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书院,位于湖南省长沙市风景秀丽的岳麓山下,湖南大学校园之中,是我国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因其始建于北宋太祖开宝九年(公元976年),故有“千年学府”之称;因宋代理学名家朱熹、张栻来此讲学,又有“潇湘洙泗”(洙泗为孔子讲学山东曲阜的二水域,比喻湖南的曲阜)之誉;因张栻入主书院,故岳麓书院还是“湖湘理学”之源。
早在唐末五代,即有僧人智璿因欣慕“儒者之道”,便在丘麓山麓“割地建屋”办学,是为书院之滥觞”在宋开宝九年,潭州权知州朱洞在原基础之上扩建为书院,初设“讲堂五间,,斋序五十二间”。千余年来,岳麓书院虽历经沧桑,却弦歌不绝,虽屡毁屡兴,却基址未变。它始终是湖南高等学府所在,历代相承,沿其旧制,其间曾多次受到朝廷的推崇。宋代祥符八年(1012年),宋真宗皇帝赵恒召见岳麓书院山长(即书院院长)周式,颁发经书,御笔亲书“岳麓书院”。清代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康熙皇帝御书“学达惊天”匾额及赐书二十多种。乾隆九年(1744年),乾隆皇帝御书“道南正脉”颁给书院。据统计,全国历代书院不下4000所,皇帝赐匾者寥寥清稀。由此可见岳麓书院在历代书院中的突出地位。特别是在清代,康熙七年(1652年),巡抚周召南倡修文庙于书院左侧。乾隆时,设置监院,派官员以监督管理,康、乾时代是岳麓书院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其建筑群基本在此期构建。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改学制,废书院,岳麓书院改为湖南高等学堂。民国元年(1911年)废学堂,办学校,岳麓书院又改为湖南高等师范学校,直到1926年在此创办湖南大学,书院基本保存。抗日战争时期,书院曾遭破坏,战后予以修复。新中国成立后,1956年书院由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书院开始全面修复旧日面貌,1986年竣工开放,1989年1月国务院公布其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来到绿树掩映下的岳麓书院,宽阔的头门建在12级花岗台阶之上,木门楣上悬挂一木质黑底金字的匾额,上书“岳麓书院”四字,字体圆劲丰腴,端庄凝重。进入头门,便是占地约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7000余平方米的偌大书院。沿中轴线有赫曦台、大门、二门、讲堂、御书楼等主体建筑;前部左右有吹香、雩风雨亭立于池中;中部左为半学斋,右为教学斋,并各自成廊院;后部左侧为湘水校经堂、汲泉亭、六君子堂、崇道祠、四箴亭、濂溪祠,右侧有百泉轩园林及碑廊、后门、麓山寺碑亭等。整个书院结构严谨,以讲堂为中心,庭院、天井组合,错落有致,书院二门阊上,则有“纳于大麓,藏之名山”的门联。进入二门,便到了庄重肃穆、淡雅清新的讲堂,宽五开间,前出轩廊七间,堂内有“忠、孝、廉、节”四擘窠大字碑刻,嵌于左右壁,传说是朱熹手书。现存为清代摩刻,字体苍劲挺拔,令人叹为观止;前出轩廊上也分立有四块碑刻,大小同堂内碑刻,上书“整、齐、严、肃”四字,为乾隆时山长欧阳正焕手书。讲堂中,前悬康熙皇帝手书“学达惊天”黑底金字匾,后悬乾隆手书“道南正脉”金底黑字匾,讲堂中置半月形讲坛,背置屏风,坛上置精制仁木太师椅双席,讲堂内廊柱及左右壁,楹联比比皆是。立于轩廊,环顾这桐叶扶苏、修竹滴翠、窗明几静、花香四溢的庭院,灰墙青瓦、墨柱朱枋的斋舍,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的名句:“谈笑有宏儒,往来无白丁”,便会悄然涌上心头。(www.xing528.com)
岳麓书院左侧并列有文庙,自成院落,中有照壁,左右有石坊门,沿中轴线有大成门、大成殿,左右为两庑。文庙依山麓地势,渐次升高,红墙黄瓦的宫式特点与书院的青瓦灰墙形成鲜明对比。文庙祭孔,在中国二千余年的封建社会已形成为一种制度。书院与文庙珠联壁合,是岳麓书院的特色,也使其更为壮观,二者结合使书院具有了讲学、切磋学术、藏书、祭孔多种功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