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观《兵迹》,将帅论是其重点内容,魏禧花费很多笔墨探讨为将之道。从卷二的《将体编》《将物编》到卷三的《将兽篇》,再到卷四的《将能篇》和卷五的《将效篇》,几乎都是围绕为将之道展开。魏禧以单个字条的方式,分门别类地就将帅应具备的素质、应掌握之技能以及应熟习的谋略之术和治军之术等,都进行了探讨和总结。
在《将体编》中,魏禧首先探讨了如何借用姓名来威慑敌军,进而战胜对手的方法,认为这是“因人之畏之乃得以行其计”[352]。当然,需要注意的是,要想达到效果,就一定要使用“声名足以慑敌”的名将,甚至是“呼其名而敌退者”。[353]除此之外,魏禧还总结了如何利用身、手、口、耳、目、鼻等特长击退敌军的方法,就任用儒将、老将、幼将、弱将,乃至妇女、犯人等误敌欺敌的方法,也进行了梳理和总结。此外,他还主张利用呼叫、寂静、宴饮、乐曲、歌谣、哭笑、舞蹈等方法,欺骗敌军,诱惑敌军,进而寻找机会战胜对手,并对具体的运用技巧进行了总结。
在《将物编》中,魏禧辑录了历代名将巧用诗词、书信、字画、榜牌、金鼓、旗帜、弓弩,以及衣服、甲胄、甲盾、车马、舰船、竹木等物资,巧行欺诈之术,进而战胜敌军的案例。在魏禧看来,诸如沙石、城墙、江河、山川等各种作战物资,都是可以利用的破敌之器,如果将帅善加使用,就一定可以丰富进攻手段和进攻战术,也令敌军更加难以防备。在总结这些方法的同时,魏禧也指出,这其中也有“意外之事”,故此“亦当慎者”。[354]在《将兽编》,魏禧辑录了巧妙利用马、牛、象、狮、虎、犬、鸡、鸽、鹊等禽兽战胜敌军的案例,说明动物也是可以利用的力量,就看指挥员是否能够善加利用。
在《将兽编》中,魏禧重点探讨了将帅的治军之道。魏禧指出:“能得士者强,能用士者胜。”[355]也就是说,能不能得到人才,是能否战胜强敌的关键。至于得士之法,魏禧也总结出很多种,比如善求、恭礼、奉侍、隆典、尊事、尊名、听荐、善选等。[356]从总体上看,这些方法都是驭将之法。在探讨了这些内容之后,他对于“率兵之法”也进行了探讨。魏禧指出,“驭将有法,率兵亦有法”[357],一定要得法。如果做到统御得法,那么无论士兵是多是寡,都可以击败敌军。比如齐桓公招募五万人破敌,正是依靠多多益善,尹继伦只用千余人马便打败契丹,是因为他坚持走精兵路线。
众所周知,严明军纪和严格执行军法一贯被视为治军良策,魏禧对此也予以特别强调。他借尉缭子“杀士”的名言,阐发了严明纪律的重要性。尉缭子曾说:“臣闻古之善用兵者,能杀卒之半,其次杀其十三,其下杀其十一。能杀其半者,威加海内;杀十三者,力加诸侯;杀十一者,令行士卒。”[358]通过惩罚那些少数犯罪之徒,无疑可以对士卒起到警示和教育作用。而且尉缭子主张杀更多的人,以此激励士卒,令其发挥最大潜能。这种办法是否可取,其实并无定论,但此举受到魏禧的激赏,原因就在于其中贯穿的是“严刑峻法”的思想。他就此指出,“从来名将,未有不法之峻者”[359],强调严明军纪的重要性。当然,在强调严刑峻法的同时,魏禧也主张宽待部下,并将罚与赏都视为治军的重要方法。他举出历史上诸如斛律光这样因罪行得到赦免而越发拼死效忠的经典案例,说明宽严相济和赏罚分明才是治军要则。
在《将能编》,魏禧重点辑录将帅的布阵用兵之法,仍然是采用单个字条的方式展开。他首先是对军阵的起源和发展进行了探讨,从伏羲开始溯源,诸如太公、孙子、韩信、诸葛亮、岳飞等名将的阵法都有论及,指出高明的阵法在于变化和出奇,认为“阵中有阵,为尤奇也”[360]。
对于攻守之法,魏禧也进行了总结。就进攻而言,他总结有围攻、水攻、火攻、死攻、四面俱攻及不攻而攻等,并且都举出历史上的经典战例进行论证。即便是攻城,也有很多种方法:“攻城之法多端”,一定要根据不同的形势,采取不同的进攻方法。这一点也得到了历史上众多成功战例的证明。关于防守,魏禧认为,它本与进攻密切相连。因此,进攻方法变化多端,防守之法也多种多样。魏禧总结的防守之法主要有:先攻以为守、因攻以为守、因攻变而为守等。攻与守,完全是两种不同的战法,魏禧引用兵法“攻者常倍,守者常半”及“攻者常劳,守者常逸”等名言,说明攻与守的区别及联系,强调了“能先”“能因”“能变”[361]。也就是说,要能抢先占据主动,能根据形势变化而采取不同方法,能够不断变化战法。(www.xing528.com)
在总述攻守的原则之后,魏禧又进一步总结具体的进攻和防守之法。比如,“淹”就是进攻方法的一种。利用浩大的水势,既可以淹没敌军,也可以摧毁城池,但也要注意依据客观条件展开,比如水小者用壅,水卑者用堰,水高者用引,水盛者用决等,尤其要注意不可“因水以自害”[362]。除了“水”之外,魏禧总结的其他具体战法还有很多,比如火、效、寓、肄、藏、穴等,以及灰尘、神鬼等,如果能够巧妙运用,同样可以找到战胜敌军的良机。所以,将帅需懂得充分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才能使出各种巧法战胜敌军。
在探讨和总结历史上的各种战法之后,魏禧也对将帅所应具备的品质进行了总结。比如对于“慎”,魏禧给予了突出强调。众所周知,孙子对于战争持“慎战”态度,主张“非危不战”[363]。这一点被历代兵家所继承,也为魏禧所赞赏。他指出:“兵凶战危,不可不慎。”[364]不仅如此,身为将帅,需要时时处处谨慎,既“慎于营阵,也“慎于行止”;既“慎于起息”,更“慎于决策”。战争是安国全军的大事,一旦发起征伐战争,就应当事事谨慎,处处谨慎。只能“慎”字当先,才能少犯错误。
再如“诚”,魏禧认为这也是兵家的可贵品质。他指出,兵家向来提倡“兵以诈胜,无谋,非用兵也”[365],但也不能将其绝对化。如果对敌军示之以诚,也有机会胜敌。比如羊祜在与吴人交战时,一定要事先约定好交战日期,也不搞埋伏和偷袭,如果遇到有人进献阴谋诡计,就一定及时予以阻止。这种以诚待敌的方法,仿佛回到了“竞于道德”[366]的上古时代,表面上看显得不合时宜,但也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在魏禧看来,羊祜“以诚为战”的方法,打破了春秋以降以诡道为战的常规,因而也是出奇制胜的方法之一,所以一定不可忽视。
魏禧指出,身为将帅,一定要懂得简易之道,化繁为简,使得将士安心。另外也更要懂得隐蔽己方意图,因为“兵者,阴道也,贵于能寓”[367]。只有隐蔽行事,不露形迹,才能不让敌军生疑,不被对方察觉。魏禧说,“战之奇者,无如藏”[368],也强调了这一层道理。除此之外,将帅还应该懂得反向思维,善于扭转不利局面。魏禧指出:“善战者能反其势,则事易而功倍。”[369]在他看来,这是扭转局势的一种方法,能够依靠它来实现反败为胜。当然,具体施行起来还有一些方法,如:反营阵之势,反先后之势,反主客之势,反攻守之势,反胜败之势等。只有善于“反其势”,才能立于不败之地。魏禧还指出,将帅应当研究和掌握各种具体的作战方法,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指挥能力。他辑录历史上除盗寇、因疲猛、陷坚阵、断归路、绝逃亡、用饥渴、寡胜众、顺天时等各种制胜方法,名之《将效编》,希望将帅能够认真学习并善加运用。
在《兵迹》的其余诸篇,如《华境编》《华人编》《土夷编》等,也有很多篇幅是在探讨如何治军。这些内容与为将之道及治军之术等,也存有密切联系。在《华境编》,魏禧记述各地兵卒的习性和特长,提示将帅应据此而采用不同的训练方法和使用方法,充分发挥各自优长。《华人编》辑录了僧兵、赤脚兵、被窝兵等各类兵卒的不同特点,提示将帅应利用这些特点,将其分别投送于各种特殊战场,以收取意想不到的作战效果。包括盗贼、渔人、猎人、乡民、妇幼等,都应当用其所长,使其在战场上最大程度地发挥作用。在《土夷编》,魏禧还记述了狼兵、苗民、瑶民等风俗习惯和作战特点等,提示将帅应熟悉并掌握,学会在战场上因势利导,力争依靠他们取得最佳的作战效果。
从总体上打量,《兵迹》其实是一部军事史著作,作者分类辑录了重要历史上的重大战争,探讨战争的发生原因和胜败关键,并且剖析其中的战术方法和军事制度等,同时也对有关地区的地形特点、兵要地理进行概括性总结,目的是要写成一部对将帅具有启迪意义的兵书。《兵迹》中辑录了中国古代各种特种部队建设情况,具有相当重要的史料价值。该书辑录资料虽然宏富,但因为分类合理,编排得当,非常便于查阅,是学习古代军事问题的重要参考书。不仅如此,魏禧要言不烦的评语,大都也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体现出作者良好的军事素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