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哥王朝(公元9—13世纪)是柬埔寨历史上的兴盛时代。以建筑和雕刻艺术为代表的吴哥文化,是柬埔寨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
吴哥古迹与中国万里长城、埃及金字塔和印度尼西亚婆罗浮屠合称为东方世界的“四大奇观”。
吴哥古迹位于柬埔寨暹粒省金边湖北面,包括吴哥王城和吴哥窟古刹(吴哥寺),共有大小建筑物600多座,分布在面积约45平方公里的丛林中。但这个世界古代文明璀璨的瑰宝一直湮没在荒野蔓草中达400年之久。原因是,从14世纪中期开始,真腊屡遭外族入侵,吴哥王城多次沦陷。为了避开外患,真腊国王只好在1431年迁离吴哥王城,于1434年定都于金边。嗣后,越南人乘机入侵,19世纪又沦为法国殖民地,失去主宰自己命运的高棉民族只好让这座美丽的大城静悄悄地神秘地隐藏在茫茫丛林中,400年后才被法国的博物学家毛霍德在丛林探索中发现,而重现光辉。
吴哥城是一座正方形的城市,城墙每边长3公里,高约7米,厚3.8米,全部用赤色石块砌成,连5座城门也全是石制的,城外有城壕环绕。城门高约20米,顶上矗立一尊石刻神像,人们尊之为首都保护神;城门两侧又各有一尊长着3个头的石刻神像。城中最主要的建筑是巴戎寺,它位于城的中心。寺的中央是一组由16座相连的宝塔构成的建筑群,最高的一座涂金圆形宝塔,高45米,四周环绕的塔身上布满石刻。此外,还有皇宫、大广场、御浴场、文武官署和巴芳寺等许多佛堂。一般居民住房和店铺则分布在城墙外的附廓和近郊。整座城池布局合理,街衢开阔,建筑设计别具匠心。
吴哥王城的附近还有一些早期的吴哥古迹。班迭斯雷庙(又称女王庙)是一座以精美著称的小型庙宇,被称为“吴哥古迹明珠”,它以精美绝伦的石雕和壮丽庄严的建筑,成为东方艺术的瑰宝。这座王宫建于公元967年阉耶跋摩五世时期。公元14世纪,柬埔寨屡遭邻国侵扰,被迫迁都龙韦。至此,这座宫殿就淹没在莽莽林海之中。直到1914年,法国的一位地理学家在荔枝山一带勘察地形时,才发现了它。
女王宫的名字从何而来呢?有人说,它是女子建造的,因为每块石头都雕有玲珑剔透的各种花纹图案,每尊石雕像的造型都十分巧妙逼真。只有心灵手巧的女子才能创造出如此精美的艺术品;也有人说,它是后妃居住的宫殿。吴哥王朝时期,柬埔寨经常与邻国发生战争,因此在远离吴哥王城的地方建造宫殿,为在战争期间藏匿后宫佳丽。(www.xing528.com)
据碑文所载:女王宫原名为“湿婆宫”。公元5世纪时,婆罗门教从印度传入柬埔寨,之后,此教发展迅速,公元9~10世纪达到极盛时期。婆罗门教信奉湿婆神,因此笃信教义的阉耶跋摩五世于10世纪中叶建造了这座气势宏伟的“湿婆宫”。三座塔殿,正中一座供奉湿婆神,南面一座供奉梵天神,北面一座供奉毗湿奴神。当时,这里便是柬埔寨的宗教圣地。每年柬埔寨阴历4月29日都要举行圣浴仪式,善男信女们来到“湿婆宫”,在流经宫前的暹粒河中淋浴,以洗涤自己身上的罪孽。
吴哥寺是吴哥地区最主要的古迹,也是举世闻名的建筑奇观。寺的主体建在一座砌的台基上。台基分为三层,第二层四角各有一小塔,各层四边都有石砌回廊和石雕门楼,最上层筑有五座莲花蓓蕾似的尖塔,中央最高者离地65米。柬埔寨将它作为国家的象征,绘于国旗之上。这些宝塔象征着印度教和佛教神话中的宇宙中心和诸神之家,称为“山庙”。当时的国王都要修一座山庙作为死后的墓地,吴哥寺便是它的创建者苏利耶跋摩二世的陵墓,建于1112年—1201年,又名吴哥窟,包括十多座古老建筑物以及几十组次要的遗迹,总面积4万平方米以上。整座陵墓最杰出的是五塔之下每层台基四边石砌回廊壁上的浮雕,最低一层浮雕回廊四面约长800米,题材大多取自印度史诗《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中的神话故事,刻画生动,想象力丰富,技巧高超,是高棉(柬埔寨古称)浮雕中最精妙的代表作。
吴哥王朝的几位有作为的国王,均以其文治武功、重视学术和对不同宗教和教派宽容而享有盛名。他们使婆罗门教和佛教相互接近,和平共处,故修建的庙宇,各种教派的均有。这不仅促进了国家的稳定和人民的团结,而且使吴哥文化具有对不同文化兼容并蓄的特色。吴哥寺的修建曾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历时八九十年,共动用了700万人。麓耶跋摩七世好大喜功,王城规模太大,人民负担过重,加上外族的入侵,而未能全部完成,以至后来被蔓草、水灾侵蚀。
15世纪以后,高棉王国开始衰落,常受外侵,内部纷争不断,加之水利失修,国都南迁,吴哥古城便淹埋在浩瀚的林海中。1954年柬埔寨成为真正独立的国家。在西哈努克亲王的领导下经过精心的清理和修整,吴哥古迹重新放射出绚丽的光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