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宝岛重回国人的怀抱之后,一度成为抗击清兵的海外基地,但后来又沦为“子承父业”式的割据政权而再度孤悬海外。郑成功去世后,以郑经、郑克塽为首的郑氏集团,试图维持长期分裂的局面。志在缔造大一统王朝的康熙帝,先是谕示“宜用抚”[81],但在经历多次和谈失败后,终于定下武力收复台湾的决心,并把这一重任交给施琅。施琅自幼长在沿海,原本在郑成功手下听令,立有战功。郑成功也一直将其视为心腹,但后来两人发生矛盾并分道扬镳。不久之后,施琅转投清军,郑成功恼羞成怒,立即杀死了施琅的父亲和弟弟,两人结下深仇。施琅非常熟悉沿海一带地形,并对郑氏集团的内部情况非常了解,因此奉命“相机进取”[82]。
(一)作战决心和作战准备
施琅很快向清政府上报了夺取厦门、金门的作战计划,并得到批准。此后,他果然顺利地夺取这两处战略要地,为下一步收复台湾创造了条件。康熙二十年(1681),施琅郑重地向清政府提交了攻取台湾的作战方案,这就是《决计进剿疏》。在此之前,清政府内部主张对郑成功进行招抚的占多数。康熙也认为,跨海峡作战会造成兵员的大量损失,而且没有必胜的把握,所以犹豫不决。针对这种情况,施琅先是派出间谍详细侦察了郑成功的内部情况,并设法了解到台湾沿海的兵力布防情况,而且打探到郑成功根本没有归降的意思。对这些情况进行分析之后,施琅主动向康熙上呈,希望能及时尽早收复台湾,以免久拖不决,成无穷之后患。施琅向康熙保证:“臣今练习水师,又遣间谍通臣旧时部曲,使为内应。俟风便,可获全胜。”[83]康熙看到施琅的奏章之后,对收复台湾有了信心。
郑成功病死之后,其子郑经继续统治台湾。郑经去世后,次子郑克塽继位。但郑克塽领导能力偏弱,导致大权旁落。郑氏集团盘踞台湾多年,渐渐丧失进取之心,反倒日益暴露出寄生性质。郑经认为远处海岛便可以高枕无忧,于是纵情声色,再也没了西征之念,与大陆彻底隔绝。他的几位弟弟,都依仗家族的权势,夺占民田,以致台湾民众怨声载道。这一局面在郑克塽继位之后,不仅没有得到改观,反而变得更加严重,以致造成民不聊生,依靠卖儿鬻女度日的惨景。
施琅认为出兵时机渐已成熟,便向朝廷请求出兵。他向康熙进言:“贼兵不满数万,战船不过数百,锦智勇俱无。若先取澎湖以扼其吭,贼势立绌;倘复负固,则重师泊台湾港口,而别以奇兵分袭南路打狗港及北路文港海翁堀。贼分则力薄,合则势蹙,台湾计日可平。”[84]这份奏疏不仅对郑氏集团的实力情况有清楚的分析,还对收复台湾的具体步骤有明晰的规划,可以看出施琅前期所做的准备工作已经非常充分。康熙遂任命施琅为水师提督,加太子少保。在《决计进剿疏》中,施琅一再要求获得独断指挥权。在夺取厦门之后,他连续上疏,要求增加他的权力。在他看来,只有获得充分的权力,才能更好地调动兵马,指挥水军的训练工作,从而全力推进收复台湾的各种准备工作。康熙终于同意了这一请求,授权施琅“相机自行进剿”[85],加速推进各种作战计划的制定。此后,施琅在选拔将领、训练水师和调度粮草等方面,都有了更大的权力,因此可以将备战工作准备得更加周密。
(二)全面细致的情报工作
收复台湾首先是受到海峡的天然阻隔,情况不明成为制定作战计划的最大阻碍。因此,施琅在进行战争准备时,对情报工作给予了特别强调,对天候地理情报、郑氏集团的兵力部署等,都进行了详细侦察。
由于自幼在海边长大,施琅不仅对海洋地理情况非常熟悉,同时也深知气候条件对于渡海作战的影响,在“治军严整,通阵法”的同时,“尤善水战,谙海中风候”。[86]他在写给朝廷的奏疏中,便自称对海面形势、风信水性等都谙熟于心。为了搞好渡海作战,施琅高度重视收集气象和水文情报。他先后派出大量侦察船,对海峡和台湾岛进行侦察,掌握海峡水流情况和台湾岛周围的天气变化情况。针对施琅制定的六月出兵的作战计划,有人质疑“南风不利,今乃刻六月出师,何也?”[87]施琅信心十足地说道:“夏至前后二十余日,风微,夜尤静,可聚泊大洋。观衅而动,不过七日,举之必矣。即偶有飓风,此则天意,非人虑所及。”[88]后来的战争结果证明,施琅的判断确实可信。(www.xing528.com)
为防止作战计划的泄露,施琅上报康熙的重要情报都严格注意保密。对潜伏较深的间谍姓名,奏疏中都一律予以隐匿。与此同时,施琅利用过去曾在郑成功手下任职的经历,结识了郑手下的一些得力干将。在上任之初,施琅立即就派出间谍,悄悄潜入岛内,与他们建立联系,通过他们搜集情报。因为出色而有组织的间谍活动,施琅对台湾岛内的一举一动都了如指掌。根据间谍所提供的情报,施琅得知郑氏集团的精锐部队都在刘国轩部,镇守台湾本岛鹿耳门等重要港口和要害之地,而澎湖列岛虽是必争之地,却防守空虚,而且守岛军队缺乏训练,战斗力较低。关于刘国轩的大本营,也有大量情报传来。施琅从间谍处得知,刘国轩一直滥施淫威,滥杀无辜,所以导致郑军人人自危,并不愿意死心塌地地卖命。一直滥施淫威的刘国轩,非常不得人心,却非常狂妄自大。他自以为台湾防线坚不可破,清军一定是无计可施。施琅得知这些情况后,更加确定这是难得的可乘之机。
(三)战抚结合的作战方略
依靠扎实的情报工作,以及对水文气象等情况的周密调查,施琅寻找着最佳的出兵时机。经过反复研究之后,施琅最终制定了先打澎湖、再分兵迂回攻击刘国轩主力的作战计划。与此同时,他也明确了战与抚相结合的总体方针。康熙二十二年(1683)六月,施琅率领舰队由铜山出发,向澎湖发起攻击。刘国轩得知这一消息后,连忙率部展开救援。在战斗中,施琅右眼受伤,“流矢伤目,血溢于帕”[89],但仍然坚持督战,极大地提振了清军士气。七天之后,刘国轩只得退守台湾。
就在施琅发动大军攻打澎湖的同时,姚启圣也积极开展间谍活动和招抚行动。他任命卞永誉、张仲举专理海疆,用大量金帛离间对手,不惜花费重金收买郑军将士。姚启圣甚至在漳州设修来馆,以高官厚禄招揽郑氏集团的官兵,凡投诚者都有优厚的待遇,即便投诚之后又逃回台湾的,也一律不予追究。这些政策发布之后,起到了很好的瓦解和离间作用。郑氏集团中被策反的文臣武将达数百人,士兵则达万余,一举改变了交战双方的作战态势。两军对垒,“敌中有我,我中有敌”是常见现象。施琅深知郑军也一定会派出很多间谍四处打探攻台作战计划,于是将计就计,故意制造一些假情报,通过使用“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90]等手法,诱使对手上当。比如多次佯装请求朝廷发起攻击行动,多次令对手产生误判。这种反复的佯动,很好地麻痹了郑军,为下一步真正发起的决战创造了机会。施琅选择在天气炎热的六月出兵,同样可以取得“攻其无备”[91]的作战效果,使得对方的防守作战计划失灵。结果证明,这一招果然可以取得奇效,郑军因为猝不及防而迅速溃败。
在澎湖列岛的激战结束之后,施琅继续贯彻“战抚结合”的方针,为进一步攻打台湾本岛做好准备。他宣布了优待俘虏的政策,愿意返乡则发给粮饷,负伤则积极予以救治,并允许他们自由往返。这部分将士返回台湾之后,无形中也起到了宣传政策的作用,对动摇守岛部队的士气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眼见时机成熟,康熙加紧展开对郑克塽的招抚。为了让郑氏集团消除疑惧之心,康熙承诺:“煌煌谕旨,炳如星日,朕不食言。”[92]看到大势已去,郑克塽决定接受招抚,向施琅水师投降。
清军成功收复台湾,是康熙大一统战略思想的胜利。康熙在这场海岛争夺战中的战争指导方略获得极大成功,也使得该战例成为中国古代战争史上地位非常独特、意义非同寻常的经典战例。在这场海上战略大决战中,清军遵循“战抚结合”的原则,既立足于打大规模的歼灭战,给予郑氏集团以毁灭性打击,同时也展开了积极有效的招抚行动,迫使郑克塽放弃抵抗,归顺中央政府。施琅之所以能够成功完成收复台湾的历史使命,首先是通过大量歼灭郑氏集团主力与精锐,剥夺对手的基本抵抗能力,然后才能保证招抚行动的顺利推进。
台湾收复之后,清政府在施琅的建议下,在台湾设总兵和水师副将各一名,就此结束此岛“孤悬汪洋之中”[93]的局面。此后,虽说清政府治台政策趋于消极,但领土完整得到了强有力维护。《清史稿》在肯定施琅功绩的同时,也盛赞了康熙的用人之道:“非圣祖善驭群材,曷能有此哉!”[94]应该承认,康熙在用人方面确有其过人之处。比如,他非常信任降将,尤其重视使用汉将,而且成为一种常态。在收复台湾的过程中,重用郑成功部将施琅,在雅克萨之战中重用吴三桂部将林兴珠,都是康熙重用降将的高明手法,对战争获胜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此外,重视用间、重视情报先行,大量组织战术欺骗行动,也都卓有成效。由于注重敌情的搜集,充分了解岛上情况,施琅的作战计划制定得更加合理。“战抚结合”的总体方针的制定与实施,也是战争取胜的重要保证。依靠扎实有效的安抚人心之举,施琅大量开展的游说活动,多次实施效果明显的攻心战,不仅起到了瓦解敌军的作用,也动摇了对手的战斗决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