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贵谋治军之术与用兵方略:优化方案

贵谋治军之术与用兵方略:优化方案

时间:2023-07-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主张发动民众、依靠民众的同时,吕坤也看到军民之间存在的差异,认为在管理方法上也应有所区别。也就是说,治军与治民应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政策。这无疑是一种更为高明的御军之术。这不仅是由战争“阴物”和“阴道”的本质所决定,更是避免“外夷交侵”的必备之需和万全之计。吕坤高度重视情报工作,对孙子“知彼知己”的主张表示出激赏。

贵谋治军之术与用兵方略:优化方案

在主张发动民众、依靠民众的同时,吕坤也看到军民之间存在的差异,认为在管理方法上也应有所区别。也就是说,治军与治民应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政策。吕坤指出:“治道尚阳,兵道尚阴;治道尚方,兵道尚圆。”[214]在他看来,由于“治道”和“兵道”的本质属性不同,所以研究军事问题需要遵循“阴”的方法,更需要圆通甚至圆滑。因此,所谓“治道尚阳”是说治民之道更需要“阳谋”,需要公开、透明,也要做到言必行、行必果,不可过度使用隐瞒和欺骗等方法;所谓“兵道尚阴”,则是说治军之道更需要多使用“阴谋”,不仅是隐蔽其手法,还要隐秘其目的,更多地使用诡诈之术。无论是面对己方士卒,还是面对敌军,都必须有变化多端的手法,懂得圆通和权变的道理,这就是“兵道尚圆”的意思。治民与治兵,各循其道,手法有别,不可混淆。

不仅如此,治军和治民在目标上也有不同。治军的目标是使全体将士“轻生”,能够在战场上舍生忘死,奋勇杀敌。治民则与之相反,需要使百姓懂得“重生”的道理。吕坤指出:“三军要他轻生,万姓要他重生。不轻生不能戡乱,不重生易于为乱。”[215]所以,为政之道与御兵之道存在本质差异。对此,吕坤也进行了深入分析:“兵以死使人者也。用众怒,用义怒,用恩怒。众怒仇在万姓也,汤武之师是已。义怒以直攻曲也,三军缟素是已。恩怒感激思奋也,李牧犒三军,吴起同甘苦是已。此三者,用人之心,可以死人之身,非是皆强驱之也。猛虎在前,利兵在后,以死殴死,不战安之?然而取胜者幸也,败与溃者十九。”[216]吕坤认为,“凡战之道,贪生者死,忘死者生,狃胜者败,耻败者胜”[217],因此治军的目标就是为了在战场上击败敌军,所以必须通过“用众怒,用义怒,用恩怒”等手法,激发士卒必死的信念。在吕坤看来,李牧和吴起等人使用“恩”的手法激发士卒的必死之心,目的仍然是要“以死使人”。这无疑是一种更为高明的御军之术。

吕坤研究御戎之法,多少基于儒家的立场而抱有德化之念。他指出:“御戎之道,上焉者德化心孚,其次讲信修睦,其次远驾长驱,其次坚壁清野,其次阴符智运,其次接刃交锋,其下叩关开市,又其下纳币和亲。”[218]但是,一旦刀兵相见,吕坤仍然会积极主张“阴谋”。他指出:“兵,阴物也;用兵,阴道也,故贵谋。不好谋不成。我之动定敌人不闻,敌之动定尽在我心,此万全之计也。”[219]在他看来,“阴”与“谋”恰好形成因果关系,这也许正是从“阴谋”一词的本义出发所获得的启示。

在吕坤看来,一旦动用兵革,则已经预示着“德化之衰”,而且夷狄既然已经毫无恩信可结,那就只能针锋相对,使用武力手段予以征伐。所以他指出:“兵革之用,德化之衰也。自古圣人亦甚盛德,即不过化存神,亦能久道成孚,使彼此相安于无事。岂有四夷不可讲信修睦作邻国邪?何至高城深池以为卫,坚甲利兵以崇诛,侈万乘之师,靡数百万之财以困民,涂百万生灵之肝脑以角力,圣人之智术而止于是邪?将至愚极拙者谋之,其计岂出此下哉?若曰无可奈何不得不尔,无为贵圣人矣。将干羽苗格、因垒崇降,尽虚语矣乎?夫无德化可恃,无恩信可结,而曰去兵,则外夷交侵,内寇啸聚,何以应敌?不知所以使之不侵不聚者,亦有道否也?”[220]在吕坤看来,“兵革”不仅始终不可废弃,而且要更加重视。作为将帅,必须善于谋划,通过权衡利弊和分析敌情,积极研究破敌之法,主动运用各种谋略战胜敌军。这不仅是由战争“阴物”和“阴道”的本质所决定,更是避免“外夷交侵”的必备之需和万全之计。

根据战争的多变特性,吕坤主张根据不同的敌人,采取不同的策略和战法,所以要懂得“相机”:“相机者务使鬼神不可知,养气者务使身家不肯顾,此百胜之道也。”[221]这种“相机”,很大程度上是依据敌情顺势而为。吕坤高度重视情报工作,对孙子“知彼知己”的主张表示出激赏。在他看来,“知彼知己”不只是战场胜敌的基础,也可以运用到战场之外的其他场合,包括处人处事都可以用到:“知彼知我,不独是兵法,处人处事一些少不得底。”[222]

在吕坤看来,情报工作的重点是考察敌我双方力量对比和虚实情况,只是他没有继续沿用孙子“虚实”“形势”等概念,而是使用了“两精两备,两勇两智,两愚两意”这样的范畴,但最终还是回到兵力的“多寡强弱”:“两精两备,两勇两智,两愚两意,则多寡强弱在所必较。”[223]一旦指挥员对敌我双方“精”“备”“勇”“智”等情况有所掌握,那就可以“以精乘杂,以备乘疏,以勇乘怯,以智乘愚,以有余乘不足,以有意乘不意,以决乘二三,以合德乘离心,以锐乘疲,以慎乘怠”[224],从而能够掌握战场主动权,择机击败对手。

众所周知,春秋末期的军事家孙子基于“兵者,诡道”的认识,总结了著名的“诡道十二法”:“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225]这其实是主张实施全方位、多层次的军事欺骗,用假象迷惑对手,从而把握战争的主动权。吕坤模仿孙子,也总结了一套战胜之道:“故战之胜负无他,得其所乘与为人所乘,其得失不啻百也。实精也,而示之以杂;实备也,而示之以疏;实勇也,而示之以怯;实智也,而示之以愚;实有余也,而示之以不足;实有意也,而示之以不意;实有决也,而示之以二三;实合德也,而示之以离心;实锐也,而示之以疲;实慎也,而示之以怠,则多寡强弱亦非所论矣。故乘之可否无他,知其所示,知其无所示,其得失亦不啻百也。故不藏其所示,凶也。误中于所示,凶也。此将家之所务审也。”[226]从这段话中尤其可以看出吕坤崇尚谋略的主张。他深知,两军对垒其实就是敌我双方,尤其是主将之间智谋与勇气的较量。要想在这种对抗中战胜敌人保存自己,指挥员就必须大胆采取各种欺骗之术,通过各种假象来迷惑敌军,调动对手,寻找可乘之机打击敌人。这种欺敌误敌的手法,孙子曾有系统总结,概括起来就是“示形”。比较吕坤和孙子所论,二者有很大的相似性

除了在“示形”时需要足够的智谋之外,审时度势也需要足够的智谋。与前述“相机”呼应的是,吕坤也重视“时”的概念,指出:“时者,成事之期也。机有可乘,会有可际,不先不后,则其道易行。”[227]这种“时”,其实也与“机”的概念相仿,“时机”一词正说明二者的密切联系。吕坤既然重视“相机”,当然也会重视“审时”。他指出,如果不善于把握时机,那就相当于将种子投放于坚冰之上,永远等不到发芽之时:“不达于时,譬投种于坚冻之候也。”[228]

与此同时,吕坤也非常看重“势”的作用,指出:“夫势,智者之所借以成功,愚者之所逆以取败者也。”[229]由此出发,吕坤认为谋划战争尤其要注意谋势。在他看来,“势”是决定战争成败的关键因素,而且任何人都无法违抗:“是故贵审势。势者,成事之借也。登高而招,顺风而呼,不劳不费而其功易就,不审于势,譬行舟于平陆之地也。”[230]既然“势”的作用如此重要,高明的指挥员必须善于审势,懂得乘势而为的道理,学会借势发力,夺取胜利之机。

【注释】

[1]王守仁著,王晓昕、赵平略点校:《王阳明集》卷十四《辞免重任乞恩养病疏》,中华书局,2016年。

[2]《王阳明集》卷二十《丁丑二月征漳寇进兵长汀道中有感》。

[3]《王阳明集》卷八《书林司训卷》。

[4]《武经七书评·孙子》。

[5]《武经七书评·孙子》。

[6]《武经七书评·吴子》。

[7]《武经七书评·李卫公问答》。

[8]张学智:《中国儒学史·明代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80页。

[9]《王阳明集》卷一《传习录上》。

[10]《王阳明集》卷二十五《平茶寮碑》。

[11]《王阳明集》卷二十五《祭永顺宝靖土兵文》。

[12]《王阳明集》卷十四《奏报田州思恩平复疏》。

[13]《王阳明集》卷十四《奏报田州思恩平复疏》。

[14]《王阳明集》卷十四《奏报田州思恩平复疏》。

[15]《王阳明集》卷十四《奏报田州思恩平复疏》。

[16]《王阳明集》卷十四《奏报田州思恩平复疏》。

[17]《孙子兵法·谋攻篇》。

[18]《王阳明集》卷九《陈言边务疏》。

[19]《王阳明集》卷九《陈言边务疏》。

[20]《王阳明集》卷九《陈言边务疏》。

[21]《孙子兵法·作战篇》。

[22]《王阳明集》卷九《陈言边务疏》。

[23]《王阳明集》卷九《陈言边务疏》。

[24]《孙子兵法·作战篇》。

[25]《王阳明集》卷九《陈言边务疏》。

[26]《孙子兵法·作战篇》。

[27]《王阳明集》卷九《陈言边务疏》。

[28]《老子》第三十六章《治国》。

[29]《孙子兵法·军争篇》。

[30]《孙子兵法·形篇》。

[31]《王阳明集》卷九《陈言边务疏》。

[32]《王阳明集》卷十八《批岭东道额编民壮呈》。

[33]《王阳明集》卷三十《行岭北道裁革军职巡捕牌》。

[34]《王阳明集》卷十六《选拣民兵》。

[35]《王阳明集》卷十六《选拣民兵》。

[36]《王阳明集》卷三十《行岭北道裁革军职巡捕牌》。

[37]《王阳明集》卷十六《选拣民兵》。

[38]《王阳明集》卷十六《选拣民兵》。

[39]《王阳明集》卷十六《选拣民兵》。

[40]《王阳明集》卷十六《预整操练》。

[41]《王阳明集》卷十六《选拣民兵》。

[42]《王阳明集》卷十六《选拣民兵》。

[43]《王阳明集》卷十六《预整操练》。

[44]《王阳明集》卷四《寄薛尚谦》。

[45]《王阳明集》卷九《攻治盗贼二策疏》。

[46]《王阳明集》卷九《攻治盗贼二策疏》。

[47]《王阳明集》卷九《攻治盗贼二策疏》。

[48]《王阳明集》卷九《攻治盗贼二策疏》。

[49]《王阳明集》卷九《攻治盗贼二策疏》。

[50]《王阳明集》卷九《添设清平县治疏》。

[51]《王阳明集》卷十四《赴任谢恩遂陈肤见疏》。

[52]《王阳明集》卷十四《赴任谢恩遂陈肤见疏》。

[53]《王阳明集》卷十四《赴任谢恩遂陈肤见疏》。

[54]《王阳明集》卷十四《地方急缺官员疏》。

[55]《王阳明集》卷十四《处置平复地方以图久安疏》。

[56]《王阳明集》卷十四《地方紧急用人疏》。

[57]《王阳明集》卷十四《处置平复地方以图久安疏》。

[58]《王阳明集》卷十六《案行各分巡道督编十家牌》。

[59]《王阳明集》卷十七《申谕十家牌法增立保长》。

[60]《王阳明集》卷十七《申谕十家牌法增立保长》。

[61]《王阳明集》卷十六《十家牌法告谕各府父老子弟》。

[62]《王阳明集》卷九《申明赏罚以励人心疏》。

[63]《王阳明集》卷九《申明赏罚以励人心疏》。

[64]《王阳明集》卷九《申明赏罚以励人心疏》。

[65]《王阳明集》卷九《申明赏罚以励人心疏》。

[66]《王阳明集》卷九《申明赏罚以励人心疏》。

[67]《王阳明集》卷七《万松书院记》。

[68]《王阳明集》卷十六《预整操练》。

[69]《明史》卷一百九十五《王守仁传》。

[70]钱明:《王阳明兵学著作考述》,《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2期。

[71]《明史》卷一百九十五《王守仁传》。

[72]具体措施在《明史》卷一百九十五《王守仁传》中有记录:“二十五人为伍,伍有小甲;二伍为队,队有总甲;四队为哨,哨有长,协哨二佐之;二哨为营,营有官,参谋二佐之;三营为阵,阵有偏将;二阵为军,军有副将。皆临事委,不命于朝;副将以下,得递相罚治。”

[73]《明史》卷一百九十五《王守仁传》。

[74]《明史》卷一百九十五《王守仁传》。

[75]《明史》卷一百九十五《王守仁传》。

[76]《孙子兵法·虚实篇》。

[77]《孙子兵法·军争篇》。

[78]丁涛、钟少异:《试论王阳明军事思想的学术价值与影响》,《贵州文史丛刊》2018年第1期。

[79]张建业:《李贽评传》,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4页。

[80]黄云眉:《史学杂稿存订》,商务印书馆,2018年,第153页。

[81]李贽:《焚书》卷四《豫约》,明刻本。

[82]《焚书》卷一《答耿司寇》。

[83]《孙子参同》是他为《孙子兵法》所作评注,既有本人研究心得,也适当选抄《武经七书》中另外六部兵书的有关内容,以便与《孙子兵法》进行对照和参考,故曰“参同”。

[84]李贽:《孙子参同·序》,《中国兵书集成》第十二册。

[85]《孙子参同·序》。

[86]《孙子参同·序》。

[87]《孙子参同·序》。

[88]《孙子参同·序》。

[89]《孙子参同·序》。

[90]《孙子参同·序》。

[91]《孙子参同》卷一《始计》。

[92]《孙子参同》卷一《始计》。

[93]王宝峰:《李贽尊孔与反孔问题的诠释学意义》,《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5期。

[94]《论语·颜渊》。

[95]《焚书》卷三《兵食》。

[96]《焚书》卷三《兵食》。

[97]《焚书》卷三《兵食》。

[98]《焚书》卷三《兵食》。

[99]《焚书》卷三《兵食》。

[100]《焚书》卷三《兵食》。

[101]李贽:《初潭集》卷九《兄弟上》,中华书局,1974年。

[102]《孙子参同》卷一《始计》。

[103]《孙子参同》卷一《始计》。

[104]《孙子参同》卷一《始计》。

[105]《孙子参同》卷二《作战》。

[106]《孙子参同》卷二《作战》。

[107]陈刚:《晚明“常中出奇”的观念成因考论》,《文艺理论研究》2019年第6期。

[108]《孙子参同》卷三《兵势》。

[109]《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卷上。

[110]《孙子参同》卷三《兵势》。

[111]《孙子参同》卷三《兵势》。(www.xing528.com)

[112]《孙子参同》卷三《兵势》。

[113]《孙子参同》卷三《兵势》。

[114]《孙子参同》卷三《兵势》。

[115]《孙子参同》卷三《兵势》。

[116]《孙子参同》卷三《兵势》。

[117]《孙子参同》卷三《兵势》。

[118]《孙子参同》卷三《兵势》。

[119]《孙子参同》卷二《军形》。

[120]《孙子参同》卷二《军形》。

[121]《孙子参同》卷二《军形》。

[122]《孙子参同》卷四《虚实》。

[123]《孙子参同》卷二《军形》。

[124]《孙子参同》卷四《虚实》。

[125]《孙子参同》卷一《始计》。

[126]《孙子参同》卷三《兵势》。

[127]《孙子参同》卷一《始计》。

[128]《孙子参同》卷二《谋攻》。

[129]《孙子参同》卷四《九变》。

[130]《孙子参同》卷三《兵势》。

[131]《孙子参同》卷三《兵势》。

[132]《孙子参同》卷四《虚实》。

[133]《孙子参同》卷四《虚实》。

[134]《孙子参同》卷四《虚实》。

[135]《孙子参同》卷四《虚实》。

[136]《孙子参同》卷四《虚实》。

[137]《孙子参同》卷四《虚实》。

[138]据《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卷中,《虚实篇》被唐太宗和李靖认定为十三篇中最好的一篇。不仅如此,他们还在这最好的一篇中,找到了最好的一句:“致人而不致于人。”在《唐太宗李卫公问对》中,唐太宗说:“朕观诸兵书,无出孙武;孙武十三篇,无出虚实。”而李靖则说:“千章万句,不出乎‘致人而不致于人’而已。”

[139]《孙子参同》卷四《虚实》。

[140]《孙子参同》卷四《虚实》。

[141]《孙子参同》卷四《虚实》。

[142]《孙子参同》卷四《虚实》。

[143]《焚书》卷三《虚实说》。

[144]《焚书》卷三《虚实说》。

[145]《焚书》卷三《虚实说》。

[146]《焚书》卷三《虚实说》。

[147]《焚书》卷三《虚实说》。

[148]《焚书》卷三《虚实说》。

[149]《孙子兵法·虚实篇》:“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

[150]《孙子参同》卷三《兵势》。

[151]《孙子参同》卷三《兵势》。

[152]《孙子兵法·谋攻篇》。

[153]《孙子参同》卷二《谋攻》。

[154]《孙子参同》卷三《兵势》。

[155]《孙子参同》卷四《虚实》。

[156]《孙子参同》卷四《虚实》。

[157]《孙子兵法·地形篇》。

[158]《孙子参同》卷四《行军》。

[159]《孙子参同》卷五《地形》。

[160]《孙子参同》卷五《地形》。

[161]《孙子参同》卷五《用间》。

[162]《孙子兵法·用间篇》。

[163]《孙子参同》卷五《用间》。

[164]《孙子参同》卷五《用间》。

[165]《孙子兵法·用间篇》。

[166]《孙子参同》卷五《用间》。

[167]《孙子参同》卷五《用间》。

[168]《孙子参同》卷五《用间》。其中“因”,当作“乡”。

[169]指发生于万历二十年(1592)的宁夏兵变。

[170]《焚书》卷一《答邓明府》。

[171]赵宏志:《中国明清之际动力人格思想初探》,《学术交流》2016年第5期。

[172]吕坤:《去伪斋文集》卷一《忧危疏》,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吕慎多刻本。

[173]吕坤:《呻吟语》卷五《治道》,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刻本。

[174]《去伪斋文集》卷一《忧危疏》。

[175]《去伪斋文集》卷一《忧危疏》。

[176]《去伪斋文集》卷一《忧危疏》。

[177]吕坤:《实政录》卷一《明职》,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赵文炳刻本。

[178]《实政录》卷八《督抚约》。

[179]《实政录》卷八《督抚约》。

[180]《实政录》卷八《督抚约》。

[181]《实政录》卷八《督抚约》。

[182]吕坤:《救命书·序》,《中国兵书集成》第二十六册。

[183]《救命书·序》。

[184]《救命书·序》。

[185]《救命书·序》。

[186]《救命书·序》。

[187]《呻吟语》卷五《治道》。

[188]《呻吟语》卷五《治道》。

[189]《呻吟语》卷五《治道》。

[190]《实政录》卷五《乡甲约》。

[191]《实政录》卷五《乡甲约》。

[192]《实政录》卷六《风宪约》。

[193]《实政录》卷六《风宪约》。

[194]先秦时期,墨子学派基于“非攻”的战争观,积极研究防御之法和守城之术,对于守城的方法和原则等有着较为系统的总结,详见《备城门》《备梯》等篇。

[195]《救命书·城守事宜》。

[196]《救命书·城守事宜》。

[197]《救命书·城守事宜》。

[198]《救命书·城守事宜》。按:原文只列举了“六乘”。

[199]《救命书·城守事宜》。

[200]《救命书·城守事宜》。

[201]《救命书·城守事宜》。

[202]《救命书·遇变事宜》。

[203]《救命书·遇变事宜》。

[204]《救命书·预防事宜》。

[205]《救命书·预防事宜》。

[206]《救命书·预防事宜》。

[207]《救命书·预防事宜》。

[208]《救命书·预防事宜》。

[209]《救命书·预防事宜》。

[210]《救命书·预防事宜》。

[211]《救命书·预防事宜》。

[212]《救命书·预防事宜》。

[213]《救命书·预防事宜》。

[214]《呻吟语》卷五《治道》。

[215]《呻吟语》卷五《治道》。

[216]《呻吟语》卷五《治道》。

[217]《呻吟语》卷五《治道》。

[218]《呻吟语》卷五《治道》。

[219]《呻吟语》卷五《治道》。

[220]《呻吟语》卷五《治道》。

[221]《呻吟语》卷五《治道》。

[222]《呻吟语》卷五《治道》。

[223]《呻吟语》卷五《治道》。

[224]《呻吟语》卷五《治道》。

[225]《孙子兵法·计篇》。

[226]《呻吟语》卷五《治道》。

[227]《呻吟语》卷三《应务》。

[228]《呻吟语》卷三《应务》。

[229]《呻吟语》卷三《应务》。

[230]《呻吟语》卷三《应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