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过日夜流淌的台伯河,驱车向东南,驰过美轮美奂的爱曼纽二世纪念堂,再向前不远,就来到了美丽而宁静的莫尔西亚山谷。举世闻名的罗马古竞技场就矗立在巨柱擎天、芳草如茵的巴拉底诺山下。
这是一座巨大的椭圆形建筑物。高48公尺,共分四层。下面三层由一个个的拱门相联而成,每层有华美的希腊式柱子80根;最上面一层是高高的石墙,顶上墙檐刻有美丽的花饰。
竞技场的外观象是一座庞大的碉堡,占地20000平方米,围墙周长527米,直径188米,墙高57米,相当于一座19层的现代楼房的高度。场内可容10万7千名观众。
整座建筑用巨石和红砖砌成。外观似正圆形,俯瞰实为椭圆形。围墙分四层砌成,一、二、三层均为半露圆柱装饰。每两根半露圆柱之间是一座长方形拱门,一、二、三层合计有拱门80座,使整个建筑显得宏伟而又秀巧、凝重而空灵。第四层外墙由长方形窗户和长方形半露方柱构成,并建有梁托,露出墙外,供举行盛会之日,悬挂天蓬,为观众遮荫。整个建筑极像一个现代的圆形剧场或圆形运动场。
竞技场内为阶梯形看台。据资料记载,当年竞技场的看台分为3个区:底层为第一区,是皇室、贵族、骑士阶层的座位;二层是第二区,为市民席;最高层即第三区,是平民区。第三区上部还有一层,是专为妇女们保留的,其座椅为木制。再上面为一个较大的平台,此外可供观众随意站立观看表演。为了安全,看台前专门建有高高的栏杆护墙,与表演区相隔。第一区的第一排,为皇帝及其随行人员的专座,用整块大理石雕琢而成。该区的其它座位则为元老院议员、祭司、法官、贵宾,以及后来的主教所设。竞技场还专门为观众进出建有四座大型拱门。当然,皇帝进出自有专设之门,该门位于竞技场东北部第三十八和三十九两门之间,较之其它门要宽得多且带有一框。可见,无论中外,统治者处处要高人一等的习性都是相同的。(www.xing528.com)
竞技场竣工于公元80年,距今整整1990多年了。岁月的变迁与风雨的侵蚀在这宏伟的建筑物上留下了深深的痕迹。当年光洁平整的墙面在尘沙的消磨下已变得粗糙不平;当年挺拔笔直的高墙有的已倾斜,被箍上了保护的铁架;当年精致绝伦的大理石柱,不知是因为雨水的浇淋还是战火的洗劫,留下了累累的伤痕,巍峨的石墙,在蓝天的衬托下,令人想起狮子高昂的头颅;幽深的门洞,由于年代久远而显得黑暗,令人想起狮子的血盆大口。
据记载,公元80年大竞技场落成揭幕之日,举行了为期100天的庆典。古罗马统治者驱使3000名奴隶、战俘、罪犯和受宗教迫害的基督徒组成的角斗士同数千头凶猛的野兽进行撕杀表演,以供他们欣赏取乐。结果,许多角斗士死伤于露天剧场的大舞台上,5000头动物死于“沙场”。公元249年为纪念罗马建城1000周年在此举行了大庆。有1000对角斗士参加表演,虽死伤人数无据可查,但从杀死的32头大象、10只大鹿、10只老虎、60只狮子、10只土狼、10只长颈鹿、24匹野驴、40匹野马、10匹斑马、6匹河马这个统计数字看,角斗场面一定相当壮观而惨烈。这个由成千上万名奴隶建筑起来的剧场,却成了奴隶与奴隶、奴隶与野兽、野兽与野兽厮杀、角斗,供奴隶主、皇帝和显贵们寻欢作乐的极地。无怪乎有人说,只要你抓一把竞技场里的泥土,轻轻地一捏,就可以见到印在手上的血迹。
现在,每年的复活节前夕,梵蒂冈教皇都要在大竞技场举行一次宗教仪式,以纪念耶稣背负十字架走向卡利莱阿山的14段路程情况。
游人游览大竞技场时,可以沿着后人修建的台阶去地下室,那里存放着以前曾使用过的绞盘。当时,只要绞盘一动,角斗士、动物就从地下室乘机械升降梯到上面舞台表演。还可沿台阶上到竞技场顶端,但考虑到安全因素,最上层已向游人关闭。人们可以由进口左侧第二个拱门台阶拾级而上,至第二层。此处,有3个走廊,在中间的走廊上可看到这一宏伟建筑内部的全景。游人伫立于此,仿佛回到古罗马皇帝和贵族在惨绝人寰的残酷情景中寻欢作乐的年代,耳畔萦绕着昔日角斗士与野兽搏斗时的惨叫和哀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