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用兵的谋略与法则

用兵的谋略与法则

时间:2023-07-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魏禧对用兵理论和作战方法的总结,除《兵迹》中有部分展示之外,更多集中于《兵谋》《兵法》两书。在《兵谋》中,魏禧首先是区分了“谋”与“法”的关系,并就此剖析了“谋”的内容。《兵法》是《兵谋》的姊妹篇,是魏禧对《左传》用兵之法进行的梳理和总结。[372]与《兵谋》相似,对于这些用兵之法,魏禧仍然是通过22个字进行揭示。魏禧通过字条来总结用兵之道,其实是借鉴了《兵》和《兵经》等兵书的做法,算不上独创。

用兵的谋略与法则

魏禧对用兵理论和作战方法的总结,除《兵迹》中有部分展示之外,更多集中于《兵谋》《兵法》两书。这两本兵书,其实是魏禧精心研读《左传》的心得,因此也有人视之为读史札记。其实它们与读史札记存在着很大不同,因为作者立意在“兵”。从书名中“谋”和“法”二字就可以看出,魏禧试图为用兵筹划谋略,为作战寻求方法。另外,与《兵迹》相似,这两本兵书仍是以一个字来集中概括出每条战术或谋略的最重要特点,再辅以经典战例予以阐释。

在《兵谋》中,魏禧首先是区分了“谋”与“法”的关系,并就此剖析了“谋”的内容。他指出:“凡兵,有可见,有不可见。可见曰法,不可见曰谋。法而弗谋,犹搏虎以梃刃而不设阱也;谋而弗法,犹察脉观色而亡方剂也。”[370]从中可以看出,魏禧将“谋”与“法”的关系视为互为表里的关系,一为可见,一为不可见。而且,“谋”与“法”必须互相配合,这才能发挥作用,如同猎人有本钱与虎狼搏斗,或医生有医术为病人治病那样。

魏禧对《左传》进行了深入研究,总结其中军事谋略共有32种:“左氏之兵,为谋三十有二:曰和,曰息,曰量,曰忍,曰弱,曰强,曰致,曰畏,曰防,曰需,曰疾,曰久,曰激,曰断,曰听,曰诡,曰信,曰谍,曰间,曰内,曰衅,曰逼,曰与,曰胁,曰假,曰名,曰辞,曰备,曰法,曰同,曰本,曰保。”[371]对于以上谋略之术,魏禧也进一步进行了阐释。比如,“和”就是上下礼让,上下同心;“息”就是暂时与民休养生息,适当时机驱用;“量”就是衡量敌我双方的实力等;“忍”即忍辱负重,甘于下位,做暂时的忍让;“弱”即暂时示弱,以此麻痹敌军,再战而胜之;“强”即“弱而示之强,以慑之是也”,意即通过示强震慑敌人;“致”即调动对方;“畏”即保持必要的警惕,力戒恃强逞骄;“防”即始终保持戒备,时刻注意提防;“需”即“迟而待之”,意为暂时迟缓,寻机胜敌;“疾”即得机给敌迅猛一击;“久”即持久待敌,寻找胜机;“激”即激怒敌军,使其在暴躁之中自乱方寸;“断”即果断决策,避免贻误战机;“听”即“或听于众,或听于贤”,善于倾听能者的意见;“诡”即“知人之诡,我以诡人”,既能识破敌方诡诈之术,也能以诡诈之计对敌;“信”即“不厌信礼”,不排斥信用和礼节;“谍”即利用间谍刺探敌方情报;“间”即离间敌军;“内”即注意防范内奸作乱;“衅”即谨防己方出现缝隙,并利用敌方缝隙战胜敌军;“逼”即依靠威势迫敌投降;“与”即结交邻国寻求合作和援助;“胁”即胁迫敌军;“假”即“假于鬼神”等,借助占卜、鬼神等欺骗和迷惑敌军;“名”即追求师出有名;“辞”即注意外交辞令;“备”即“有备无患”,保持戒备之心;“法”即严明军法,公平赏罚;“同”即同甘共苦,上下同心;“本”即以民为本;“保”即修“本”确保胜利。魏禧借助上述32个字条,总结并揭示了《左传》的用兵谋略,不仅为人们研读《左传》提供了便利,也对研究春秋时期的战争谋略提供了方便。虽说其中部分内容显得过于简略,但仍不失为一部特色鲜明的兵书。

《兵法》是《兵谋》的姊妹篇,是魏禧对《左传》用兵之法进行的梳理和总结。如前所述,他认为,“谋”与“法”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又指出“兵不法不立”,所以在《兵谋》的基础上另外写出《兵法》一书。在书中,他总结《左传》的用兵之法共计22条:“左氏之兵,为法二十有二:曰先,曰潜,曰覆,曰诱,曰乘,曰衷,曰误,曰瑕,曰援,曰分,曰尝,曰险,曰整,曰暇,曰众,曰简,曰一,曰劝,曰死,曰物,曰变,曰将。”[372]与《兵谋》相似,对于这些用兵之法,魏禧仍然是通过22个字进行揭示。其中,“先”即先声夺人和先发制人;“潜”即悄然隐蔽,寻找时机对敌发起袭击;“覆”即设下埋伏,等待时机袭击敌军;“诱”即“以弱示之”,通过示弱诱敌深入,再对其发起攻击;“乘”即抓住时机,出敌不意发起攻击;“衷”即“折而取其衷”,从中间分割敌军,再对其进行前后夹击;“误”即多方误敌,欺骗对手;“瑕”即进攻敌方虚弱之处;“援”即组织好援兵,互相呼应;“分”即合理分兵,多路出击;“尝”即对敌进行试探,摸清敌情;“险”即控制险要地带,恃险制敌;“整”即保持军容严整,使敌无懈可击;“暇”即示敌以闲暇,令其无从知晓我方真实情况;“众”即利用兵势之众威慑敌军;“简”即“简其精锐”,挑选精锐之卒,进攻敌军;“一”即统一进退号令,做到统一指挥,令行禁止;“劝”即“激而厉之”,设法激励士卒,振奋士气;“死”即寻找“致死之法”,令其冲锋陷阵而不畏死;“物”即准备齐全各种军需物资;“变”即权变,追求灵活多变,不守常规,因敌而变;“将”即“将将是也”,使用各种方法御将,保证军队指挥通畅。

魏禧通过字条来总结用兵之道,其实是借鉴了《兵》和《兵经》等兵书的做法,算不上独创。所列《兵法》22条与“兵谋”难以截然划清界限,其中某些字条不免有生拉硬凑之嫌。当然,即便是《兵法》存在这样的缺陷,仍然值得重视。魏禧能从《左传》中总结出如此之多的条目,一方面显示出其研读《左传》功夫之深,另一方面也展示了他的军事理论水准。

【注释】

[1]黄宗羲:《孟子师说》卷一《“庄暴见孟子”章》,《黄宗羲全集》第一册,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

[2]《孟子师说》卷一《“齐桓、晋文之事”章》。

[3]黄宗羲:《明夷待访录·田制一》,《黄宗羲全集》第一册。

[4]《孟子师说》卷四《“求也为季氏宰”章》。

[5]《孟子师说》卷四《“求也为季氏宰”章》。

[6]《孟子师说》卷四《“求也为季氏宰”章》。

[7]《孟子师说》卷七《“有布缕之征”章》。

[8]《孟子师说》卷七《“有布缕之征”章》。

[9]《孟子师说》卷七《“有布缕之征”章》。

[10]《明夷待访录·田制一》。

[11]《孟子师说》卷四《“不仁者可与言哉”章》。

[12]《孟子师说》卷一《“庄暴见孟子”章》。

[13]《孟子师说》卷一《“晋国天下莫强”章》。

[14]《孟子师说》卷六《“宋牼”章》。

[15]《孟子师说》卷六《“宋牼”章》。

[16]《孟子》卷一《梁惠王上》。

[17]《孟子师说》卷一《“梁襄王”章》。

[18]《权力的毛细管作用:清代的思想、学术与心态》(修订版),第178页。

[19]黄宗羲:《留书·封建》,沈善洪主编:《黄宗羲全集》第十一册,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

[20]《留书·史》。

[21]《明夷待访录·兵制一》。

[22]《明夷待访录·兵制一》。

[23]《明夷待访录·兵制一》。

[24]《明夷待访录·兵制一》。

[25]《明夷待访录·兵制一》。

[26]《明夷待访录·兵制一》。

[27]《明夷待访录·兵制一》。

[28]《明夷待访录·兵制一》。

[29]《明夷待访录·兵制一》。

[30]《明夷待访录·兵制一》。

[31]《明夷待访录·兵制一》。

[32]童强:《中国政治思想史》,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第109页。

[33]《明夷待访录·原法》。

[34]《孙子兵法·谋攻篇》。

[35]《明夷待访录·兵制二》。

[36]《明夷待访录·兵制二》。

[37]《明夷待访录·兵制二》。

[38]黄朴民、马丁:《对先秦“文武分职”问题的再考察》,《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39]《六韬·文韬》。

[40]《明夷待访录·兵制三》。

[41]《明夷待访录·兵制三》。

[42]《明夷待访录·兵制三》。

[43]《明夷待访录·兵制三》。

[44]《明夷待访录·兵制三》。

[45]《明夷待访录·兵制三》。

[46]《明夷待访录·兵制三》。

[47]黄宗羲:《户部贵州清吏司主事兼经筵日讲官次公董公墓志铭》,沈善洪主编:《黄宗羲全集》第十册,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

[48]《明史》卷二百七十六《熊汝霖传》。

[49]黄宗羲:《移史馆熊公雨殷行状》,《黄宗羲全集》第十册。

[50]黄宗羲:《行朝录》卷八《日本乞师》,沈善洪主编:《黄宗羲全集》第二册,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年。

[51]《孙子兵法·九地篇》。

[52]《鲒埼亭集》卷十一《梨洲先生神道碑文》。

[53]《论语·颜渊》。

[54]详见钮先钟:《孙子三论:从古兵法到新战略》,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22页。

[55]梁必骎主编:《军事哲学思想史》,军事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249页。

[56]《日知录》卷七《去兵去食》。

[57]《日知录》卷七《去兵去食》。

[58]《日知录》卷七《去兵去食》。

[59]《日知录》卷七《去兵去食》。

[60]顾炎武著,黄汝成集释,栾保群、吕宗力校点:《日知录集释》,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第161页。

[61]《日知录》卷七《去兵去食》。

[62]《日知录》卷二《武王伐纣》。

[63]《日知录》卷二《武王伐纣》。

[64]《论语·述而》。

[65]《日知录》卷三《小人所腓》。

[66]《日知录》卷五《木铎》。

[67]《日知录》卷五《木铎》。

[68]《日知录》卷一《师出以律》。

[69]《日知录》卷八《员缺》。

[70]《日知录》卷八《员缺》。

[71]《日知录》卷十三《正始》。

[72]《老子》十八章《砭时》。

[73]《日知录》卷二《殷纣之所以亡》。

[74]《日知录》卷二《殷纣之所以亡》。

[75]清代学者黄汝成对此提出不同意见,认为顾炎武所列殷纣“沉湎于酒,而逞一时之威,至于剖孕斫胫”等所作所为,其实都是“不仁”的具体表现,而非顾炎武所说“法制废弛”。详见《日知录集释》,第32—33页。

[76]《日知录》卷一《师出以律》。

[77]《孙子兵法·行军篇》。

[78]《孙子兵法·势篇》。

[79]《孙子兵法·九地篇》。

[80]《孙子兵法·九地篇》。

[81]《日知录》卷一《师出以律》。

[82]《日知录》卷一《师出以律》。

[83]《孙子兵法·形篇》。

[84]《孙子兵法·计篇》。

[85]《孙子兵法·军争篇》。

[86]《日知录》卷二《殷纣之所以亡》。

[87]《日知录》卷二《殷纣之所以亡》。

[88]《吴子·图国》。

[89]《管子·牧民》。

[90]《日知录》卷十三《廉耻》。

[91]《日知录》卷十三《廉耻》。

[92]《孟子》卷十三《尽心上》。

[93]《日知录》卷十三《廉耻》。

[94]《日知录》卷十三《廉耻》。

[95]《日知录》卷十三《廉耻》。

[96]《日知录》卷八《法制》。

[97]《日知录》卷八《法制》。

[98]《日知录》卷八《法制》。

[99]《日知录》卷八《法制》。

[100]顾炎武:《亭林文集》卷六《军制论》,《亭林诗文集》,《四部丛刊》景清康熙本。

[101]《亭林文集》卷六《军制论》。

[102]《亭林文集》卷六《军制论》。

[103]《亭林文集》卷六《军制论》。

[104]《亭林文集》卷六《军制论》。

[105]《亭林文集》卷六《军制论》。

[106]《亭林文集》卷六《军制论》。

[107]《亭林文集》卷六《军制论》。

[108]《亭林文集》卷一《郡县论一》。

[109]《亭林文集》卷一《郡县论一》。

[110]《亭林文集》卷一《郡县论一》。

[111]《亭林文集》卷一《郡县论一》。

[112]《亭林文集》卷一《郡县论一》。

[113]《亭林文集》卷一《郡县论一》。

[114]《亭林文集》卷一《郡县论一》。

[115]《日知录》卷九《守令》。

[116]《日知录》卷九《守令》。

[117]《日知录》卷九《守令》。

[118]《日知录》卷九《守令》。

[119]《日知录》卷九《守令》。

[120]《日知录》卷九《守令》。

[121]《日知录》卷九《守令》。

[122]《日知录》卷九《藩镇》。

[123]《日知录》卷九《藩镇》。

[124]《日知录》卷九《藩镇》。

[125]《日知录》卷九《藩镇》。

[126]《日知录》卷九《藩镇》。

[127]《日知录》卷二十九《海师》。

[128]《日知录》卷二十九《海运》。

[129]《亭林文集》卷六《田功论》。

[130]《亭林文集》卷六《田功论》。

[131]《亭林文集》卷六《田功论》。

[132]《亭林文集》卷六《田功论》。

[133]《亭林文集》卷六《田功论》。

[134]《亭林文集》卷六《田功论》。

[135]《亭林文集》卷六《田功论》。

[136]《亭林文集》卷六《田功论》。

[137]《亭林文集》卷六《田功论》。

[138]《鲒埼亭集》卷十二《亭林先生神道表》。

[139]《亭林文集》卷六《形势论》。

[140]《亭林文集》卷六《形势论》。

[141]《亭林文集》卷六《形势论》。

[142]《亭林文集》卷六《形势论》。

[143]《亭林文集》卷六《形势论》。

[144]《亭林文集》卷六《形势论》。

[145]《亭林文集》卷六《形势论》。

[146]《亭林文集》卷六《形势论》。

[147]《亭林文集》卷六《形势论》。

[148]《亭林文集》卷六《形势论》。

[149]《亭林文集》卷六《天下郡国利病书序》。

[150]《亭林文集》卷六《天下郡国利病书序》。

[151]《中国通史》第一卷《导论》,第87页。

[152]《亭林文集》卷六《肇域志序》。

[153]《亭林文集》卷六《肇域志序》。

[154]《日知录》卷三十一《长城》。

[155]《孙子兵法·计篇》:“兵者,国之大事。”

[156]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二十八《五代上》,《船山全书》第十册,岳麓书社,2011年。

[157]《左传·成公十三年》。

[158]参见《读通鉴论》卷二十五《唐宪宗》。

[159]王夫之:《尚书引义》卷六《费誓》,《船山全书》第二册。

[160]《孙子兵法·火攻篇》。

[161]《管子·问》。

[162]《老子》三十一章。

[163]王夫之:《春秋家说》卷上《襄公》,《船山全书》第五册。

[164]《管子·问》。

[165]《读通鉴论》卷六《后汉光武帝》。

[166]《读通鉴论》卷六《后汉光武帝》。

[167]《读通鉴论》卷十五《宋文帝》。

[168]《读通鉴论》卷十五《宋文帝》。

[169]《读通鉴论》卷十五《宋文帝》。

[170]《读通鉴论》卷二十一《唐中宗》。

[171]《读通鉴论》卷十《三国》。

[172]《读通鉴论》卷十《三国》。

[173]《读通鉴论》卷十《三国》。

[174]《读通鉴论》卷二《汉文帝》。

[175]《读通鉴论》卷二《汉文帝》。

[176]《读通鉴论》卷二十八《五代上》。

[177]《读通鉴论》卷二十五《唐宪宗》。

[178]《读通鉴论》卷二十五《唐宪宗》。

[179]《读通鉴论》卷二十八《五代上》。

[180]王夫之:《黄书·任官第五》,《船山全书》第十二册。

[181]王夫之:《四书训义》卷二十五《孟子一》,《船山全书》第八册。

[182]《四书训义》卷三十八《孟子十四》。

[183]《读通鉴论》卷十四《东晋安帝》。

[184]《读通鉴论》卷十三《东晋穆帝》。(www.xing528.com)

[185]《读通鉴论》卷十三《东晋穆帝》。

[186]《孟子》卷四《公孙丑下》。

[187]《读通鉴论》卷二十七《唐昭宗》。

[188]《读通鉴论》卷四《汉昭帝》。

[189]《读通鉴论》卷四《汉昭帝》。

[190]《读通鉴论》卷四《汉昭帝》。

[191]《读通鉴论》卷二十八《五代上》。

[192]《读通鉴论》卷二十八《五代上》。

[193]《礼记章句》卷二《曲礼下》。

[194]《读通鉴论》卷十二《晋怀帝》。

[195]《读通鉴论》卷七《后汉安帝》。

[196]《读通鉴论》卷十二《晋惠帝》。

[197]《读通鉴论》卷十四《东晋哀帝》。

[198]《读通鉴论》卷二十六《唐文宗》。

[199]《读通鉴论》卷二《汉文帝》。

[200]《读通鉴论》卷十五《宋文帝》。

[201]《读通鉴论》卷十五《宋文帝》。

[202]《读通鉴论》卷七《后汉安帝》。

[203]《读通鉴论》卷十七《梁简文帝》。

[204]《论语·颜渊》:“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205]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卷六《论语·颜渊篇》,《船山全书》第六册。

[206]《读四书大全说》卷六《论语·颜渊篇》。

[207]王夫之:《春秋世论》卷三《成公》,《船山全书》第五册。

[208]《读通鉴论》卷五《汉成帝》。

[209]《读通鉴论》卷五《汉成帝》。

[210]《尚书引义》卷六《费誓》。

[211]《尚书引义》卷六《费誓》。

[212]《尚书引义》卷六《费誓》。

[213]《尚书引义》卷六《费誓》。

[214]《黄书·宰制第三》。

[215]《读通鉴论》卷十七《梁简文帝》。

[216]《黄书·古仪第二》。

[217]《读通鉴论》卷十七《梁简文帝》。

[218]《明太祖实录》卷八十七。

[219]《读通鉴论》卷十七《梁简文帝》。

[220]《读通鉴论》卷十七《梁简文帝》。

[221]《春秋家说》卷上《僖公》。

[222]《春秋家说》卷上《僖公》。

[223]《读通鉴论》卷十五《宋文帝》。

[224]《春秋家说》卷中《宣公》。

[225]《读通鉴论》卷二十《唐高祖》。

[226]《读通鉴论》卷二十《唐高祖》。

[227]《尚书引义》卷四《武成》。

[228]《尚书引义》卷四《武成》。

[229]《春秋世论》卷二《僖公》。

[230]《管子·轻重》诸篇原有19篇,今存16篇。

[231]《春秋世论》卷二《僖公》。

[232]《春秋世论》卷二《僖公》。

[233]《春秋世论》卷二《僖公》。

[234]《读通鉴论》卷七《后汉和帝》。

[235]《读通鉴论》卷七《后汉和帝》。

[236]《读通鉴论》卷七《后汉和帝》。

[237]《春秋世论》卷三《宣公》。

[238]《春秋世论》卷三《成公》。

[239]《宋论》卷七《哲宗》。

[240]《宋论》卷七《哲宗》。

[241]《读通鉴论》卷十三《东晋穆帝》。

[242]《读通鉴论》卷二十五《唐宪宗》。

[243]《读通鉴论》卷三《汉武帝》。

[244]《读通鉴论》卷四《汉宣帝》。

[245]《读通鉴论》卷四《汉宣帝》。

[246]《潜书》下篇下《潜存》。

[247]《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有《〈衡书〉提要》,记《衡书》作者为唐大陶,共十三篇,分别为《核儒》《仁师》《五行》《审知》《利才》《释孟》《受任》《抑尊》《权实》《贱隶》《贞隐》《明悌》《富国》。

[248]《潜书》下篇下《潜存》。

[249]《潜书》下篇下《全学》。

[250]《潜书》下篇下《全学》。

[251]《潜书》下篇下《全学》。

[252]《潜书》下篇下《全学》。

[253]《潜书》下篇下《全学》。

[254]《论语·卫灵公》。

[255]《潜书》下篇下《全学》。

[256]《潜书》下篇下《全学》。

[257]《潜书》下篇下《全学》。

[258]《潜书》下篇下《全学》。

[259]《潜书》下篇下《全学》。

[260]《潜书》下篇下《全学》。

[261]《潜书》下篇下《全学》。

[262]《潜书》下篇下《全学》。

[263]《潜书》下篇下《全学》。

[264]《潜书》下篇下《全学》。

[265]《潜书》下篇下《全学》。

[266]《潜书》下篇下《全学》。

[267]《潜书》下篇下《全学》。

[268]《潜书》下篇下《全学》。

[269]《潜书》下篇下《全学》。

[270]《潜书》下篇下《全学》。

[271]《潜书》下篇下《全学》。

[272]《潜书》下篇上《明鉴》。

[273]《潜书》上篇下《良功》。

[274]《潜书》上篇下《良功》。

[275]《潜书》下篇下《止杀》。

[276]《潜书》下篇下《止杀》。

[277]《潜书》下篇下《止杀》。

[278]《潜书》下篇下《止杀》。

[279]《潜书》上篇上《尊孟》。

[280]《潜书》下篇下《仁师》。

[281]《潜书》下篇下《仁师》。

[282]《潜书》下篇下《仁师》。

[283]《潜书》下篇下《仁师》。

[284]《潜书》下篇下《仁师》。

[285]《潜书》下篇下《仁师》。

[286]《潜书》下篇下《两权》。

[287]《潜书》下篇下《两权》。

[288]《潜书》下篇下《两权》。

[289]《潜书》下篇下《两权》。

[290]《潜书》下篇下《两权》。

[291]《潜书》下篇下《两权》。

[292]《潜书》下篇下《两权》。

[293]《潜书》下篇下《两权》。

[294]《潜书》下篇下《两权》。

[295]《潜书》下篇下《两权》。

[296]《潜书》下篇下《两权》。

[297]《潜书》下篇下《两权》。

[298]《潜书》下篇下《两权》。

[299]《潜书》下篇下《两权》。

[300]《潜书》下篇下《两权》。

[301]《潜书》下篇下《受任》。

[302]《潜书》下篇下《审知》。

[303]《潜书》下篇下《审知》。

[304]《潜书》下篇下《审知》。

[305]《潜书》下篇下《审知》。

[306]《潜书》下篇下《审知》。

[307]《潜书》下篇下《审知》。

[308]《潜书》下篇下《审知》。

[309]《潜书》下篇上《省官》。

[310]《潜书》下篇上《省官》。

[311]《潜书》下篇上《省官》。

[312]《潜书》下篇下《审知》。

[313]《吴子·论将》曰:“故将之所慎者五:一曰理,二曰备,三曰果,四曰戒,五曰约。”

[314]《潜书》下篇下《五形》。

[315]《潜书》下篇下《五形》。

[316]《潜书》下篇下《五形》。

[317]《潜书》下篇下《五形》。

[318]《孙子兵法·计篇》。

[319]《潜书》下篇下《五形》。

[320]《潜书》下篇下《五形》。

[321]《潜书》下篇下《五形》。

[322]《潜书》下篇下《五形》。

[323]《潜书》下篇下《五形》。

[324]《潜书》下篇下《五形》。

[325]《潜书》下篇下《两权》。

[326]《潜书》下篇下《两权》。

[327]《潜书》下篇下《两权》。

[328]《潜书》下篇下《五形》。

[329]《潜书》下篇下《五形》。

[330]《潜书》下篇下《五形》。

[331]《潜书》下篇下《五形》。

[332]《孙子兵法·虚实篇》。

[333]《潜书》下篇下《五形》。

[334]《潜书》下篇下《五形》。

[335]《潜书》下篇下《五形》。

[336]《潜书》下篇下《五形》。

[337]《潜书》下篇下《五形》。

[338]《潜书》下篇下《五形》。

[339]魏禧:《兵法·跋》,《中国兵书集成》第四十一册。

[340]魏禧:《兵迹》卷一《历代编》,《中国兵书集成》第四十一册。

[341]《兵迹》卷一《历代编》。

[342]《兵迹》卷一《历代编》。

[343]《兵迹》卷一《历代编》。

[344]《兵迹》卷一《历代编》。

[345]《兵迹》卷一《历代编》。

[346]《兵迹》卷一《历代编》。

[347]《兵迹》卷一《历代编》。

[348]《兵迹》卷一《历代编》。

[349]《兵迹》卷一《历代编》。

[350]《兵迹》卷一《历代编》。

[351]《兵迹》卷一《历代编》。

[352]《兵迹》卷二《将体编》。

[353]《兵迹》卷二《将体编》。

[354]《兵迹》卷二《将物编》。

[355]《兵迹》卷三《将兽编》。

[356]《兵迹》卷三《将兽编》。

[357]《兵迹》卷三《将兽编》。

[358]《尉缭子·兵令下》。

[359]《兵迹》卷三《将兽编》。

[360]《兵迹》卷四《将能编》。

[361]《兵迹》卷四《将能编》。

[362]《兵迹》卷四《将能编》。

[363]《孙子兵法·火攻篇》。

[364]《兵迹》卷四《将能编》。

[365]《兵迹》卷四《将能编》。

[366]《韩非子·五蠹》。

[367]《兵迹》卷四《将能编》。

[368]《兵迹》卷四《将能编》。

[369]《兵迹》卷四《将能编》。

[370]魏禧:《兵谋》,《中国兵书集成》第四十一册。

[371]《兵谋》。本段引文均出自本书。

[372]《兵法》。本段引文均出自本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