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清军入关战略及关键作战对象的确定

清军入关战略及关键作战对象的确定

时间:2023-07-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吴三桂被迫放弃宁远,率部入关保卫北京。在入关之前,清军始终将明军作为自己的主要作战对手、争夺中原政权的最大敌人,并一度视农民起义军为友军。两人为清军入关,完成统一大业,发挥了关键作用。其次则是确定了清军的重点作战对象。

清军入关战略及关键作战对象的确定

皇太极与明廷对抗过程中,或攻或守,或战或谈,方法灵活,战术多样。他在加紧军事准备之外,又摆出积极请求和谈的架势,除了希望从明廷争取到最大利益之外,也是在为更大规模的南下做更为充足的准备。反观明廷这边,除了政治腐朽之外,在战争决策上多次出现严重失误,这其实都是“不知彼不知己”的必然结果。面对正在崛起的后金明朝君臣仍以天朝上国自居,断然拒绝皇太极的议和之请。等领教对手的实力之后,却又只能悄悄推进和谈,然而局面已经处于完全被动之中。崇祯皇帝在临死之前哀叹诸臣误我,这确实道出了当时朝中无人、庸臣当道的实际情形,然而,朱由检本人其实负有更主要和更直接的责任。他不仅缺少战争决策能力,而且先后滥杀大臣,直至断送大明江山。皇太极本人在总结这段历史时指出,“尔大国岂无智慧之士”[39],明确指出崇祯皇帝在用人方面的失误。很显然,双方在战争决策层,尤其是最高领导层的这种巨大差距,直接决定了战争走向和最终结果。

皇太极去世之后,年幼的福临得以继位,多尔衮则取得摄政王的地位,逐步总揽军政大权。此后,清军在多尔衮的领导之下,继续加紧南下,努力夺取全国统治权。多尔衮对满族发展的最大贡献,就在于做出了“全力入关争夺天下的决策”[40]李自成的大顺军差不多同时迫近北京,明王朝处于内外夹攻之下,更加风雨飘摇。吴三桂被迫放弃宁远,率部入关保卫北京。多尔衮得知吴三桂放弃宁远与李自成军逼近北京的消息后,也看到了推翻明政权的希望,于是立即下令“修整军器,储糗秣马,俟四月初旬大举进讨”[41]。此后,清军以摧枯拉朽之势,击败了农民军和明军,夺取中原的领导权。无论是经济资源还是人力资源,清军都远不及明军,也不及农民军,却接连击败这两个重要对手,顺利入关并夺取政权,固然是明廷政治腐败,“有必亡之兆”[42],也因为战略决策和战争指导更加高明

(一)根据形势变化,及时调整战略目标和战略方针

皇太极不仅是高明的政治家,也是出色的战略家。他始终能较为准确地判断形势,并根据自身实力,确定阶段性的战略目标。在定下夺取全国统治权的政治目标之后,皇太极深知“欲速则不达”的道理,根据自身的军事实力情况,制定了“伐大树”的总体策略。他指出:“取燕京如伐大树,须先从两旁斫削,则大树自仆。”[43]此论虽说遇到祖可法、张存仁等人反对,但实为当时首选良策。明朝虽然政治腐朽,危机四伏,但仍拥有相当规模的军队,农民起义军尚未从根本上动摇其根基。以当时后金军的实力,尚且没有办法给明王朝构成直接威胁,想在短期内消灭明军、夺占中原,也是不可企及的设想。在这种情况下,皇太极果断采用“伐大树”作为作战指导方针,多次入塞作战,不断削弱明军实力,分阶段消耗明军,终于积小胜为大胜,使得战略形势朝着有利于己的方向转化。根据这一计划,一旦发现合适的决战时机,便给予对手致命一击,寻找机会彻底击垮明军,逐步实现总体战略目标。皇太极的这一战略指导思想非常高明,对指导伐明的战争起到了关键作用。

在战争指导思想得到明确之后,皇太极果断排除“大举攻明”等主张的干扰,择机与明军展开议和行动,既避免了与明军大规模决战,无端损耗兵力,也为稳定内部秩序、悄然提升实力获得了空间和时间。此后他以议和为掩护,击败朝鲜和察哈尔蒙古,从而切断了明王朝的左膀右臂,同时也成功地解除己方的后顾之忧,从而可以集中力量对付明军。朝鲜被迫改而向后金朝贡。这种宗主关系维系了有清一代,始终没有改变。根据自身实力情况,皇太极决定采用先关外、后关内、徐图渐进的战略方针,并否定了“直取北京”或“内外夹击夺取山海关”等建议,稳步提升自身实力,为取得决定性胜利奠定基础。

在作战对手的选择上,清军也根据形势变化进行合理调整。在入关之前,清军始终将明军作为自己的主要作战对手、争夺中原政权的最大敌人,并一度视农民起义军为友军。但在定下大举入关的目标之后,多尔衮听取范文程等人的意见,将李自成的大顺军作为主要交战对手,同时将多年交战对手明军,视为拉拢和争取对象。对明军将领吴三桂,多尔衮许以高官,承诺“封以故土,晋为藩王”[44],为夺取山海关之役的胜利创造了条件。根据军事斗争形势的变化,清军为招揽民心,改变了过去劫掠财物的做法,果断抛弃过去种种不得人心的掠夺性政策,将抢劫财物视为不义之举并严令禁止。多尔衮接受范文程等人建议,在进京后不久便宣布“官民人等为崇祯帝服丧三日”[45],以此来争取汉族士心。这种转变非常及时,为建立中原新政权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合理制定策略,重用降官降将

明王朝的急速衰落超出所有人的预料,皇太极因此决定加快灭亡明朝的战争进程。他根据“流寇内讧,土贼蜂起”以及朝臣“专尚奸谗,蔽主耳目”等情状,判断“明之必亡昭然矣”。[46]为加速推倒明王朝,多尔衮甚至试图与大顺军建立联系,共同展开灭明战争。皇太极和多尔衮都能虚心听取汉人意见,共同制定南下夺取中原的计划。范文程、洪承畴等人受到重用,合理建议得到采纳。两人为清军入关,完成统一大业,发挥了关键作用。两人都向多尔衮上过奏疏,范文程建议清统治者及时完成战略转变,将逐鹿中原和夺取天下作为新的战略目标,洪承畴则着重分析了清军主要对手李自成起义军的现状和特点,也对夺取中原的具体战略原则及政治措施等进行了多方筹划,为清军逐步攻取晋、豫等战略要地,指明了具体方向。这两个重要的战略对策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将军事置于政治的范围内进行考察,将统一大业的完成视为政治与军事互动的过程。文武并用、恩威兼施成为谋划全国统一战争的基调。换言之,它们既是军事战略方面的杰作,同时更是政治战略的妙策。”[47](www.xing528.com)

范文程的建议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首先是分析和判断天下大势,重点立足于对主要竞争对手进行情报分析。在他看来,明王朝西面遇有农民军,向东则会遇到清军,南境和北疆也不安宁,已然处于四面受敌的境地。因为明政权的腐败,已经造成百姓流离失所,这正是推翻其统治的大好时机。其次则是确定了清军的重点作战对象。范文程认为,虽然有各路豪强争夺天下,但真正能成为清军对手的,就是李自成领导的大顺军。至于明军,已经不再是主要作战对手,甚至可以发展成为盟军,从而为我所用。再次是确定了相对可行的政治方略,将收揽人心作为阶段性重点。为此,范文程还提出了许多具体策略,大多得到重视和推行。范文程还提议建设稳固的后方基地,建议在山海关以西的长城附近选择据点重兵把守,以保证清军出入的安全和通畅,这也同样得到采纳。

洪承畴同样注重政治策略,以此招揽人心,注意政治措施与军事手段的相互配合。与此同时,他和范文程一样,也明确指出应以农民起义军作为主要作战对象。在具体的策略上,他建议采取恩威并施的态度,对于那些抗拒不降的官员,要适当使用杀戮进行警示,对于主动投降的官员要及时予以升迁,鼓励更多的人前来投降。

此前的后金统治者并没有一统天下的远大志向,武力相侵也只是以掠夺财物为目标,即便是清太祖努尔哈赤也是如此,始终无意于问鼎中原。[48]这不仅仅是其时实力不济,也是统治者有限的政治眼光使然。相比之下,皇太极似乎略胜一筹,是一位有抱负的政治家,却仍然“缺乏宏大格局”[49]。多尔衮的眼界则相对开阔,目光更为长远。乘势入关,夺占中原,推翻明王朝的统治,便成为他要完成的历史重任。对于范文程和洪承畴的各项建议,多尔衮都认真进行研究,并择善而从,有些则成为清军入关、夺取中原政权的指导性方针。这些都显示出多尔衮超强的决策能力和政治远见。

(三)重视民心向背,最大程度地减少阻力

因为全新的战略目标和急剧变化的内外形势,清军入关之后的种种政策都必须做出调整。重用汉人,以汉治汉,优待降将,招揽人心,已被视为重要策略。在范、洪等人的建议之下,清军忽然以“仁义之师”的面目出现在人们面前,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在努力赢得汉人的认同。在明确农民起义军是其主要敌人之后,清军将自己打扮成拯救中原百姓的“义师”。多尔衮下令清军“不屠人民,不焚庐舍,不掠财物”,努力做到“秋毫无犯”[50],以此争取汉族地主、知识分子以及普通百姓的支持和拥护。为了将清军打扮成“仁义之师”的形象,范文程向多尔衮提出建议:“好生者,天之德也。兵者,圣人不得已而用之。自古未有嗜杀而得天下者。国家欲统一区夏,非乂安百姓不可。”[51]多尔衮对此显然有所感悟。在率军入关作战时,他对收抚民心极为重视,抛弃了过去种种野蛮做法,下大力气整顿军纪,严禁无端的杀戮和抢劫。在占领北京后,多尔衮命令大队人马驻扎在城外,不得随意出入北京。通过多项得民心的举措,清军成功消除了一批明朝官员和将士及大量百姓的抵触心理,为夺取中原和建立新政权减少了阻力。

为了笼络人心,尤其是赢得汉族知识分子的支持,多尔衮除了为朱由检发丧之外,还严令保护明陵,同时开展尊孔活动,封赏孔氏后裔,摆出推行儒家文化的姿态。此举招揽了大量明廷官员降清,大量明军将领投靠清军。多尔衮还想尽各种办法对汉人进行拉拢、分化。尊重并接受更为先进的汉文化,尊重汉族的风俗习惯,也是收买人心之举。为了更好地控制汉人,确保入主中原的宏大计划得到顺利推行,多尔衮在制度与治术上也多效仿明朝,遂有“清承明制”之说。这种“一切诸务,尚仍明旧”[52]的做法,既是立足于文化与制度相对落后的现实所采取的明智之举,同时也可最大程度地消解民族之间的对立情绪,起到收买民心的作用。

多尔衮认真采纳范文程、洪承畴等人的建议,推行文德,恩威并施,努力消弭汉族上层官吏与普遍民众对清军的对立情绪。他们还根据形势变化,及时调整招抚政策,尽最大努力,减轻了汉族官吏的疑虑,争取得到他们的拥护,同时还巧妙地将满汉之间的民族矛盾转化为与起义军的阶级矛盾,这实际上起到了武力进攻所不能达到的作用。[53]清军入关之后之所以能够所向披靡,固然有铁骑强大、战术高明等原因,同时也得益于卓有成效的政治宣传。多尔衮除了沿袭皇太极“以汉治汉”的策略之外,还多次强调“满汉一家”,尤其用力争取汉族上层为其效命。他不仅多次借顺治帝的名义谕告天下“满汉官民,皆朕臣子”[54],同时还表达出“不忘明室,辅立贤藩”[55]的态度。不仅有灵活多变的招抚手法,还及时调整了民族政策,都可起到消弭民族抵抗意识、稳定普通百姓生产生活秩序的重要作用。[5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