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长期应付款核算中的假账问题分析

长期应付款核算中的假账问题分析

时间:2023-07-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不根据合同或协议,或者根据不相关的合同或协议,虚列长期应付款账户。②付款期满后继续付款。假如查漏人员在审查A企业“长期应付款”账户时,发现有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业务发生,而在对折旧内容进行审核时,发现A企业并未对此计提相应的固定资产折旧,这种行为造成了企业虚减成本,致使利润进行了虚假增高。

长期应付款核算中的假账问题分析

①虚列账户。不根据合同或协议,或者根据不相关的合同或协议,虚列长期应付款账户。之后,套现资金,据为己有或挪作他用。如某企业业务人员串通财务人员,以虚拟的融资合同混入真实的合同中,套出企业银行存款,以此款进行炒股,待日后再将此款以退货形式返回,将股市投资收益据为己有。

②付款期满后继续付款。有些企业在融资租赁付款期满后继续付款,将多余的款项从对方提出,存入部门“小金库”或私分。

例如,A企业为了生产经营的扩大,与B公司签订融资租赁协议,融资租入一台大型设备,租赁费为100万元,租赁期为8年,漏洞识别人员在审查的过程中发现A企业“长期应付款”明细账中有两笔类似业务,且付款日期十分接近,经过查漏人员的函证求实及认真审核,发现A企业的财务人员利用此业务的发生,重复记账,套取巨额现金。

③融资租入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根据有关规定,融资租入固定资产应视为自我资产管理,需计提折旧。但有些企业为了少计费用,对融资租入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从而达到人为调节利润的目的。假如查漏人员在审查A企业“长期应付款”账户时,发现有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业务发生,而在对折旧内容进行审核时,发现A企业并未对此计提相应的固定资产折旧,这种行为造成了企业虚减成本,致使利润进行了虚假增高。

④混淆融资租赁和经营租赁。根据财务会计制度规定,企业经营租赁的固定资产并不计入“固定资产”账户,只需在备查簿中登记,待付出租赁费时,再计入相关费用。有些企业为了调节利润,少计费用,将经营租赁挤入融资租赁,挂“长期应付款”,推迟支付租赁费以达到调节企业当期利润的目的。

⑤将安装调试费挤列待摊费用。根据财务会计制度规定,企业融资租入固定资产的安装调试费应先计入“在建工程”账户,待交付使用时再转入“固定资产”账户。但有些企业在融资租入需安装的固定资产时,账务上直接做“借:固定资产,贷:长期应付款——应付融资租赁费”的财务处理,对支付的安装调试费计入“预付账款”,然后再摊入费用账户。

⑥资产改良不计入“长期待摊费用”。根据财务会计制度的规定,租赁资产,不论经营性租赁还是融资性租赁,其改良工程支出,都应计入“长期待摊费用”账户,并按一定的期限摊销。有些企业,为了不计或少计费用,对于租入固定资产改良工程的支出,直接增加固定资产的原值,而不计入“长期待摊费用”账户进行账务处理。

 少摊销债券溢价,造成利润总额虚减

(1)发现疑点。

某企业2011年1月1日发行4年期、年利率为13%的债券共20万元,发行时的市场利率为12%,每年6月30日及12月31日付息。该企业对发行债券时所发生的溢价与折价采用直线摊销法。该企业于2011年12月31日计提与发放上述债券利息的会计分录为:

借:财务费用 12 611.87

应付债券——债券溢价 388.13

贷:应付债券——应计利息 13 000

借:应计债券——应计利息 13 000

贷:银行存款 13 000

(2)问题。

上述问题表现在2011年12月31日所摊销的当年年初发行债券的溢价小于应摊销数。因为该债券发行价格为206 210元。所以,溢价为6 210元。因为该债券的期限是4年,每年支付两次利息,所以,采用直线摊销溢价时,应是每次摊销776.25元(即6 210÷8)。而企业在2011年12月31日却按388.13元摊销,故少摊了388.12元。少摊销债券溢价,即多冲减财务费用,造成该期利润总额虚减。

(3)注意点。

查账人员应根据被查单位的“应付债券”账户下的“债券溢价”与“债券折价”明细账及“应付债券备查簿”所记录的债券溢价或折价的内容,运用复核法确定每次付息日应摊销的溢价或折价;然后,与“应付债券”账户下的“债券溢价” “债券折价”与“财务费用”账户下有关明细账所反映的对溢价或折价的摊销金额进行对比分析,从而确定有无多摊或少摊的问题。

(4)调账。

此类问题查证后,应根据其具体形态做出正确的账务调整。如对于上述问题,可以进行如下账务调整:

借:应付债券——债券溢价 388.12

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388.12

然后,再按照利润分配的程序和方法对388.12元未分配利润进行分配,并作“利润分配”账户下有关明细账户的转销。由于此笔金额较小,对企业的整个经营活动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所以,对其也可以不作账务调整。

秘不示人的财务小知识

1.从企业外部环境方面分析

外部环境是企业生存的基础,任何一个企业都不可能不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对外部环境的分析是相当必要的,因为事物的内部本质需要以外在的形式具体表现,而通过这些外在事物的演绎,我们可以明晰地看出事物发展的脉络。对于审核财务记账来说,其意义更为重要。

一方面,企业在正常经营的情况下,要经过“购买——生产——销售”的循环,其间要与供货商、购买商等发生日常经营业务(购货、销货等)。作为购买环节、生产环节及销售环节的主体,其间如有违规操作行为的发生,就很有可能出现会计造假行为。为了预防这种行为的发生,我们要关注企业日常经营业务的有关关联者,关注与企业有日常往来的各个利益团体。并且从其经营外部环境入手,查验业务发生的额度与真实程度,从细微处入手,防微杜渐,以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

另一方面,企业的生产经营不仅要有横向关联业务的发生,其作为一个社会经营机构,还参与到社会大环境下的诸多活动中,并受政治经济、技术、社会文化、自然等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的变动,都可能影响到企业经营战略的总体规划及发展动向。如果企业承受不了这种变动,并且将这种风险细化到企业的具体管理操作上时,就可能产生违规操作的嫌疑。特别是当这种外在压力带给企业盈利以及行业地位受损风险之时,企业管理人就会采取虚假的手段,以不合法的行为来粉饰敏感的财务信息,达到其先前的经营目标。(www.xing528.com)

综上所述,企业的外部信息就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外在表现,通过对其外部环境内外因素的分析,我们就能从中得出企业的各种行为联系和发展趋势,从而对企业表面行为有了大致的了解,并且对企业的造假动因有了相对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2.从审查企业情况方面分析

古人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只有充分了解被查单位的各方面情况,才能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查找会计造假需要做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审查人员除了要在审查工作开展之前熟悉与该项审查工作有关的法令、制度外,还应当了解和熟悉被审查单位的各项管理制度。被审查单位的管理制度,是被查单位依据国家有关政策方针、法令、制度和上级领导机关的具体规定,结合本单位的生产经营特点和管理要求,为使本单位的工作正常进行,而对职工提出的行为规范、准则和管理办法。各单位的经济业务是在各单位的管理制度下开展的,而各单位的会计核算,也是按照各单位的管理要求进行的。因此,查找错账,必然要涉及被审查单位的管理制度。这样,在正式开始审查工作之前,了解被审查单位的管理制度,就成为查找会计造假的一项基础工作了。

了解被审查单位的管理制度,一方面为了掌握审查工作的尺度,检查被审查单位的会计核算是否符合国家有关的方针、政策以及被审查单位的具体管理要求;另一方面,也可以检查被审查单位制订的各项制度是否与国家的方针、政策相一致,是否与国家的法令制度相抵触;此外,还可以检查被审查单位的管理制度是否健全、科学,是否能满足管理要求,有何漏洞、缺陷。对被审查单位管理制度的检查,也是识别会计造假不能缺少的一项工作内容。

第二,被审查单位会计核算的组织形式,必然与审查密切相关。当被查单位采取集中核算的组织形式时,应主要通过财会部门了解会计核算情况,索取资料;当被审查单位采取非集中核算的组织形式时,则应分别向财会部门和单位内部下属的各个部门去了解情况,索取不同的核算资料。另外,在查找假账之前搞清楚被查单位所采取的会计核算程序,掌握各种凭证、账簿之间的相互关系,才不至于迷惑于大量的会计核算资料,遇到问题不知如何下手,或胡乱查找,抓不住关键资料。

第三,了解被审查单位会计人员的素质,包括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在道德素质方面,如果被审查单位的会计人员道德素质高,便不会发生贪污盗窃、违法乱纪的情况,审查过程中则可着重检查过失错误。如果被审查单位的会计人员道德素质较差,便应注意账目中可能出现的各式各样的舞弊情况;由于会计人员工作不认真,对各种过失错误的检查,也须加倍仔细。在业务素质方面,受专业教育程度高、实践经验丰富的会计人员,账目差错出现会少些,即或有差错,一般也不会是原理性的。假若这类人员在账目上舞弊,手法则较隐蔽,不易被发现。相反,受教育程度低、实践经验少的会计人员,账目差错出现就会多些,且差错类型多种多样。假若这些人员在账目上舞弊,一般来说,其手法较为低劣,往往容易被发现。审查人员应当针对被查单位会计人员不同的业务素质,决定自己的工作方针和方法。

3.从企业经营业务方面分析

对于企业来说,其经营的性质和业务内容要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只有这样才能谋得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而一个好的宏观环境是企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逆势而动,固然可能会有超额的收益,但里面通常会存有巨大的风险,而这些风险的存在就成为企业欺诈行为的根源。通过对国家的经济形势和企业经营性质的了解,可以帮助我们做出一些基础性的判断。比如经济形势好或者在温和的通货膨胀的情况下,所有企业的利润倾向有所上涨。反之,如果经济萧条或在国家采取紧缩政策的前提下,所有企业的利润倾向于减少。如果企业处于周期性规律明显的行业,呈现明显的顺周期或逆周期现象,则可根据现阶段的经济周期特征判断企业利润的大体变动情况。

在现实生活中,对于国家产业政策和整体经济形势的判断还是非常容易做到的。无论是政府机关还是媒体报道,都会对其作出总结和分析。当发生了社会总体情况不好,却有某个企业的业绩“一枝独秀”时,如果企业的财务资料所反映的情况和监管机构的专业判断有明显的背离而又没有特殊情况时,则企业就有可能做出了会计造假的行为。

4.从企业内部控制方面分析

内部控制是管理现代化的必然产物。所谓内部控制,是指被审查单位为了保证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保护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发现、纠正错误与舞弊,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而制定和实施的政策与程序。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是抵御和防止各种会计错弊行为的有力武器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主要包括内部牵制和内部稽核两大部分。内部牵制主要着眼于业务流程中的职能分解和人员的职责分工,以便形成互相制衡、牵制的机制。内部牵制的主要手段包括职责牵制、分权牵制、物理牵制和簿记牵制等。内部稽核,也称内部审查,是指在企业内部设置专门的机构和人员,进行日常的查核和监督。

综观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会计造假者经常采用的造假手段有:

(1)利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缺陷和薄弱环节进行造假,以达到满足私欲的目的。

例如,出纳人员利用企业空白支票、财务专用章、法人印鉴未予分离保管的弊端,私自开具支票,挪用公款;经费报销核算人员利用企业报销审批制度不严密,而将自己的个人消费票据随同有关业务支出一起报销入账等。

(2)拉拢掌握与自己职责不相容的人员串通造假。

例如,材料核算人员拉拢仓库保管人员侵吞材料;产成品核算人员勾结产成品库人员窃取产品;费用核算人员串通出纳人员虚报费用侵吞公款等。

(3)隐匿或篡改凭证。

例如,出纳人员隐匿收款单据侵吞公款,经费报销人员篡改单据多报费用,企业为隐瞒收入而隐匿销货发票或开具“大头小尾”的发票等。

(4)虚构业务。

例如,企业为虚报利润而虚构收入,少计费用;为套取现金而虚构预借差旅费业务;出纳人员为侵吞现金而虚构支出等。

(5)利用一些过渡性会计科目进行造假。

例如,企业为调节利润而故意多记或少记“预付账款”、“递延资产”、“应付账款”等科目金额;为隐瞒销售收入而将其列入“预收账款”科目长期挂账;为套取现金而利用应收应付等往来科目来回倒账等。

(6)故意造成一些相关科目相应变动进行舞弊。

例如,“库存现金”和费用科目同幅度多记以侵吞现金等,这种舞弊极具隐蔽性,看起来很像偶然的笔误所致。

通过对以上企业内部控制有关问题的必要关注,有利于审查人员把握会计造假的重点动向,快速利用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入手分析,识破企业的造假行为,还信息使用人一个明朗的财务天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