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平定三藩之战,从康熙十二年(1673)十一月开始,至康熙二十年(1681)十月结束,时间跨度长达八年,作战地域则波及十余省份,战争规模之大,影响之深,丝毫不亚于一场统一战争。
(一)藩王叛乱的发生
清王朝入主中原之后,任命吴三桂为平西王,镇守云南和贵州,尚可喜为平南王,镇守广东,耿继茂为靖南王,镇守福建,史称“三藩”。封此三王为的是对南方地区进行很好的控制,“以宽朝廷南顾之忧”[66],实现“以汉治汉”的目的。然而,手握重兵的三藩,因为位尊而权重,渐渐走上与朝廷对抗的道路。康熙十年(1671),耿继茂病死,长子耿精忠继承王位,继续统领福建。三藩拥有政治和军事等各种特权,可以自己设置和任免官员,甚至拥有自己统属的军队,因此俨然成为独立王国。三藩之中,以吴三桂军队数量最大,最初曾达7万之众,在按照要求经过名义上的裁撤之后,得到保留的编制仍在2万以上,实际控制的兵丁则有增无减。至于耿精忠、尚可喜,也各自拥有军队万余人。[67]尚可喜之子尚之信则在广东把持盐业经营,并加强对重要港口的控制,于是“平南之富,甲于天下”[68]。耿精忠也在福建利用盐业和港口通商等横征暴敛,疯狂聚敛财富。三藩在经济上的独立和发展,给清政府造成极大的财政困难,撤藩之议就此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康熙不仅支持削藩之议,而且态度非常坚决,认为不及早除之,使其养痈成患,后果不堪设想。
吴三桂开始试探清廷的态度,也假意提出撤藩之请。不想康熙帝就势来个顺水推舟,立即批准同意,并着手安排撤藩事宜,下令让户部和兵部计划安置三藩属下官兵及家口。吴三桂大失所望,一再拖延时间,开始与部下密谋发动叛乱。他命令亲信扼守重要关隘,严密封锁消息,悄悄进行备战。康熙十二年(1673)十一月二十一日,吴三桂杀死云南巡抚朱国治,发布反清檄文,并自封为“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以明年为周元年,公开发动叛乱。靖南王耿精忠接受吴三桂之约,同样举兵反叛。平南王虽说不愿叛清,但他已经无力控制局面,其部下中有不少都加入反叛队伍。贵州、四川、广西等省也纷纷响应叛乱。
由于事出突然,叛军在南方造成浩大声势,湖南等地都被叛军控制。清军虽聚集在荆襄一带,却不敢南下与叛军抗争。“无敢渡江撄其锋者”[69]。见此情形,朝臣之中有不少人都主张与叛军达成和解,大学士索额图甚至提议杀掉当初主张撤藩的大臣,以此来向吴三桂赔罪。康熙并没有动摇撤藩的决心,更反对索额图的妥协之策,愤怒地说道:“此出自朕意,他人何罪!”[70]在这之后,他亲自调兵遣将,制定平叛策略。
(二)平藩战争的获胜
为了控制局势,康熙接连下发谕令,一面增兵湖广,控制荆州等战略要地,一面加强四川、广西两省的防守,同时在兖州和太原等地加紧组建后援部队,将内府所储钱粮全部分发给平叛军队使用。平叛战争必然造成极大的财政负担,康熙下令加强财政管理,积极筹饷。康熙强调:“军饷浩繁,钱粮正宜节省之时,督抚俱当洁己率属,据实开销。如有浮冒事发,定行从重处分。”[71]康熙重视赋税大省的作用,曾感慨“军兴之际,需用钱粮,全赖山东、江南等省协济”[72]。因此,对江南、山东等重点省份,康熙采取灵活政策保证税收的稳定。魏源所记载的“江淮晏然,得以转输财赋,佐军兴之急”[73]的情形,正可反映出康熙为平叛战争所做的种种努力。
在战争初期,叛军优势非常明显。短短数月时间,云南、贵州、四川、湖南、广西、福建六省的全部或大部都陆续成为叛军属地。清军则暴露出准备仓促、战斗力不足和各自为战等诸多问题,经常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为扭转被动局面,康熙下令加强驿路建设,以保证军情传递的通畅。在湖南正面战场,清军投入了更多兵力,紧急开辟了从京师出发,经德州、兖州,到江宁和安庆的补给线。为遏制吴三桂在西线的进攻,清军也在西安至汉中一线重点布防,并紧急开通了从京师出发,经太原到西安的兵员运输线。这些举措遏制了叛军的北进势头,同时切断了各藩之间的联系,暂时稳定了局势,也就此扭转了被动局面。双方在经过岳州激战之后,形成了对峙状态。
正当湖南战场的形势得到好转的时候,清军在西线战场却陷入危机。陕西提督王辅臣因为受经略莫洛的歧视和欺压,发动叛乱,杀死莫洛,投靠吴三桂。清廷对王辅臣采取了“剿抚兼施”的方针。康熙许诺,只要王辅臣率领部下投诚,则“已往之事,概从宽宥”[74]。康熙甚至主动承担责任,好为王辅臣开脱罪责。他将莫洛心怀私隙的行为归罪于自己的“知人未明”[75],至于王辅臣的叛变,实属迫不得已之举,因而可以得到朝廷的原谅。因屡战屡败,王辅臣走投无路,只得出城请降。吴三桂迂回进攻中原的企图就此破产,清军将主要兵力投入东南战场,与吴三桂的主力部队进行决战。
在西南战场,康熙同样使用了剿抚并重的方法,很好地分化瓦解了叛军。虽说三王皆为汉族,但康熙仍然强调发挥汉官的作用,这对分化以汉族为主的叛军队伍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康熙下令,对那些愿意投降的士卒,不仅不会追责,反而会赏赐一笔返乡路费,以至于叛军之中一度都在传颂康熙皇帝的圣德,甚至也有士卒表达出反戈相向的意愿。为了最大程度地分化叛军,康熙下令停撤耿精忠、尚可喜二藩,进一步将吴三桂陷入孤立之中。(www.xing528.com)
但起初阶段,耿精忠并不受抚。他严格遵照吴三桂的指令,率兵分三路北上。康熙令清军迎击,在台州、处州、衢州等地与叛军进行了战斗。随着战事的进展,叛军的军饷匮乏,很多军士借机逃亡,军队内部也出现不和谐的声音,甚至有的甘愿充当清军内应。康熙抓住这一时机,命耿精忠的弟弟前往叛军大营,对其进行劝说招抚。不久,清军攻入福建,势如破竹。耿精忠看到大势已去,只得向朝廷投书,表达出投诚的意愿。康熙谕令耿精忠仍继续保留靖南王爵,并率所部随清军征剿郑经,立功赎罪。尚可喜之子尚之信一度反叛,不久即受抚。此后,清军顺势进攻广西,收复梧州、桂林和南宁等地,加紧准备湖南主战场的决战。派送西安等地新铸造的红衣大炮也转而运往湖南,各类大小战船数百艘,也及时打造完毕,紧急投送前线。
吴三桂不得不大幅度调整兵力部署,重新构建防线,期待在防御战中迎来转机。他派遣胡国柱率兵坚守长沙,并命令马宝、高起隆从岳州往后撤至长沙,与胡国柱形成掎角之势。为确保长沙无虞,他还派出兵马进攻吉安,阻挡江西清军西进,自己则率军由长沙转移衡州,分散清军兵力。双方持续展开激战,互有胜负。康熙十七年(1678)三月初一日,吴三桂在衡州称帝,建元昭武。五个多月后,吴三桂忧愤病死,部下匆忙拥立其孙吴世璠继承帝位,并改元洪化。吴三桂病死,对士气造成很大影响。康熙立即谕令诸路大军抓住时机加紧对叛军进行清剿,岳州、长沙、湘潭、衡州、常德等地都被收复,湖南基本获得平定。等湖南局面平稳之后,康熙下令加紧对叛军余部的清剿和招抚。清军分路进攻云贵。在历经一番苦战之后,清军进围昆明。康熙二十年(1681)十月,昆明城内部分守城将士倒戈,叛军首领吴世璠只得自杀。历时八年的平叛战争,至此宣告结束。
(三)平定三藩的方略
三藩之乱的爆发,“暴露出清初的民族征服和民族压迫导致满汉之间的深刻对立”[76]。持续的叛乱最终得以平定,与康熙出色的平叛方略密不可分,困扰清廷多年的一大危机最终得以化解。
在战争发起前后,康熙能够正确地进行战略决策,这是清军获胜的基础。他首先力排众议,毫不动摇地坚持国家和领土的统一,坚决拒绝部分大臣妥协和投降的建议,为朝廷上下坚定平叛决心起到了关键作用。针对叛军的多路进攻,康熙准确地判断出叛军进攻的重点方向,从而得以实施有效的阻击。为了准确掌握前方情报,及时做出正确的决策,康熙下令加强驿站建设,提高情报传输速度,这为他实施高效指挥提供了保证。在战争进行过程中,康熙审时度势,灵活指挥,及时准确的情报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情报保障之外,后勤保障也至关重要。为了保证后勤补给的通畅,康熙制定了严厉的军法,谕令各地官员“务选择精壮马匹”[77]保证军备物资的转运,而且强调“倘有违误,即以军法从事”[78]。
在平叛战争中,康熙表现出杰出的政治智慧和领导才能,也充分展示出其良好的军事才能和指挥艺术。面对战争初期的颓势,康熙临危不惧,果断处置,抓住重点地域进行有效布防,就此控制局面。当战争陷入胶着状态之后,康熙果断地将招抚与战争这两手很好地结合起来,对敌军展开分化和瓦解,耐心寻找战胜强敌的机会,对打击叛军起到了积极效果。当战争转入反攻阶段之后,康熙冷静应对战局的变化,及时抓住时机组织反攻,制定了正确的策略和方针,稳步推进,终于取得了良好的战果。在失败面前,康熙勇于承担责任,在清军之中树立了威信。对于手下将领,康熙能够不避亲疏,严格按照规定实施奖惩。对于汉族将领,康熙也敢于提拔和重用,因此能够笼络人心,激励士气,并提升战斗力。
平叛战争顺利推进,也因为康熙很好地抓住并利用了叛军的弱点。叛军在起初阶段尚且占据优势,一度势如破竹,几乎占据南方全部领土,但在这种有利局面下,吴三桂并未能很好地把握战机,将优势局面拱手送出,最终以失败告终。总结他们失败的原因,是他们出现了多个严重失误。首先,叛军没有形成一个坚强统一的指挥机构。三藩之中,尚之信、耿精忠都曾发生摇摆,并最终在清军文武两手的夹攻之下,投降清廷。这些都极大地影响了叛军的士气和战斗力。其次,叛军在初战成功之后即陷入消极和保守,结果造成重大战略失误。吴三桂缺乏战略眼光,一直有着一种求稳心态,导致他在发起进攻时瞻前顾后,错失良机。吴三桂起兵之时,部下有多种建议:“或言宜疾行渡江,全师北向;或言直下金陵,扼长江,绝南北运道;或言宜出巴蜀,据关中,塞殽、函自固”,但“三桂皆不能用”。[79]对战局的误判,令其不能不“始叹非所料”[80],何况在具体的战役指挥上也接连出现失误。再次,叛军在占领区的种种倒行逆施,引发了当地民众的不满和抵制,因此失去民众的支持。众叛亲离之后,叛军的补给变得更加困难,最终只能品尝失败的苦果。
由于三藩之乱得到彻底平息,清政府得以腾出手来进一步收复台湾,同时也为集中力量解决准噶尔部噶尔丹割据势力创造了条件,甚至为清廷阻止沙俄对东北地区的侵略和扩张都赢得了有利空间。虽说劳民伤财,损耗巨大,但平叛战争也取得不小的战果。通过此役,康熙彻底清除了三藩割据势力,避免了国家的分裂,为进一步实现中央集权打下了基础。在平叛战争结束之后,清王朝加强了对南方地区的管辖,使得当地百姓能够有一个相对和平与安宁的环境,可以安心地发展生产。中原地区和南方的贸易往来也得以正常展开,这很好地促进了边疆和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