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清前期《孙子兵法》的研究与优化

清前期《孙子兵法》的研究与优化

时间:2023-07-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封建专制统治之下,清前期的《孙子兵法》研究同样处于长期被压制的状态,研究和传播都受到很大影响,比较突出的研究成果相对集中于文献学方面,在疏解、校正和考据方面有着较为突出的成绩。为推广武举、选拔军事人才,顺治朝就非常注意加大有关图书的出版力度,截至雍正朝有关《孙子兵法》的著作已达41种。就《孙子兵法》的研究而言,情况与之类似。

清前期《孙子兵法》的研究与优化

在封建专制统治之下,清前期的《孙子兵法》研究同样处于长期被压制的状态,研究和传播都受到很大影响,比较突出的研究成果相对集中于文献学方面,在疏解、校正和考据方面有着较为突出的成绩。至于兵学原理的应用方面,则乏善可陈。

康熙批评《武经七书》“未必皆合于正”,不是什么“王道”,“若依其言行之,断无胜理”。[128]四库全书》中《孙子兵法》只留一篇白文。当然,他们又希望依靠武举来选拔人才,曾下令将《武经三子》(即孙、吴、司马法)作为武举的必考科目,提倡研习《孙子兵法》。清统治者大量禁毁兵书,唯独不禁《孙子兵法》,可见其仍是有所选择。为推广武举、选拔军事人才,顺治朝就非常注意加大有关图书的出版力度,截至雍正朝有关《孙子兵法》的著作已达41种。[129]只是因为读者群是文化水平不高的武人,这类著作文字浅显,水平不高。统治者对《孙子兵法》相对开放的态度,令此时的孙子研究处于相对较为发达的状态,清代《孙子兵法》注家多达五十余位。重点需要提及的则是孙星衍。他在“道藏”中找到《孙子集注》作为底本,对十三篇文字作了许多校改,并据《宋志》而改称为《孙子十家注》。经孙氏校改后,此本在近世流传最广,影响最大,改变了此前“武经本”长期一家独大的局面。

清代学者非常重视考据之学,尤其是乾嘉学人,他们被越来越残毒的文字狱所震慑,学术路数发生重大改变,由此而被逼出孜孜于考据的乾嘉学术。就《孙子兵法》的研究而言,情况与之类似。相较前朝,清代的《孙子兵法》研究,最突出的成绩也集中体现在文献学上,尤其是文字的校勘成绩很大。清代著名的《孙子兵法》研究专家,诸如邓廷罗、毕以珣、孙星衍等,都为《孙子兵法》的校勘等做出了贡献,对于准确解读孙子兵学思想不无裨益。

从汉到唐,世人论及孙子其人其书,所本多为《史记》,而且很少有人会对司马迁的记载提出疑问。这种情形一直到了疑古之风甚浓的宋代才发生改变,清代则仍在延续。清代学者姚鼐同样认为《孙子兵法》其书反映出非常明显的战国时代的特点。他说:“春秋大国用兵,不过数百乘,未有兴师十万者也,况在阖闾乎?田齐、三晋,既立为侯,臣乃称君曰主。主在春秋时,大夫称也。”[130]姚鼐还进一步认为,《孙子兵法》中所描写的用兵之法,其实也是秦国贵族驭使民众的作战之法。根据这些理由,姚鼐判断认为,《孙子兵法》中所说的,多为战国时期的事情,而且“吴容有孙武者,而十三篇非所著”[131]。姚际恒则将《孙子兵法》列为“有未足定其著书之人者”[132]。在《古今伪书考》中他说:“此书凡有二疑:一则名之不见《左传》也……一则篇数之不侔也。”[133]姚际恒所说的篇数之疑,是遵照传统说法,将《汉书·艺文志·兵书略》中的《吴孙子兵法》八十二篇当成《孙子》十三篇,二者之间篇目数差距很大,所以很可疑。而他的“名之不见《左传》”的说法,当是受到了叶适的直接启示。清代另外一位学者全祖望则极力称赞叶适的推论,认为叶适之说“可以补《七略》之遗,破千古之惑”[134]

当然,其时也有不少学者支持《史记》的说法,而且,相较怀疑说,肯定司马迁的学者占据着更多数,但也缺少更为扎实和更加细致的考证,所以这里不再一一展开。

其时《孙子兵法》注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与考据学的发达不无联系,代表作当数《武经七书汇解》和《孙子十家注》。《武经七书汇解》为朱墉所辑注。这本书集采众说,从曹操、杜佑、李筌等权威注家,到默默无闻的普通注家,都有大量收录。《孙子十家注》是一部集校类著作,清人孙星衍、吴人骥校。孙星衍认为《孙子》所传本或多错谬,当用古本以正其文,于是以华阴岳庙道藏《孙子集注》为底本,又参考大兴朱氏明刻《孙子注解》本,并采用《通典》《太平御览》等宋以前的古书引文进行校勘,校正出不少错误,也一举使得《孙子》集注本受到世人重视。《孙子十家注》是清代朴学研究的产物,也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清代兵书整理的最高成就。

有一类研究著作虽无意于考据,却也保留了异说,传递了部分古本信息。《戊笈谈兵·孙子》便是如此。无论是十一家注本,还是武经本,各篇开头都有“孙子曰”三字,但《戊笈谈兵》各篇无此三字。曾有不少学者怀疑“孙子曰”三字系整理者所添加,于此可以获得一定程度的支持。

在文献学研究之外,清前期学者对孙子兵学思想也有投入研究,还表达了若干批评之声。这一点似乎与康熙对中原兵学的蔑视态度一脉相承,其中较少有真知灼见,更多的是苛责。唐甄指出:“昔者贤君之任将也,如己身有疾委之良医,必曰除疾易而体气无伤。《孙子》十三篇,智通微妙,然知除疾而未知养体也。”[135]在历史上,批评孙子尚诈、轻义的声音不绝于耳,清代则仍在延续。汪绂在肯定孙子变化莫测的用兵之术的同时,也集中批评其轻义:“夫用兵之法,仁义为先,国之本也;节制次之,以治己也;机权为后,顺应而已。然则司马其庶几乎,《孙子》末也。”[136]“《孙子》十三篇,其近正者,惟《始计》《作战》二篇。其最妙者,则《军形》《兵势》《虚实》三篇,而最险者,亦无逾于此三篇。至于《用间》,不足怪矣。然则握奇制变,孙子为最;而正大昌明,孙子为下。”[137]汪绂认为,孙子因忽略仁义而缺少“正大昌明”。姚鼐认为孙子用兵之法,“乃秦人以虏使民法也,不仁人之言也。”[138]

【注释】

[1]葛剑雄:《中国人口发展史》,《葛剑雄文集②·亿兆斯民》,广东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436页。

[2]《明史》卷九十一《兵志三》。

[3]《孙子兵法·虚实篇》。

[4]赖建诚:《边镇粮饷:明代中后期的边防经费与国家财政危机,1531—1602》,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294页。

[5]《孙承宗集》卷三十六《简汰官兵以清粮饷疏》《再汰官兵疏》。

[6]《明史》卷七十八《食货志二》。

[7]《边镇粮饷:明代中后期的边防经费与国家财政危机,1531—1602》,第294页。

[8]王在晋:《三朝辽事实录》卷六,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2年。

[9]《清太祖实录》卷五,台湾华文书局,1985年。

[10]萨尔浒之战明军参战人数,史料记载不一。这里采《明神宗实录》卷五百七十二的说法,判断明军人数为10万余人。《清太祖实录》记载明军20万,声言47万,存有夸张成分。

[11]《明神宗实录》卷五百七十九,上海书店,1982年。

[12]夏允彝:《幸存录》卷上,神州国光社,1936年。

[13]阎崇年:《清朝开国史》上册,中华书局,2014年,第309页。

[14]《孙子兵法·形篇》。

[15]《孙子兵法·九地篇》。

[16]《三朝辽事实录》卷一。

[17]《明史》卷二百六十《杨鹤传》。

[18]《明史》卷二百六十《杨鹤传》。

[19]《明神宗实录》卷五百七十九。

[20]《孙子兵法·九变篇》。

[21]王锺翰主编:《中国民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第768页。

[22]《清高宗实录》卷九百九十六,台湾华文书局,1985年。

[23]《鲒埼亭集》卷二十八《书明辽东经略熊公传后》。

[24]《明熹宗实录》卷二十。

[25]《明史》卷二百五十《孙承宗传》。

[26]《三朝辽事实录》卷十。

[27]《明史》卷二百五十九《袁崇焕传》。

[28]《清太宗实录》卷一,台湾华文书局,1985年。

[29]《清太宗实录》卷一。

[30]《明史》卷二百五十九《袁崇焕传》:“恢复之计,不外臣昔年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

[31]《清太宗实录》卷三。

[32]《明史》卷二百五十九《袁崇焕传》。

[33]《国榷》卷九十。

[34]《崇祯长编》卷三十七,上海书店,1982年。从《明季北略》等书可知,袁崇焕通敌已成当时人们的共识。

[35]姚念慈:《定鼎中原之路:从皇太极入关到玄烨亲政》,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8年,第105页。

[36]李洵、薛虹主编:《清代全史》第一卷,方志出版社,2007年,第228页。

[37]《定鼎中原之路:从皇太极入关到玄烨亲政》,第107页。

[38]《明史》卷二百五十九《袁崇焕传》。

[39]《清太宗实录》卷九。

[40]《定鼎中原之路:从皇太极入关到玄烨亲政》,第180页。

[41]《清世祖实录》卷三。

[42]《清太宗实录》卷六十五。

[43]《清太宗实录》卷六十二。

[44]《清世祖实录》卷四。

[45]《清世祖实录》卷五。

[46]《清太宗实录》卷六十五。

[47]黄朴民:《大一统:中国历代统一战略研究》,军事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215页。

[48]《大一统:中国历代统一战略研究》,第215页。

[49]《清朝开国史》下册,第204页。

[50]《清世祖实录》卷四。

[51]余金:《熙朝新语》卷一,上海古籍书店,1983年。

[52]《清世祖实录》卷二十二。

[53]《大一统:中国历代统一战略研究》,第217页。

[54]《清世祖实录》卷四十。

[55]《国榷》卷一百二。

[56]《大一统:中国历代统一战略研究》,第218页。

[57]《先王实录·永历十五年》,杨英撰,陈碧笙校注:《先王实录校注》,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年。

[58]军事科学院主编,邱心田、孔德骐著:《中国军事通史》第十六卷《清代前期军事史》,军事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207页。

[59]郑成功大军出发时间,史籍说法不一。这里采《先王实录》之说。

[60]《先王实录·永历十五年》。

[61]荷兰人记载为四月初二日,相差一天。

[62]《先王实录·永历十五年》。

[63]《先王实录·永历十五年》。

[64]《孙子兵法·虚实篇》。

[65]《先王实录·永历十五年》。(www.xing528.com)

[66]《清世祖实录》卷一百三十七。

[67]三藩所拥有的兵力,魏源《圣武记》和《清史稿》等史籍中记载不一,但吴三桂2万以上兵力应该可以确定。

[68]萧一山:《清代通史》卷上,中华书局,1986年。

[69]魏源:《圣武记》卷二,中华书局,1984年。

[70]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卷二百六十九《明珠传》,中华书局,1977年。

[71]《清圣祖实录》卷五十八,台湾华文书局,1985年。

[72]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整理:《康熙起居注》,康熙十八年八月二十六日戊子,中华书局,1984年。

[73]《圣武记》卷二。

[74]《清圣祖实录》卷五十一。

[75]《清圣祖实录》卷五十一。

[76]姚念慈:《康熙盛世与帝王心术:评“自古得天下之正莫如我朝”》,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8年,第5页。

[77]《清圣祖实录》卷六十二。

[78]《清圣祖实录》卷九十二。

[79]《清史稿》卷四百七十四《吴三桂传》。

[80]《清史稿》卷四百七十四《吴三桂传》。

[81]《清圣祖实录》卷四十九。

[82]《清史稿》卷二百六十《施琅传》。

[83]《清史稿》卷二百六十《施琅传》。

[84]《清史稿》卷二百六十《施琅传》。

[85]《清圣祖实录》卷一百五。

[86]《清史稿》卷二百六十《施琅传》。

[87]《清史稿》卷二百六十《施琅传》。

[88]《清史稿》卷二百六十《施琅传》。

[89]《清史稿》卷二百六十《施琅传》。

[90]《孙子兵法·计篇》。

[91]《孙子兵法·计篇》。

[92]《清圣祖实录》卷一百十一。

[93]《清史稿》卷二百六十《施琅传》。

[94]《清史稿》卷二百六十《施琅传》。

[95]《清圣祖实录》卷一百三十五。

[96]《清高宗实录》卷一千四百三十五。

[97]《清高宗实录》卷六百七十三。

[98]《清高宗实录》卷六百十二。

[99]《清圣祖实录》卷一百二十三。

[100]《清高宗实录》卷一百四。

[101]《清圣祖实录》卷一百四十八。

[102]蔡锷:《曾胡治兵语录·勤劳》,《中国兵书集成》编委会编:《中国兵书集成》第五十册,解放军出版社、辽沈书社,1992年。

[103]《清高宗实录》卷二百三十三。

[104]左丘明著,韦昭注:《国语·周语中》,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

[105]银雀山汉墓竹简整理小组编:《孙膑兵法·月战》,文物出版社,1975年。

[106]《清高宗实录》卷一千四百十四。

[107]《孙子兵法·作战篇》:“兵贵胜,不贵久。”

[108]《清高宗实录》卷二百四十二。

[109]《清圣祖实录》卷一百五十一。

[110]《清圣祖实录》卷二百四十三。

[111]《孙子兵法·谋攻篇》:“上下同欲者胜。”

[112]《清世宗实录》卷二十四,台湾华文书局,1985年。

[113]《清高宗实录》卷三。

[114]杜家骥:《清代皇族与蒙汉贵族联姻的制度和作用》,《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4期。

[115]《清太祖实录》卷五。

[116]《三朝辽事实录》卷一。

[117]《康熙帝御制文集》卷三十,台湾学生书局,1966年。

[118]《康熙帝御制文集》卷二十七。

[119]姜国柱:《中国军事思想通史》(清代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258页。

[120]《康熙帝御制文集》卷二十七。

[121]《清圣祖实录》卷二百四十三。

[122]《清圣祖实录》卷二百四十三。

[123]王汎森:《权力的毛细管作用:清代的思想、学术与心态》(修订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536页。引文中李贽生年错误。

[124]《中国军事史》第十六卷《清朝前期军事史》,第612页。

[125]姜振寰:《技术通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第302页。

[126]李世愉、胡平:《中国科举制度通史》(清代卷)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525页。

[127]这些兵书的总体特点和成就等,后面有专门讨论。

[128]《清圣祖实录》卷二百四十三。

[129]《孙子兵法研究史》,第156页。

[130]《惜抱轩文集》卷五《读孙子》,姚鼐著,刘季高标校:《惜抱轩诗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131]《惜抱轩文集》卷五《读孙子》。

[132]黄云眉:《古今伪书考补证》,齐鲁书社,1980年,目录第6页。

[133]《古今伪书考补证》,第310页。

[134]《鲒埼亭集》卷二十九《孙武子论》。

[135]唐甄:《潜书》下卷下《全学》,清康熙刻本。

[136]《戊笈谈兵》卷七《司马吴孙总论》。

[137]《戊笈谈兵》卷七《司马吴孙·孙子》。

[138]《惜抱轩文集》卷五《读孙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