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挥员在找准进兵方向和进兵路线之后,就会与敌合战,进而迎来与敌决战的时机。《乾坤大略》对于决战方略也提出了一系列主张。
在王余佑看来,初起之兵一定要慎重接战。如果遭遇敌军,战争已经难以避免,就一定要当作决战来打,也即“初起之兵遇敌,以决战为上”。王余佑就此指出:“兵之进也,固有所过城邑不及下者矣。必以战乎?曰:非我乐战也,不得已而与敌遇,非战无以却之。盖兵既深入,则敌必并力倾国以图蹂荡我,恐我声势之成;此而不猛战疾斗,一为所乘,鱼散鸟惊,无可救矣!诚能出其不意,一战以挫其锐,则敌众丧胆,我军气倍,志定威立,而后可攻取以图敌。古所谓一战而定天下,其在斯乎!”[130]他接着以汉光武帝发起昆阳之战、唐太宗组织霍邑之战为例,说明果断发起决战的重要性。汉光武帝和唐太宗都是高明的战略家,懂得使用初起之兵与敌决战,就此赢得争夺天下的主动权。所以,有时候即便是初遇敌兵,也要当作决战看待。这不仅符合“以奇用兵”的道理,并且“深合机要”,堪称“百虑不易之道”。
对于与敌决战的具体方法,《乾坤大略》也有论述,主要有三点:
第一是“出奇设伏”。“出奇”和“设伏”是诡道之术,可以一分为二,但也可视为一途,意即使用奇法击退敌军。王余佑也将其奉为决战谋略的不二之选,他指出:“战固无疑矣。然不得其道,祸更深于无战。古有百战之说,以吾言之,不啻百也。将从何处说起耶?曰吾言吾初起之战焉耳。以乌合之市人,当追风之铁骑,列阵广原,堂堂正正,而与之角,不俟智者而知其无幸矣。出奇设伏又何再计焉。”[131]与敌决战,如果只知使用堂堂正正的战法,所有设计必定都在对方的预料之中,必然难以取胜。所以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都非常善于出奇设伏。比如战国时期的孙膑使用“怯卒”击破庞涓,秦汉之际的名将韩信驱赶“市人”击败陈余,隋唐时期的名将李密使用“群盗”攻破张须陀,这都是出敌不意,使用了“奇法”。王余佑将这些总结为“用寡以覆众,因弱而无强”的高招,并且指出“善战之术,固不止此”,但基本都是从“出奇”和“设伏”这两种方法中化来:“然当其事者,断断乎于此二者求之,则万举万当。”[132](www.xing528.com)
第二是“善于招降”。王余佑指出,“乘胜略地莫过于招降”[133],因此可以将“招降”作为决胜方略。他指出:“战失其道,未有不败者;得其道,未有不胜者。胜则破竹之势成,迎刃之机顺矣。自此招揽豪杰,部署长吏,抚辑人民,收案图籍,颁布教章。所谓略地也,顾其策何先?曰:是有机焉!蹈之而动耳,不烦兵也。”[134]招降离不开劝降之人,离不开说客的游说之力。这种手法,通常被视为间谍术,历来受到军事家们的重视。比如白起攻赵、韩信攻齐都曾使用此法。此法之所以历来受到重视,是因为它是一种付出较小而收获较大的妙法。尤其是在击败敌军、收取更大战果之时,更是屡试不爽,故而得到王余佑的追捧。王余佑对此法施行条件也有总结,这就是己方处于胜势:“胜则人慑吾威而庇吾势,利害迫于前而祸福怵其心,故说易行而从者顺。若在我无可恃之形,而徒以虚言嬲众,是犹梦者之堕井,无怪乎疾呼而人不闻也。此又不可不留意也。”[135]当己方已经处于必胜之势,对敌晓以利害,乘机予以招降,必定能震慑对方,诱迫对方前来投降,招降也由此而成可行之法。但是,如果己方没有必胜之形,只想逞口舌之能,则难以成功。
第三是“必取要害”,攻击对方关键之所。孙子用兵,主张“夺其所爱”:“先夺其所爱,则听矣。”[136]这里的“所爱”,往往也是要害之地。王余佑对孙子兵学思想非常熟悉,他借用《孙子兵法·九变篇》中“城有所不攻”一语,阐释“必取要害”的道理:“《兵法》:‘城有所不攻者。’当奉之以为主。至于要害之地,我不得此则进退不能如意,而形相制、势相禁,于是反旗鸣鼓以试吾锋,霍然如探喉骨而拔胸块也。”[137]在这之后,他又以汉高祖攻取宛西这一战例,说明“必取要害”是兵家必须掌握的要诀。汉高祖率兵已经行过宛西,张良劝说道:“今不下宛而西进,前有强敌,宛乘其后。我腹背受敌,此危道也。”[138]刘邦明白宛西是要害之地,于是连夜回兵围攻,在攻克宛西之后,终于确保前行无忧。王余佑对此战例进一步申论道:“夫以深入重地之师,计必制敌之死命,而留中梗以贻后患,岂良图哉?古恒有军既全胜,而一城扼险,制吾首尾,几覆大业者,皆由于谋之不早也。”[139]可见,要害之地的价值就在于“一城扼险,制吾首尾”,通过一座城池而控制整支军队的进退。狄青攻取昆仑,同样可以说明这个道理。如果攻占要害之地,就可以有效避免“屈力殚资”和“钝兵挫锐”[140]的难局,所以理应成为军事家进行战略决策的首选。
从决战的角度出发,王余佑强调应对速决战辩证看待。他指出,用兵固然贵速,但要想克敌制胜也不能一味求速。这个道理就像是与虎搏斗,需要讲究方法和策略:“君见搏虎者乎?平原广泽,不惮驰鹜(骛)以逐之。至于虎负隅矣,则当设网罗,掘陷阱,围绕其出路,旁睨而伺之,久将自困。若奋不顾身,径进而与之斗,鲜不伤人矣!”[141]他以“博虎”为例对此进行说明,如果发力过早或者用力过猛,必将为其所伤。只能徐徐图之,静等其疲惫,再采用张设罗网和挖掘陷阱等方法进行抓捕。用兵的道理与此相仿,也需要等待合适的时机,做好各种前期准备才行:“吾之用兵,自初起以至于势成,敌境日蹙而力亦日专,此亦负隅之虎也。吾欲一举而毙之,岂可不厚为之防哉?”[142]由此可见,高明的战略家,并不是一味求速,更不会急于求成,而是懂得以退为进和一张一弛的道理。也就是说,并非遇事都要力求“一举而毙之”,而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对待,该速则速,当缓则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