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不废海道用师,不忽视守边备塞

不废海道用师,不忽视守边备塞

时间:2023-07-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谓“海道用师”,其实是在海上用兵,使用水兵制敌,也可说是对水师的期盼。总之,历史上有不少人由海道用师,进而收到出其不意的奇效。不管是研究“海道用师”,还是探讨“海上运输”,顾炎武对历史进行回顾和挖掘,其着眼点仍然是现实。他不仅指出其中存有“四易”,而且还有“三难”。[136]尽管存在上述“三难”,顾炎武还是认为魏了翁的“守边备塞”之策非常具有可行性。

不废海道用师,不忽视守边备塞

顾炎武还对“海道用师”进行了积极探讨。所谓“海道用师”,其实是在海上用兵,使用水兵制敌,也可说是对水师的期盼。顾炎武指出:“海道用师,古人盖屡行之矣。”[127]通过海路对敌实施打击,不仅古已有之,而且屡见不鲜。根据顾炎武的记载,吴国徐承曾率舟师沿海北上攻打齐国,这是从苏州出发,下海至山东之路。越王勾践也曾命范蠡、舌庸率领大军沿海溯淮,为的是断绝吴国的退路,这是由浙东下海至淮上之路。汉武帝曾派遣楼船将军杨仆从齐地出击,经过渤海,攻击朝鲜。魏明帝则派遣汝南太守田豫督青州诸军,自海道讨伐公孙渊唐太宗李世民命人从剑南伐木打造舟舰,然后自巫峡抵江、扬,趋莱州,这是由广陵下海至山东之路。唐太宗伐高丽,也是命张亮率舟师自东莱渡海趋平壤。薛万彻率甲士三万,自东莱渡海入鸭绿江,这是由山东下海至辽东之路。总之,历史上有不少人由海道用师,进而收到出其不意的奇效。

在顾炎武看来,广阔的海域不仅可以用于运兵作战,还可以开发海上运输。因此,他作《海运》一条,对以往的海运历史进行了回顾,尤其赞赏唐代通过海运解决“功役艰难,军屯广州乏食”[128]的困境,并借此说明海运的重要性。不管是研究“海道用师”,还是探讨“海上运输”,顾炎武对历史进行回顾和挖掘,其着眼点仍然是现实。尤其是他总结历史上的“海道用师”,目的地多为渤海一带,显然是为从海上攻击后金寻找行军路线和作战方案,从中依然可以看出其反清复明之志,以及建设强大水师的急切心情

顾炎武非常欣赏南宋著名思想家魏了翁的“守边备塞”之论,在所著《田功论》中特意予以介绍和阐发。顾炎武总结魏了翁“纾民力而老敌情”的要点,就在于“务农积谷”。[129]既然要务农积谷,则需屯田和垦田。尤其是在大规模的战争之后,大量田地荒芜,如果在此时招徕民众,令人开垦,则可得耕作实效,所以可以“请无事屯田之虚名,而先计垦田之实利”[130]。这些前来开垦的忠义之士,平时为农,助力耕田,战时为兵,戍边卫国,正好可以达到“万一有警,家自为守,人自为战,比于仓卒遣戍,亦万不侔”[131]的目的。不仅如此,这种做法“无屯田之名,而有屯田之实;无养兵之费,而又可潜制骄悍之兵;不惟可以制虏,而又以防他盗之出入”[132]。(www.xing528.com)

魏了翁对于“守边备塞”之策非常自信,认为不用数年,便可以使得“边备隐然,以战则胜,以守则固”[133]。顾炎武对魏了翁之论非常欣赏,认为这一策略正为“今日之急务”[134]。当然,顾炎武的思考并未止步于此。他不仅指出其中存有“四易”,而且还有“三难”。所谓“四易”其实是四项便利,包括国有旷土、人必劝于耕、水利设施俱存、地力未泄等,具体表现为:“夫承平之世,田各有主,今之中土,弥漫蒿莱,诚田主也疾力耕,不者籍而予新甿,不可使吾国有旷土,若是人必服,一易;屡丰之日,视粟为轻。今干戈相承,连年大饥,人多艰食,必劝于耕,二易;古之边屯多于沙碛,今则大河以南厥土涂泥。水田扬州,陆田颍、寿,修羊、杜之遗迹,复上元之旧屯,三易;久荒之后,地力未泄,粟必倍收,四易。”[135]所谓“三难”则为三条困难,即大农告绌、不能久任、天有旱涝,具体为:“大农告绌,出数十万金钱求利于四三年之后,一难;朝不能久任,人不甘独劳,蕲以数年之力专任一人,二难;天有旱涝,岁有丰凶,若何承矩之初年种稻,霜早不成,几于阻格,三难。”[136]尽管存在上述“三难”,顾炎武还是认为魏了翁的“守边备塞”之策非常具有可行性。如果依照他的这一政策推行,就能收到很好的效果:“物力丰,兵丁足,城圉坚,天子收不言利之利,而天下之大富积此矣。”[13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