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判断上市公司是否滥用会计变更:

其一,可以观察上市公司有没有动机,即公司是不是处于退市、盈亏或者增发等等敏感时期。

其二,与同行业或者相关行业相比有没有异常情况。

其三,看公司董事长对于会计估计变更的原因说明是否合理。

另外,很重要的一点是,作为非专业人士,投资者完全可以借用专业人士的判断,也就是审计报告。此外,还需关注:

●会计政策变更。在企业的主动性会计政策变更中,投资者应当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报表合并政策变化,主要应关注合并范围的变化。例如缩小合并范围会使以前抵消的内部利润得以实现,从而调增前期合并报表的收益;反之则相反。

收入确认原则变化,主要应注意收入确认标准和确认程序的变化。

所得税核算方法变化。

借款费用处理方法的变化。

●会计估计变更。在企业的主观会计估计变更事项中,投资者应当重点关注:

坏账计提比率变化。倾向于隐瞒利润或期望来年实现大幅利润增长的上市公司大多会调高坏账计提比率,或将长期应收账款一次性冲销,以增加当期的管理费用;反之则相反。

固定资产的折旧率、使用年限与净残值估计变化。面临亏损的上市公司往往会选择延长固定资产折旧年限或调高净残值估计,以减少期间折旧费用,从而提高利润水平。

递延资产的摊销期间变化。递延资产是指摊销期间在1年以上的长期费用,如果其余额过大,上市公司就有动机延长或缩短估计的摊销期,以达到调节利润的目的。

(3)关注期后事项和或有事项。

审查人员应对上市公司期后事项保持高度的职业敏感,不可轻易放过任何“蛛丝马迹”。这方面的问题包括:上市公司期后投资决策出现较大失误,投资效益很差,连续出现巨额亏损或营运资本减损,使公司持续经营能力受到怀疑;存在重大不确定因素,如所得税减免无法估计、法律诉讼等;资产负债表日发生了诸如合并、清算等重大事件;存在应收票据贴现、应收账款抵押、通融票据和其他债务担保;上市公司披露的相关资料与审计附送资料不一致;等等。审查人员还要留心公司是否有巨额的对外担保责任,如有,就要降低对此公司的评价。担保已成为上市公司的一大隐患,对于上市公司报告期内或以前期间发生但延续到报告期的重大担保合同信息,包括担保金额与担保期限,特别是有明显迹象表明可能承担连带清偿责任的担保事项,投资者应充分估计担保可能带来的或有损失。另一方面,由于二级市场的风险较大,委托理财也成了上市公司业绩的一大隐患,投资者应对重大的委托理财予以充分的关注。

(4)关注重点财务报表漏洞项目。

通过财务报告附注,财务报告使用者还可以对重点财务报表漏洞项目分析,加深对财务报告的透视。财务报表中的一些项目由于其自身特性蕴涵了较大的漏洞风险,如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的账龄和可收回性难以准确判断、存货及一些固定资产和在建工程难以实地盘存,都使分析风险加大。而分析风险较大的项目财务欺诈的可能性也较高,因为在确定这些项目价值过程中带有主观判断,管理层可以将其用作调控报表的工具。以存货为例,存货科目在采购、生产领用及费用归集、产品销售及发出三个环节中都存在可以调剂利润的空间。应收账款的真实性需要审计师一一函证,而其账龄的长短则更易受到操纵,都给公司提供了可乘之机。

(5)关注非货币性交易

有许多上市公司的交易业务是非货币性的,如转让土地、股权等巨额资产,没有现金流入,只是借记应收款,同时确认转让利润。还有一些公司通过非法渠道将资金拆借出去,或者将资金投入子公司,这些资金或资本实际上已难以收回,也没有现金流入,却仍在以此确认利息收入投资收益。如果审查人员发现公司的主要收入是非货币性的,其正常的生产经营能力和获利能力就应当受到怀疑。(www.xing528.com)

(6)关注资产重组、控股和购并事件。

证券市场上,公司资产重组、控股及购并事件的发生往往对于公司的股价具有很大的影响,一些上市公司重组的战略,只能说是“报表重组”,重组后上市公司业绩在短期内会大幅度改善,但实际上增加的只是“业绩幻觉”。另外,资产重组项目的漏洞识别是一项复杂的业务,在具体识别的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有:债务重组购买日的确定;重组相关公司的优质资产;不良资产的计价,相关的合计处理;被并购方的债权、债务的真实性;或有负债或损失;关联单位、并联交易的界定等。而这些问题的存在,也加大了识别人员的识别风险。

(7)仔细寻找关联方及其关联交易。

利用关联交易已是上市公司进行利润操纵的一大法宝,投资者应对关联方之间购销商品、提供劳务交易、重大资产收购、出售交易等情况进行关注,判断是否存在利润操纵的可能,并对公司的价值作出判断。公司管理层当面临实现财务目标的压力时,常利用关联交易加以应付。关联交易常常只有交易形式而欠缺经济实质,交易的价格及付款条件有时也很特殊。在经营困难之际,不难发现有些交易的对方实质上根本没有能力或动机完成该笔交易。安然公司虚列盈余,有很大部分就是通过关联交易达成的。针对可能的关联交易,审查人员应考察的重要内容包括:

①管理层是否有一既定过程以辨识关联方及关联交易。

②是否有足够的信息用以彻底了解及评估交易双方的关系。

③交易的双方是否有动机及能力执行此项交易。

④是否按照交易的实质(包括任何不寻常的情况)决定此项交易的会计处理。

⑤有关交易的性质、内容及关系的披露是否充分。

(8)重大性原则的应用。

会计实务的处理常常涉及估计判断,例如银行业对不良放款的呆账准备;保险公司对保险的理赔准备,公司对存货的跌价损失准备及购并商誉无形资产的评价。公司管理层对识别人员识别分析过程中发现的差异,常常以不具重大性为由,要求不予调整财务报告。由于重大与否,颇具主观性,一般人常常试图以经验的量化标准来衡量,例如以税前收益的5%或总资产的10%作为门槛。研究表明,评判不实表达的重大性,审查人员应主要考察的内容包括:

①决定不实表达的个别及合计金额是否对财务报告上主要项目金额或比率造成重大影响。

②决定不实表达的机构是否增加管理层的薪酬与奖金。

③不实表达金额是否影响公司履行债务合约的财务比率要求。

④不实表达是否有改变盈余或其他指标的趋势,或者隐藏以致未达到证券分析师的预期目的。

⑤不实表达如未调整是否会误导报表使用者对公司经营情况及财务状况的理解。

(9)其他。

比如公司涉及的重大法律诉讼,财产意外保险情况,高层管理人员持股情况,公司回购自己股票等等均会影响公司的发展及其股票的市场表现。

秘不示人的财务小知识

注册会计师市场经济中扮演着“经济警察”的角色,本应以其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来维持经济秩序,发挥其“警察”的作用。但是,在银广夏、黎明股份等上市公司造假事件中,注册会计师却扮演了极不光彩的角色,在这些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中,注册会计师均签署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意见,有的甚至帮助上市公司在财务报告上作假。这些事件被披露以后,广大投资者、社会公众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公信力提出了质疑:注册会计师为什么不实话实说,甚至于以假护假,参与作假。如果仅仅是个别会计师事务所、个别会计师未能实话实说,这个问题还可以以审计失败和缺乏职业道德来解释,但是如果说谎现象已经成为会计师行业的一个较普遍的现象,简单的一句“审计失败”或“缺乏职业道德”是无法对这个现象作出解释的。

1.审计市场恶性竞争

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虽数量众多,但大多缺乏相应的规模,事务所之间对审计业务的竞争相当激烈,由此出现了违规操作的现象。有的会计师事务所不是通过关系揽得业务,就是靠互相压价争得一席之地。而靠低价争得的业务要保证事务所的效益,办法只有一个,就是简化审计过程,缩短审计时间,降低审计成本,所有这些都使审计质量无从保证。一个有着总资产17亿元的大型国有企业,花2万元就能找到承揽其年度财务报表审计的公司,就是一个最明显的例子。由于事务所之间的恶性竞争,使得事务所有意无意地放纵上市公司,让上市公司利用会计政策的行为屡屡得逞,虚假报告的出现就成为必然。会计师事务所是财务报表质量的重要把关者,他们在审计中的不客观必然导致虚假报告的增加。

2.被审计人变成了审计委托人

外部审计缺乏独立性是助长造假行为的添加剂。目前,注册会计师聘任制度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在会计市场上委托者、受托者和被审计者的博弈中,会计师事务所是弱势群体,来自于发起人或控股股东的经营者,事实上集公司决策权、管理权、监督权于一身,股东大会形同虚设,这不但使公司内控失效,也使经营者由被审计人变成了审计委托人,决定着审计人的聘用、续聘、收费等,完全成了会计师事务所的“衣食父母”。因此,会计市场上出现了委托者出钱委托中介机构审计自己财务报告的怪现象,其审计结果必然是委托人意志的体现,虚假行为不可避免。这种扭曲的聘任制度,往往助长了“拿人钱财,替人消灾”的心态,不仅危及了注册会计师的职业独立性,而且使他们无法以独立、客观、公正的态度履行股东和社会公众的责任。

从原理上说,一个审计关系的形成,是由委托人、被委托人和被审计人三方形成的。在证券市场,委托人是上市公司的股东,被委托人是会计师事务所,被审计人是上市公司。所以,在理想的情况下,上市公司的股东与会计师事务所形成契约关系,而会计师事务所对上市公司形成监督和制约。但是,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由于“一股独大”的问题,上市公司的内部治理结构失效,上市公司的股东大会、董事会不能起到对公司经营管理层应有的监督,相反,公司的董事会常常就是公司的管理层。所以被审计的实际委托人不是上市公司的股东,而是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层。即管理层聘请审计机构审计监督自己的行为,并且审计费等事项也由公司管理层来决定,这必然从根本上破坏审计中的平衡关系。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审计人员发现上市公司存在作假行为,审计机构在同行业竞争中让步、迁就上市公司,与上市公司共谋,有时候也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当然,有职业道德的会计师也可以选择不迁就上市公司,甚至于不做这个项目。但是,如果作假的上市公司多了,选择不说假话也就等于选择不要市场。于是,在会计市场的博弈中,会计师事务所客观上成了“食君之禄,分君之忧”的对象,这种情况有点像会计人拿了经理人发给的工资为经理人服务,被经理人利用一样。上市公司的要求,便是委托人的意愿,自然也是会计师事务所的工作目标;每一份审计报告,都是上市公司和事务所出价与还价的结果,委托者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旗帜下总是力图“购买”审计,失去了独立性的注册会计师被迫在获取收益与承担风险的夹缝中生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