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旃陀石窟位于印度西南部,奥兰加巴德东北100多公里,文达雅山麓离谷底76米的悬崖峭壁间。石窟环布在新月形的山腰陡崖上,高低错落,绵延550多米。它以壮丽的建筑、精美的雕刻和壁画,与泰姬陵并称为印度的双璧。
阿旃陀石窟,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印度古代佛教徒作为佛殿、僧房而开凿的。“阿旃陀”一词源于梵语“阿谨提耶”,意为“无想”。相传在阿育王时代开凿,但实际上并非成于一时。它始凿于公元前1世纪,终于7世纪中期,分三期凿成,前后历经800年。石窟开成后,一度沉睡于荒芜中,为人遗忘。1817(一说1819)年,英国人根据《大唐西域记》中的记载,重新发现。
整个石窟开凿在一个新月形的悬崖上,长达550米。石窟包括未建成的共30窟,其中以中央诸窟年代最早。石窟分佛殿、僧房两大类。公元前100年前后开凿的第10窟最早,第8、9、12、13、15诸窟均系公元前后开凿。到了5世纪末叶,又开凿了第16、17、19诸窟。其中第19窟为佛殿式,门面以中央莲花瓣形券窗和双柱门廊组成,墙面遍饰佛像及花纹雕饰。殿堂进深14米,高宽均为7.3米,两边的列柱、正中佛塔和檐部皆有佛像和各类浮雕,建筑与雕刻之美,都属印度佛教石窟之冠。
石窟保存了大量佛教题材的壁画。公元前后营建的诸窟,结构简单,几乎无雕刻。到了笈多王朝以后的诸窟,建筑、装饰、雕刻均较华美。约有一半的石窟绘有壁画,其中最早的属公元前后的第9、10两窟,保存最丰富的是第1、2、16、17诸窟。(www.xing528.com)
阿旃陀石窟的壁画艺术造诣精深,第一窟里的波头摩巴尼菩萨和公主临终两幅,都是印度艺术史上的精心杰作。第十七窟里的佛在兜率天宫说法一画,生动地描绘了众多善男信女骑马、乘马从各个地方赶来,集中精力听讲的情景。画中人物的表情各异,不同的坐骑也表现得生动逼真。整个画面构图严谨、复杂而不失条理,线条简练,色彩丰富。有一幅王后梳妆图,绘着王后左手拿着一把镜子照着自己的脸,两侧各立着一个侍女。左边侍女手里捧着脂粉,右边侍女用右手执着佛尘,除此,还有一个孩子站在左边,两只眼睛凝神地注视着王后的梳妆。这幅壁画构图自然,画面和谐,也是不可多得的名作。
第十六窟内左边墙上的壁画,是乔答摩出家修道时他妻子的悲哀画面,这是世界艺术史上最伟大的杰作之一。乔答摩出家修道后,妻子耶输陀罗斜坐在椅子上,微微低着头,忧伤欲绝,痛不欲生的神情活现于画面。宫女们围在她的周围,有的用手托着她的脊背,有的靠在她的身边,有的蹲在她的脚下,有的无奈地注视着她,有的急得楞着发痴,宫女们惶惶然不知所措的情景更烘托出耶输陀罗的悲哀。
阿旃陀石窟集印度古代建筑、雕刻和绘画之大成,溶三者于一体。它虽然取材于佛的生平事迹,但却如实地反映了当时印度古代宫庭生活和社会风貌,堪称世界艺术精萃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