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法部》诸字条中,揭暄重点论述了治军的方法和原则。揭暄认为,要想拥有战斗力强的军队,将帅必须善于“辑兵”,尤其要注意将那些“材能锋颖之士”选拔出来,再“结而驭之,练而励之,勤而恤之”,然后才能担负挫败敌军的重任。[1]
治军需要仰仗将帅。将帅是军队的魂魄,所以历来军事家都非常重视将帅问题。戚继光等人更是专门对“练将”理论进行过探讨,强调对将帅应加强训练和管理。《兵经》也大量讨论了将帅问题。揭暄首先是对将帅应担负的责任和应具备的素质进行了探讨。在他看来,将帅必须首先懂得“全人隐己之术”[2]。揭暄指出,将帅主要应该担负的责任无外乎如下这些:“或严外以卫内,或固本以扩基,或剪羽以孤势,或擒首以散余,或攻强以震弱,或拒或交,或剿或抚,或围或守,或远或近,或两者兼行,或专力一法。”[3]将帅掌管着安国全军的关键力量,也需对战争结果负有直接的领导责任。
身为将帅,尤其要懂得区分轻重缓急,知道如何研判敌情并分析彼、己之情:“凡兴师必分大势之先后缓急以定事,酌彼己之情形利害以施法,总期于守己而制人。”[4]只有具备“守己而制人”等能力,才能“条而审之,参而酌之,决而定之,而又能委曲推行,游移待变,则展战而前,可大胜也”[5]。换个角度来看,将帅必须具备以下才能:“能肃、能野、能张、能敛,顺而发,拒而撼。”[6]
基于能力和素质的不同,《兵经》对将帅做过分类:“有儒将,有勇将,有敢将,有巧将,有艺将。”[7]揭暄指出,这些将帅各有所长:“儒将智,勇将战,敢将胆,巧将制,艺将能。”[8]最为理想的是,各种类型的人才都有所储备,这就能做到用人所长:“兼无不神,备无不利。”[9]
将帅是军队的长官,所以也对军队的选才和用人负有直接责任。《兵经》强调了将帅的“专任”之责。将帅处于特殊的地位,需要对上负责,也需要统领部众。国君如果过于集权,对军队事务过多干预,则必然给将帅带来掣肘,也容易激发部下的怨气,不听从将帅的指挥,就会造成“上御则掣,下抗则轻”[10]的现象。所以,将帅必须拥有专任之权:“故将以专制而成,分制而异,三之则委,四之五之,则扰而拂。”[11]既然赋予将帅专任之权,就应该做到“毋有监”“毋或观”和“毋听说”:“毋有监,监必相左也;毋或观,观必妄闻也;毋听谗,谗非忌即间也。”[12]也就是说,不要过度监视,不能左右观望,不能道听途说,听信谗言。如果做不到这些,将帅就无法充分发挥其才能,也容易给敌人行使反间计的机会。所以大将领兵在外,要有独立行使奖惩等权力,国君不宜对其过度干涉。将帅统领三军,也无须时时处处以国君的命令作为威慑部下的手段。
就治军而言,《兵经》突出强调了“贵睦”:“睦”是“治国行军不易之善道”[13]。所以将帅治军尤其要注意做到“睦”:“不得已而治军,则尤贵睦。”[14]所谓“睦”,其实是上下和睦,团结一心。《兵经》指出:“辑睦者,治安之大较。”[15]“睦”的好处是:“睦于国,兵鲜作;睦于境,燧无惊。”君臣和睦相处,则臣子可以专心任事;将相和睦,则更容易功成名就;将士和睦,则既能在奖赏面前互相推让,也能在危难之际互相救援:“君臣睦而后任专,将相睦而后功就,将士睦而后功赏相推,危难相援。”[16]
与“辑”字条相似,“结”字条也强调三军团结。揭暄指出:“三军众矣,能使一之于吾者,非徒威令之行,有以结之也。”[17]想要实现“结”,就要注意“协其好”,具体方法有:“智者展之,勇者任之,有欲者遂之,不屈者植之,浅(泄)其愤惋,复其仇仇(雠)。见疮痍如身受,行罪戮如不忍,有功者虽小必录,得力者赐于非常,所获则均,从役厚恤,抚众推诚,克敌寡杀。”[18]总之,要给那些有才能的人以施展才能的空间,让他们担负起更多职责。此外,还要做到有功必赏和公平公正,才能保证三军将士“应麾而转”和“天下皆望羽至”[19],实现三军团结一心的目标。
选拔人才,重用人才,也是将帅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在揭暄看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这就像“朴者多力,智者多弱”[20]的道理一样。揭暄对于人才的认识非常辩证,指出:“兵非善事,所利之才即为害之才。”[21]身为将帅,一定要辩证对待手下人的优缺点。即便是勇、武、智、谋这些有一定才能之人,同样也有其难以克服的弱点:“勇者必狠,武者必杀,智者必诈,谋者必忍。”[22]高明的将帅,要善于掌握驾驭之道,对各种人才都能合理使用,在克服其缺点的同时,尽可能地用人之长:“故善驭者,使其能而去其凶,收其益而杜其损,则天下无非其才也。”[23]懂得这些治军道理,那么即使是仇人,也可以招入阵中;即便是贼寇,也可以招抚;即便是盗贼,也可以提拔;即便是夷狄远人,也可以大胆使用。
因为人才难得,那种真正智勇兼备之人,更是不可多见。作为将帅,一旦发现这样的人才,就一定要委以重任。挑选将领时,尤其要注意使用这种“能应一面之机,能当一面之锋”[24],即具有独当一面能力的人才。(www.xing528.com)
在“材”字条,揭暄指出,大将也要注意“羽翼赞勷”这些辅助人员,正像君主拥有“股肱耳目”一样。所以将帅要建设自己的智囊团。在揭暄看来,智囊团应该包含九种人,具体如下:智士,相当于参谋,在将帅运筹帷幄之时起到咨询作用;勇士,可以担任骁将、健将、猛将、枭将,在决战之时可以率众冲锋,一马当先;亲士,如私将、手将、幄将、牙将等,担任左右宿卫,宣布军令等;识士,通晓军阵,知晓变化,熟悉天候地理情况,掌握敌情,知微察隐;文士,穷今古历史,设计仪节,擅长辞章之学;术士,用以权宜可否和利己损敌;数士,审察国运,计算有利不利的各种因素,并且能够筹算其多寡;技士,有胆气,能勇敢赴死,持匕首或挟剑锋出入敌方营垒;艺士,知道材器之用,设计沟堑,懂得简饬兵物,并令其在攻守之间发挥作用。这九种人才,既可以是专才,也可以是兼才,甚至可以是通才,都必须给予重视。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别材”,即身负特别才能之人:“若戏,若舞,若笑,若骂,若歌,若鸣,若魆,若掷,若跃,若飞,若图画,若烹饮,若染涂,若假物形,若急足善行。”[25]此外还包括一些没办法叫出其名的人才,都应加以重视,因为战场情况千变万化,将会面对各种复杂难知的局面,需要各种人才发挥其作用。作为将帅,如果遇到敢于献谋陈策之人,即便其为“偶然之见,一得之长”[26],也应给予重视和提拔。对于那些直言进谏之人,要保证“有进而无拒”[27],即便是说错,也不宜加以处罚,这才能成功招揽天下英雄。
先锋部队是摧城拔寨的重要力量,也是一支军队的精锐,所以理应汇集各类人才。在揭暄看来,其中应包含“九军”:亲军、愤军、水军、火军、弓弩军、冲军、骑军、车军、游军等。这“九军”中,多为专门人才,比如水军即擅长游泳,能够出没波涛之中,骑军即擅长骑马之士,弓弩军即擅长射术,能制敌百步之外。也有的则是起呼应作用,并不要求其具有专门才能,但一定要能担负起串联的作用,能够“使一阵之间,血脉联络”[28]。
军队完成组织编成之后,就需要组织训练。《兵经》认为,除了必备的技能之外,训练的重点更应放在勇气和胆识上。
揭暄指出:“夫将志也,三军气也。”[29]也就是说,对于将军来说,最重要的是斗志,对于军队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士气。他又指出:“意起而力委谢者,气衰也;力余而心畏沮者,胆丧也。”[30]士气对于战争胜负产生直接影响。因此,那些气衰胆丧和智勇枯竭之人,一定不可委以重任。在平时的训练工作中,重点应关注“练气”和“练胆”。《兵经》列举了四条训练内容,以“练气”和“练胆”为先:“故贵立势以练气,经胜以练胆,布心以练情,教以练阵艺。”[31]从作者排列的顺序可以看出其对于胆气的重视程度。
针对“练气”和“练胆”,揭暄又提出了“励士之法”。在揭暄看来,励士有法。其中最重要的手法是使用“名”和“利”:“名加则刚勇者奋,利诱则忍毅者奋。”[32]除此之外,还可以“迫之以势,陷之以危,诡之以术”[33],恰当地使用恩威之术,即便是柔弱之徒,也会由此而变得勇敢。高明的将领要善于“立势佐威,盈节护气”[34],即便是暂时失败也一定不要损其锐气,即便是陷入危险境地,也要始终使部下保持激奋之气和昂扬斗志。如果说恩威兼施的治军手法非常接近孙子所言“令文齐武”的话,“名”和“利”更像是“恩”,“法”和“令”则是“威”。
本着恩威兼施的原则,揭暄对法令也有非常明确的强调。揭暄指出:“勒马者必以羁勒,勒兵者必以法令,故胜天下者不弛法。”[35]推行法令的前提是“恩重”——“恩重乃可施罚,罚行而后威济”。因此,善于用兵之人,一定要依据得失而推定功罪,必要时还应祭出杀人这种严厉招法:“戮一人而人皆威,杀数众而众感服。”[36]只有保持号令严肃,对于犯法之徒严惩不贷,才能训练出“止如岳,动如崩”的队伍。[37]反之,将帅如果对手下过于仁慈,就可能会使得士卒产生怠慢之情,不惜以身试法,必然导致纪律松弛,只能在战场上吞咽失败的苦果。
在“恤”字条,揭暄提醒将帅不要因为惩罚部下而导致人才流失。“恤”,是体恤之意。这种体恤部下的手段,其实就是使用“恩”的手法,试图对犯错的士卒予以安抚。揭暄指出:“尝有绝代英雄,方露端倪,辄为行间混陷,亦有杂于卒伍,勋业未建,或为刑辟所加,可胜浩叹。”[38]对于有些人才,如果因为犯有微小的过失就一棒子打死,当然非常可惜。天降人才已属难得,如果因为犯了小错而不被重用,那么他们就很可能会转投对方阵营,转而与我形成对抗。所以为将者“在所必恤”,对这些人要有所体恤,表达出关爱之情。就具体施行方法,揭暄也有总结:“恤者:平日虚怀咨访,毋使不偶。至于阵中军兵,披霜宿野,带甲悬刀,饥搏风战,伤于体而不言苦,经于难而不敢告劳。苟轻弃其命,非惟不利于军,亦且不利于将。”[39]总之,一定要保证人才能够为我所用,不至于投往敌营,反而为害己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