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灭亡之后,各地尚且有不少汉族武装力量继续与清军周旋,抵制清统治者。在这些反清武装中,势力较强、影响较大的要数郑成功。他曾以厦门、金门作为基地,长期组织抗清斗争。在抗清斗争接连遭遇挫折之后,郑成功挥师渡海,发起收复台湾之战。郑成功收复台湾,固然是因为北伐受挫,为了“以为根本之地”[57],却从荷兰人手中夺回台湾岛,使得这座宝岛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
(一)战前准备及战争形势
16世纪后半叶,荷兰开始崛起,并成为海上霸主。从万历二十九年(1601)开始,荷兰开始以通商为名,对我国沿海各地进行袭扰。天启三年(1623),荷兰侵略者由熟知台湾情况的华人海商李旦带领,占据台湾岛。后来,他们在台湾北部击败了西班牙殖民军,逐步侵占整个台湾岛,在各地建立军事据点,修建教堂。他们对台湾人民强征重税,使用种种手段搜刮民财,残暴行径激起了台湾人民的强烈反抗。
郑成功在明亡之后曾追随隆武政权,并且很受隆武帝重视,由此而被赐姓“朱”,所以郑成功又名朱成功。在隆武政权灭亡之后,郑成功建立了一支以水师为主的抗清队伍,依靠东南沿海岛屿为根据地,与清军周旋。在北伐南京失利、退守厦门之后,郑成功先派出间谍前往台湾打探情况,很快就联系上郑芝龙的旧部何斌(一称何廷斌)。何斌将台湾岛上荷兰军队的兵力和分布情况,以及台湾的地形地貌,包括海岛周围潮汐情报等,都一一绘制成图表,向郑成功做了详细汇报,郑成功由此而坚定收复台湾的决心。他已经意识到台湾是个进可攻退可守的好地方,于是加紧进行物资准备,积极研究制定渡海作战计划。
为了筹集更为充足的粮饷和军用物资,郑成功除了安排部下从闽、粤、浙沿海地区征集和购买,并选派部分商人从海外大量进口,与此同时也委派何斌在台湾秘密筹集。郑成功深知渡海作战需要大量战船,所以特别重视修造船舰,同时也下大力气组建水师。在铜山(今福建东山)一带,郑成功专门设立了修造战舰的造船厂,加班加点赶造大小战舰。据说当时所造战舰,最大载重可达3000~4000担,长约10丈,宽2.5丈,高1.5丈,吃水8尺。[58]在战船之上,则配备各种不同类型的铳、炮,以满足海战之需。与此同时,郑成功大力扩充部队,并加强水师训练,尤其注重训练士卒的胆气。在经过长时间强化训练之后,水师士卒在舰船上跳跃自如,即便是在惊涛骇浪之中,也如履平地,矫捷如飞。
荷兰侵略者非常担心郑成功出兵收复台湾,关于郑成功东征的传闻越来越多,他们不得不开始布置防卫,做好各种战争准备。荷兰侵略者紧急从巴达维亚基地调遣12艘战船并运载600名士兵增防台湾,使得驻扎台湾的荷兰军队总兵力达到了2800人左右。其中,台湾城部署1000余名,赤嵌城部署400余名,其余士兵则分守各处。后来,荷兰侵略者意识到对重点地区必须进行重点防守,于是又向台湾城和赤嵌城增兵。为了弥补防守士兵人数不足的问题,荷兰侵略者临时决定,服役期满、即将回国的士兵暂时不得退伍,而是继续留守台湾。原定进攻澳门的计划也暂时中止,以便集中全部力量做好台湾的守备。
(二)从赤嵌城到台湾城
永历十五年(1661)二月,郑成功在金门举行隆重的誓师仪式。三月二十三日中午[59],郑成功亲自率领第一梯队自金门料罗湾出发,浩浩荡荡向着台湾岛方向挺进。第二天清晨时分,船队已经成功横渡台湾海峡,陆续到达澎湖列岛。荷军在此并没有重兵防守,所以郑军非常轻松地占领了澎湖列岛。随后,郑成功下令大军就地驻扎,并率领重要将领到各岛巡视。在巡视之后,郑成功认为澎湖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于是命令少数人马留守,自己则率领主力继续向东进发。没想到此时天空突降暴雨,而且连绵不绝,手下人都劝说郑成功暂缓发兵,遭到郑成功断然拒绝:“冰坚可渡,天意有在。”[60]三十日晚,郑成功率领大队人马冒着暴风雨强渡海峡。在同风浪搏斗了半夜之后,郑军大队人马于四月初一日[61]拂晓抵达鹿耳门港外。荷军本以为郑成功船队必定会从南航道驶入,没想到船队巧妙地躲开了他们精心布置的火力网。荷兰侵略者面对浩荡而来的船队,非常震惊。郑成功大军迅速登陆,随即切断了台湾城与赤嵌城的联系,建立起滩头阵地,做好攻打赤嵌城的准备。得知郑成功大军登陆的消息,台湾居民争先恐后前来接应,高山族群众更是“迎者塞道”[62],为郑成功大军顺利登陆和分割包围荷军创造了条件。(www.xing528.com)
郑成功指挥部队将赤嵌城团团包围。当时,赤嵌城荷军约400人,虽说距离不远的台湾城尚且驻扎不少侵略军,但已经来不及组织救援。城内荷军企图倚仗先进火炮和坚固的城堡负隅顽抗,又试图从海上组织反扑,停泊在港口的战舰利用先进火炮,向中国舰船发起进攻。郑成功则利用舰船数量优势,与之进行对抗。虽然装备处于劣势,但郑军英勇奋战,在一场激烈的炮战之后,敌主力舰被击沉。在台湾人民的协助之下,郑军切断了赤嵌城的水源,这让荷兰守军更加恐慌,不得不向郑成功投降。
在夺回赤嵌城之后,郑成功继续进攻台湾城。台湾城是荷兰侵略者在台湾的统治中心,城墙高而坚固,火炮密集。这些火炮射程远、威力大,封锁了台湾城周围各条通道。当时,城内尚有守军近千人,火药充足,所以荷兰人妄想凭借城堡险要地形和坚固城堡继续负隅顽抗。郑成功一面继续给揆一写信劝降,一面打探台湾城的情况,耐心等待时机。他打探到台湾城内缺粮缺水,荷军处境已经十分困难,便下定决心对荷军继续进行围困,“俟其自降”[63]。通过考察天气和气候情况,郑成功判断荷军的援兵尚需很长时间才能到达,所以决定继续使用围困战术。就在这时,郑成功的后续部队也陆续到达,兵力进一步得到增强,补给更加充足,郑成功围困台湾城的战斗决心更为坚定。台湾城内则是另外一番情形,在被围数月之后,补给更加困难,加之疾病流行,荷军士气低落。郑成功眼见时机成熟,决定于十二月六日清晨集中火力发动总攻。揆一看到大势已去,只能出城投降。宝岛台湾在被荷兰侵略者侵占38年之后,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
(三)渡海和围城战术
郑成功收复台湾,顺应了历史潮流,战争具有正义性,赢得了广大群众的支持,尤其是台湾岛上各族人民的支持。荷兰侵略者的殖民统治不得人心,甚至让荷兰军队的黑奴士兵临阵倒戈,转而支持郑成功军队。
扎实有效的后勤补给工作,为郑成功渡海作战的成功打下了良好基础。在发动进攻之前,郑成功曾命令部下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做好物资和器材的准备工作,尤其重视战船和火炮等作战武器装备的征调和制造。可以说,在渡海登岛的过程中,如果没有及时有效的海上补给,就一定无法保障大队人马按时登陆。在成功登岛之后,前期所做的物资准备也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在与荷军交战过程中,郑成功也着意切断其后勤补给线,让荷兰军队陷入补给不足的困境,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双方的力量对比。
在具体战术方面,郑成功收复台湾之战也可圈可点。从赤嵌城到台湾城,郑军并不急于求成,而是分步骤地有序推进,有计划地对荷军实施打击。将有限的兵力用在关键之处,这一点符合孙子“避实而击虚”[64]的战法。与此同时,充分的情报工作,包括对海洋地理情报的重视,都为郑成功正确决策提供了有力保障。郑军进攻路线的选择、进攻时机的选择,都是有赖于扎实有效的情报工作。由于有情报工作的支撑,荷兰军队的一举一动,都在郑军的掌握和控制之中。在包围台湾城的过程中,郑成功表现出非常强的灵活性。他并不是一味强攻,而是将进攻与劝降很好地结合起来,同时也将打援与围城充分结合起来,令荷军失去了继续坚守的信心。此外还需提及的是,在遭受暂时的挫折之后,郑成功并没有选择退却,而是坚决地迎难而上。这固然是寻找“根本之地”[65]的形势所迫,却也体现出郑成功的韧劲和果敢。因为对敌我双方形势有充分掌握,郑成功有坚强的作战决心。
郑成功收复台湾之战,驱逐了荷兰侵略者,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利益,捍卫了中国的领土完整,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郑成功收复台湾之后,加强了对台湾的开发建设,为台湾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此外,就军事学术史而言,郑成功收复台湾之战,是我国历史上首次大规模渡海登陆作战,在战争动员、战斗准备、作战指挥及作战时机的选择等方面,都留下一笔极其宝贵的遗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