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严守夷夏之辨,还需变通处理

严守夷夏之辨,还需变通处理

时间:2023-07-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明朝灭亡之后,黄宗羲仍然严守“夷夏之辨”。方国安、王之仁来到之后,立即接管了浙东原有营兵和卫军,自称正兵,孙嘉绩、熊汝霖、钱肃乐等人虽被授予督师官衔,但手下只有临时招募而来的市民、农夫,称义兵。黄宗羲对此感到无比愤懑,因此表达出强烈的愤慨之情。黄宗羲甚至由此而放弃固有的夷夏观,可知他并非那种完全不知权变的儒生。从全祖望所撰《梨洲先生神道碑文》中可以看出,黄宗羲也对古典兵略有所研究。

严守夷夏之辨,还需变通处理

明朝灭亡之后,黄宗羲仍然严守“夷夏之辨”。不仅如此,他积极支持反清复明运动,积极为其出谋划策。可惜他人微言轻,所论所想始终无法付诸实践,人们只能从他的文字中听到连绵不绝的愤慨和叹息。尽管如此,黄宗羲的用兵方略仍然不容忽视,志在复明的雄心壮志更值得尊重。

在为户部贵州清吏司主事董守谕所作墓志铭中,黄宗羲指出,首先必须选出知兵之将和尽职尽责之将。在为董公痛哭之余,他也感叹孙嘉绩、熊汝霖都是书生,并不懂得用兵之道,于是就迎请方国安、王之仁授以军事大权。方国安、王之仁来到之后,立即接管了浙东原有营兵和卫军,自称正兵,孙嘉绩、熊汝霖、钱肃乐等人虽被授予督师官衔,但手下只有临时招募而来的市民、农夫,称义兵。方国安、王之仁为人专横,凭借着兵力优势,竭力推行“分地分饷”的主张。按照他的主张,正兵应瓜分全部正饷,即按亩计征的田赋,义兵则只能食义饷,即通过劝输等办法取得的银米。这一做法其实体现了军阀割据的恶习,义兵因为失去固定粮饷而立即陷入困境。因此,董守谕曾向鲁王痛陈:“义兵食义饷,是散遣义兵之别名。”[47]

果然,因为方、王二人的无礼与蛮横,抗清形势也就此发生改变。浙东各处聚集起来的义师由于粮饷断绝而逐渐散去,就连督师大学士张国维直接掌管的亲兵营也只有几百人,抗击清兵的力量变得更加薄弱。说到底,反清复明大业最终还是要依靠军队来完成,需要有一定规模的、敢于决战决胜的军队才行。当时,清军已经处于绝对优势地位,抗清军队在兵力上已经明显处于劣势。遗憾的是,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方、王二人带兵无方、用兵乏术,导致抗清力量逐渐瓦解。黄宗羲对此感到无比愤懑,因此表达出强烈的愤慨之情。

在为熊汝霖所作行状中,黄宗羲表达了类似的愤慨。熊汝霖曾在崇祯四年(1631)疏陈用将之失,条陈明军“胥吏提虎旅,纨裤子握兵符,何由奋敌忾”[48]的现状,得到皇帝的赞赏。所以这正是黄宗羲发表自己感慨的机会:“兵士一闻督战,便汹汹欲叛,如此则将不能御兵,何名为将?督师不能用将,何名督师?兴言及此,督将之肉其足食乎!”[49](www.xing528.com)

尽管遇到不少人反对,黄宗羲还是坚决表示赞同乞师日本。他对那些持反对意见的人说:“忠臣义士,穷思极计,海水不足较之浅深,徒以利害相权。如余煌者,真书生之见也。”[50]很显然,他主张乞师日本,是希望借助蛮夷之力做最后一搏,这虽与黄宗羲所秉持的传统夷夏观相悖,但也是出于万不得已。对此,他不仅在言语上予以积极支持,更从行动上积极响应。顺治五年,黄宗羲亲自东渡日本,希望能找到援兵。当然,不出反对人士所料,黄宗羲赴日本乞师,并没有取得什么实际成果。在当时的情形之下,指望日本从海上派出若干军队打败已经势如虎狼的清军,无异于天方夜谭。并且,即便是借到了军队,日本军队在中国会做出什么样的举动,其实也非常难以预测。但不管如何,我们从这一不同寻常的举动中可以体味到他志在复明的坚定决心。黄宗羲甚至由此而放弃固有的夷夏观,可知他并非那种完全不知权变的儒生。

全祖望所撰《梨洲先生神道碑文》中可以看出,黄宗羲也对古典兵略有所研究。他死地决胜的气概,与孙子“陷之死地然后生”[51]的战法一脉相承。黄宗羲曾遗书王之仁,希望他能率领残余军队与清军做殊死搏斗:“诸公何不沉舟决战,由赭山直趋浙西?而日于江上放船鸣鼓,攻其有备,盖意在自守也。蕞尔三府以供十万之众,北兵即不发一矢,一年之后恐不能支,何守之为?”[52]“沉舟决战”的故事,在楚汉相争时期发生,名将项羽曾经使用,韩信的背水阵战法也与之仿佛,都是继承了孙子“死地决战”的战法。敢于将士卒置于死地,并在绝境中求生,只有杰出军事家才能做到。黄宗羲寄望于王之仁等人,希望他们能将自己置之死地,显然不太切合实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